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秦娥(下)
然后,熟识之人譬如琥珀,就见自家公主浑身一震,近乎失声,“你叫云槿?”
元三奶奶含羞答道,“嗯,是’云中谁寄锦书来’的云锦,我爹很喜欢这句词,便给我起了这闺名。不过爹也说,女孩子不要只耽于相思,也要关心旁事,开拓自己的眼界。凡事要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不要人云亦云。”
升平公主再看着她身上的淡蓝衣裳,眼神中多了几分复杂。
有掩饰不住的欣赏,也有暗藏的淡淡伤痛,不过快得只一瞬,就被她好好收藏,越发柔和起来。
“看来你书读得很好,令尊教的也好。你家姓席,可是益州人氏?”
“正是呢!公主也知道?”
“自然。那也是有名望的书香门第。”
……
等到回去的路上,元三奶奶还难掩兴奋。
“真没想到,公主竟是这样平和明理的一个人,还送我这么多书……”
本来,升平公主听说她的父兄教书多年,便想举荐席父入国子监教书,她也确实有这个能力。
元大太太却是恍然,就说儿子怎么忽地好运入了国子监,升平公主的二哥,不正是在那儿任官么?
但升平公主淡淡的也不居功,只说有才之人,便不会被埋没。
只是元三奶奶,也婉拒了她提携父兄的好意。
她父兄生平志愿是在家乡教书育人,回报乡亲,但对于升平公主当年兴办的书馆一直心向往之。若能从京城藏书最丰的翰林院抄些书回去,才让他们欢喜。
升平公主立即答应了。
叫席家自己安排人进京,想抄什么就抄什么,哪怕是宫中藏书,拿她的令牌一样通行无阻。
元三奶奶高兴得谢了又谢,相信这封家书送到,搞不好老爹都要亲自跑来京城了。
回头翻看公主送的礼物,俱是精致之物。
其中有一匹绸缎,是雨后天空一样明净的蓝,元三奶奶简直爱不释手。
突然,她又想起件事,“公主是不是特别爱木槿?我见她那院里,种了好大一片呢。回头我拿这料子做条裙子,绣上大朵的粉色木槿来见她,娘觉得好吗?”
可元大太太却是含着眼泪,颤抖着抚过儿媳的头,哽咽开口,“怪我,忘了告诉你。公主原有个庶妹,当年嫁了乐家,随乐老太爷和夫君,战死渠州。恍惚听说,闺名也叫云槿,是木槿花的槿。你是没见着,公主那时还是郡主,怀着七个月的身孕,简直快伤心死了。她提着刀,当着全寿城人的面,一步步走向三皇子……”
元三奶奶,偷偷大哭一场。
甚至为那位素未蒙面的许三姑娘,写了祭文,摆了香烛,小小祭奠了一场。
听说,那也是个爱读书,明事理,喜着蓝衣的好姑娘。
爽朗明净得就象雨后的天空,澄澈通透。
她跟她的夫君,此刻肯定在天上,笑看着这片太平盛世,自家二姐和亲人们吧?
元三奶奶坚信,这样的好人,肯定是要在天上做神仙的。
她的孩子,也肯定会有上天护佑。
果然,许云槿的一儿一女,日后都极争气。
儿子乐灼一路科举出仕,为官几十载后,继承曾祖乐老太公遗志,接任金光侯,成为渠州太守,成为一段美谈。
而在他镇守期间,又逢西梁叛乱。
此子也如其父曾祖一般,带领百姓坚守城池,数次打退敌军,确保了边境安稳,百姓安宁。后如曾祖一般,成为一代名臣。
而乐家女儿聪慧果敢,打小跟在姨母身边教养的她,被皇孙偶遇后一见钟情。苦求数年,才赢得美人芳心,终成一代贤后。
皇孙就是登基后,也罢绝了所有美人,恪守少年时的誓言,做到一生一世一双人。
如曾祖预言,生在大年初一的她,真有大福气。
而许家出众的人物,还不止这些。
好比夫君的上司,许樵的长子,若干年后,高中榜眼,终于破了许观海许大探花压在许家子弟上的多年魔咒。
还有远在江南漕运的许松,那个曾经在京城纨绔中榜上有名,不学无术的许大公子。在妻子颜真的襄助下,除了疏通漕运,他们父子三代人接连在江南任职,修通了一条贯穿南北,造福千年的大运河!
