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宣而至
毛遂貌似悠闲,其实一直在认真谛听台上的来言去语。
平原君所讲的那些道理倒是不错,但矛盾的焦点在于楚王实在让人家给打疼了。
挨打时又得不到依靠和庇护,现在当然不愿介入秦赵之间的冲突;
而平原君强调的是拯救赵国,甚至对楚王进行指责,楚王怎能听得进去?
平原君需要确定立场,调整重心。
但在二人激烈争辩时不便中途打断,所以毛遂要等待时机。
台上,平原君讲古比今,没话找话,说得口干舌燥,汗流满面;
楚王则越听越不耐烦,往往很不客气地反驳回去。
终于,僵住了……
突然,一个矮瘦汉子,一手按住腰中佩剑,一手提起长袍的下摆,不容卫士们拦阻,一步跃过几个台阶。
大鸟般飞速纵跳到台上,大声说:“
‘合纵’的利与害,两个字就能确定,为什么从早至午还议不出结果来?”
语带训斥。
楚王大怒:
“什么人?如此无礼!”
平原君心里暗暗叫苦:
“正在气头上,你还来火上浇油?”
为了表示歉意,连忙陪笑代答:
“是臣的门下客。毛遂!
还不快请大王恕你唐突冒犯之罪?”
楚王听说只是个其貌不扬的门客,气更大了:
“寡人和你主人说话你插什么嘴?滚下去!”
毛遂毫不畏惧地扫了围上来的卫士们一眼,手按剑柄反而向前大跨一步,沉着脸说:
“门客也是‘客’,您应以礼待之,凭什么在我主人面前呵斥我?
仗着人多势众吗?
您应该知道,士可杀而不可辱!
对士无礼是要付出代价的!”
说着,又跨进一步,与楚王已是面对面,剑也出鞘寸许。
平原君和春申君都急忙站起想要拦阻。
楚王也大吃一惊:
“你,你要干什么?”
“让他们退下,向我道歉,否则,臣将以颈血溅大王之身!”
真把客人逼死在自己面前,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传出去在天下舆论中都于名誉有损。
楚王被毛遂这种大无畏地气概所震摄,竟然嗫嚅道:
“请勿莽撞,全都退下。
寡人刚才的态度不、不好,还请先生不要,不要在意。”
让楚王气势萎落,已达到目的。
毛遂也弃剑施礼:
“望大王恕臣不宣自来之罪。”
这是一种口才艺术,把刚才几乎流血拼命的形势轻轻以“不宣而至”遮掩过去。
“然臣此来,实也欲为大王谋也!
大王可能认为赵国打了败仗元气大伤,不得不向楚乞援;
而您不愿代赵受累,所以不肯加盟‘合纵’。
这就错了。
我们倡议‘合纵’,不仅是为了赵,也是为了楚,为了秦以外的六国。
长平之战,赵国确是吃了大亏,然而痛定思痛,才明白惨败的原因是离开了‘合纵之盟’。
岂止赵国,‘合纵盟’散后,哪国没受秦害?
三晋频频,数不胜数;
齐失馆陶,燕献中阳,最惨的,恐怕还应属楚国:
楚之祖先曾为周王老师,称王也最早。
文、武、成、庄之时数代据中国之半。
拥地近万里,甲士逾百万,威震中原,多次主盟,至怀王时犹任‘从约长’,其势之盛,无出其右者;
秦本牧马贱役之后,人不屑顾,仍得窃据一隅,悄然崛起。
乘天时、地利而燎原,遂成天下之患,竟遣竖子白起率二十万袭楚。
一战破郢都,再战破夷陵,三年中连下楚七十余城。
撼楚社稷、扰王祖灵,致使楚儿闻‘秦兵至’而止夜啼,大人更是吓得心惊胆战,不待解裤而尿。
其仇其恨,何止‘不共戴天’?
这是千秋万代都不能忘记的,连外人都为楚扼腕叹息,深以为耻。
大王您就真的无动于衷吗?
不必遮盖,长平之战赵国损失惨重,精锐之卒十不遗一。
我们家家都有亲友殉难,但我们还没有败到丧国弃家到处流浪避难的地步。
还可以重新组织力量继续战斗。
赵民尚武,即便各国都缩头曳尾,到必须时,妇女老幼都能组织起来与敌人血战到底。
保卫邯郸,保卫赵国!
退一步说,就是最后一个人都拼光了,赵国的君臣百姓也是英雄的死!
死得光荣,死得壮烈!
不敢与秦斗的,也许能苟延残喘多活几年,却会永远肩负耻辱,使子孙万代为奴!
