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扬威
“莫惮驱驰向辽远,张骞犹说到天河”
********************
自郑和第一次下西洋,便有很多沿路国家的使臣跟着一起回大明,参拜朝贡,瞻仰天朝风光。无一例外,都受到了永乐帝的慷慨接待。
而这第五次下西洋,有诸多国家的使臣随船队回国:麻林,卜剌哇,木骨都束,阿丹,沙里湾泥,剌撒,溜山,忽鲁谟斯,古里,柯枝,甘巴里,锡兰山,南渤里,苏门达腊,满剌加,爪哇,彭亨,急兰丹,占城。共十九个国家的使臣,在大明吃喝玩乐了几年,这就要坐郑和的船回国。
永乐帝念及这些使臣不畏艰险,远涉重洋,无非是仰慕中国忠诚大明,于是又大加赏赐,锦绮沙罗彩绢绸缎,茶叶青瓷,麝香樟脑甚至雨伞铁鼎等等大明特产,流水价自内府库中搬出,流入这些使臣的行囊。
瑈璇捧着拟就的诏书进宫,正见到海寿在指挥小太监们搬东西。瑈璇急忙上前恭恭敬敬行礼道:“伴伴在忙呐?”
海寿回头见是瑈璇,含笑道:“是啊,都是赏赐各国使臣的。”瑈璇张望了下:“哇,可真不少。”
海寿叹道:“这些物事在大明寻常得很,到了西洋番国可就稀罕。这些使臣都恨不得多带些,除了圣上赏赐的,还向圣上讨要。圣上一向慷慨大方,这每次光赏使臣就要许多银子。”
瑈璇听说过,郑和前四次下西洋的十年之中,这只近三万人的船队仅仅从内府中就支取了六百多万两白银,而当时大明的国家收入,每年也就三百万两。朝中不少大臣反对下西洋,就是因为实在太花钱了,这其中反对的最厉害的就是户部尚书夏原吉。
夏原吉自永乐之初就是户部尚书,管全国财政。永乐帝大手大脚惯了的,不顾靖难兵戈初定,要封赏功臣,分封诸藩,增设武卫百司,发大军问罪安南,起北京宫阙,疏通运河,造大报恩寺,等等这些都需要万万两银子。夏原吉绞尽脑汁,耽精竭虑,发展农业,移民垦荒,进行盐铁税务改革,为这些大手笔提供巨大的资金。可是还要造船,下西洋,赏赐番国!
瑈璇笑了笑,不敢多说,海寿示意:“圣上在里头呢,进去吧!”
瑈璇见过永乐帝,待要呈上诏书,永乐帝摆摆手道:“念!”
“奉天承运,大明皇帝诏曰:朕奉天承大宝位,君主天下。抚有四海,如天地覆载,日月照临。际天所覆,极地所载,莫不归于德化之下;普天之下,率土之滨,莫不悉归于涵养之内。我太祖高皇帝扫胡元之敝习,正华夏之彝伦,振纲常以布中外,敷文德以及四方。朕亦体上天之心,施恩布德,洋溢乎天下,施及四海。舟车所至,人力所通,莫不尊亲。其人民老少,皆欲使之,随其生衍,不致失所。永乐十年五月,特遣太监郑和赍敕往赐西洋诸国王,抚谕朕意。尔等只顺天意,克遵朕言,循礼安分,不可欺穷,不可凌弱。亦宜讲信修睦,各保疆土。熙皞同情,庶几共享太平之福。”
永乐帝听着,含笑点头。这个小状元长得是弱,笔下却硬是有千军万马。郑和首先赞道:“圣上,陈状元这诏书写得好。既显我大明泱泱大国之博大风范,这‘共享太平之福’又抚慰了各国的担心。”说着呈上了这次的行程。
第五次下西洋,乃是太仓出发,下福建,首达番国占城,爪哇再往后,经旧港,过满剌加(今马六甲),彭亨,到苏门答腊,南渤里,向西经锡兰山,然后到柯枝和古里。再由古里向西北到忽鲁谟斯,南下阿拉伯海,至剌撒,阿丹,从阿丹过曼德海峡,抵达木骨都束,卜剌哇,麻林等非洲国家,再从麻林而东,横渡印度洋,经过溜山,锡兰山等地回国。计划要花两年的时间。
瑈璇与皇帝身侧的朱瞻基对望一眼,都是喜滋滋的。整整玩两年呐!与把兄弟一起!
永乐帝一边看,一边叹道:“太祖曾有言:‘海外蛮夷国,有为患于中国者,不可不讨。不为中国患者,不可辙自兴兵。朕以诸蛮夷小国,阻山越海,僻在一隅,彼不为中国患者,朕绝不伐之’。这些沿途番国,既然尊崇大明,认了藩属,年年朝贡,也就可以了。”
朱瞻基在一旁好奇问道:“那郑大人前几次下西洋,动过武吗?难道一路都是太平无事?”
永乐帝笑:“哪儿那么容易?太平都是要打出来的。三宝,你说给太孙听听。”
郑和躬身领命,想了想,缓缓说道:“至今为止,打过三次大仗。”
第一次下西洋,便打了一场生擒海盗陈祖义之战。
旧港,就是三佛齐国(今印度尼西亚东部)。广东人陈祖义在洪武年间犯了法,全家人逃到了旧港,几年打拼居然成了旧港一霸及海盗头目。残忍强横,经过的船只都要掠夺一番。不少商船深受其苦,告到朝廷,永乐帝一听,又是生气又是好笑,我大明的一个逃犯,跑到西洋也能称霸海上,不可一世达十几年。
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去时初到旧港,劝告陈祖义改邪归正,陈祖义见到大明如此大的船队,表面答应归顺,心里却起了抢劫之意。待郑和返航又经旧港时,一边佯装归顺,一边准备半夜劫掠。
郑和是何等人物?夜色中张网以待,瓮中捉鳖,灭了陈祖义的十七艘海盗船五千名海盗,捆了盗首陈祖义金志名带回应天府交永乐帝处置,最后是一律斩首示众。旧港一带十几年的海盗问题由此解决,海上恢复了畅通。大明又在此设立旧港宣慰司,掌控了南洋的核心要害。
瑈璇听得双目圆睁:“这陈祖义也太不识相了,本来就是大明的逃犯,见到朝廷钦使不躲,还要图谋不轨!”
