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0章 青黄不接
  对于内阁的操作,报刊上是铺天盖地的质疑之声,以至于徐梁颇为重视的西班牙绵羊问题,反而无人问津。
  内阁的阁臣们都晓得,美洲的问题,不同于大明传统势力范围圈。
  在咱们这片地界,不论是什么样的对手,咱们都可以用十倍、百倍的兵力碾压他们。
  可是在遥远的新大陆,在美洲,大明和西方之间的实力却完全相反。
  即便是朝廷在非常努力的移民。
  现在在美洲大陆,也只有几万大明百姓。而且主要集中在偏远区域,其中百分之七八十是耕农,百分之十是工匠,官员占比不足千分之一,剩余的部分则是军队。
  尽管朝廷费劲力气的鼓吹宣传,大明在美洲的实力,依然捉襟见肘。
  拥有可以作战的部队,不超过五千人。
  而相比之下,在美洲,西班牙的实力则过于庞大。
  根据情报组织得来的消息,西班牙人,在美洲拥有四个总督区,军民三十余万,下面有土著居民甚至上百万。
  即便是火器进一步进步,搞出米尼弹来,先进的火器也未必能够对抗数倍的冷兵器部队。
  这点大明、英吉利、葡萄牙都吃过太大的亏。
  都可以说是深有体会。
  一旦战争规模得不到抑制,大明在美洲大陆的纷争,未必能得到足够多的好处。
  新来的抢地盘的大国,可比不过人家深耕多年的老牌帝国。
  不打没有把握的战争,这是皇帝陛下在立国时,便定下的规矩。
  正是因为这个规矩,大明才能从立国后,不断的击败对手,强大自己。
  “这是什么世道,往年都是武将给文官背锅,如今倒好,全都反过来了,咱们文官成了给武将背锅的了。真让人气愤啊!”方书琦坐在值房里,忍不住叹了一口气。
  坐在方书琦对面的是,是帝国军事大学,负责搞战略研究的年轻上校王恬。
  王恬发现,他这种喜欢摸鱼的人,在象牙塔环境里,简直过得是如鱼得水。
  以至于用令人惊叹的速度,在飞速的完成者自己的理论。
  在皇帝陛下的指引下,属于大明自己的政治地缘学说,初步完成。
  而王恬眼下奉命要做的,就是将这种新的思维方式,替圣人传递给这些国家重臣。
  即便是这些国家重臣在政治上无法接受,但是不能不知道。
  见方书琦这位陪伴圣人在战火中走出来的铁杆都发出了如此感叹,王恬知道,最近报刊上的议论,还是给内阁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事实上,内阁也非常的冤枉,能没有怨气么?
  要知道美洲问题,那是大都督府给圣人进谏的策略,最终形成的论调。
  内阁只是作为政府的运作机构,站出来背书而已。
  “老大人不必忧虑。”王恬虽然年幼,但是好话还是会说两句的,安抚着说道:“待我大明巩固了美洲的疆土,这份开拓之功,少不了你们的。”
  “当初老夫追随圣人,根本没想过要啥功劳。无非就是想要护卫神州,如今老夫的思想也有些跟不上了,这天下终究是你们的。”方书琦笑着说道:“你说的这些东西确实有道理,如果深吸,老夫也能理解,但是对我们来说,确实没什么用处。”
  “老大人何出此言呢?您正是精力充沛的年纪,您的官场生涯,应该比很多老臣都要久的。”王恬真的不知道。
  因为这个内阁首辅的年纪,跟皇帝陛下差不多,他能在内阁服务的年限,肯定要比内阁的其他人要长许多。
  而且这位内阁大人的工作能力,还有政治素养,都比其他人要强太多了。
  他非常不理解,为何在这件事情,老大人反而抱着一种悲观的态度。
  方书琦只是笑了笑,却没有点头。
  自己不可能一直坐在内阁首辅的,虽然国家有规定,官员要到了七十岁才致仕,甚至干到八十岁都可以。如今国家蒸蒸日上,对于老臣的需要程度也非常高,不会轻易要求员工致仕。
  但是方书琦知晓,自己是接受传统教育的传统士大夫,陪伴陛下拯救神州可以,但是治理国家,不论是从理念到能力,自己都是不足的。
  虽然自己一直在学习,但是有很多根深蒂固的东西根本无法改变。
  尤其是,自己的身体,这些年也越来越差。
  “内阁的大人们的身体都不怎么好,内阁终究是要换新人来做的,老夫将来也只是带带新人,走程阁老的老路的。”方书琦终究还是被认真的上校给软化了,点出了关键之处。
  一个比自己小那么多的年轻人都可以站出来指点江山,可见自己这得是老了。
  其实这两年内阁是有阁臣致仕的,但是在推选新的阁臣之时,人们对于推举地方督抚入阁和朝中部堂之间的选择产生了不小的分歧。
  一方认为,大明应该吸取早些年国变的教训,效仿宋朝,挑选有地方治理经验的官员入阁,另外一方觉得,国变终究是大明的一个污点而已,而且从成祖建立内阁制度以来,清流入阁终究是主流,尽然如今国家恢复了正常,那么就该一并恢复这个体制。
