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章 万亩,我要了
  就这样申请成功了?杨顺不敢相信!
  杨顺还以为,各部门开会,专家团研究探讨,下乡调研,再审核,不折腾两个月不会批复下来。
  谁知道竟然有这么高的效率!
  首长接见后,杨顺在中京只待了两天时间。
  他刚刚以红枫南山植化所的名义,提交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申请书,项目组成员就到齐了。
  从农业部,发改委,商务部抽调的人手,前期筹备人员共五人,跟着他一起回到红枫,与红枫市政府和省农业厅接洽后,第二天就布置好办公室,开始工作。
  杨顺挺欣慰的,说明这次都是找的做实事的人,不玩虚的。
  杨顺的实验田在南山景区二期,玉米种在封闭农场的一角,面积有一亩左右,这也是提前准备好的“样板间”。
  工作人员不关心杨顺是怎么生产出来的,他们只是检查实验田的土质,取了土和玉米根部,带到第三方实验室化验。
  筹备组的副组长是个20多岁的漂亮女孩子,叫陆佳丽,她几年前来红安做过村官,有基层工作经验后调动回京,进入商务部,这次又被抽调进组,再次返回红安,真是有缘。
  同时,杨顺也听说了,陆佳丽就是首长身边陆老的亲孙女,难怪她会给农民说那些有世界格局的话,相信这个项目也是陆老相当看好的,把亲孙女都派上来了。
  六月的天气已经很炎热了,实验田区暴晒在太阳底下,地表温度超过36度。
  杨顺戴着草帽,站在树荫下,远远地看着工作人员挖土,这种事情不需要他亲自动手。
  陆佳丽撑着伞,走到杨顺身边问道:“杨总,想好在哪个地区试种了吗?”
  杨顺叉着腰,看向她,嘴角微翘:“这还用想?就我老家的那个大寨乡吧,我熟悉,你也熟悉,咱们知根知底,也好控制。种玉米要是有好处,还是让熟人占比较好,万一亏了,咱们私下赔点钱,事情也不会闹得沸沸扬扬,传出去太丢人。”
  “杨博士竟然还有不自信的时刻,真是少见。”
  陆佳丽咯咯笑起来,老乡们说的一点都没错,她的声音真的很好听,像播音员一样,而且笑起来很自信,说话很容易让人信服。
  她问道:“一亩玉米地只需要4斤种子,1万亩地种玉米需要20吨玉米种子。现在已经是六月份了,正是播种的好时机,你的育种不会出问题吧?”
  “不会,你们先去乡下做通政策,我稍后把种子给你们送去。”
  杨顺不说育种场在哪里,陆佳丽也好理解,要是谁都知道他是在哪儿育种的,跑去偷他的几株玉米母株,这个优良母本不就外泄了?
  当天下午,陆佳丽顶着烈日,再次回到红安,直接来到杨顺的老家大寨乡。
  罗乡长他们一见小陆又回来了,迅速建立起信任感,又听说是杨顺亲自培育的玉米种,立刻想起几个月前杨顺回来祭祖,找他们调研说的话。
  大科学家制定的计划当然要支持,这可是大好事。
  第二天,县里就召集各乡镇领导开会。
  县里的总任务是1万亩玉米实验田,占去年全县玉米种植总面积的1/15,随便凑几个乡都可以完成。
  谁知道,大寨乡罗乡长在会议前,直接找到县长办公室,当着几个领导的面,拍着胸脯道:“1万亩,我们大寨乡承包下来,别给其他乡镇了。”
  县领导一惊:“你们这是怎么了?突然改变计划,正常土地怎么办?你们当每年的农垦计划是儿戏吧?”
  罗乡长说道:“您放心,今年的农垦计划保证不变,我再额外开垦一万亩耕地出来种玉米。”
  这年头,呼吁人们回家种地难得很。
  这都六月份了,1万亩地至少得召唤几百人回来,县领导不相信,但罗乡长立下军令状,再加上省里的办公室同意,县领导就批复了。
  大寨乡直接抢走1万亩的任务,其他几个乡镇领导连会都没开成,办公室秘书通知取消,几个等在县委的乡镇领导面面相觑,打听了好半天,才知道罗乡长拍胸口的事。
  “不对劲呀,大寨乡吃错药了,1万亩玉米地?”
  “大寨乡那地方不是种虾稻的吗,怎么突然对种玉米感兴趣?”
  “老王,你侄女不是嫁到大寨乡去了吗?去问问,看他们乡怎么回事。大寨乡的几个领导,尤其是那个老罗,最鸡贼,每次一有好处他跑的飞快,有困难他就躲起来见不到人。”
  大家都是精明人,一看情况不对劲,立刻派人调查。
  罗乡长搞定了任务,拿着文件马不停蹄赶回乡里。
  半路上,他的电话就打给了三姑六婆的亲戚,让他们赶紧回来,准备分土地,抢名额了,接着又给其他几个主要乡领导通气,赶紧想办法把1万亩土地整出来,大家雨露均沾,一家分个几百一千亩,。
  农村种田,以前都是一户人家分个十几亩,二十几亩,家家户户面积都不大,但在国内种田,一亩地赚几百块,几十亩也才赚几万块,当真吸引不了农民,还不如进城打工,搬砖都比种田强,会一点泥工水电技术的农民工更俏,一年挣10万并不难。
  农民去了城里,土地没人种。
  于是农村里的“土地流转”政策让农民可以转让土地使用权,农村合作社和专业大户农民就可以手里捏着几百亩,上千亩地,机械化大规模种植,规模效应起来,赚钱才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