永乐帝笑:“十几年没遇对手,自高自大罢了。人有时候,遭遇些挫折好。”说着有意无意看了眼瑈璇。
瑈璇心中一凛,又有些不服气,难道在皇帝眼中,我是个自大的?我多谦逊有礼啊!
郑和含笑接着说道:“第二次是在锡兰山国(今斯里兰卡)遇险。”
朱瞻基笑问:“锡兰山国?是那个狮子国吗?不是郑大人还在那里布施了?”
郑和点点头:“不错,殿下记性好得很。锡兰山国又称僧伽罗国,乃是我佛家圣地。微臣曾数次作为大明使臣奉养布施,《法华经》,各色纻丝,香炉檀香等。锡兰山佛寺那里立了石碑,刻以汉文,泰米尔文,波斯文三种文字。”
瑈璇抢说道:“啊,对了!那段碑文我看到过:‘大明皇帝遣太监郑和,王贵通等,昭告于佛世尊,曰:仰惟慈尊,圆明广大,通臻玄妙,法济群伦,历劫沙河,悉归弘化,能仁慧力,妙应无方。’郑大人,佛牙舍利也是那里迎回来的吧?那怎么还会打起来?”
永乐帝笑道:“三宝,就是你前两次去太客气恭敬了,反而让那锡兰山国王小觑了我大明。”
郑和苦笑:“是,微臣身为佛弟子,恭敬礼佛,没想到竟被人当作可欺的了。”
锡兰山国大概郑和前两次去时表现的太文明,锡兰山国的历史记载为:“有中国佛教徒一队,来锡兰鲜香火于佛齿圣坛,为国王维哲耶巴亚六世所虐待”。维哲耶巴亚六世当时在海上相当强横,各国航道均受影响,自高自大之余,小看了大明,竟然打起了郑和船队里金银财宝的主意。谎言愿受大明册封,将郑和骗到了锡兰山国内,然后砍树阻住归路,意欲加害郑和及随行的三千大明官兵。
郑和,实在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区区三千人面对锡兰山国全国数万之军,临危不乱,遣一千人小路返船队,自己领着两千人,夜半走山路攻入王城,居然将正在呼呼大睡的维哲耶巴亚六世及王室成员一举俘获,又送回了京城交永乐帝发落。其实这一招半夜袭营,不过是马三宝当年用熟的招数。
朱棣称维哲耶巴亚六世是无知之人,最终开释遣送回国。大明的威望自此传遍了西洋。永乐帝巨大成就感的同时,更加坚定了扬威四海的豪情。
朱瞻基笑叹:“郑大人真是厉害,看来这些番国,也是不打不服。然而太祖在《祖训录》里列出许多‘不征诸夷’,说是怕‘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之功,无故兴兵,至伤人命’。这中间的分寸,可难得很。”
说到太祖,郑和与瑈璇都不敢接话,大殿里顿时一片寂静。半晌永乐帝挥挥手:“三宝你接着说。”
郑和接着说道:“第三次是在苏门答腊(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平叛。”
苏门答腊在永乐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时正式获大明册封,因此避免了当时海上强国爪洼的侵犯。苏门答腊国王对永乐帝感激之余,在永乐一朝的二十二年里,年年遣使远朝大明。之后的苏门达腊发生内战,帮助国王平息苏干剌叛乱,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海上用兵,指挥大明舟师与苏门答腊水军联合大兵团作战,将苏干剌的数万叛军击溃,逃到南渤里过也抓了回来。郑和
瑈璇听得忍不住鼓掌:“郑大人实在太英勇无敌了。大明舰队上的军队与当地政府军联合作战,好几万人,这多难指挥啊!”
永乐帝笑笑,不说话,这小状元是没见过打仗,几万人就觉得了不起了。北征蒙古和靖难之时,动辄几十万人的对阵,郑和也从没怵过,或者说,就是那时候学到了集团军作战的本领。
朱瞻基笑道:“郑大人最厉害的不光是打,而是该打则打,不该打时绝对不打,沉着冷静。”瑈璇不解地望着,朱瞻基便说了段往事。
爪哇国(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在西洋,是个比较强大的国家,但是国内分裂为东王西王两个部分。自洪武十年起,两个王就分别前来大明朝贡,自认藩属国。
永乐四年郑和第二次下西洋时,正碰上爪哇的西王与东王内战,郑和的船队经过东王属地,官军上岸贸易之时,被西王的部队误杀了一百七十人。郑和震怒,这一百七十人都是自己带出来的大明士兵啊!
然而郑和记得自己和平出使的使命,克制了愤怒,冷静对待,一边上报朝廷,一边列兵西王阵前,并没有开打。当时大明刚灭了安南胡朝,威震西洋,爪哇西王叫都马板的吓坏了,当即遣使向明朝认罪,再三解释是误杀。
永乐帝是个吃软不吃硬的,虽然当时只要郑和的二万多人打一下,爪哇估计也就灭了,但还是没有动武,只训斥了一番,让西王赔偿六万两黄金作为一百七十名大明官兵的抚恤金。而西王穷到举全国之力,也凑不出六万两,最后赔了一两万两也就不了了之。
瑈璇静静听完了这个故事,良久才吁出一口气:“圣上,爪哇岛的百姓,可有多感激您圣上!还有郑大人!”
