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0章 第三百七十七节 大会盟(2)
  可不仅仅是解决军粮的问题,这意味着他们生产方式的改变,当林木部民可以很容易从土地中解决温饱的时候,冒险劫掠,就不再是一种必须的行动。
  土豆干燥处理后,易于保存。但在各地都没有大规模推广,因为种植土豆的地区还不够多,土豆更多是作为一种蔬菜,而不是粮食被引进的。苏武城的守军种植土豆,也是作为蔬菜,拿来烧牛肉的,主粮他们是种植玉米以及外运的米面。
  不够干燥技术在这里很容易推广开来,因为需要冷冻,印加人在零下的气候中,将土豆在外面冻上一夜,然后暴晒,晒黑之后,用脚将水分踩出来,如此往复几次之后,土豆就干燥了。可以磨成粉,也可以直接储存。
  安第斯山脉上温差大,西伯利亚的温差更大,冬季把土豆挖出来干燥储存,一年种一季就够吃一年了。如果觉得用脚踩恶心的话,还可以换成工具嘛。一匹马驮运几百颗干土豆,一顿吃一颗就够了,一袋土豆足够支撑大军走出森林。
  大会盟结束之后,看到漠北部族男丁回归之后,开始安心享受他们的收获,大量金币和财物送到狼居胥城变现,在这里跟宋商换取食盐、茶叶、布匹和铁器等必需品。回家后该娶媳妇的娶媳妇,该生孩子的生孩子,辽国和燕王府都松了一口气。
  此时西方传来了伽色尼帝国和花拉子模的战争,看到耶律大石驾崩,伽色尼帝国再也按捺不住,哪怕明知道大辽不允许他们进入中亚,依然跟花拉子模开战了。
  萧塔不烟坐镇虎思翰耳朵,静观其变。但在东方,辽国的力量则开始集结,从最东边的临潢府开始,骑兵开始集结,契丹人也好,汉儿也好,都开始西行。
  沿着契丹人控制的商道,经过新的十六州,用三个月时间才能抵达中亚。这还是借助了沿途屯堡的补给,加上人不离马的行军状态,才能拥有这样的速度,如果是商队,这条路要走半年以上。
  从春天开始,一直走到夏天,契丹人的兵力才集结在虎思翰耳朵。这时候伽色尼帝国和花拉子模已经分出了胜负,伽色尼帝国彻底击溃了花拉子模的康里骑兵,占领了花拉子模绿洲,他们也不提向大辽纳贡的事情,反而开始集结大军,在易守难攻的呼罗珊驻防,在木鹿到花拉子模一带的绿洲城市驻防。
  显然他们并不惧怕契丹人了。
  因为伽色尼帝国此时拥有的兵力也很庞大,光是女真古拉姆,就有四万。之所以有这么多女真古拉姆,主要是刘佶卖给他们的。当年刘佶将辽东生女真几乎全族俘虏,将其中的妇孺留下,男丁全都卖给了伽色尼帝国,足足两万多人。加上之前伽色尼帝国零星凑起来的女真和草原古拉姆,就攒下了四万大军。
  四万披坚执锐的女真古拉姆,带给他们强大的战斗力,轻易就击垮了花拉子模人。
  另外伽色尼帝国还有两万钦察古拉姆,这几年女真人、契丹人多次劫掠钦察草原,俘虏的钦察人主要卖给了埃及和东罗马帝国,可还是有一些辗转进入了伽色尼帝国手中。这些钦察古拉姆虽然战斗力稍差,可是放心,因为伽色尼帝国家族,本身就是钦察古拉姆出身,是萨曼王朝的宫廷禁卫军官。
  这六万古拉姆禁卫是精锐,虽然是买来的,也被视作奴隶,可实际上他们的地位比奴隶高的多,不但可以拥有庞大的财富,而且可以做官,其中的不少女真军官,都被伽色尼帝国安置到了征服的土地上当地方总督,比如在小亚细亚地区,大量女真军官在这里驻防,最高的已经做到了总督。
  伽色尼帝国还在俾路支、阿拉伯等地招募了十万雇佣兵,雇佣兵一直是伽色尼帝国的第二战力。还在呼罗珊招募了十万志愿兵,这个国家的军制很奇葩,本国的志愿兵往往都是炮灰部队,是用信仰武装起来的杂牌,不发军饷,以抢掠为目的。
  拥有二十多万大军,让伽色尼帝国有恃无恐。
  两大强国的中亚争霸,已经无可避免。西辽在夏季就发动了进攻,伽色尼在花拉子模地区的野战中很快失利,大量呼罗珊杂牌和俾路支雇佣兵被歼灭。此战西辽已经动员起了三十万大军,主力是十万契丹骑兵和八万汉儿骑马步兵。还有十二万外帐,都是玉里伯牙吾氏这样的漠北部族统领的乌古斯、钦察人骑兵,长于机动,拙于阵战。
  西辽进攻呼罗珊却失利了,驻防这里的是一万女真古拉姆,女真人坚守要隘,别说契丹人了,就是最擅长攻城的汉人,也只能选择长期围困,或者用地道埋设火药,可这一带的地形复杂,山势高峻,石山更多,根本不可能挖掘。
  久攻不下之后,西辽和伽色尼帝国达成和议。依然按照以前塞尔柱帝国和西辽的边界,木鹿和巴里黑归了西辽,伽色尼帝国守住了呼罗珊主要山地。呼罗珊不值得争夺,可是呼罗珊是波斯和印度的屏障,守住了呼罗珊,就守住了波斯、印度,另外巴格达地区和小亚细亚地区,西辽也没法去攻打。
  所以此战的胜利者,表面上是西辽,实际上是伽色尼帝国。他只是没争到中亚霸权,没什么实际损失。就连主力部队女真古拉姆损失都不大,主要是雇佣兵和志愿兵这些杂牌被西辽大军歼灭了。恐怖的歼灭,就像女真、漠北联军一样,打败之后很难逃跑。不过为了换取和平,伽色尼帝国最后还是愿意给钱,每年数额不变,三百万金币。
  本章尚未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