后来那条运河,被命名为许渠,就是百姓们为了纪念许家父子的功绩,自发认定的。
就连许家曾经被和离的许桐,后嫁了薛家,儿孙繁茂,还有几个在书画上颇有天分的才子涌现。
至于其他各房,出色的人物也不少。
当然,要说到名声最大的,还得数许大探花中年才得的幼子。
这位小爷,从年少时就名满京城。
因为相貌平平。
要说许观海和成安公主,无一不是一等一的好相貌,否则也生不出升平公主那样的美貌。
就连许家其他各房,也是个个风姿不俗。
唯此子没有半分继承到父母的优点,反而融合了二人缺点,却也不是丑,就是毫不起眼,长得那叫一个平凡。
可年岁稍长,却显出这是一个真正的天才。
读书作画,马球骑射,无一不精。
寻常人学得太多太杂,难免有不精通的地方,唯有他能身兼数十种才艺。
据说,此子连女子擅长的刺绣烹饪都很有一手。
每逢节庆,父母长姐外甥生日,都会亲自下厨给他们煎炒烹炸,做一桌佳肴。以至于唯一擅长寿面的姐夫金光侯十分不满,多次表示过对这个小舅子抢他风头的不喜。
但他更出风头的事,还在后头。
在许樵的长子高中榜眼的三年之后,下一届的科举中,此子以六元及第的成绩,高中状元。
也成为大齐开国的第一人,也是唯一一人。
据说,他是故意让着侄子,让他去先考的,否则三年前就要高中,没其他人什么事了。
而这个科举大魔王最气人的是,他考中状元之后,还不肯当官。
按他的话说,是家里已经有太多人为国效力了。所以他要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无限的吃喝玩乐,不不,是艺术创作中去。
随后他画画,自成一派,开一代宗师之门,比他爹还青出于蓝胜于蓝。
他精通吃喝茶艺,便留下了数本食谱、茶经、插花、园林、金石书画鉴赏等等著作。
至于他的诗词文集,更是洛阳纸贵,一文难求。
自他名声鹊起,各家无不以求到他来为长辈撰写祝寿的屏风条幅为荣。
中年以后,他还迷上了制琴。
经他制作的琴,千金难求。待他过世后,更是身价暴涨,万金不换。
后来有人感叹,百年出一许探花,千年一遇许全才。
老许家是烧了多少高香,才蕴养出这么个流芳千古的人物?
可许全才私底下说,不是许家烧了高香,而是上头有那么个厉害姐姐,他不努力不行啊。
倒也不是升平公主逼着他学这学那,而是言传身教,打小就有这么位姐姐珠玉在前,他想甘于平凡都做不到。
有人便奇怪了,虽说升平公主也是入了史册的贤明女子,但更多记载的是她辅助丈夫,镇守边关,救助百姓,开立马场的功绩,除了字儿写得特别好,似乎也没听说什么。
还有她那两个儿子,好似都平凡的很呢。
平凡么?
