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
《六十年代黑天鹅》
作者:张大姑娘
============
第1章 不是那个味儿啊
黄梅如从医院出来,黑色高跟鞋突然于门口立定,笔直而修长的身影,酒红色的衣领高高立起,手插在深深的风衣口袋里面,摸到一枚硬硬的五角星。
整个人逆着正午十二点的光,穿过亿万光年的粒子将她的面庞刺眼的笼罩着,白皙柔和的气色,临摹山水一般的眉眼,看她一眼便想到一个词,东方美人。一半在光影里,一半在背影面,交汇处是她看不清的眼神与隐藏其中的光芒万丈。
她手拂过那一枚五角星,突然从口袋里抽出向上抬起,大拇指微微从红色的风衣袖口露出一截儿来,五个手指慢慢的合拢,要碰到肚子的时候,突然顿住,垂落,紧紧的攥住。
黄梅如的指甲上,带着类似老烟枪经年累月熏染出来的橘黄,微微的火药的味道,像是腐朽的陈旧的一切过往一样,她绷直了背像是一支优雅的箭一般,疾步回家。
一遍一遍的洗手,最后张开手心,那一枚红色的五角星静默的在她的手心里,被水冲洗过依然泛着心脏的红,她舍不得眨眼的看着,舍不得松手。
客厅里面米色的格子餐桌布上,放着一台黑色的大家伙,二手收音机里面播报今天的《纽约时报》,声音带着砂砾杂质一般的嘶哑:mao heads peiping regime;program supports moscow.
黄梅如突然泪如雨下,低下头,深深的亲吻那一红色的五角星,她的祖国啊。
不以深吻,不足诉情。
她永远记得这一天。
占全世界四分之一人口总数的国家,站起来了。
她要回国,她要回到自己的国家去。
门突然打开,伴随着急匆匆的脚步声,还有风卷过报纸摩擦声,黄梅如红着眼睛扭头,看见丈夫手里拿着一摞的报纸,满眼的泪光,对她哽咽着,“我们,是中国人啊。”
他举起来手里的报纸,手用力的指着上面的标题,一字一顿的,似喜似悲,“梅如,这一天真的来了,我们是中国人啊。”
“我盼着这一天呢,我盼了多久啊。”
“梅如,梁园虽好,归去来兮啊。”
几代人,盼了多久啊,盼了多少年啊,无数人翻涌的鲜血,慢慢的慢慢的汇聚成了一面迎风而立的五星红旗。
泪糊住了眼镜,他一只手摘下来,另一只手掌使劲从脸上抹去泪水,看着黄梅如摊开的手心,接过来那一枚红色的五角星,紧紧的紧紧的捏在手心里。
这一枚五角星,是他跟黄梅如偷偷的做的,黄梅如从实验室偷偷带回来的材料,两个人用了一晚上,做出来一颗红色的五角星。
隔壁有人放声高歌:起来——起来
黄梅如拉着他的手,“我们要回去。”
“我怀孕了,你知道吗?”
“我们的孩子不能在这里出生,要回到自己的祖国去,一刻也不能等待。”
她的眼睛里面发着光,辉映着隔壁慢慢汇聚成河流的歌声,心里面好像开了一面窗,见到了光,便再也不能在阴暗里面等一秒钟。
在这小小的华人寓所里面,激烈的交织在一起,每一颗红色的跳动的心,都在地震。
要回国,要回去。
楼梯间夹杂着迫切的脚步声,还有不能再等待一秒钟的敲门声,奔向告知,普天同庆。
六千多旅居欧美的游子的心,尘埃落定了。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在这个寓所里面,大多数都是公费留学生,黄梅如看着一起敲门过来的人,悄悄的拉开了窗帘,屏住了呼吸,看到下面的便衣,脸紧紧的崩住了。
她手伸在嘴边,抿紧了嘴,“嘘,有人在下面,我们要安静,我们要时刻保持安静,现在回各自的房间里面,等夜半时分,我们共谋大局。”
一群人马上噤声,神容透着悲戚。
是啊,这是在美国,他们连高声庆祝都不敢,此时此刻聚集被发现,不到十分钟就会有人敲门,挨个问询。
从去年开始,官价外汇就被切断了,祖国再也没有能力来供养他们这些留学生了,同时,他们在美国的处境越来越艰难,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更多的是政治上的。
美国当局的敌视态度,一方面驱逐中国留学生,一方面又出于利益考虑舍不得放人走,因此所有的在美留学生,都时刻处于监控之中,不能离开,也不能融入。
只能沉默着,在实验室里面,受着美国人的指挥,被美国人榨取利益。
直到不断同化,放弃信仰,放弃国家。
黄梅如挺直了背坐在黄色格子的餐桌前,一口一口的吃着晚饭,盘子里面的土豆泥配着面包片,一点点碎屑掉落在盘子里,她突然咧嘴笑了一下,看着丈夫,喊着他的新名字,“张建国,真想来一碗桂花糖芋苗啊,我多少年没有吃过了啊。”
多少年呢?