在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中部,有一个著名的商埠名叫“三宝垄”,里面并建有三宝庙和三宝洞。表达了爪哇对郑和的深深怀念和感激。三宝洞中有纪念郑和的石碑,乃是侨居于此的华侨所立。碑文云:“明永乐年间有郑和者,中国云南人氏。奉命特派为钦差大臣,周游各国,故七下西洋。兹如爪哇,苏门达腊,孟加拉,亚拉伯等国,都是必经之地。受命以来,怀抱绥抚政策,宣扬文化为主旨,所到之地,备受各国欢迎,且派使臣往还,借作投报之谊。五百年来邦交弗替,故吾侨来此谋生者络绎不绝,几如过江之鲫。间者生于斯,食于斯,长于斯者,瓜瓞绵绵,数以百万计。推溯原委,非郑公功德之赐而云何?”
确实,郑和统领着一只举世无双的无敌舰队,不作威作福,不鱼肉乡里,更没有象日后的西班牙葡萄牙舰队那样,踏上一块土地插上小旗子就自认总督王公。而是作为和平的使者,传播中华文化,传授先进的科技,得到沿途各国的一致崇敬与欢迎,美好的故事数不胜数。
满剌加(今马六甲)国王拜里米苏剌永乐元年朝贡,被诏封为满剌加国王,与不断欺凌的暹罗(今泰国)同为大明藩属国,守大明保护。郑和在此设立“官厂”,作为大明的航海基地。“翻中国宝货到彼,则立排栅,如城垣,设四门更鼓楼。夜则提铃巡警,内又立重栅,如小城,盖造库藏仓廒,一应钱粮屯在其内,去各国船只回到此处取齐,打整番货,装载船内等候南风正顺,于五月中旬开洋回还。”这个满剌加中转站的设立,不仅为郑和船队提供了便利,四周各个小国家,也将此视为与大明通商贸易朝贡往来的渠道门户,云集于此,大大带动了当地周边的经济。至今马六甲仍有三宝山,三宝城,三宝井,三宝庙等古迹。
暹罗(今泰国)当时正处于阿瑜陀耶王朝,自柬埔寨借来一套神王的概念,开始大力推行南传小乘佛教,兴建了大量佛寺。因为欺负邻居,得知被告到大明那里,吓得不清。后来见郑和只是口头相劝,态度诚恳,松了口气。感于和平郑和的恩义,将大城的帕南车寺改为“三宝公庙”,“祀中官郑和”。
过小葛兰国(今印度半岛的奎隆),柯枝(今印度西海岸的科钦),然后便是西洋大国古里(今印度半岛西岸),乃是印度洋内贸易船队的集散贸易中心。“风俗甚厚,行者让路,道不拾遗。法无刑杖,惟以石灰划地乃为禁令。国有大头目二人,掌管国事,俱是回回人,国中大半皆奉回回教门”。永乐元年古里国酋长沙米的遣使大明,于永乐三年到达京城金陵。永乐帝见这么万里迢迢来朝拜的,当即册封沙米的为古里国王,赐印绶文绮。郑和在永乐五年到古里时,颁发诏书,赐诰命冠带。建碑庭,立石云:“去中国是万余里,民物熙皞,大同风俗,刻石于兹,永乐万世”。这块碑石至今犹存,铭记着六百年前中国与印度的和平友谊。
还有西洋的甘巴里国,彭亨,急兰丹,加异勒,比剌,孙剌,真腊(今柬埔寨)然后到阿拉伯半岛,忽鲁谟斯(今伊朗),祖法儿(今阿曼苏丹),阿丹(今也门),天方(今沙特阿拉伯),甚至溜山(今马尔代夫),处处留下了大明和平使者的足迹。
郑和的船队,一直行驶到了非洲。在木骨都束国(今索马里),卜剌哇(今索马里布拉瓦),麻林(今肯尼亚)这些国家进行了贸易。其实以当时大明舰队的实力,可以驶过好望角,去到欧洲。然而在当时中国人看来,欧洲太落后了,欧洲所产的毛织品和就类,也对中国人毫无吸引力。反而是非洲的木骨都束国的龙涎香,象牙,乳香以及非洲动物等更觉有趣。长颈鹿被称为麒麟,斑马狮子犀牛孔雀金钱豹都自此引进了中国。布拉瓦至今仍有“中国村”,又名“郑和屯”。
对比之下,83年后比迪亚士发现好望角,87年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93年后比达伽马发现新航路,113年后麦哲伦发现菲律宾,船队的规模和技术都远远无法与郑和船队相比,比如哥伦布的船队只有3艘船,88名船员,到达美洲时,只剩了两只船。而最关键的是,船队航海的目的和动机,完全不同。欧洲船队是为了新航线新大陆,而新航线新大陆为的是什么?财富和殖民地。
有一种看法,由于郑和奉行的和平外交路线,对于船队所到的国家并没有产生根本的变化,甚至没有巨大的影响,所以郑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遗忘。而欧洲这几位航海家,因为对所到之处的强取豪夺,因为掠夺财富和伤害原住民的殖民地做法,因为暴力和血腥,被称为“大航海时代”“地理大发现”,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倘若时光倒流,永乐大帝与郑和,会改变做法,将所到之国变为大明的殖民地吗?会去劫掠这些弱小国家,会恃强凌弱抢夺别过的财富甚至土地吗?