可细细一想,又觉不是。
升平公主的长子,虽不擅诗词文章,也没有小舅舅那般惊才绝艳,但他打小在京城长大,与宗室关系极好。辅佐四朝君王,极得信重。
活到九十高龄,儿孙满堂,方无疾而终。
升平公主的次子,幼时孱弱,随父母镇守边关。
但若干年后,大齐朝忽地推出一本药典,竟是将天下药材,做了一次完善的分类与备注,被奉为医家经典,也不知救活了多少性命。传说,就是这位次子的功劳。可他毫不居功,甚至都不肯留名。只印了无数药典,分赠天下。
而在京城的升平公主府,由金光侯与升平公主上书陛下,将整个府邸捐出,令其次子改建成了一个药圃。种植天下药材,供人分辨。有些无法种植的,也能制成标本展示。所有医者,能够免费参观学习。
这一场功德,就算是数百年后改朝换代,有帝王敢于烧毁大齐皇宫,却也不敢毁损许氏药圃半分。
跟许渠,宁州书馆,还有许家人留下的著作一起,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以上这些,有些是元三奶奶这辈子能看到的,有些是她看不到的。
可没关系,就她辈子能看到的事实,她知道升平郡主过得极好,她的孩子们也都过得极好,便足矣了。
自然,托这个盛世的福,象她这样没什么大本事的人,也能求一个富足安稳。孩子们虽没大本事,也算孝顺和睦,此生足矣。
而岁月愈久,她愈发明白,太公元瓒为何会用生命的最后五年,画那样一副画,送给升平公主。
她第一次和婆婆去拜见升平公主时,就带去的那副画。
元瓒的遗作。
也是这位一生坎坷的大画家,用了此生最后五年,呕心沥血完成一副画。
宁州书馆开馆图。
此画放弃了元瓒擅长的山水写意,也没有任何豪横胆气,只用近乎白描的笔法,细细勾勒了那一日的盛况。
年轻而富有远见的升平郡主,朝气的金光侯,整齐着装的官员们,满怀憧憬的寿城百姓,无不跃然纸上。
剪彩时的五人,授课时的虞希,安静听课的幼童,还有后来身佩红花的小媳妇,排队看病的长者,甚至连著名的蛙公江廉,都在画中占据一角,留下一个狼狈离开的背影。
毫无疑问,这是元瓒一生绘画的巅峰。
倾尽了他全部心血,穷尽了他一生的本事。
画上的百种景,千般人,细致到了头发衣裳,每一处皱褶和线条,竟是无一雷同,活灵活现勾勒出当日的寿城。
足以流芳千古。
他答应过,要送升平郡主一副画,他做到了。
用晚年的最后时光,耗尽所有心力,整整画了五年,完成这一夙愿。
报答升平郡主替他查清儿子死因,报仇雪恨的恩情。
原本,升平公主是不想将此画展示于人前。
因为将她实在画得太好了。
虽画中有千百人,但她还是最为光彩耀眼的那一个。
还有她身后题写的宁州书馆匾额四字,竟是元老爷子整整耗费了一年时光临摹,反复练习,才缩小了题上去的。
几乎如出一辙。
也是这画画得太好,升平公主一眼看出它的艺术价值。若是束之高阁,未免太过可惜。
所以素性低调的升平公主难得犹豫了一回,要不要展示给更多人观摹学习?
回头请父亲前来观赏,许观海简直惊为天人。
坚决以一个画者的身份,要求女儿公开展示。
如果说从前,他的画和元瓒相比,还算各有千秋。
但这张画,已经将他及同代画家远远甩开,步入圣境。
升平公主回头便委托父亲,办了个画展,将此画在京城展出一月。
而此画一经面世,就轰动整个画坛。
请求前来观摹者不知凡几,后来连圣驾也惊动了。
皇上亲来看过之后,感叹这样的盛景应该给更多的百姓看到。所以开了御口,找升平公主借了此画,安排朝廷官员护送,在大齐各个书馆,轮流展示一月,让天下读书人有机会观此名画。
终令此画,跟升平公主一起名扬四海。
千百年后,依旧被人竞相传颂,追忆当年的盛世繁华。
曾有一个女子,写下这样一番传奇。
可她值得,她也配!
元三奶奶拢一拢思绪,再望向菱花镜时,竟也是个两鬓微霜的中年妇人了。
轻风从南边窗户里吹过,轻轻翻动着桌上书页,发出哗啦啦的清脆轻响,听着就悦耳。
窗外的芭蕉越发葱郁,石榴更盛往昔。
只匆匆数十年过去,她也老了。
如今也是掌着一家的主妇,担着一家老小的职责。
可不管再忙,她总会抽出闲暇,读几页书。
因为她一直记得当年升平公主跟她说,读书是极好的事情。既然喜欢,就要坚持。
她记住了,也坚持了。
如今儿孙们不论男女走出去,且不论相貌资质,旁人总要赞一声,元家好家教,孩子们个个爱读书,瞧着就心明眼亮。
而孩子们总会腼腆的说,全是跟着她学的。
于元三奶奶,这就是对她人生最高的褒奖了。
前儿听孙女说,许全才又出了本新书,可得赶紧去买上一本,回来细瞧。
才自想着,忽见满头白发的老婆婆,元大太太,如今是元家老太君了,扶着丫鬟,颤颤微微,满面红光的碎步而来。
元三奶奶吓了一跳,赶紧去扶,“娘您可慢着些,这是怎么了?高兴成这样!”