从1937到1949,十二年的时间。
再也没有吃过一碗桂花糖芋苗,再也没有回过南京。
再也没有回到祖国。
现如今,光是想一想,她便觉得无上的幸福,她挚爱红色,因为是国家的颜色,那一抹心脏红。
无上的向往与感激。
但是他们要等,等一个合适的机会,一个不会被美国人死死扣留的机会。
张建国笑了笑,轻轻的用勺子敲击着盘子的边缘,一下一下的小小的清脆,“起来——起来——”
嗓音轻轻的哼着,他从知道的消息那一刻开始,就给自己改名字了,以后他的名字叫张建国。
他手搭在叉子上,凑近了讲一句,“以后啊,吃个够,桂花糖芋苗,酒酿赤豆元宵,秘制桂花藕,还要我们老北平的豆汁焦圈,都有,都有。”
讲的豪迈,心中火热的赤城,恨不得从大洋的一边,烧到另外一边去,心早就飞了,飞向了东方。
他喟叹一句,眼眶都带着热气,“真的,梅如,我也是真想念那一碗豆汁啊,我们打小起就喝着长大的,无论走到哪里,无论在世界上哪个角落里,哪怕鲍翅满席,我都惦记着那一碗豆汁,我就是回去吃糠咽菜喝着豆汁,我也不愿意吃着面包牛排,不愿意喝着这红酒啊,它就不是那个味儿。”
不是那个味儿啊。
第2章 举头望明月
人生应该是个什么味道呢?
不是酸甜苦辣交织在一起的驳杂,应该是一种安心,吾心安处即故乡啊。
夜半时刻,冷月如庭下积水,星空闪耀似珠光,透过一层层厚厚的窗帘,把心隙一点点填充。
一扇扇门轻轻的打开,轻轻的合上,佝偻着腰,趁着星光,趁着东方渐明,踏着一地冷凝的暮色,一步一步走过春秋几度,踏过破碎山河如血,大家慢慢的汇聚到一起,在黑暗中,虽不曾敢开灯,却清晰听到心脏在疯狂跳动,不可按捺得住。
黄梅如,1937年前往美国,南京大屠杀遗孤,国民政府收养公派留学,核物理学家。
张建国,1937年前往苏联旅居游学,1940年经东欧入美国,地质学家。
朱成仁,1945年赴美研究考察,受国民政府委托,以助手名义助力国内蒋先生的□□构想。
……
黄梅如侧身站在窗帘后,微微掀起来一角看着楼下,“人已经走了,但是近期的突击检查越来越多了,一会如果有便衣上来了,我们就说是庆祝的。”
“为什么庆祝,我们不能说是因为今天的事情,这样会激怒美国人的。”朱成仁站在中间,他愿意站着,他觉得跪着的时间太久了,能站着就一定要昂首挺胸的站着。
黄美如回眸侧目,唇角微微翘起,对着大家坦然一笑,“我怀孕了,我们迎接新生命的到来,如果问起来,就说是我们南京的习俗。”
西方人的傲慢与偏见,似乎东方人做什么不可思议的事情,都能用三个字来解释,那边是东方人。
西方的舞台上,东方人一定是没有好角色的,做什么都不会离奇,独属于西方的一种——傲慢与偏见。
“是,看看我还特意准备了这些呢,保管能糊弄过去了,美国人有他们的精明,但是天底下的事儿,还真的都不是能知道的,他能懂咱们吗?”张建国满抱着一个红色的包袱,摊开放在桌子上,竟是一只三寸高的兔儿爷呢。
只见兔儿爷左手托臼,右手执杵,玉兔捣药的景儿呢,张建国正儿八经的摆在桌子上,“咱们啊,做戏要全套,人进来了,就对着兔儿爷拜就行了,这兔儿爷还是我当初特特从家里带来的呢。”
特特从家里带来的,用红布仔细包着,周转经年不曾抛下的,就是这一点儿念想了,张建国笑了笑,仔细的摸过兔儿爷那一点眉眼,早些年时候中秋拜月,家里老少咸集团坐供奉的就是兔儿爷,俗称祭兔。
“我跟梅如恨不能立时回国效力,只是迫于当局封锁,苦于不能周旋开来,诸君有什么打算呢?”
