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1章 第三百五十八节 财政(1)
随着航道持续延伸,东藩府的财政收入也是持续增长,现在国内的两税收入已经很少,农村土地收入总计只有两百万贯,这跟宋朝祖制里的上供是一个级别,已经不算轻了。
主要还得靠商税、地税,商税主要指的是盐税、港税这样的收入,地税指的主要是城市地产税收,地税是大头,各大城市、集镇,总计能收到五千万贯收入,地税是极高的,但其他杂税都不会出台,在东藩府经营,该交多少税是明明白白的,不会多也不能少。
由于地税太高,被认为是城市百姓穷困的主要原因,因为地税太高,租金就多。哪怕非商业区的地产税是十分低廉的,相差可达上百倍。体现在房租上,就是繁华的地段,一间同样大小的地块,一天租金可能高达一贯钱,同一座城市,后街尾巷的地块,每天可能只需要几文钱。
目的是通过税收,将有价值的地皮,交给最能使用他的人手中。不能利用地皮的人,可以居住在偏僻的地方,甚至可以搬到乡下或其他城市,这是商业原则,以效率为先。
地税已经很高,齐州如今的人口已经增长到了五十万,每年征收的地税高达五百万贯,是东藩第一纳税城市。而扬州人口增长更快,已经达到一百八十万人,地税也不过如此,相差比以前更悬殊。
所以在地税上挖潜力,已经不行了。只能想其他办法,盐税也不能增加,征收的盐税这几年实际上都在下降,已经降到了八百万贯,因为每个吃盐的百姓得分摊盐税,每个人都要吃盐,因此每个人承担的盐税差别不大,税收更多是压在了穷人身上,富人不在乎一贯钱,可穷人却承担不起,增加盐税不合理。
但是港税还有很大潜力可挖,一亿贯税收中,地税占了一半,其次是矿税,燕云、山东都是多矿地带,矿税有两千万贯。还有一千万贯金融收入,通行全国,甚至沿着商道贯通中西、大洋的纸币、汇兑业务,每年能有一千万贯的铸币税。最后一个大项,就是进出港税,只有一千万贯。
如今海贸已经极为红火,出海发财的商人家资巨万,以前为了鼓励出海,税率很低,如今该到了收割的时候。
进出港都要交税,税额是每艘船一百贯,内贸小船是免税的。每年收一千万贯,意味着有五万艘海船出入。这个数量已经意味着一个非常发达的贸易频率了,李慢侯记得,大航海时代的荷兰被称作海商马车夫,垄断了大多数海外贸易,所拥有的商船数量也不过一万五千艘。宋商如今垄断全世界最大的农耕帝国中国和印度的贸易,比以欧洲为中心的海商马车夫商船数量多几倍很正常,但也意味着此时的海贸水平,很可能已经跟16世纪的荷兰相当。
有一万五千艘海船的荷兰人,在只有两百万人口的基数上,就可以创新出现代金融业,诞生了股票、债券和股份公司,现在有五万艘海船的大宋,以一亿人口基数,同样也诞生出了很大规模的金融产业,其中就包括债券发行和保险业,但股份公司还没出现,宋商出海的风险,更多是实力雄厚的海商分担,不需要像荷兰人那样,集全民之力开设东印度公司才能闯进大海,因为宋商势力更雄厚。
金融水平越高,财政收入理应相应提升才是。英国人在工业革命之初,就拥有年收入三百万英镑的水平,相当于一千多万两银子,一亿贯铜钱。不过由于美洲白银涌入欧洲的关系,一千多万两银子,实际上不可能有一亿贯铜钱的购买力,但几千万还是有的。
商业社会的财政能力惊人,从任何一个环节征税理论上都一样,但会有一个传导时间,所以李慢侯希望先让富人分担,等几年后传导到穷人身上的时候,也许发展的经济已经稀释掉了这些增加的税收。
李慢侯不想打击内贸,这是推动国内协作分工的好事,大宋每年制造的海船超过万艘。绝大多数都是这种内贸海船,宋国本来就是船舶制造大国,靖康之变以前,每年就能生产漕船三千多艘,如今扩大了十倍都不止。这种沿海内贸海船,载重量三千石以下,跑远洋很危险,做内贸很合适。在沿海地区每年活动的内贸海船超过十万,让海运粮食、布匹这样的大宗商品运费压低到了货价的十分之一左右。
这样的低廉物流成本,已经可以引导出很复杂的分工体系了。辽东的黄牛角、苏湖的生丝,海州的鱼鳔,温州的竹子,通过水路运输到扬州、齐州这样的工商业城市,加工成弓箭又出口到辽东、草原,如果不是有低廉的运费,根本不可能有如此广泛的分工协作,跨州府的物资周转,必须借助行政力量,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完全靠着商业渠道,制造出来的弓箭就能比官办作坊还便宜,便宜到草原人自己都不制作弓矢了,造不如买。
海贸成本也在下降,明州一带的佛寺用日本桧木建造庙堂已经十分寻常,这在宋朝以前是无法想象的。