不会。
因为中华民族,是有着几千年历史沉淀,有着灿烂文化传承的,古老又富生机的文明。我们文化核心的儒家智慧,注定了我们信奉和平,信奉礼仪,信奉自立自强,信奉扶助弱小。
六百年前的朱棣,诏书里“不欺寡,不凌弱,共享太平之福”的天下观,来源于儒家的天下观,至今,仍然是我们对世界秩序的理想。
在强盛得举世无敌之时,我们友爱地对待弱者;在因一时落后而屈膝受辱甚至濒临灭亡之日,我们绝不屈服。自鸦片战争落后挨打,不过一百多年,中国顽强地再次崛起,我们的文明依旧辉煌传承。与六百年前一样,我们强大的今天,说的仍然是“和平崛起”。
因为,那是我们的道德准则,那是我们的信念,也是我们古老的文明经历几千年风云变幻的境界。
渤泥(今文莱)至今有一条“王总兵路”,是纪念和平使者王景弘。而渤泥国王亲自率领使团一百五十多人,于永乐六年朝拜永乐帝,最后病故在金陵,死前还说,以“生居绝域,习见僻陋”而得“获睹天国太平乐事之盛”,感到“死且有光”,希望“体魄托葬中华”!这位大明的铁杆粉丝,被永乐帝厚葬在南京城南石子冈。各位有兴趣的,不妨去南京看一看这渤泥国王墓。
菲律宾的苏禄群岛,苏禄国王仰慕大明,亲自来朝。回国时不幸病故在山东德州,大明以王子之礼厚葬,并派了三户回人守墓。国王的大儿子回苏禄继承王位,王后和二王子却自愿留在了德州,子孙后代从此甘心做了中国人。
这两个小小的例子,只是说明,以德服人所得到的崇仰,不是武力屈服强取豪夺造成的所谓历史改变能比拟的。可惜这个境界,信奉“强权就是真理”的人,恐怕理解不了。
印第安人的血泪,难道可以轻松忘记吗?又例如,为抢夺殖民地,欧洲人把非洲许多民族部落划在了争夺国界的两边,以至到今天还争战不休,甚至时常有灭族战争。这样的改变世界,真的值得推崇吗?踩着白骨和鲜血的“进步”,真的是进步吗?
瑈璇听了爪洼国的故事,望向郑和的目光满是崇拜。在这样的大智慧大担当之前,自己的一点文字诗词小才实在不值一哂。
郑和察觉到了瑈璇的目光,瞥了眼他清澈的双眼,忽然又有一丝失神。这小状元的眼睛,与她太像了!那残阳如血的沙漠中,她醒过来,美目乍睁,如两汪清泉。。
郑和摇摇头,定神笑道:“殿下太过奖了。微臣只是秉承圣意,牢记圣上教诲的‘宣德化而柔远人’罢了。”
永乐帝做了十几年皇帝,对这前无古人的永乐盛世极为自诩,下西洋扬威怀柔海外,朝贡的国家达到三十个,也是颇为自得。笑着对朱瞻基道:“瞻基这次去见识见识,有什么想法?”
朱瞻基微一思索,昂首吟道:“似闻溟海息鲸波,近岁诸番入觐多。杂还象胥呈土贡,微茫岛屿类星罗。朝廷怀远须均及,使者敷恩合褊过。莫惮驱驰向辽远,张骞犹说到天河。”
念完了伸头见瑈璇主动在一旁写好了,侧头笑问:“如何?”
瑈璇笑:“真好,倒看不出你作诗也好。”这才发觉不小心在皇帝面前也如两人平日说话,用了个“你”字,不由得红了脸。
永乐帝倒没在意,颔首道:“瞻基这诗甚好。海上出使这事,还真是自张骞出使西域,自大夏(今阿富汗)了解到海上可以往天竺(今印度),汉武帝才遣使出海南天竺的。史书上称为‘海上丝绸之路’。”
郑和也赞道:“殿下才思敏捷,熟习经史。之后的唐宋和故元几朝,海上贸易都甚发达。”
朱瞻基笑道:“可是要说发达昌盛,还要说我大明今日,你郑大人下西洋之后。皇祖父此番壮举,真是前无古人,”说着顿了顿,思索怎么接。
永乐帝接口道:“后有来者。看你朱瞻基的了!”祖孙二人相视一笑,对大明的未来,都是充满希望和信心。
郑和道:“圣上和殿下的这份胸襟视野,当真令微臣感佩不已。欲我大明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亦来自于海上。一旦他国之君夺得南洋,华夏危矣。如今我大明之舰队战无不胜,可进一步扩大经商,制服异域,使其不敢觊觎南洋也。”
六百多年前,郑和就有了此等海洋意识和海权思想。可惜,他所担心的“危险来于海上”不到一百年就成为现实。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葡萄牙灭马六甲国,两年后登上在广东中国土地,之后建双屿港租借澳门。很多学者认为,近代史的起点不应该由鸦片战争,而是应自马六甲灭亡开始,因为正是这,拉开了中国悲剧的序幕。
然后有了鸦片战争,甲午海战,中国一败再败,导致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难怪梁启超叹曰:“郑和之后,竟无第二之郑和。噫嘻,是岂郑君之罪也?”
郑和问永乐帝:“此次下西洋,宫里可有什么喜欢的物事要带回的?微臣贸易时也好一并安排。”
永乐帝笑道:“那些食物番盐椰子米谷,大伙儿都嫌粗糙,不要再多买了。倒是玳瑁玛瑙犀角大猫眼石这些,宫里不少人喜欢,还有沉香木乌木这些带回来倒罢了。”想了想又道:“北京的皇宫新建,珍奇异兽别致花木不妨多些,放在宫里新奇些。”郑和答应着记在心里,果然回来时白老虎狮子白鸠火鸡海棠五谷树藿葡花等这些带入了中国。
瑈璇和朱瞻基并肩出了殿门,瑈璇忍不住问道:“圣上和郑大人望着我时常有些出神的样子,你知道为什么吗?是我长得象谁吗?”