坦率地说,我们确实希望促成‘合纵’之盟,得到外援的支持,减轻孤军奋战的压力。
但更重要的是,还是想合六国之力报复暴秦欺凌我们的仇恨。
事实告诉我们,只有在‘合纵’的大旗下联合起来,才能打败强秦。
这并不是陈词滥调。
大王,您愿意加盟,多一份力量,当然最好,我们欢迎;
您不同意,合三晋之力,再加燕齐,仍可成‘合纵’之势,使秦不敢妄动。
但到那时楚国独处‘盟外’,国单势孤,必然会成为秦王惟一可欺的对像。
您认为他还会同楚保持‘友好’吗?
恕臣直言,恐怕您将永无宁日了,勿谓言之不预也。
所以,是与天下合聚成一个强大的力量去向秦复仇,还是龟缩一隅等着灭亡?
何去何从,臣还是认为两个字就能确定。
何必像老太婆那样絮絮叨叨,翻来覆去,说个没完?
大王,一个国家的兴衰,主要取决于是否有奋起进取的精神。
成汤以七十里而灭夏桀,周文王由百里之国发展到臣伏八百诸候。
原因只在于他们能根据当时形势,积极发挥自己的领导作用。
获得多数被压迫者的拥护,从而形成统帅的威摄力量。
楚国现在还五千多里土地、六十万精兵锐卒。
再加上五国之力,何事不可为,岂惧区区一秦乎?”
毛遂侃侃而谈,直说到台上台下、君臣将士,无不肃然敬听,惟恐漏下一字半句。
这番话,有理有据,合情入耳。
不否认赵的困难处境,却又不失赵国的尊严;
着重于“合纵”对六国的重要作用,暗示了对楚国未来前途的利害、影响;
既搔着楚王的痒处,又捅到他的痛处,有说教、有启发、有鼓励、有鞭策。
给楚王上了一堂深刻生动的“教育课”。
其实,楚孝烈王何曾忘记毁郢都、烧祖坟,怀王囚死秦国;
自己也几乎有家难归,差点儿不能继位这些切齿大恨!
无非是因为畏惧秦国强大,不敢跟他拼命而已。
而且,正如毛遂所说,楚国的实力虽不如以前,但在列国中仍排前三名。
果然能乘“合纵”之势压倒秦国,楚国重振雄威,再坐头把交椅也大有可能。
现在毛遂把这一切都摆到桌面上:
是做英雄,还是当狗熊?
几乎是逼着他马上当众表态。
满腔的热血已经激荡沸腾,堂堂楚王,岂能当狗熊?
毛遂话音刚落,他呼地站起,激动地指着毛遂:
“有你这样的人,赵国就绝不会灭亡!
寡人决定加盟‘合纵’,倾力抗秦!”
平原君所讲的那些道理倒是不错,但矛盾的焦点在于楚王实在让人家给打疼了。
挨打时又得不到依靠和庇护,现在当然不愿介入秦赵之间的冲突;
而平原君强调的是拯救赵国,甚至对楚王进行指责,楚王怎能听得进去?
平原君需要确定立场,调整重心。
但在二人激烈争辩时不便中途打断,所以毛遂要等待时机。
台上,平原君讲古比今,没话找话,说得口干舌燥,汗流满面;
楚王则越听越不耐烦,往往很不客气地反驳回去。
终于,僵住了……
突然,一个矮瘦汉子,一手按住腰中佩剑,一手提起长袍的下摆,不容卫士们拦阻,一步跃过几个台阶。
大鸟般飞速纵跳到台上,大声说:“
‘合纵’的利与害,两个字就能确定,为什么从早至午还议不出结果来?”
语带训斥。
楚王大怒:
“什么人?如此无礼!”
平原君心里暗暗叫苦:
“正在气头上,你还来火上浇油?”
为了表示歉意,连忙陪笑代答:
“是臣的门下客。毛遂!
还不快请大王恕你唐突冒犯之罪?”
楚王听说只是个其貌不扬的门客,气更大了:
“寡人和你主人说话你插什么嘴?滚下去!”
毛遂毫不畏惧地扫了围上来的卫士们一眼,手按剑柄反而向前大跨一步,沉着脸说:
“门客也是‘客’,您应以礼待之,凭什么在我主人面前呵斥我?
仗着人多势众吗?
您应该知道,士可杀而不可辱!
对士无礼是要付出代价的!”
说着,又跨进一步,与楚王已是面对面,剑也出鞘寸许。
平原君和春申君都急忙站起想要拦阻。
楚王也大吃一惊:
“你,你要干什么?”
“让他们退下,向我道歉,否则,臣将以颈血溅大王之身!”
真把客人逼死在自己面前,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传出去在天下舆论中都于名誉有损。
楚王被毛遂这种大无畏地气概所震摄,竟然嗫嚅道:
“请勿莽撞,全都退下。
寡人刚才的态度不、不好,还请先生不要,不要在意。”
让楚王气势萎落,已达到目的。
毛遂也弃剑施礼:
“望大王恕臣不宣自来之罪。”
这是一种口才艺术,把刚才几乎流血拼命的形势轻轻以“不宣而至”遮掩过去。
“然臣此来,实也欲为大王谋也!