元大太太瘪着没牙的嘴,就是一顿爽朗大笑,“公主要回京了!皇上有旨,特召升平公主跟金光侯回京,奉养家中老人。哎哟,可算是盼到这一日了。媳妇儿,赶紧收拾了,咱们也上街迎接公主去!”
元三奶奶喜出望外,“那可太好了!哎哎,娘您说我穿什么好呀?”
元大太太笑道,“就穿你那条蓝色的,绣木槿花儿的裙子。那个鲜亮,好看,公主见了保管喜欢!”
元三奶奶微微一怔,随即笑了,“好勒,我听您的,就穿那个!”
就算年纪不小了,可元三奶奶依旧穿上了多年前那条做好后,一直珍藏在箱子里的明蓝色裙子,裙上绣着大朵粉色木槿,还细细压着金线,在春日里的明媚阳光下,熠熠生辉。
曾经的苦难、伤痛、悲伤与心碎,终将在时间的长河里被一一治愈。
终难忘,不能忘。
但新生的喜悦就象破土而出的春笋,枝头绽放的春花,更加势不可挡!
拥挤喧闹的人群中,元三太太扶着婆婆,踮着脚尖,跟小姑娘似的翘首以待,然后她看见了!
看见升平公主一如往昔的美貌,于万千人群中望向自己,望向她那条在春光里绽放的明蓝裙子,望着裙上在阳光下闪耀的木槿花,轻轻笑着颔首致意。那微微上挑的明眸中,充满了柔和与怀念。
这是三妹妹倾尽生命守护的盛世,也是她毕生守护的太平人间。
真是好看呢。
真好。
元三奶奶含羞答道,“嗯,是’云中谁寄锦书来’的云锦,我爹很喜欢这句词,便给我起了这闺名。不过爹也说,女孩子不要只耽于相思,也要关心旁事,开拓自己的眼界。凡事要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不要人云亦云。”
升平公主再看着她身上的淡蓝衣裳,眼神中多了几分复杂。
有掩饰不住的欣赏,也有暗藏的淡淡伤痛,不过快得只一瞬,就被她好好收藏,越发柔和起来。
“看来你书读得很好,令尊教的也好。你家姓席,可是益州人氏?”
“正是呢!公主也知道?”
“自然。那也是有名望的书香门第。”
……
等到回去的路上,元三奶奶还难掩兴奋。
“真没想到,公主竟是这样平和明理的一个人,还送我这么多书……”
本来,升平公主听说她的父兄教书多年,便想举荐席父入国子监教书,她也确实有这个能力。
元大太太却是恍然,就说儿子怎么忽地好运入了国子监,升平公主的二哥,不正是在那儿任官么?
但升平公主淡淡的也不居功,只说有才之人,便不会被埋没。
只是元三奶奶,也婉拒了她提携父兄的好意。
她父兄生平志愿是在家乡教书育人,回报乡亲,但对于升平公主当年兴办的书馆一直心向往之。若能从京城藏书最丰的翰林院抄些书回去,才让他们欢喜。
升平公主立即答应了。
叫席家自己安排人进京,想抄什么就抄什么,哪怕是宫中藏书,拿她的令牌一样通行无阻。
元三奶奶高兴得谢了又谢,相信这封家书送到,搞不好老爹都要亲自跑来京城了。
回头翻看公主送的礼物,俱是精致之物。
其中有一匹绸缎,是雨后天空一样明净的蓝,元三奶奶简直爱不释手。
突然,她又想起件事,“公主是不是特别爱木槿?我见她那院里,种了好大一片呢。回头我拿这料子做条裙子,绣上大朵的粉色木槿来见她,娘觉得好吗?”