朱瞻基摇摇头:“我也觉得奇怪,皇祖父待你是有些不同。郑大人看着你的眼神有时也很特别。”想了想道:“不过好像不是什么坏事,也许是因为你长得像一个人?我回去问问父亲看。”
二人很快便忘了这事,计划起这次的旅程。江南初夏的清风徐徐吹拂,两个小伙伴嘻嘻哈哈,笑声响彻在紫禁城中。
注:郑和之墓建在南京市江宁区谷里乡周肪村牛首山南麓,伊斯兰风格,整个墓的形状是个“回”字。墓前有四组七层高共二十八级台阶,象征着郑和七次下西洋历时二十八年。
********************
自郑和第一次下西洋,便有很多沿路国家的使臣跟着一起回大明,参拜朝贡,瞻仰天朝风光。无一例外,都受到了永乐帝的慷慨接待。
而这第五次下西洋,有诸多国家的使臣随船队回国:麻林,卜剌哇,木骨都束,阿丹,沙里湾泥,剌撒,溜山,忽鲁谟斯,古里,柯枝,甘巴里,锡兰山,南渤里,苏门达腊,满剌加,爪哇,彭亨,急兰丹,占城。共十九个国家的使臣,在大明吃喝玩乐了几年,这就要坐郑和的船回国。
永乐帝念及这些使臣不畏艰险,远涉重洋,无非是仰慕中国忠诚大明,于是又大加赏赐,锦绮沙罗彩绢绸缎,茶叶青瓷,麝香樟脑甚至雨伞铁鼎等等大明特产,流水价自内府库中搬出,流入这些使臣的行囊。
瑈璇捧着拟就的诏书进宫,正见到海寿在指挥小太监们搬东西。瑈璇急忙上前恭恭敬敬行礼道:“伴伴在忙呐?”
海寿回头见是瑈璇,含笑道:“是啊,都是赏赐各国使臣的。”瑈璇张望了下:“哇,可真不少。”
海寿叹道:“这些物事在大明寻常得很,到了西洋番国可就稀罕。这些使臣都恨不得多带些,除了圣上赏赐的,还向圣上讨要。圣上一向慷慨大方,这每次光赏使臣就要许多银子。”
瑈璇听说过,郑和前四次下西洋的十年之中,这只近三万人的船队仅仅从内府中就支取了六百多万两白银,而当时大明的国家收入,每年也就三百万两。朝中不少大臣反对下西洋,就是因为实在太花钱了,这其中反对的最厉害的就是户部尚书夏原吉。
夏原吉自永乐之初就是户部尚书,管全国财政。永乐帝大手大脚惯了的,不顾靖难兵戈初定,要封赏功臣,分封诸藩,增设武卫百司,发大军问罪安南,起北京宫阙,疏通运河,造大报恩寺,等等这些都需要万万两银子。夏原吉绞尽脑汁,耽精竭虑,发展农业,移民垦荒,进行盐铁税务改革,为这些大手笔提供巨大的资金。可是还要造船,下西洋,赏赐番国!
瑈璇笑了笑,不敢多说,海寿示意:“圣上在里头呢,进去吧!”
瑈璇见过永乐帝,待要呈上诏书,永乐帝摆摆手道:“念!”
“奉天承运,大明皇帝诏曰:朕奉天承大宝位,君主天下。抚有四海,如天地覆载,日月照临。际天所覆,极地所载,莫不归于德化之下;普天之下,率土之滨,莫不悉归于涵养之内。我太祖高皇帝扫胡元之敝习,正华夏之彝伦,振纲常以布中外,敷文德以及四方。朕亦体上天之心,施恩布德,洋溢乎天下,施及四海。舟车所至,人力所通,莫不尊亲。其人民老少,皆欲使之,随其生衍,不致失所。永乐十年五月,特遣太监郑和赍敕往赐西洋诸国王,抚谕朕意。尔等只顺天意,克遵朕言,循礼安分,不可欺穷,不可凌弱。亦宜讲信修睦,各保疆土。熙皞同情,庶几共享太平之福。”
永乐帝听着,含笑点头。这个小状元长得是弱,笔下却硬是有千军万马。郑和首先赞道:“圣上,陈状元这诏书写得好。既显我大明泱泱大国之博大风范,这‘共享太平之福’又抚慰了各国的担心。”说着呈上了这次的行程。
第五次下西洋,乃是太仓出发,下福建,首达番国占城,爪哇再往后,经旧港,过满剌加(今马六甲),彭亨,到苏门答腊,南渤里,向西经锡兰山,然后到柯枝和古里。再由古里向西北到忽鲁谟斯,南下阿拉伯海,至剌撒,阿丹,从阿丹过曼德海峡,抵达木骨都束,卜剌哇,麻林等非洲国家,再从麻林而东,横渡印度洋,经过溜山,锡兰山等地回国。计划要花两年的时间。
瑈璇与皇帝身侧的朱瞻基对望一眼,都是喜滋滋的。整整玩两年呐!与把兄弟一起!
永乐帝一边看,一边叹道:“太祖曾有言:‘海外蛮夷国,有为患于中国者,不可不讨。不为中国患者,不可辙自兴兵。朕以诸蛮夷小国,阻山越海,僻在一隅,彼不为中国患者,朕绝不伐之’。这些沿途番国,既然尊崇大明,认了藩属,年年朝贡,也就可以了。”
朱瞻基在一旁好奇问道:“那郑大人前几次下西洋,动过武吗?难道一路都是太平无事?”
永乐帝笑:“哪儿那么容易?太平都是要打出来的。三宝,你说给太孙听听。”
郑和躬身领命,想了想,缓缓说道:“至今为止,打过三次大仗。”
第一次下西洋,便打了一场生擒海盗陈祖义之战。
旧港,就是三佛齐国(今印度尼西亚东部)。广东人陈祖义在洪武年间犯了法,全家人逃到了旧港,几年打拼居然成了旧港一霸及海盗头目。残忍强横,经过的船只都要掠夺一番。不少商船深受其苦,告到朝廷,永乐帝一听,又是生气又是好笑,我大明的一个逃犯,跑到西洋也能称霸海上,不可一世达十几年。
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去时初到旧港,劝告陈祖义改邪归正,陈祖义见到大明如此大的船队,表面答应归顺,心里却起了抢劫之意。待郑和返航又经旧港时,一边佯装归顺,一边准备半夜劫掠。
郑和是何等人物?夜色中张网以待,瓮中捉鳖,灭了陈祖义的十七艘海盗船五千名海盗,捆了盗首陈祖义金志名带回应天府交永乐帝处置,最后是一律斩首示众。旧港一带十几年的海盗问题由此解决,海上恢复了畅通。大明又在此设立旧港宣慰司,掌控了南洋的核心要害。
瑈璇听得双目圆睁:“这陈祖义也太不识相了,本来就是大明的逃犯,见到朝廷钦使不躲,还要图谋不轨!”
