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龙卸甲(3)
“魔术师”跟疯疯癫癫的“收尸人”有所不同,“收尸人”喜欢使用暴力,并对尸体有着异乎寻常的迷恋,但这与其说是疯癫,倒不如说是因为长期吸毒,因而精神受到了影响。这主要是后天影响。
“魔术师”的残忍与嗜血,完全是来自于天性。也就是说,这是先天性的好杀。
四个月前,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市,一名下班的警长在开车回家之后,在把车停入车库的过程中,遭遇数名持枪暴徒的袭击,当时这位警长应变奇速,马上从腰间枪套里拔出手枪射击,当场将暴徒击毙两人,击伤一人(重伤,在医院抢救无效并死亡)。经查,这些来袭击警长的暴徒,都是当地大毒枭指派的,因为频繁被这名警长调查,大毒枭对这名警长恨之入骨,便出钱雇了几个枪手,想解决掉他。没想到这位警长本事不小,不但没能击毙他,反而折损了几名枪手,那名被击伤的枪手在死前还供出了雇佣自己的人。搞得毒枭非常被动,不得不连夜出逃,离开了阿根廷。
警长之后还接受了当地电视台的采访,在回答记者问题时,他重点提到了一些防卫知识。首先,生活中过渡区域是发生袭击的高频地带,如胡同、小巷、走廊、楼梯间、车库、楼梯、过道,等等。每当经过这些地方的时候一定要提高警惕。其次,如果遇到多人包围袭击,一定要抓住时间反击,机会可能会稍纵即逝,比如他这次遇袭的时候,曾经在进入车库前有一次掏枪机会,但他并没有把握住,之后要不是袭击者都打完了弹匣中的子弹,急于换弹匣,他可能就不会那么走运了。第三,如果决定要反击,那就一定要坚持到底,直到对方失去反抗能力。这位警长在向枪手反击的时候,持续射击了七分钟,直到身上的所有子弹打完(当时他除了配枪中的子弹之外,还带了两个弹夹),他的最后一发子弹将一名正在向他头部瞄准的歹徒击倒。最后,一定要锻炼自己的反应能力,袭击者每次都会采用偷袭、突袭的手段,比如这次歹徒从出现在他的视野里到向他开枪,一共只用了三秒钟,在三秒钟之内他就做出了判断,躲闪、掏枪、反击,这种反应速度是一般人比不上的。
就在接受采访的当天晚上,这位警长在自己的家中遇害了。
他的尸体倒置着被钉在墙上,双手分开,头顶朝着正下方,宛如一个倒放的十字架。
那把曾经陪伴他多年的警枪就摆再他面前,里面的子弹已经全部打光,弹壳散落了一地。
死者的血迹也遍及整个房子,客厅、卧室、卫生间、车库……估计当他退到卧室的时候,已经因失血过多而陷入昏迷,这才没来得及打电话报警,而被对方杀死。
至今,阿根廷警方还在寻找杀害这名警长的凶手。
而只有黑市的人才知道,杀死这名警长的,正是“魔术师”。
黑市组织与那位阿根廷大毒枭常年保持着“生意来往”。而就在他被警方调查期间,黑市组织正急等着从他那里获取一批海.洛.因。但由于那位阿根廷警长的持续调查,这位大毒枭被迫离开了阿根廷,虽然黑市组织最终还是搞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但由此导致的耽搁,却让他们损失了一大笔钱。除此之外,如果这位大毒枭以后不能反悔阿根廷,黑市组织就不得不在阿根廷寻找另一位“生意伙伴”。与其他“卖家”相比,还是这位大毒枭的开价更合理一些。于是,黑市组织准备让人去除掉那位警长。
这个任务就落在了“魔术师”的身上。他连夜乘坐班机,抵达布宜诺斯艾利斯,随后就开始了针对警长的暗杀计划。从开始跟踪观察到最终下手,前后不超过四十八小时。之后他还在阿根廷游玩了一圈,之后搭公务机返回。组织里的其他人看到他,还以为他没来得及出发。