诸君有什么打算呢?
是要回国,还是要留在这里住着公寓拿着美金呢?
话一落地,便是点了大家的胸中火,声音纷纷扰扰起,梁园虽好,不是久恋之家啊。
他们得回去,回去成为襁褓□□和国的一份子。
朱成仁手里拿着一张离任书,络腮胡子已带白,人也规整的像是方尺一般宣读,“科学虽然没有国界,但是科学家是有国界的,知悉祖国召唤我们,便星路兼程,实验室的同事不能理解我,讲国内没有任何的研究条件,就连实验室都没有,全部是一片空白,回去了等于是终生埋没,完全没办法跟这边的实验条件相比。”
他微微抬眼,扫过每一个人的脸,年轻的依然朝气蓬勃的脸,充满着朝气与理想,他们都有各自的事业与研究领域,这里是最适合科学家发展的土壤,有着完备的科学实验室以及充裕的资金保障,相对完整的研究体系以及理论框架。
一旦回国,一片空白之下,不要说是给祖国做贡献了,就连自己的研究生涯都会受阻,没有仪器设备,没有实验室,没有科研资金,没有美国人那么多的资料。
时刻在分秒必争相走,朱成仁声音里面压了金银线一般,直直的往下坠,“但是,我们中国人,最不怕的就是苦难,我们中华民族是苦难中长大的民族,我们是苦难中成长起来的科学家,只有我们的国家强大了,我们才会在科学领域有自己的名字,而不是冠上美国人的名字。”
他们的科研进展,不是属于自己的,论文以及报告上面,署名的永远是美国人,你的研究成果被窃取,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名字被抹杀,这是美国人对中国科学家的态度。
因为你是中国人,所以你的研究成果可以随便拿来用,黄梅如攥紧了拳头,靠着冰冷的墙,他们在这里,浑浑噩噩,心惊胆战,她的研究成果署名是美国人,科学界的诗歌里面,没有中国人的一席之地。
何其不甘啊。
门外突然传来敲门声,黄梅如心突跳,然后飞快的收起来那些报刊资料,“快,给我收起来。”
朱成仁把手里的信交给她,随着大家一起坐在地毯上,对着中间的兔儿爷双手合十。
门直接被推开,黄梅如脚步匆匆,把东西最后藏在箱子的夹层里面,她的箱子是有夹层的。
外面的人拿枪指着他们。
黄梅如扶着肚子,笑了笑,她得应酬过去这次突击检查,当局动作越来越频繁,时不时的就要对他们突击检查,监视的便衣也越来越多,只要人聚集在一起,三五不时就要问询。
上前交谈,却看见黑洞洞的枪口,不会听任何解释的意思,美国当局防备日益加深。所有人都被带走了,黄梅如紧紧的抿着唇,走过狭窄的栏杆,红色的风衣尾摆扫过破漆的栏杆,耳朵边是嘈杂的声音,她拉起来高高的领口,下巴颏儿抬起仰望星空。
举头望明月啊。
张建国匆匆伸手,从旁边经过的时候,一个剪刀手从她手心滑过,扭头看着她,眼里面,千言万语不足道。
第3章 中华儿女多奇志
《六十年代黑天鹅》
作者:张大姑娘
============
第1章 不是那个味儿啊
黄梅如从医院出来,黑色高跟鞋突然于门口立定,笔直而修长的身影,酒红色的衣领高高立起,手插在深深的风衣口袋里面,摸到一枚硬硬的五角星。
整个人逆着正午十二点的光,穿过亿万光年的粒子将她的面庞刺眼的笼罩着,白皙柔和的气色,临摹山水一般的眉眼,看她一眼便想到一个词,东方美人。一半在光影里,一半在背影面,交汇处是她看不清的眼神与隐藏其中的光芒万丈。
她手拂过那一枚五角星,突然从口袋里抽出向上抬起,大拇指微微从红色的风衣袖口露出一截儿来,五个手指慢慢的合拢,要碰到肚子的时候,突然顿住,垂落,紧紧的攥住。
黄梅如的指甲上,带着类似老烟枪经年累月熏染出来的橘黄,微微的火药的味道,像是腐朽的陈旧的一切过往一样,她绷直了背像是一支优雅的箭一般,疾步回家。