永乐帝笑:“十几年没遇对手,自高自大罢了。人有时候,遭遇些挫折好。”说着有意无意看了眼瑈璇。
瑈璇心中一凛,又有些不服气,难道在皇帝眼中,我是个自大的?我多谦逊有礼啊!
郑和含笑接着说道:“第二次是在锡兰山国(今斯里兰卡)遇险。”
朱瞻基笑问:“锡兰山国?是那个狮子国吗?不是郑大人还在那里布施了?”
郑和点点头:“不错,殿下记性好得很。锡兰山国又称僧伽罗国,乃是我佛家圣地。微臣曾数次作为大明使臣奉养布施,《法华经》,各色纻丝,香炉檀香等。锡兰山佛寺那里立了石碑,刻以汉文,泰米尔文,波斯文三种文字。”
瑈璇抢说道:“啊,对了!那段碑文我看到过:‘大明皇帝遣太监郑和,王贵通等,昭告于佛世尊,曰:仰惟慈尊,圆明广大,通臻玄妙,法济群伦,历劫沙河,悉归弘化,能仁慧力,妙应无方。’郑大人,佛牙舍利也是那里迎回来的吧?那怎么还会打起来?”
永乐帝笑道:“三宝,就是你前两次去太客气恭敬了,反而让那锡兰山国王小觑了我大明。”
郑和苦笑:“是,微臣身为佛弟子,恭敬礼佛,没想到竟被人当作可欺的了。”
锡兰山国大概郑和前两次去时表现的太文明,锡兰山国的历史记载为:“有中国佛教徒一队,来锡兰鲜香火于佛齿圣坛,为国王维哲耶巴亚六世所虐待”。维哲耶巴亚六世当时在海上相当强横,各国航道均受影响,自高自大之余,小看了大明,竟然打起了郑和船队里金银财宝的主意。谎言愿受大明册封,将郑和骗到了锡兰山国内,然后砍树阻住归路,意欲加害郑和及随行的三千大明官兵。
郑和,实在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区区三千人面对锡兰山国全国数万之军,临危不乱,遣一千人小路返船队,自己领着两千人,夜半走山路攻入王城,居然将正在呼呼大睡的维哲耶巴亚六世及王室成员一举俘获,又送回了京城交永乐帝发落。其实这一招半夜袭营,不过是马三宝当年用熟的招数。
朱棣称维哲耶巴亚六世是无知之人,最终开释遣送回国。大明的威望自此传遍了西洋。永乐帝巨大成就感的同时,更加坚定了扬威四海的豪情。
朱瞻基笑叹:“郑大人真是厉害,看来这些番国,也是不打不服。然而太祖在《祖训录》里列出许多‘不征诸夷’,说是怕‘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之功,无故兴兵,至伤人命’。这中间的分寸,可难得很。”
说到太祖,郑和与瑈璇都不敢接话,大殿里顿时一片寂静。半晌永乐帝挥挥手:“三宝你接着说。”
郑和接着说道:“第三次是在苏门答腊(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平叛。”
苏门答腊在永乐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时正式获大明册封,因此避免了当时海上强国爪洼的侵犯。苏门答腊国王对永乐帝感激之余,在永乐一朝的二十二年里,年年遣使远朝大明。之后的苏门达腊发生内战,帮助国王平息苏干剌叛乱,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海上用兵,指挥大明舟师与苏门答腊水军联合大兵团作战,将苏干剌的数万叛军击溃,逃到南渤里过也抓了回来。郑和
瑈璇听得忍不住鼓掌:“郑大人实在太英勇无敌了。大明舰队上的军队与当地政府军联合作战,好几万人,这多难指挥啊!”
永乐帝笑笑,不说话,这小状元是没见过打仗,几万人就觉得了不起了。北征蒙古和靖难之时,动辄几十万人的对阵,郑和也从没怵过,或者说,就是那时候学到了集团军作战的本领。
朱瞻基笑道:“郑大人最厉害的不光是打,而是该打则打,不该打时绝对不打,沉着冷静。”瑈璇不解地望着,朱瞻基便说了段往事。
爪哇国(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在西洋,是个比较强大的国家,但是国内分裂为东王西王两个部分。自洪武十年起,两个王就分别前来大明朝贡,自认藩属国。
永乐四年郑和第二次下西洋时,正碰上爪哇的西王与东王内战,郑和的船队经过东王属地,官军上岸贸易之时,被西王的部队误杀了一百七十人。郑和震怒,这一百七十人都是自己带出来的大明士兵啊!
然而郑和记得自己和平出使的使命,克制了愤怒,冷静对待,一边上报朝廷,一边列兵西王阵前,并没有开打。当时大明刚灭了安南胡朝,威震西洋,爪哇西王叫都马板的吓坏了,当即遣使向明朝认罪,再三解释是误杀。
永乐帝是个吃软不吃硬的,虽然当时只要郑和的二万多人打一下,爪哇估计也就灭了,但还是没有动武,只训斥了一番,让西王赔偿六万两黄金作为一百七十名大明官兵的抚恤金。而西王穷到举全国之力,也凑不出六万两,最后赔了一两万两也就不了了之。
瑈璇静静听完了这个故事,良久才吁出一口气:“圣上,爪哇岛的百姓,可有多感激您圣上!还有郑大人!”