可元大太太却是含着眼泪,颤抖着抚过儿媳的头,哽咽开口,“怪我,忘了告诉你。公主原有个庶妹,当年嫁了乐家,随乐老太爷和夫君,战死渠州。恍惚听说,闺名也叫云槿,是木槿花的槿。你是没见着,公主那时还是郡主,怀着七个月的身孕,简直快伤心死了。她提着刀,当着全寿城人的面,一步步走向三皇子……”
元三奶奶,偷偷大哭一场。
甚至为那位素未蒙面的许三姑娘,写了祭文,摆了香烛,小小祭奠了一场。
听说,那也是个爱读书,明事理,喜着蓝衣的好姑娘。
爽朗明净得就象雨后的天空,澄澈通透。
她跟她的夫君,此刻肯定在天上,笑看着这片太平盛世,自家二姐和亲人们吧?
元三奶奶坚信,这样的好人,肯定是要在天上做神仙的。
她的孩子,也肯定会有上天护佑。
果然,许云槿的一儿一女,日后都极争气。
儿子乐灼一路科举出仕,为官几十载后,继承曾祖乐老太公遗志,接任金光侯,成为渠州太守,成为一段美谈。
而在他镇守期间,又逢西梁叛乱。
此子也如其父曾祖一般,带领百姓坚守城池,数次打退敌军,确保了边境安稳,百姓安宁。后如曾祖一般,成为一代名臣。
而乐家女儿聪慧果敢,打小跟在姨母身边教养的她,被皇孙偶遇后一见钟情。苦求数年,才赢得美人芳心,终成一代贤后。
皇孙就是登基后,也罢绝了所有美人,恪守少年时的誓言,做到一生一世一双人。
如曾祖预言,生在大年初一的她,真有大福气。
而许家出众的人物,还不止这些。
好比夫君的上司,许樵的长子,若干年后,高中榜眼,终于破了许观海许大探花压在许家子弟上的多年魔咒。
还有远在江南漕运的许松,那个曾经在京城纨绔中榜上有名,不学无术的许大公子。在妻子颜真的襄助下,除了疏通漕运,他们父子三代人接连在江南任职,修通了一条贯穿南北,造福千年的大运河!
后来那条运河,被命名为许渠,就是百姓们为了纪念许家父子的功绩,自发认定的。
就连许家曾经被和离的许桐,后嫁了薛家,儿孙繁茂,还有几个在书画上颇有天分的才子涌现。
至于其他各房,出色的人物也不少。
当然,要说到名声最大的,还得数许大探花中年才得的幼子。
这位小爷,从年少时就名满京城。
因为相貌平平。
要说许观海和成安公主,无一不是一等一的好相貌,否则也生不出升平公主那样的美貌。
就连许家其他各房,也是个个风姿不俗。
唯此子没有半分继承到父母的优点,反而融合了二人缺点,却也不是丑,就是毫不起眼,长得那叫一个平凡。
可年岁稍长,却显出这是一个真正的天才。
读书作画,马球骑射,无一不精。
寻常人学得太多太杂,难免有不精通的地方,唯有他能身兼数十种才艺。
据说,此子连女子擅长的刺绣烹饪都很有一手。
每逢节庆,父母长姐外甥生日,都会亲自下厨给他们煎炒烹炸,做一桌佳肴。以至于唯一擅长寿面的姐夫金光侯十分不满,多次表示过对这个小舅子抢他风头的不喜。
但他更出风头的事,还在后头。
在许樵的长子高中榜眼的三年之后,下一届的科举中,此子以六元及第的成绩,高中状元。
也成为大齐开国的第一人,也是唯一一人。
据说,他是故意让着侄子,让他去先考的,否则三年前就要高中,没其他人什么事了。
而这个科举大魔王最气人的是,他考中状元之后,还不肯当官。
按他的话说,是家里已经有太多人为国效力了。所以他要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无限的吃喝玩乐,不不,是艺术创作中去。
随后他画画,自成一派,开一代宗师之门,比他爹还青出于蓝胜于蓝。
他精通吃喝茶艺,便留下了数本食谱、茶经、插花、园林、金石书画鉴赏等等著作。
至于他的诗词文集,更是洛阳纸贵,一文难求。
自他名声鹊起,各家无不以求到他来为长辈撰写祝寿的屏风条幅为荣。
中年以后,他还迷上了制琴。
经他制作的琴,千金难求。待他过世后,更是身价暴涨,万金不换。
后来有人感叹,百年出一许探花,千年一遇许全才。
老许家是烧了多少高香,才蕴养出这么个流芳千古的人物?
