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章取义
想到这里,廉颇不由得激凌一下打个冷战,秦军的战态确实有诈。
赵括年轻气盛,求功心切,读书虽多,缺乏实战经验,利令智昏,当局者迷。
万一不识其诈,果真上当,这四十万大军、赵国的存亡,可就……
应该提醒他们注意,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
但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仅是自己不该谋,而且人家也不让“谋”嘛!
一个已经靠边站的下台将军,却要向全国瞩目的英雄指手画脚说三道四?
轻则受人讥讽,重则要被责罚,何苦去管闲事?
稳坐钓鱼台坐观成败,无功也无过,岂不是“其乐融融”吗?
管闲事,落不是。
还是三缄其口,不说为妙吧。
然而,蔺相如在世,对这个“闲事”将持什么态度?
当年,他立下盖世奇功后,本该趾高气扬。
为什么却对自己的狂妄一忍再忍,不肯计较自己使他蒙受的羞辱和委屈?
还不是为了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
他若在世,他若感觉秦人怀诈,一定还会不顾一切地揭露出来,而绝不会考虑个人得失。
可惜他去了!
但是,做为他的“刎颈之交”,自己就不能继续去尽他的职责吗?
既是国家之臣,食国之禄,报国之恩。
无论是否“在位”都应该为国家负责到底啊!
廉颇终于下了决心,唤仆人点上灯笼,连夜写成奏章,第二天一早派人送到宫门。
但门卫因为廉颇已是平民,无权向国王直接上书,不给传递。
廉颇一声长叹,真不想管“闲事”了,怎奈事关重大,不能赌气,只得亲自驾车赶到王宫。
还不错,门卫总算还给前大将军一个面子,向他持戈敬礼,客客气气地问他有何贵干?
廉颇也很有自知之明,丝毫没敢摆“大将军”的架子。
还朝上拱拱手,诚诚恳恳地请他们把自己的奏章传进去,还一再声明:
“非常重要!”
守门的哥两个,你瞅我,我望你,似乎都希望由对方来承担这个重任。
最后,又一齐转脸朝着廉颇嘻嘻笑道:
“大将军,您饶了我俩吧。”
廉颇心急如火,实在按捺不住,声调一下提高了八度:
“你们送还是不送?”
两人立即执戈立正,就是不回答。
幸好,因为听见门外喧哗,出来一位军官。
当年曾在廉颇麾下,一见是老将军,拱身要行大礼。
廉颇慌忙拦住了,又请老将军到值勤室坐坐,喝口热茶。
也被廉颇婉言谢绝后,才问:
“将军如何闲逛到宫前?”
听廉颇讲完前因后果,便训斥门卫:
“混帐东西,大将军让你们跑跑腿竟推三阻四,误了大事看不砍你的头才怪!”
算是安慰廉颇,接着又替门卫解释:
“大王昨天与郭开大夫几位一直喝到后半夜。
传下话来,今天不上朝,现在还在休息,所以谁也不敢去惊驾。
这个奏章,便交给末将吧,找个适当的时机递上去。
请放心,绝对误不了事儿。”
再急,也不应该吵喝醉酒的人休息呀!
廉颇只得接受这个现实,但相信一定能送到赵王面前,也就心安了。
老部下挺够意思,真把奏章递上去了。
赵孝成王草草看了看,就顺手一扔,未置可否。
但想一想,毕竟关系到四十万大军,还是把平原君传来。
平原君搔首皱眉,觉得难以表态。
论说当前形势是一片大好,前景非常乐观,不必畏首畏尾;
但廉颇毕竟是块“老姜”,虽然胆小,经验还是丰富。
他的分析未尝无理,也应该考虑;
问题是赵括正在兴头上,向他通报廉颇的意见,万一耍起大少爷脾气,恐怕不易安抚。
最后,君臣达成共识,还是召集大臣们讨论。
此时的大臣们虽然可以各抒己见,其实又都没什么“主见”。
只是揣摸着赵王和平原君的心意,发表一些模棱两可的意见。
无非是赵将军大展雄威,秦军败局已定不可挽回;
然困兽犹斗,秦人多诈,也不可不防云云……
既顺上意又不担责,有了好处,大家均摊;
出了漏子,已有言在先。
到是郭开没有随波逐流、跟着众人说那些缺盐少味的无稽之谈。
他态度非常明朗,捧着廉颇的奏章,悠扬顿挫地高声朗读:
“……臣客暮归,途遇二狼,便拾一根树枝做防身武器。
狼却也不敢硬扑,只是不紧不慢地跟在后边。
天已黑,距城尚远,臣客甚惧。
恰好遇到一个柴垛,就靠在上面以护后背。
手执树枝专心对付前面之狼,等待天明。
初时,二狼还蹲坐在人前不肯走,时间长了,见无机可乘,一狼怏怏而去;
另一狼则藏首腋下,独卧于地,收尾而眠。
客以为它无意伤害暗暗高兴,却不知另一条狼已洞穿柴垛,将袭其后矣!
