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2 章
  要是早些年,淮溪君还真不敢打包票说什么,但在京中这几年看下来,就岐山王那样的酒囊饭桶,装个风光富贵的王爷还勉强算是那么回事,让他当皇帝?你见过有光天化日之下在茶楼那等地方,直言说自己要当皇帝的吗?
  岐山王说难听点那就是蠢,但架不住人家命好,投了个好胎,若他安安分分做个闲散亲王,一辈子荣华富贵自是享用不尽,可他惦记上了自己不该惦记的,在淮溪君看来,只是一个出头鸟罢了。
  朝中的那些老油条,为人处世一个赛一个精明,哪个会看不出来这里头的利害关系,人真是奔着岐山王去恭维的么,那是奔着太后娘娘和她背后的母族。
  毕竟当今皇帝重孝,太后眼瞧着身子骨还很硬朗,几个适龄的皇子王爷也的确资质平平,若真没有合适的人选,太后极力干预下,岐山王还真的最有可能。
  但真当皇帝是摆设不成?
  淮溪君一哂,拂弄了两下袖摆,“你且再看就是了。”
  *
  岐山王和孙淑儿定亲的旨意发下,立时引起朝野一阵骚乱,这意味着长乐公主和岐山王如今算是一条船上的人了,有长乐公主相助,岐山王离皇位岂不是更近一步。
  有人支持岐山王,就有人反对他,历朝历代除非皇帝自己膝下无子嗣,不然储君人选就不可能会是他的皇兄皇弟,恰逢入秋后边城不宁,便有那三朝元老上折进言,请派皇子前往边城剿定贼军。
  这是个树立威望的好机会,剿灭几支贼军也不是什么难事,若做好了,慢慢将皇子扶持上去,也算是杀一杀岐山王的风气。
  御书房中,皇帝特地将几个儿子都召了进来,询问他们可愿带兵前往边关。
  值得一提的是,四皇子也被召了进来。
  认真算一算,今年除了在两次宫宴上皇帝和四皇子有过同宴,其余单独时间四皇子是一次也没觐见过皇帝,谁都知道皇帝已经放弃了四皇子,对其十分的厌恶,这回又将他召来,还是边塞之事,难道是为了故意让他难堪?
  御前的人都二丈和尚摸不到脑袋,几个皇子悄悄探话,那些内监只能摇头。
  且先不论是因为什么,反正总不会有什么好事落到他头上,皇帝一共有七个儿子,没立住三个,剩下几个除了四皇子,长这么大从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
  早些年四皇子揽着兵权,一方独大时,三个哥弟只能忍气吞声,朝他马首是瞻,皇帝夸起来那简直一个是天一个是地,将他们衬着简直可以说是一无是处,如同草包饭桶,天家子弟之间的血脉亲情本就浅薄,又有一个处处比他们高上一头的压着,个个面子上奉承呵笑着,实则早有暗地里的恨意。
  云巅之上的雄鹰,一朝一夕间成了跌进泥潭的麻雀,有人乐得看笑话,其中要数怀王最盛。
  怀王行二,算是几个兄弟中最年长的,可惜生母是个宫女,出身卑贱,还是生下怀王后得了个贵人位份,不想人福薄,没几年就病逝了,这宫里头讲究母凭子贵,但也要子凭母贵,怀王打小没娘,不受重视的长大,性情也更尖酸刻薄一些,四皇子原是排在他后头,结果成了标杆,那他这个兄长又该立于何地。
  进御书房前,怀王、恪王、谨王三人碰了头,从内监口中得知四皇子也要来时,怀王鼻间一哼,很不屑轻蔑道:“他来?当年就是因为他,咱们大爻败给了波罗,说他是罪人也不为过,居然还有脸过来。”
  恪王好心提醒他一句,“二哥,这是御前。”
  怀王也有顾忌,便没有再说什么,几人正要进去时,年幼的谨王在身后小声道:“四哥来了。”
  众人转头一看,果然见高宥往这边走来,那罩在脸上的凶兽铜具,在日光下泛出了隐隐的深青,尤其是插在上头的一对獠牙,叫人看了总觉得毛骨悚然。
  怀王真打算拿话挤兑他几句,大监从里头出来,喊了声叫觐,几人遂噤了声,朝里面去了。
  皇帝坐在雕龙髹金大椅上,手里还在翻看一本折子,见人都来了,才放下折子。
  “儿臣给父皇请安。”
  整整齐齐问安叩拜的声音,这就是天家,即便是亲父子,也得先尽了君臣之礼。