在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中部,有一个著名的商埠名叫“三宝垄”,里面并建有三宝庙和三宝洞。表达了爪哇对郑和的深深怀念和感激。三宝洞中有纪念郑和的石碑,乃是侨居于此的华侨所立。碑文云:“明永乐年间有郑和者,中国云南人氏。奉命特派为钦差大臣,周游各国,故七下西洋。兹如爪哇,苏门达腊,孟加拉,亚拉伯等国,都是必经之地。受命以来,怀抱绥抚政策,宣扬文化为主旨,所到之地,备受各国欢迎,且派使臣往还,借作投报之谊。五百年来邦交弗替,故吾侨来此谋生者络绎不绝,几如过江之鲫。间者生于斯,食于斯,长于斯者,瓜瓞绵绵,数以百万计。推溯原委,非郑公功德之赐而云何?”
确实,郑和统领着一只举世无双的无敌舰队,不作威作福,不鱼肉乡里,更没有象日后的西班牙葡萄牙舰队那样,踏上一块土地插上小旗子就自认总督王公。而是作为和平的使者,传播中华文化,传授先进的科技,得到沿途各国的一致崇敬与欢迎,美好的故事数不胜数。
满剌加(今马六甲)国王拜里米苏剌永乐元年朝贡,被诏封为满剌加国王,与不断欺凌的暹罗(今泰国)同为大明藩属国,守大明保护。郑和在此设立“官厂”,作为大明的航海基地。“翻中国宝货到彼,则立排栅,如城垣,设四门更鼓楼。夜则提铃巡警,内又立重栅,如小城,盖造库藏仓廒,一应钱粮屯在其内,去各国船只回到此处取齐,打整番货,装载船内等候南风正顺,于五月中旬开洋回还。”这个满剌加中转站的设立,不仅为郑和船队提供了便利,四周各个小国家,也将此视为与大明通商贸易朝贡往来的渠道门户,云集于此,大大带动了当地周边的经济。至今马六甲仍有三宝山,三宝城,三宝井,三宝庙等古迹。
暹罗(今泰国)当时正处于阿瑜陀耶王朝,自柬埔寨借来一套神王的概念,开始大力推行南传小乘佛教,兴建了大量佛寺。因为欺负邻居,得知被告到大明那里,吓得不清。后来见郑和只是口头相劝,态度诚恳,松了口气。感于和平郑和的恩义,将大城的帕南车寺改为“三宝公庙”,“祀中官郑和”。
过小葛兰国(今印度半岛的奎隆),柯枝(今印度西海岸的科钦),然后便是西洋大国古里(今印度半岛西岸),乃是印度洋内贸易船队的集散贸易中心。“风俗甚厚,行者让路,道不拾遗。法无刑杖,惟以石灰划地乃为禁令。国有大头目二人,掌管国事,俱是回回人,国中大半皆奉回回教门”。永乐元年古里国酋长沙米的遣使大明,于永乐三年到达京城金陵。永乐帝见这么万里迢迢来朝拜的,当即册封沙米的为古里国王,赐印绶文绮。郑和在永乐五年到古里时,颁发诏书,赐诰命冠带。建碑庭,立石云:“去中国是万余里,民物熙皞,大同风俗,刻石于兹,永乐万世”。这块碑石至今犹存,铭记着六百年前中国与印度的和平友谊。
还有西洋的甘巴里国,彭亨,急兰丹,加异勒,比剌,孙剌,真腊(今柬埔寨)然后到阿拉伯半岛,忽鲁谟斯(今伊朗),祖法儿(今阿曼苏丹),阿丹(今也门),天方(今沙特阿拉伯),甚至溜山(今马尔代夫),处处留下了大明和平使者的足迹。
郑和的船队,一直行驶到了非洲。在木骨都束国(今索马里),卜剌哇(今索马里布拉瓦),麻林(今肯尼亚)这些国家进行了贸易。其实以当时大明舰队的实力,可以驶过好望角,去到欧洲。然而在当时中国人看来,欧洲太落后了,欧洲所产的毛织品和就类,也对中国人毫无吸引力。反而是非洲的木骨都束国的龙涎香,象牙,乳香以及非洲动物等更觉有趣。长颈鹿被称为麒麟,斑马狮子犀牛孔雀金钱豹都自此引进了中国。布拉瓦至今仍有“中国村”,又名“郑和屯”。
对比之下,83年后比迪亚士发现好望角,87年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93年后比达伽马发现新航路,113年后麦哲伦发现菲律宾,船队的规模和技术都远远无法与郑和船队相比,比如哥伦布的船队只有3艘船,88名船员,到达美洲时,只剩了两只船。而最关键的是,船队航海的目的和动机,完全不同。欧洲船队是为了新航线新大陆,而新航线新大陆为的是什么?财富和殖民地。
有一种看法,由于郑和奉行的和平外交路线,对于船队所到的国家并没有产生根本的变化,甚至没有巨大的影响,所以郑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遗忘。而欧洲这几位航海家,因为对所到之处的强取豪夺,因为掠夺财富和伤害原住民的殖民地做法,因为暴力和血腥,被称为“大航海时代”“地理大发现”,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倘若时光倒流,永乐大帝与郑和,会改变做法,将所到之国变为大明的殖民地吗?会去劫掠这些弱小国家,会恃强凌弱抢夺别过的财富甚至土地吗?