一提到中日古代沟通,普通人往往想到唐朝,想到遣唐使和大化改新。事实上宋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更大,因为宋朝跟日本的沟通,虽然没有那么张扬,很少有官方活动,但是民间却非常活跃,任何交流,一旦进入民间,就意味着规模成几何倍增长。广度和深度,是官方无法匹敌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主要还得靠商税、地税,商税主要指的是盐税、港税这样的收入,地税指的主要是城市地产税收,地税是大头,各大城市、集镇,总计能收到五千万贯收入,地税是极高的,但其他杂税都不会出台,在东藩府经营,该交多少税是明明白白的,不会多也不能少。
由于地税太高,被认为是城市百姓穷困的主要原因,因为地税太高,租金就多。哪怕非商业区的地产税是十分低廉的,相差可达上百倍。体现在房租上,就是繁华的地段,一间同样大小的地块,一天租金可能高达一贯钱,同一座城市,后街尾巷的地块,每天可能只需要几文钱。
目的是通过税收,将有价值的地皮,交给最能使用他的人手中。不能利用地皮的人,可以居住在偏僻的地方,甚至可以搬到乡下或其他城市,这是商业原则,以效率为先。
地税已经很高,齐州如今的人口已经增长到了五十万,每年征收的地税高达五百万贯,是东藩第一纳税城市。而扬州人口增长更快,已经达到一百八十万人,地税也不过如此,相差比以前更悬殊。
所以在地税上挖潜力,已经不行了。只能想其他办法,盐税也不能增加,征收的盐税这几年实际上都在下降,已经降到了八百万贯,因为每个吃盐的百姓得分摊盐税,每个人都要吃盐,因此每个人承担的盐税差别不大,税收更多是压在了穷人身上,富人不在乎一贯钱,可穷人却承担不起,增加盐税不合理。
但是港税还有很大潜力可挖,一亿贯税收中,地税占了一半,其次是矿税,燕云、山东都是多矿地带,矿税有两千万贯。还有一千万贯金融收入,通行全国,甚至沿着商道贯通中西、大洋的纸币、汇兑业务,每年能有一千万贯的铸币税。最后一个大项,就是进出港税,只有一千万贯。
如今海贸已经极为红火,出海发财的商人家资巨万,以前为了鼓励出海,税率很低,如今该到了收割的时候。
进出港都要交税,税额是每艘船一百贯,内贸小船是免税的。每年收一千万贯,意味着有五万艘海船出入。这个数量已经意味着一个非常发达的贸易频率了,李慢侯记得,大航海时代的荷兰被称作海商马车夫,垄断了大多数海外贸易,所拥有的商船数量也不过一万五千艘。宋商如今垄断全世界最大的农耕帝国中国和印度的贸易,比以欧洲为中心的海商马车夫商船数量多几倍很正常,但也意味着此时的海贸水平,很可能已经跟16世纪的荷兰相当。
有一万五千艘海船的荷兰人,在只有两百万人口的基数上,就可以创新出现代金融业,诞生了股票、债券和股份公司,现在有五万艘海船的大宋,以一亿人口基数,同样也诞生出了很大规模的金融产业,其中就包括债券发行和保险业,但股份公司还没出现,宋商出海的风险,更多是实力雄厚的海商分担,不需要像荷兰人那样,集全民之力开设东印度公司才能闯进大海,因为宋商势力更雄厚。
金融水平越高,财政收入理应相应提升才是。英国人在工业革命之初,就拥有年收入三百万英镑的水平,相当于一千多万两银子,一亿贯铜钱。不过由于美洲白银涌入欧洲的关系,一千多万两银子,实际上不可能有一亿贯铜钱的购买力,但几千万还是有的。
商业社会的财政能力惊人,从任何一个环节征税理论上都一样,但会有一个传导时间,所以李慢侯希望先让富人分担,等几年后传导到穷人身上的时候,也许发展的经济已经稀释掉了这些增加的税收。
李慢侯不想打击内贸,这是推动国内协作分工的好事,大宋每年制造的海船超过万艘。绝大多数都是这种内贸海船,宋国本来就是船舶制造大国,靖康之变以前,每年就能生产漕船三千多艘,如今扩大了十倍都不止。这种沿海内贸海船,载重量三千石以下,跑远洋很危险,做内贸很合适。在沿海地区每年活动的内贸海船超过十万,让海运粮食、布匹这样的大宗商品运费压低到了货价的十分之一左右。
这样的低廉物流成本,已经可以引导出很复杂的分工体系了。辽东的黄牛角、苏湖的生丝,海州的鱼鳔,温州的竹子,通过水路运输到扬州、齐州这样的工商业城市,加工成弓箭又出口到辽东、草原,如果不是有低廉的运费,根本不可能有如此广泛的分工协作,跨州府的物资周转,必须借助行政力量,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完全靠着商业渠道,制造出来的弓箭就能比官办作坊还便宜,便宜到草原人自己都不制作弓矢了,造不如买。
海贸成本也在下降,明州一带的佛寺用日本桧木建造庙堂已经十分寻常,这在宋朝以前是无法想象的。
一提到中日古代沟通,普通人往往想到唐朝,想到遣唐使和大化改新。事实上宋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更大,因为宋朝跟日本的沟通,虽然没有那么张扬,很少有官方活动,但是民间却非常活跃,任何交流,一旦进入民间,就意味着规模成几何倍增长。广度和深度,是官方无法匹敌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