谁也不知道“魔术师”在暗杀时用了什么手段,据知情人士透露,他事先进入了警长家的车库,并在那里等着警长回家。当警长接受完电视台记者的采访,回家停车的时候,“魔术师”突然出现,两人随即在车库中展开枪战。警长将自己手枪里的子弹打了个精光,但没有一发子弹打中“魔术师”。
“魔术师”诱骗警长打完所有子弹之后,在其寻找备用弹夹的时候忽然出手。
警长被击伤,他惨叫着逃向从车库通向住处的走廊。“魔术师”在后不紧不慢地追赶,他并不急于杀掉对方,对他来说,看着对方满怀恐惧地逃亡,并一点一点摧残掉对方生存下去的希望,最终让对方在绝望中死掉,就是一种莫大的享受。
他目送着那位警长爬进客厅,爬上楼梯,爬上卧室。当警长拉开卧室的抽屉,找出备用子弹的时候,他才再次出手,把警长的双手打到脱臼,并将其倒吊了起来。
警长此时已经因为失血过多而开始休克,他就时不时打警长两下,让他保持着清醒,他用长钉和锤子把警长钉在墙上,并用手机拍下了整个过程。警长刚开始的时候破口大骂,到最后已经是语无伦次。“魔术师”故意当着警长的面,把警长手机里的所有联系人都记了下来,并说会把警长平时联系最多的人统统杀掉。
警长死去的时候一定非常绝望。
随后,“魔术师”轻松地离开现场。由于布宜诺斯艾利斯当地的治安状况并不怎么好,虽然警长家传出了枪声,但还是没有邻居敢去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当别人问起“魔术师”为什么要在当地旅游一阵再离开时,“魔术师”答道:“那位警长的女儿,在当地的一家旅游公司当导游。由于警长的死讯还没有公开,她还不知道她父亲已经遇害。所以我让她陪了我好一阵,最后当我离开时,我给了她一张钞票当小费,并在上面留言‘你爸爸已经死了,杀死他的人是我’。”
“魔术师”的残忍与嗜血,完全是来自于天性。也就是说,这是先天性的好杀。
四个月前,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市,一名下班的警长在开车回家之后,在把车停入车库的过程中,遭遇数名持枪暴徒的袭击,当时这位警长应变奇速,马上从腰间枪套里拔出手枪射击,当场将暴徒击毙两人,击伤一人(重伤,在医院抢救无效并死亡)。经查,这些来袭击警长的暴徒,都是当地大毒枭指派的,因为频繁被这名警长调查,大毒枭对这名警长恨之入骨,便出钱雇了几个枪手,想解决掉他。没想到这位警长本事不小,不但没能击毙他,反而折损了几名枪手,那名被击伤的枪手在死前还供出了雇佣自己的人。搞得毒枭非常被动,不得不连夜出逃,离开了阿根廷。
警长之后还接受了当地电视台的采访,在回答记者问题时,他重点提到了一些防卫知识。首先,生活中过渡区域是发生袭击的高频地带,如胡同、小巷、走廊、楼梯间、车库、楼梯、过道,等等。每当经过这些地方的时候一定要提高警惕。其次,如果遇到多人包围袭击,一定要抓住时间反击,机会可能会稍纵即逝,比如他这次遇袭的时候,曾经在进入车库前有一次掏枪机会,但他并没有把握住,之后要不是袭击者都打完了弹匣中的子弹,急于换弹匣,他可能就不会那么走运了。第三,如果决定要反击,那就一定要坚持到底,直到对方失去反抗能力。这位警长在向枪手反击的时候,持续射击了七分钟,直到身上的所有子弹打完(当时他除了配枪中的子弹之外,还带了两个弹夹),他的最后一发子弹将一名正在向他头部瞄准的歹徒击倒。最后,一定要锻炼自己的反应能力,袭击者每次都会采用偷袭、突袭的手段,比如这次歹徒从出现在他的视野里到向他开枪,一共只用了三秒钟,在三秒钟之内他就做出了判断,躲闪、掏枪、反击,这种反应速度是一般人比不上的。