一遍一遍的洗手,最后张开手心,那一枚红色的五角星静默的在她的手心里,被水冲洗过依然泛着心脏的红,她舍不得眨眼的看着,舍不得松手。
客厅里面米色的格子餐桌布上,放着一台黑色的大家伙,二手收音机里面播报今天的《纽约时报》,声音带着砂砾杂质一般的嘶哑:mao heads peiping regime;program supports moscow.
黄梅如突然泪如雨下,低下头,深深的亲吻那一红色的五角星,她的祖国啊。
不以深吻,不足诉情。
她永远记得这一天。
占全世界四分之一人口总数的国家,站起来了。
她要回国,她要回到自己的国家去。
门突然打开,伴随着急匆匆的脚步声,还有风卷过报纸摩擦声,黄梅如红着眼睛扭头,看见丈夫手里拿着一摞的报纸,满眼的泪光,对她哽咽着,“我们,是中国人啊。”
他举起来手里的报纸,手用力的指着上面的标题,一字一顿的,似喜似悲,“梅如,这一天真的来了,我们是中国人啊。”
“我盼着这一天呢,我盼了多久啊。”
“梅如,梁园虽好,归去来兮啊。”
几代人,盼了多久啊,盼了多少年啊,无数人翻涌的鲜血,慢慢的慢慢的汇聚成了一面迎风而立的五星红旗。
泪糊住了眼镜,他一只手摘下来,另一只手掌使劲从脸上抹去泪水,看着黄梅如摊开的手心,接过来那一枚红色的五角星,紧紧的紧紧的捏在手心里。
这一枚五角星,是他跟黄梅如偷偷的做的,黄梅如从实验室偷偷带回来的材料,两个人用了一晚上,做出来一颗红色的五角星。
隔壁有人放声高歌:起来——起来
黄梅如拉着他的手,“我们要回去。”
“我怀孕了,你知道吗?”
“我们的孩子不能在这里出生,要回到自己的祖国去,一刻也不能等待。”
她的眼睛里面发着光,辉映着隔壁慢慢汇聚成河流的歌声,心里面好像开了一面窗,见到了光,便再也不能在阴暗里面等一秒钟。
在这小小的华人寓所里面,激烈的交织在一起,每一颗红色的跳动的心,都在地震。
要回国,要回去。
楼梯间夹杂着迫切的脚步声,还有不能再等待一秒钟的敲门声,奔向告知,普天同庆。
六千多旅居欧美的游子的心,尘埃落定了。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在这个寓所里面,大多数都是公费留学生,黄梅如看着一起敲门过来的人,悄悄的拉开了窗帘,屏住了呼吸,看到下面的便衣,脸紧紧的崩住了。
她手伸在嘴边,抿紧了嘴,“嘘,有人在下面,我们要安静,我们要时刻保持安静,现在回各自的房间里面,等夜半时分,我们共谋大局。”
一群人马上噤声,神容透着悲戚。
是啊,这是在美国,他们连高声庆祝都不敢,此时此刻聚集被发现,不到十分钟就会有人敲门,挨个问询。
从去年开始,官价外汇就被切断了,祖国再也没有能力来供养他们这些留学生了,同时,他们在美国的处境越来越艰难,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更多的是政治上的。
美国当局的敌视态度,一方面驱逐中国留学生,一方面又出于利益考虑舍不得放人走,因此所有的在美留学生,都时刻处于监控之中,不能离开,也不能融入。
只能沉默着,在实验室里面,受着美国人的指挥,被美国人榨取利益。
直到不断同化,放弃信仰,放弃国家。
黄梅如挺直了背坐在黄色格子的餐桌前,一口一口的吃着晚饭,盘子里面的土豆泥配着面包片,一点点碎屑掉落在盘子里,她突然咧嘴笑了一下,看着丈夫,喊着他的新名字,“张建国,真想来一碗桂花糖芋苗啊,我多少年没有吃过了啊。”
多少年呢?