可许全才私底下说,不是许家烧了高香,而是上头有那么个厉害姐姐,他不努力不行啊。
倒也不是升平公主逼着他学这学那,而是言传身教,打小就有这么位姐姐珠玉在前,他想甘于平凡都做不到。
有人便奇怪了,虽说升平公主也是入了史册的贤明女子,但更多记载的是她辅助丈夫,镇守边关,救助百姓,开立马场的功绩,除了字儿写得特别好,似乎也没听说什么。
还有她那两个儿子,好似都平凡的很呢。
平凡么?
可细细一想,又觉不是。
升平公主的长子,虽不擅诗词文章,也没有小舅舅那般惊才绝艳,但他打小在京城长大,与宗室关系极好。辅佐四朝君王,极得信重。
活到九十高龄,儿孙满堂,方无疾而终。
升平公主的次子,幼时孱弱,随父母镇守边关。
但若干年后,大齐朝忽地推出一本药典,竟是将天下药材,做了一次完善的分类与备注,被奉为医家经典,也不知救活了多少性命。传说,就是这位次子的功劳。可他毫不居功,甚至都不肯留名。只印了无数药典,分赠天下。
而在京城的升平公主府,由金光侯与升平公主上书陛下,将整个府邸捐出,令其次子改建成了一个药圃。种植天下药材,供人分辨。有些无法种植的,也能制成标本展示。所有医者,能够免费参观学习。
这一场功德,就算是数百年后改朝换代,有帝王敢于烧毁大齐皇宫,却也不敢毁损许氏药圃半分。
跟许渠,宁州书馆,还有许家人留下的著作一起,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以上这些,有些是元三奶奶这辈子能看到的,有些是她看不到的。
可没关系,就她辈子能看到的事实,她知道升平郡主过得极好,她的孩子们也都过得极好,便足矣了。
自然,托这个盛世的福,象她这样没什么大本事的人,也能求一个富足安稳。孩子们虽没大本事,也算孝顺和睦,此生足矣。
而岁月愈久,她愈发明白,太公元瓒为何会用生命的最后五年,画那样一副画,送给升平公主。
她第一次和婆婆去拜见升平公主时,就带去的那副画。
元瓒的遗作。
也是这位一生坎坷的大画家,用了此生最后五年,呕心沥血完成一副画。
宁州书馆开馆图。
此画放弃了元瓒擅长的山水写意,也没有任何豪横胆气,只用近乎白描的笔法,细细勾勒了那一日的盛况。
年轻而富有远见的升平郡主,朝气的金光侯,整齐着装的官员们,满怀憧憬的寿城百姓,无不跃然纸上。
剪彩时的五人,授课时的虞希,安静听课的幼童,还有后来身佩红花的小媳妇,排队看病的长者,甚至连著名的蛙公江廉,都在画中占据一角,留下一个狼狈离开的背影。
毫无疑问,这是元瓒一生绘画的巅峰。
倾尽了他全部心血,穷尽了他一生的本事。
画上的百种景,千般人,细致到了头发衣裳,每一处皱褶和线条,竟是无一雷同,活灵活现勾勒出当日的寿城。
足以流芳千古。
他答应过,要送升平郡主一副画,他做到了。
用晚年的最后时光,耗尽所有心力,整整画了五年,完成这一夙愿。
报答升平郡主替他查清儿子死因,报仇雪恨的恩情。
原本,升平公主是不想将此画展示于人前。
因为将她实在画得太好了。
虽画中有千百人,但她还是最为光彩耀眼的那一个。
还有她身后题写的宁州书馆匾额四字,竟是元老爷子整整耗费了一年时光临摹,反复练习,才缩小了题上去的。
几乎如出一辙。
也是这画画得太好,升平公主一眼看出它的艺术价值。若是束之高阁,未免太过可惜。
所以素性低调的升平公主难得犹豫了一回,要不要展示给更多人观摹学习?