  皇帝微微颔首,没有多余的话,开门见山道:“叫你们来,是因为今天早朝上,刘阁老向朕进言,让朕选一个儿子领兵去清一清边塞动乱,朕想先听听你们的意思。”
  皇帝召见为的什么,几个王爷都心知肚明,早朝的时候,宣武门刚出来,他们基本上都得了信儿,皇帝要的哪里是他们的意思,若他指定了叫谁去,谁又敢违抗皇命,特地走这么一遭,是看看他们愿不愿意自愿带兵。
  清乱这件事可大可小,往小了说,几千兵马去周旋一月,让波罗心生忌惮,也不必真打起来,各自敷衍了事便罢,往大了说,这就是两国交战的前戏,波罗是块硬骨头,不然当年四皇子也不可能费了几年的时间都没彻底斩草除根。
  这事还得他们几个自己掂量,有胆识的揽下,往后就算是出了个头,但也有风险,出了事四皇子就是个前车之鉴。
  底下一片寂静,除了四皇子,都在埋头沉思,斟酌着利弊权衡,皇帝等了许久,见仍动静,难免有几分恼意,他强压着怒气,指了怀王道:“老二,几个兄弟里你最年长,你先说说。”
  怀王支支吾吾了半天,全然没了刚才在殿外的气势,“儿臣...儿臣觉得,近年来波罗常惹乱事,咱们大爻也不能助长了它的风气,刘阁老此议甚好。”
  皇帝额头青筋突起,“朕是问你这个?简直牛头不对马嘴!”他转头又看向恪王,“老六,你来说说。”
  恪王拱了拱手,缓缓道:“回父皇,儿臣觉得,波罗每每入秋便突袭我大爻边塞,也不是为了真想挑起战乱,波罗物产匮乏,此举不过是想掠些吃穿用度,以熬过漫漫冬季,咱们要是因此带兵清剿,在波罗看来,恐有宣战之嫌,届时若两国开战,劳民伤财,百姓民不聊生,实在是得不偿失。”
  皇帝面色稍霁,恪王算是说到了他心坎里,之前那几年不断的征战,国库早就被掏空了,好不容易这几年能缓过来,哪儿能再重蹈覆辙。
  但也不可能坐视不管,让边关百姓人心惶惶,他睨了一眼底下的恪王,“那你的意思,这事就不用理会了?”
  恪王道:“当然不是,儿臣以为,这战不能打,但也不能让波罗这样放肆,这件事应该从根源上去解决,波罗无非是缺粮缺衣,若咱们能同他们达成一致,便可迎刃而解。”
  这个法子之前不是没人提过,但问题在于谁去,波罗是未受教化的蛮夷之地,可没有什么不斩来使的规矩,有命过去,能不能有命回来都不知道,但又不可能随便派个人过去,卡在了人选这里,后来也就不了了之了,没人愿意提,毕竟谁提了,八成就是得他去。
  怀王和谨王齐齐看向恪王,后者再一拱手,“儿臣愿为信使,前往边塞与波罗谈判。”
  良久的静默,诺大的御书房连根绣花针落地的声音都清晰可闻,皇帝深深看了恪王一眼,这个儿子,他以前实在是忽视了。
  “你能有这份心,朕深感欣慰,但这件事可不是闹着玩的,波罗蛮横无理,若稍有差池,搭上的可就是你的身家性命,这你也愿意?”
  恪王挺直了身子,“儿臣既为大爻的王爷,便该一心一意替大爻的百姓着想,常言道‘食君之禄,担君之忧’,但儿臣更觉得该是食民之禄,为民分忧,再难的事情,总要有人去做,若因为困难重重,便停滞不前,受苦的还是百姓。”
  怀王从御书房出来,回去的路上对同路的谨王阴阳怪气道:“从前真没看出来,老六竟然有这等好口才,只是嘴皮子再厉害,也得看看自己几斤几两。”
  谨王尚且不过十二三岁,人小说不上什么话,面对怀王的怨怼,只得讪讪道:“六哥也是为了大爻好。”
  怀王瞥了他一眼,嗤道:“你个毛头小子懂什么,这事要那么好办,能这么多年没人做,专门留下来等着老六,算了,和你说也说不明白的,你就天天在家烧香祈福,祈祷你那六哥能全须全尾回来吧。”
  说完,怀王悠闲哼着小曲,负手离开了。
  高宥被单独留了下来,在那之前他听了一耳朵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社稷百姓,三王走了以后,才掸了掸袖子。
  父子二人一坐一站,四目相对,但谁没说话。
  过了良久,还是皇帝开了口,他生硬冷漠道:“对着朕,你还要戴着你那破面具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