从1937到1949,十二年的时间。
再也没有吃过一碗桂花糖芋苗,再也没有回过南京。
再也没有回到祖国。
现如今,光是想一想,她便觉得无上的幸福,她挚爱红色,因为是国家的颜色,那一抹心脏红。
无上的向往与感激。
但是他们要等,等一个合适的机会,一个不会被美国人死死扣留的机会。
张建国笑了笑,轻轻的用勺子敲击着盘子的边缘,一下一下的小小的清脆,“起来——起来——”
嗓音轻轻的哼着,他从知道的消息那一刻开始,就给自己改名字了,以后他的名字叫张建国。
他手搭在叉子上,凑近了讲一句,“以后啊,吃个够,桂花糖芋苗,酒酿赤豆元宵,秘制桂花藕,还要我们老北平的豆汁焦圈,都有,都有。”
讲的豪迈,心中火热的赤城,恨不得从大洋的一边,烧到另外一边去,心早就飞了,飞向了东方。
他喟叹一句,眼眶都带着热气,“真的,梅如,我也是真想念那一碗豆汁啊,我们打小起就喝着长大的,无论走到哪里,无论在世界上哪个角落里,哪怕鲍翅满席,我都惦记着那一碗豆汁,我就是回去吃糠咽菜喝着豆汁,我也不愿意吃着面包牛排,不愿意喝着这红酒啊,它就不是那个味儿。”
不是那个味儿啊。
第2章 举头望明月
人生应该是个什么味道呢?
不是酸甜苦辣交织在一起的驳杂,应该是一种安心,吾心安处即故乡啊。
夜半时刻,冷月如庭下积水,星空闪耀似珠光,透过一层层厚厚的窗帘,把心隙一点点填充。
一扇扇门轻轻的打开,轻轻的合上,佝偻着腰,趁着星光,趁着东方渐明,踏着一地冷凝的暮色,一步一步走过春秋几度,踏过破碎山河如血,大家慢慢的汇聚到一起,在黑暗中,虽不曾敢开灯,却清晰听到心脏在疯狂跳动,不可按捺得住。
黄梅如,1937年前往美国,南京大屠杀遗孤,国民政府收养公派留学,核物理学家。
张建国,1937年前往苏联旅居游学,1940年经东欧入美国,地质学家。
朱成仁,1945年赴美研究考察,受国民政府委托,以助手名义助力国内蒋先生的□□构想。
……
黄梅如侧身站在窗帘后,微微掀起来一角看着楼下,“人已经走了,但是近期的突击检查越来越多了,一会如果有便衣上来了,我们就说是庆祝的。”
“为什么庆祝,我们不能说是因为今天的事情,这样会激怒美国人的。”朱成仁站在中间,他愿意站着,他觉得跪着的时间太久了,能站着就一定要昂首挺胸的站着。
黄美如回眸侧目,唇角微微翘起,对着大家坦然一笑,“我怀孕了,我们迎接新生命的到来,如果问起来,就说是我们南京的习俗。”
西方人的傲慢与偏见,似乎东方人做什么不可思议的事情,都能用三个字来解释,那边是东方人。
西方的舞台上,东方人一定是没有好角色的,做什么都不会离奇,独属于西方的一种——傲慢与偏见。
“是,看看我还特意准备了这些呢,保管能糊弄过去了,美国人有他们的精明,但是天底下的事儿,还真的都不是能知道的,他能懂咱们吗?”张建国满抱着一个红色的包袱,摊开放在桌子上,竟是一只三寸高的兔儿爷呢。
只见兔儿爷左手托臼,右手执杵,玉兔捣药的景儿呢,张建国正儿八经的摆在桌子上,“咱们啊,做戏要全套,人进来了,就对着兔儿爷拜就行了,这兔儿爷还是我当初特特从家里带来的呢。”
特特从家里带来的,用红布仔细包着,周转经年不曾抛下的,就是这一点儿念想了,张建国笑了笑,仔细的摸过兔儿爷那一点眉眼,早些年时候中秋拜月,家里老少咸集团坐供奉的就是兔儿爷,俗称祭兔。
“我跟梅如恨不能立时回国效力,只是迫于当局封锁,苦于不能周旋开来,诸君有什么打算呢?”