回头请父亲前来观赏,许观海简直惊为天人。
坚决以一个画者的身份,要求女儿公开展示。
如果说从前,他的画和元瓒相比,还算各有千秋。
但这张画,已经将他及同代画家远远甩开,步入圣境。
升平公主回头便委托父亲,办了个画展,将此画在京城展出一月。
而此画一经面世,就轰动整个画坛。
请求前来观摹者不知凡几,后来连圣驾也惊动了。
皇上亲来看过之后,感叹这样的盛景应该给更多的百姓看到。所以开了御口,找升平公主借了此画,安排朝廷官员护送,在大齐各个书馆,轮流展示一月,让天下读书人有机会观此名画。
终令此画,跟升平公主一起名扬四海。
千百年后,依旧被人竞相传颂,追忆当年的盛世繁华。
曾有一个女子,写下这样一番传奇。
可她值得,她也配!
元三奶奶拢一拢思绪,再望向菱花镜时,竟也是个两鬓微霜的中年妇人了。
轻风从南边窗户里吹过,轻轻翻动着桌上书页,发出哗啦啦的清脆轻响,听着就悦耳。
窗外的芭蕉越发葱郁,石榴更盛往昔。
只匆匆数十年过去,她也老了。
如今也是掌着一家的主妇,担着一家老小的职责。
可不管再忙,她总会抽出闲暇,读几页书。
因为她一直记得当年升平公主跟她说,读书是极好的事情。既然喜欢,就要坚持。
她记住了,也坚持了。
如今儿孙们不论男女走出去,且不论相貌资质,旁人总要赞一声,元家好家教,孩子们个个爱读书,瞧着就心明眼亮。
而孩子们总会腼腆的说,全是跟着她学的。
于元三奶奶,这就是对她人生最高的褒奖了。
前儿听孙女说,许全才又出了本新书,可得赶紧去买上一本,回来细瞧。
才自想着,忽见满头白发的老婆婆,元大太太,如今是元家老太君了,扶着丫鬟,颤颤微微,满面红光的碎步而来。
元三奶奶吓了一跳,赶紧去扶,“娘您可慢着些,这是怎么了?高兴成这样!”
元大太太瘪着没牙的嘴,就是一顿爽朗大笑,“公主要回京了!皇上有旨,特召升平公主跟金光侯回京,奉养家中老人。哎哟,可算是盼到这一日了。媳妇儿,赶紧收拾了,咱们也上街迎接公主去!”
元三奶奶喜出望外,“那可太好了!哎哎,娘您说我穿什么好呀?”
元大太太笑道,“就穿你那条蓝色的,绣木槿花儿的裙子。那个鲜亮,好看,公主见了保管喜欢!”
元三奶奶微微一怔,随即笑了,“好勒,我听您的,就穿那个!”
就算年纪不小了,可元三奶奶依旧穿上了多年前那条做好后,一直珍藏在箱子里的明蓝色裙子,裙上绣着大朵粉色木槿,还细细压着金线,在春日里的明媚阳光下,熠熠生辉。
曾经的苦难、伤痛、悲伤与心碎,终将在时间的长河里被一一治愈。
终难忘,不能忘。
但新生的喜悦就象破土而出的春笋,枝头绽放的春花,更加势不可挡!
拥挤喧闹的人群中,元三太太扶着婆婆,踮着脚尖,跟小姑娘似的翘首以待,然后她看见了!
看见升平公主一如往昔的美貌,于万千人群中望向自己,望向她那条在春光里绽放的明蓝裙子,望着裙上在阳光下闪耀的木槿花,轻轻笑着颔首致意。那微微上挑的明眸中,充满了柔和与怀念。
这是三妹妹倾尽生命守护的盛世,也是她毕生守护的太平人间。
真是好看呢。
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