就在接受采访的当天晚上,这位警长在自己的家中遇害了。
他的尸体倒置着被钉在墙上,双手分开,头顶朝着正下方,宛如一个倒放的十字架。
那把曾经陪伴他多年的警枪就摆再他面前,里面的子弹已经全部打光,弹壳散落了一地。
死者的血迹也遍及整个房子,客厅、卧室、卫生间、车库……估计当他退到卧室的时候,已经因失血过多而陷入昏迷,这才没来得及打电话报警,而被对方杀死。
至今,阿根廷警方还在寻找杀害这名警长的凶手。
而只有黑市的人才知道,杀死这名警长的,正是“魔术师”。
黑市组织与那位阿根廷大毒枭常年保持着“生意来往”。而就在他被警方调查期间,黑市组织正急等着从他那里获取一批海.洛.因。但由于那位阿根廷警长的持续调查,这位大毒枭被迫离开了阿根廷,虽然黑市组织最终还是搞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但由此导致的耽搁,却让他们损失了一大笔钱。除此之外,如果这位大毒枭以后不能反悔阿根廷,黑市组织就不得不在阿根廷寻找另一位“生意伙伴”。与其他“卖家”相比,还是这位大毒枭的开价更合理一些。于是,黑市组织准备让人去除掉那位警长。
这个任务就落在了“魔术师”的身上。他连夜乘坐班机,抵达布宜诺斯艾利斯,随后就开始了针对警长的暗杀计划。从开始跟踪观察到最终下手,前后不超过四十八小时。之后他还在阿根廷游玩了一圈,之后搭公务机返回。组织里的其他人看到他,还以为他没来得及出发。
谁也不知道“魔术师”在暗杀时用了什么手段,据知情人士透露,他事先进入了警长家的车库,并在那里等着警长回家。当警长接受完电视台记者的采访,回家停车的时候,“魔术师”突然出现,两人随即在车库中展开枪战。警长将自己手枪里的子弹打了个精光,但没有一发子弹打中“魔术师”。
“魔术师”诱骗警长打完所有子弹之后,在其寻找备用弹夹的时候忽然出手。
警长被击伤,他惨叫着逃向从车库通向住处的走廊。“魔术师”在后不紧不慢地追赶,他并不急于杀掉对方,对他来说,看着对方满怀恐惧地逃亡,并一点一点摧残掉对方生存下去的希望,最终让对方在绝望中死掉,就是一种莫大的享受。
他目送着那位警长爬进客厅,爬上楼梯,爬上卧室。当警长拉开卧室的抽屉,找出备用子弹的时候,他才再次出手,把警长的双手打到脱臼,并将其倒吊了起来。
警长此时已经因为失血过多而开始休克,他就时不时打警长两下,让他保持着清醒,他用长钉和锤子把警长钉在墙上,并用手机拍下了整个过程。警长刚开始的时候破口大骂,到最后已经是语无伦次。“魔术师”故意当着警长的面,把警长手机里的所有联系人都记了下来,并说会把警长平时联系最多的人统统杀掉。
警长死去的时候一定非常绝望。
随后,“魔术师”轻松地离开现场。由于布宜诺斯艾利斯当地的治安状况并不怎么好,虽然警长家传出了枪声,但还是没有邻居敢去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当别人问起“魔术师”为什么要在当地旅游一阵再离开时,“魔术师”答道:“那位警长的女儿,在当地的一家旅游公司当导游。由于警长的死讯还没有公开,她还不知道她父亲已经遇害。所以我让她陪了我好一阵,最后当我离开时,我给了她一张钞票当小费,并在上面留言‘你爸爸已经死了,杀死他的人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