诸君有什么打算呢?
是要回国,还是要留在这里住着公寓拿着美金呢?
话一落地,便是点了大家的胸中火,声音纷纷扰扰起,梁园虽好,不是久恋之家啊。
他们得回去,回去成为襁褓□□和国的一份子。
朱成仁手里拿着一张离任书,络腮胡子已带白,人也规整的像是方尺一般宣读,“科学虽然没有国界,但是科学家是有国界的,知悉祖国召唤我们,便星路兼程,实验室的同事不能理解我,讲国内没有任何的研究条件,就连实验室都没有,全部是一片空白,回去了等于是终生埋没,完全没办法跟这边的实验条件相比。”
他微微抬眼,扫过每一个人的脸,年轻的依然朝气蓬勃的脸,充满着朝气与理想,他们都有各自的事业与研究领域,这里是最适合科学家发展的土壤,有着完备的科学实验室以及充裕的资金保障,相对完整的研究体系以及理论框架。
一旦回国,一片空白之下,不要说是给祖国做贡献了,就连自己的研究生涯都会受阻,没有仪器设备,没有实验室,没有科研资金,没有美国人那么多的资料。
时刻在分秒必争相走,朱成仁声音里面压了金银线一般,直直的往下坠,“但是,我们中国人,最不怕的就是苦难,我们中华民族是苦难中长大的民族,我们是苦难中成长起来的科学家,只有我们的国家强大了,我们才会在科学领域有自己的名字,而不是冠上美国人的名字。”
他们的科研进展,不是属于自己的,论文以及报告上面,署名的永远是美国人,你的研究成果被窃取,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名字被抹杀,这是美国人对中国科学家的态度。
因为你是中国人,所以你的研究成果可以随便拿来用,黄梅如攥紧了拳头,靠着冰冷的墙,他们在这里,浑浑噩噩,心惊胆战,她的研究成果署名是美国人,科学界的诗歌里面,没有中国人的一席之地。
何其不甘啊。
门外突然传来敲门声,黄梅如心突跳,然后飞快的收起来那些报刊资料,“快,给我收起来。”
朱成仁把手里的信交给她,随着大家一起坐在地毯上,对着中间的兔儿爷双手合十。
门直接被推开,黄梅如脚步匆匆,把东西最后藏在箱子的夹层里面,她的箱子是有夹层的。
外面的人拿枪指着他们。
黄梅如扶着肚子,笑了笑,她得应酬过去这次突击检查,当局动作越来越频繁,时不时的就要对他们突击检查,监视的便衣也越来越多,只要人聚集在一起,三五不时就要问询。
上前交谈,却看见黑洞洞的枪口,不会听任何解释的意思,美国当局防备日益加深。所有人都被带走了,黄梅如紧紧的抿着唇,走过狭窄的栏杆,红色的风衣尾摆扫过破漆的栏杆,耳朵边是嘈杂的声音,她拉起来高高的领口,下巴颏儿抬起仰望星空。
举头望明月啊。
张建国匆匆伸手,从旁边经过的时候,一个剪刀手从她手心滑过,扭头看着她,眼里面,千言万语不足道。
第3章 中华儿女多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