不会。
因为中华民族,是有着几千年历史沉淀,有着灿烂文化传承的,古老又富生机的文明。我们文化核心的儒家智慧,注定了我们信奉和平,信奉礼仪,信奉自立自强,信奉扶助弱小。
六百年前的朱棣,诏书里“不欺寡,不凌弱,共享太平之福”的天下观,来源于儒家的天下观,至今,仍然是我们对世界秩序的理想。
在强盛得举世无敌之时,我们友爱地对待弱者;在因一时落后而屈膝受辱甚至濒临灭亡之日,我们绝不屈服。自鸦片战争落后挨打,不过一百多年,中国顽强地再次崛起,我们的文明依旧辉煌传承。与六百年前一样,我们强大的今天,说的仍然是“和平崛起”。
因为,那是我们的道德准则,那是我们的信念,也是我们古老的文明经历几千年风云变幻的境界。
渤泥(今文莱)至今有一条“王总兵路”,是纪念和平使者王景弘。而渤泥国王亲自率领使团一百五十多人,于永乐六年朝拜永乐帝,最后病故在金陵,死前还说,以“生居绝域,习见僻陋”而得“获睹天国太平乐事之盛”,感到“死且有光”,希望“体魄托葬中华”!这位大明的铁杆粉丝,被永乐帝厚葬在南京城南石子冈。各位有兴趣的,不妨去南京看一看这渤泥国王墓。
菲律宾的苏禄群岛,苏禄国王仰慕大明,亲自来朝。回国时不幸病故在山东德州,大明以王子之礼厚葬,并派了三户回人守墓。国王的大儿子回苏禄继承王位,王后和二王子却自愿留在了德州,子孙后代从此甘心做了中国人。
这两个小小的例子,只是说明,以德服人所得到的崇仰,不是武力屈服强取豪夺造成的所谓历史改变能比拟的。可惜这个境界,信奉“强权就是真理”的人,恐怕理解不了。
印第安人的血泪,难道可以轻松忘记吗?又例如,为抢夺殖民地,欧洲人把非洲许多民族部落划在了争夺国界的两边,以至到今天还争战不休,甚至时常有灭族战争。这样的改变世界,真的值得推崇吗?踩着白骨和鲜血的“进步”,真的是进步吗?
瑈璇听了爪洼国的故事,望向郑和的目光满是崇拜。在这样的大智慧大担当之前,自己的一点文字诗词小才实在不值一哂。
郑和察觉到了瑈璇的目光,瞥了眼他清澈的双眼,忽然又有一丝失神。这小状元的眼睛,与她太像了!那残阳如血的沙漠中,她醒过来,美目乍睁,如两汪清泉。。
郑和摇摇头,定神笑道:“殿下太过奖了。微臣只是秉承圣意,牢记圣上教诲的‘宣德化而柔远人’罢了。”
永乐帝做了十几年皇帝,对这前无古人的永乐盛世极为自诩,下西洋扬威怀柔海外,朝贡的国家达到三十个,也是颇为自得。笑着对朱瞻基道:“瞻基这次去见识见识,有什么想法?”
朱瞻基微一思索,昂首吟道:“似闻溟海息鲸波,近岁诸番入觐多。杂还象胥呈土贡,微茫岛屿类星罗。朝廷怀远须均及,使者敷恩合褊过。莫惮驱驰向辽远,张骞犹说到天河。”
念完了伸头见瑈璇主动在一旁写好了,侧头笑问:“如何?”
瑈璇笑:“真好,倒看不出你作诗也好。”这才发觉不小心在皇帝面前也如两人平日说话,用了个“你”字,不由得红了脸。
永乐帝倒没在意,颔首道:“瞻基这诗甚好。海上出使这事,还真是自张骞出使西域,自大夏(今阿富汗)了解到海上可以往天竺(今印度),汉武帝才遣使出海南天竺的。史书上称为‘海上丝绸之路’。”
郑和也赞道:“殿下才思敏捷,熟习经史。之后的唐宋和故元几朝,海上贸易都甚发达。”
朱瞻基笑道:“可是要说发达昌盛,还要说我大明今日,你郑大人下西洋之后。皇祖父此番壮举,真是前无古人,”说着顿了顿,思索怎么接。
永乐帝接口道:“后有来者。看你朱瞻基的了!”祖孙二人相视一笑,对大明的未来,都是充满希望和信心。
郑和道:“圣上和殿下的这份胸襟视野,当真令微臣感佩不已。欲我大明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亦来自于海上。一旦他国之君夺得南洋,华夏危矣。如今我大明之舰队战无不胜,可进一步扩大经商,制服异域,使其不敢觊觎南洋也。”
六百多年前,郑和就有了此等海洋意识和海权思想。可惜,他所担心的“危险来于海上”不到一百年就成为现实。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葡萄牙灭马六甲国,两年后登上在广东中国土地,之后建双屿港租借澳门。很多学者认为,近代史的起点不应该由鸦片战争,而是应自马六甲灭亡开始,因为正是这,拉开了中国悲剧的序幕。
然后有了鸦片战争,甲午海战,中国一败再败,导致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难怪梁启超叹曰:“郑和之后,竟无第二之郑和。噫嘻,是岂郑君之罪也?”
郑和问永乐帝:“此次下西洋,宫里可有什么喜欢的物事要带回的?微臣贸易时也好一并安排。”
永乐帝笑道:“那些食物番盐椰子米谷,大伙儿都嫌粗糙,不要再多买了。倒是玳瑁玛瑙犀角大猫眼石这些,宫里不少人喜欢,还有沉香木乌木这些带回来倒罢了。”想了想又道:“北京的皇宫新建,珍奇异兽别致花木不妨多些,放在宫里新奇些。”郑和答应着记在心里,果然回来时白老虎狮子白鸠火鸡海棠五谷树藿葡花等这些带入了中国。
瑈璇和朱瞻基并肩出了殿门,瑈璇忍不住问道:“圣上和郑大人望着我时常有些出神的样子,你知道为什么吗?是我长得象谁吗?”
朱瞻基摇摇头:“我也觉得奇怪,皇祖父待你是有些不同。郑大人看着你的眼神有时也很特别。”想了想道:“不过好像不是什么坏事,也许是因为你长得像一个人?我回去问问父亲看。”
二人很快便忘了这事,计划起这次的旅程。江南初夏的清风徐徐吹拂,两个小伙伴嘻嘻哈哈,笑声响彻在紫禁城中。
注:郑和之墓建在南京市江宁区谷里乡周肪村牛首山南麓,伊斯兰风格,整个墓的形状是个“回”字。墓前有四组七层高共二十八级台阶,象征着郑和七次下西洋历时二十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