第203章 望见京畿
  黄昏一直站在门外等着。
  心中惴惴。
  刚才没多久时间,北镇抚司的缇骑配合天子亲军的卫队,将朱棣送了过来,此刻朱棣就坐在他的书房里。
  叔父黄观已经避到另外一座院子里。
  待新娘过来,朱棣会出来观礼,然后在书房那边的贵宾席意思着吃下喜酒。
  远远听见乐班声音。
  于是暂时按捺下心中的焦虑,准备迎接老婆。
  大门前的街上,已有小厮摆上火盆和马鞍。
  又有小厮给黄昏送了把弓以及三支红箭,这弓不是军队制式的,而是婚礼专用——一般人可拉不开军队制式长弓。
  等下徐妙锦的花轿跨过火盆和马鞍后,黄昏要向轿门射三箭。
  用来驱除新娘一路可能沾染的邪气。
  花轿出现在眼帘。
  翘首以盼的时日终于到来。
  待花轿跨过火盆、马鞍后,黄昏射了三箭。
  花轿在轿厅落轿。
  徐妙锦在绯春和吴李氏的牵引下下轿。
  送亲队伍中,徐皇后和徐辉祖等人也来到了轿厅。
  徐皇后笑看朱棣。
  朱棣微微颔首,目光落向徐辉祖。
  徐辉祖点头回应。
  朱棣笑了笑。
  一系列的民风民俗后,黄昏和徐妙锦来到中堂,此刻早已布置妥当,婚礼司仪高喊请高堂入座,于是徐皇后和黄观两人一左一右落座。
  开始拜堂。
  流程和古装电视剧里的差不多,黄昏成了个麻木的牵线木偶,按照司仪说的照做就行。
  不知为何,在他拜堂那段时间内,内心反而很是平静,就像是在随波逐流的进行一项仪式,只有在拜天地时有一阵幸福感。
  直到新娘被送入洞房后,黄昏才醒悟过来。
  我结婚了。
  大明王朝的黄昏结婚了。
  是的。
  从今以后我不再是单身一人,我也有家室要照顾了——这种感触极其复杂,千言万语难以形容一二。
  婚礼过后是吃喜酒。
  其他宾客都由吴溥去招待,黄昏在书房里陪朱棣,一旁作陪的还有徐皇后,徐辉祖,黄观,高贤宁,纪纲,郑和。
  恰好八人。
  其中徐辉祖和郑和腰间佩剑,纪纲腰配绣春刀。
  在书房外还守着数人。
  狗儿太监、许吟、钱沣等人,以及王顺等宦官高手,还有一位,如今官职比纪纲还高,但待遇确实差得有点远——锦衣卫都指挥使庄敬。
  今日之事后,大家都应该明白,锦衣卫还是纪纲的锦衣卫。
  朱棣示意大家不用拘束,随意吃喝。
  但众人哪敢真随意。
  只有黄观一个人,随意吃喝狂放不羁。
  要不是这是侄儿的婚礼,他都不愿意和朱棣坐一桌,此刻也不把朱棣当天子,该吃吃该喝喝,也绝不看朱棣一眼。
  朱棣心头颇为不爽,又不好发作。
  今日来参加婚宴的人很多,除去南镇抚司的人,应天府衙及京畿所辖县的班子,六部各监各寺的京中中低层官吏几乎来了小半——他们是当然不用害怕被杀的。
  无论今天是谁赢,换谁坐天子宝座,他们还是一朝之臣。
  王顺忽然推开门,走到朱棣身侧,轻声道:“陛下,监视宁国公主府邸那边的人传来消息,他们守了一夜,直到这边举行婚礼时,发现梅殷还是坐在书房里,宁国公主和下人也没去管他,于是壮起胆子去看了下,发现在书房里坐了一夜的是个假人。”
  朱棣点头,在意料之中,问道:“真的梅殷呢?”
  王顺摇头,“不知。”
  朱棣没有发怒,此事不怪王顺和他的麾下,梅殷若是连从城内脱身去往城外京营的能力都没有,那他凭什么掀起这场靖难余晖?
  道:“注意各大城门,周边的安防亦要警醒。”
  王顺领命而去。
  朱棣端起郑和给他倒满的酒,举杯犹豫再三,还是对黄昏道:“朕欠你的,以后还你。”
  说完一饮而尽。
  黄昏只好端起酒杯,“为家国大事,微臣的这点牺牲算不得什么。”
  心里其实分外郁闷。
  这是老子的大喜之日啊,结果朱棣为了引梅殷出手,先是对朱文圭、朱允熥几个人下手,逼迫梅殷垂死一击,又借老子的婚礼跑出来,故意给梅殷制造机会。
  不得不承认,朱棣这货很钢铁直男。
  这一次的行动,朱棣有十成胜算吗?
  没有!
  但他还是义无反顾的出了紫禁城。
  这件事做得很永乐。
  是男人,就要用男人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简单,直接,粗暴。
  而且有用。
  所以黄昏不反对,因为他觉得,既然永乐是这样的永乐,他永乐都敢用命来豪赌一场,那我黄昏又何必斤斤计较一场婚礼。
  没准百十年后的史书中,这场婚礼还会有浓墨重彩的一笔。
  ……
  ……
  朝阳初升之时,旌旗飘飘,刀戈林立。
  无人出声。
  寂静之中,数千人的军阵散发出铁血而森严的味道,宛若一头沉睡的饿狼自半夜醒来,等待着明月破开乌云的那一刹那,对月而啸。
  梅殷浑身披甲,手牵战马。
  在他身畔,是京营五卫其中三卫的最高将领,在靖难和靖难之后的立场,都很含糊,靖难之前,支持建文,靖难之后,亦对朱棣表忠心。
  但兵部和五军都督府那边的档案早就被人调换了,调换的内容,恰好是这三人早些年的经历——皆和梅殷在太祖、建文帝两朝任职时有关。
  像这样的人还有很多,不仅京畿的京营中有,地方卫所中也有。
  甚至于连天子亲卫中也有。
  梅殷这些年经营的脉络之深,远超世人想象。
  所以朱棣登基之后一直想动梅殷,然而又不敢动,原因就在于此。
  没有确凿的证据而弄死梅殷,不仅会引起朝局动荡,传到民间也会失去军心、民心。
  所以才有今日之事。
  今日梅殷一旦动手,朱棣就可以正大光明的说梅殷原来你要造我老朱家的反啊,那我只好杀你了。
  世人一听,原来梅殷是造反被杀,那就算梅殷的旧部想复仇,也师出无名。
  打仗,师出有名很重要。
  梅殷站在马畔,目光所及之处是一片地平线,看不见应天城。
  但梅殷已望见京畿。
  这一天,他等了很久,从朱棣让宁国公主给他写血书那天开始,他就在等这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