  于是,选择新的内阁成员的事情就被临时搁置了。
  相比之下,蔡懋德就是一个非常令人省心的选手。
  因为这位老爷子虽然七十岁了,但是身体一直非常健康,甚至方书琦怀疑,这老爷子若是在值房和自己打起来,能一拳头搞死自己。
  而且蔡懋德老先生虽然在内阁声名不显,但是却是内阁之中,少有的不与皇帝陛下作对,兢兢业业服从的阁臣。
  比较惨的就是吴甡了。
  无声的年纪是真的大了,包括在内阁表现同样不错的袁阁老。
  王恬对于新旧更替的事情并不是怎么上心,只是浅浅的回应了一句,“这几年确实令人感伤,大都督的老将们,也开始频频卸甲了。”
  军方的人事调动问题,比文官的调动更加麻烦。
  就拿秦良玉这位女将军来说。
  人家虽然年纪一大把,头发花白,但是力气依然大的下来,在训导部没事就找人练练,而且胃口非常不错,但是人家也不想干了。
  皇帝也不忍心,看着这位老夫人,一把年纪了,还在朝堂折腾,想着给人家机会让人家,回老家享受天伦之乐。
  尤世威,孙传庭等老将也老了,后起之秀还在军中打熬,不愿意回燕京当值。
  而且像是高燕、徐敬业这种军中大佬,还都有作战任务在身,根本不可能轻易调回来。
  阎东山、阎应元、冯先奇这种更是天天喊着,自己的资历不够,能力不够,不想回来。
  如今看来,武官这边儿才是真的青黄不接。
  好在当今圣上的权威,是自大明立国以来从未有过的。
  这一点,太祖和成祖都不了他老人家。
  徐梁治国八年。
  已经基本上稳定了八小时工作制,每十天,可以休息两天。
  如果算上与内阁和大都府府各有半天的务虚茶话会,基本上是工作七天,休息三天。
  这要是让太祖知道了,非得从坟地里蹦出来,掐死徐梁这个懈怠女婿。
  但号不妨碍,他对朝政有着极大的影响力。
  各地的军报仍旧喜讯连连,如同雨后春笋。
  第一锅硫化橡胶就取得了不错的结果,完全可以一边研究配方,一边先将硫化橡胶实际应用起来。
  只要让民间看到有利可图,自然会有许多人跟进。当然,这个金饭碗皇家也不会放手,宝和店专门设立一个橡胶投资公司,专门投资国内各民营橡胶厂,虽然不占绝对股份,但足以保证分红收益。
  大明皇室在徐梁的强势之下,真是一心奔着天下最富有的皇室去了。
  “万历时候人才储备被破坏,直至今日还得还债啊。”徐梁对此很无奈,但是这种公开非议太爷爷的话,也只能说于密室之中。
  皇后知道最近许多老臣纷纷请求致仕,一来是年纪到了,二来是在自己夫君手下当官的确比以往更辛苦。
  “慈烺和太子可有消息回来?”徐梁问道。
  南幸太子和朱慈烺可谓乐不思蜀,在江南玩得十分尽兴,甚至动了南下闽浙的念头。
  浙江倒是可以去,但是福建那个多山之地最好还是免了。否则当地官府肯定鸡飞狗跳,光是修路都来不及,别的事也就不用做了。
  “太子和慈烺知道了的橡胶轮胎的事,让燕京这边送一批过去。”皇后道。
  “理应如此。”徐梁点了点头。
  要减震舒适,有三样尖端科技:弹簧钢,高水准的路面,以及橡胶轮胎。
  弹簧钢看起来是遥遥无期,高水准的路面则受限于大明的工业总量,里数很短。不过现在有了能够充气的橡胶轮胎,比之木轮时代肯定是个大飞跃。
  “弟弟还说,圣天子要多与民休息,才是圣主该有的姿态。”皇后小声说道。
  他发现自己这弟弟离开京师之后,颇有几分放飞自我的味道,先前很多不敢说的话,也开始频频的冒出来。
  徐梁道:“朕难道不是如此么?”
  “你这边打仗要打到什么时候?每天夜里想到打仗臣妾就要做噩梦。”皇后直言不讳道。
  徐梁知道这个时代的人心理承受能力有限,别说皇后,就是内阁未尝也不是如此。
  如今大明说是一直处于在战争之中,其实这个时代的战争并不像后世那般激烈。
  譬如西北方面,真正发生的战斗不过数十场,平均下来每个月能有一场就算是高强度了。这是受到通讯、交通等技术的局限,完全不用担心强度会过大。
  即便东瀛各藩大名在大明的援助之下,已经算是很积极地备战、开战,但从最早进行毛利家工作以来,已经五年时间,真正的大合战却还没有形成条件。不过明军倒是以苦兀为跳板,占据了整个北海道,也算是为太平洋舰队准备了一个不错的分基地。
  “现在百姓对于战争基本已经麻木了,而且也没有明显的厌恶情绪。”徐梁翻着各地的报纸,发现大明进入了良性的战争轨道,那就是前方在打仗,后方却像是没事一般。该过日子的过日子,该做买卖的做买卖,这样既能开疆拓土,又能让国内保持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