大王可能认为赵国打了败仗元气大伤,不得不向楚乞援;
而您不愿代赵受累,所以不肯加盟‘合纵’。
这就错了。
我们倡议‘合纵’,不仅是为了赵,也是为了楚,为了秦以外的六国。
长平之战,赵国确是吃了大亏,然而痛定思痛,才明白惨败的原因是离开了‘合纵之盟’。
岂止赵国,‘合纵盟’散后,哪国没受秦害?
三晋频频,数不胜数;
齐失馆陶,燕献中阳,最惨的,恐怕还应属楚国:
楚之祖先曾为周王老师,称王也最早。
文、武、成、庄之时数代据中国之半。
拥地近万里,甲士逾百万,威震中原,多次主盟,至怀王时犹任‘从约长’,其势之盛,无出其右者;
秦本牧马贱役之后,人不屑顾,仍得窃据一隅,悄然崛起。
乘天时、地利而燎原,遂成天下之患,竟遣竖子白起率二十万袭楚。
一战破郢都,再战破夷陵,三年中连下楚七十余城。
撼楚社稷、扰王祖灵,致使楚儿闻‘秦兵至’而止夜啼,大人更是吓得心惊胆战,不待解裤而尿。
其仇其恨,何止‘不共戴天’?
这是千秋万代都不能忘记的,连外人都为楚扼腕叹息,深以为耻。
大王您就真的无动于衷吗?
不必遮盖,长平之战赵国损失惨重,精锐之卒十不遗一。
我们家家都有亲友殉难,但我们还没有败到丧国弃家到处流浪避难的地步。
还可以重新组织力量继续战斗。
赵民尚武,即便各国都缩头曳尾,到必须时,妇女老幼都能组织起来与敌人血战到底。
保卫邯郸,保卫赵国!
退一步说,就是最后一个人都拼光了,赵国的君臣百姓也是英雄的死!
死得光荣,死得壮烈!
不敢与秦斗的,也许能苟延残喘多活几年,却会永远肩负耻辱,使子孙万代为奴!
坦率地说,我们确实希望促成‘合纵’之盟,得到外援的支持,减轻孤军奋战的压力。
但更重要的是,还是想合六国之力报复暴秦欺凌我们的仇恨。
事实告诉我们,只有在‘合纵’的大旗下联合起来,才能打败强秦。
这并不是陈词滥调。
大王,您愿意加盟,多一份力量,当然最好,我们欢迎;
您不同意,合三晋之力,再加燕齐,仍可成‘合纵’之势,使秦不敢妄动。
但到那时楚国独处‘盟外’,国单势孤,必然会成为秦王惟一可欺的对像。
您认为他还会同楚保持‘友好’吗?
恕臣直言,恐怕您将永无宁日了,勿谓言之不预也。
所以,是与天下合聚成一个强大的力量去向秦复仇,还是龟缩一隅等着灭亡?
何去何从,臣还是认为两个字就能确定。
何必像老太婆那样絮絮叨叨,翻来覆去,说个没完?
大王,一个国家的兴衰,主要取决于是否有奋起进取的精神。
成汤以七十里而灭夏桀,周文王由百里之国发展到臣伏八百诸候。
原因只在于他们能根据当时形势,积极发挥自己的领导作用。
获得多数被压迫者的拥护,从而形成统帅的威摄力量。
楚国现在还五千多里土地、六十万精兵锐卒。
再加上五国之力,何事不可为,岂惧区区一秦乎?”
毛遂侃侃而谈,直说到台上台下、君臣将士,无不肃然敬听,惟恐漏下一字半句。
这番话,有理有据,合情入耳。
不否认赵的困难处境,却又不失赵国的尊严;
着重于“合纵”对六国的重要作用,暗示了对楚国未来前途的利害、影响;
既搔着楚王的痒处,又捅到他的痛处,有说教、有启发、有鼓励、有鞭策。
给楚王上了一堂深刻生动的“教育课”。
其实,楚孝烈王何曾忘记毁郢都、烧祖坟,怀王囚死秦国;
自己也几乎有家难归,差点儿不能继位这些切齿大恨!
无非是因为畏惧秦国强大,不敢跟他拼命而已。
而且,正如毛遂所说,楚国的实力虽不如以前,但在列国中仍排前三名。
果然能乘“合纵”之势压倒秦国,楚国重振雄威,再坐头把交椅也大有可能。
现在毛遂把这一切都摆到桌面上:
是做英雄,还是当狗熊?
几乎是逼着他马上当众表态。
满腔的热血已经激荡沸腾,堂堂楚王,岂能当狗熊?
毛遂话音刚落,他呼地站起,激动地指着毛遂:
“有你这样的人,赵国就绝不会灭亡!
寡人决定加盟‘合纵’,倾力抗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