秦人即狼……”
读到这一段,郭开把奏章一扔,哈哈狂笑:
“廉老头领着丰厚的俸禄饱食终日、无所事事,居然想弃武从文!
拿咱们当小孩,编些狼故事吓唬人来了!
什么要防秦军袭后,无非是怕赵将军立下灭秦大功,他的脸上更不好看!
所以才危言耸听,祸乱人心、嫉贤妒能以至于此,实在太险恶了!
咱们应该彻底打倒他,踏上一万只脚,让他永世不得翻身!”
现在的郭开已是今非昔比,成了赵王面前的大红人。
因“慕其才高”封为上大夫,还担任太子偃的少保,溜须奉承者纷纷攀援,居然成为朝中一大势力。
小人得志,极其猖狂。
不愿与他交往的也不愿得罪他;
有几个正人君子又是势单力孤。
斗不过他那群一阙而上的狐朋狗党,只得任他们断章取义。
任他们肆意嘲骂廉颇的意见书,哄笑满朝,闹得乌烟瘴气。
孝成王和平原君一贯保持少数服从多的“民主”作风。
既然这么多的人都认为廉颇是别有用心,最好听的也是说他瞎操心,对他的意见当然也就无须考虑。
不过二位还算厚道,也没责难廉颇。
赵括年轻气盛,求功心切,读书虽多,缺乏实战经验,利令智昏,当局者迷。
万一不识其诈,果真上当,这四十万大军、赵国的存亡,可就……
应该提醒他们注意,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
但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仅是自己不该谋,而且人家也不让“谋”嘛!
一个已经靠边站的下台将军,却要向全国瞩目的英雄指手画脚说三道四?
轻则受人讥讽,重则要被责罚,何苦去管闲事?
稳坐钓鱼台坐观成败,无功也无过,岂不是“其乐融融”吗?
管闲事,落不是。
还是三缄其口,不说为妙吧。
然而,蔺相如在世,对这个“闲事”将持什么态度?
当年,他立下盖世奇功后,本该趾高气扬。
为什么却对自己的狂妄一忍再忍,不肯计较自己使他蒙受的羞辱和委屈?
还不是为了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
他若在世,他若感觉秦人怀诈,一定还会不顾一切地揭露出来,而绝不会考虑个人得失。
可惜他去了!
但是,做为他的“刎颈之交”,自己就不能继续去尽他的职责吗?
既是国家之臣,食国之禄,报国之恩。
无论是否“在位”都应该为国家负责到底啊!
廉颇终于下了决心,唤仆人点上灯笼,连夜写成奏章,第二天一早派人送到宫门。
但门卫因为廉颇已是平民,无权向国王直接上书,不给传递。
廉颇一声长叹,真不想管“闲事”了,怎奈事关重大,不能赌气,只得亲自驾车赶到王宫。
还不错,门卫总算还给前大将军一个面子,向他持戈敬礼,客客气气地问他有何贵干?
廉颇也很有自知之明,丝毫没敢摆“大将军”的架子。
还朝上拱拱手,诚诚恳恳地请他们把自己的奏章传进去,还一再声明:
“非常重要!”
守门的哥两个,你瞅我,我望你,似乎都希望由对方来承担这个重任。
最后,又一齐转脸朝着廉颇嘻嘻笑道:
“大将军,您饶了我俩吧。”
廉颇心急如火,实在按捺不住,声调一下提高了八度:
“你们送还是不送?”
两人立即执戈立正,就是不回答。
幸好,因为听见门外喧哗,出来一位军官。
当年曾在廉颇麾下,一见是老将军,拱身要行大礼。
廉颇慌忙拦住了,又请老将军到值勤室坐坐,喝口热茶。
也被廉颇婉言谢绝后,才问:
“将军如何闲逛到宫前?”
听廉颇讲完前因后果,便训斥门卫:
“混帐东西,大将军让你们跑跑腿竟推三阻四,误了大事看不砍你的头才怪!”
算是安慰廉颇,接着又替门卫解释:
“大王昨天与郭开大夫几位一直喝到后半夜。
传下话来,今天不上朝,现在还在休息,所以谁也不敢去惊驾。
这个奏章,便交给末将吧,找个适当的时机递上去。
请放心,绝对误不了事儿。”
再急,也不应该吵喝醉酒的人休息呀!
廉颇只得接受这个现实,但相信一定能送到赵王面前,也就心安了。
老部下挺够意思,真把奏章递上去了。
赵孝成王草草看了看,就顺手一扔,未置可否。
但想一想,毕竟关系到四十万大军,还是把平原君传来。
平原君搔首皱眉,觉得难以表态。
论说当前形势是一片大好,前景非常乐观,不必畏首畏尾;
但廉颇毕竟是块“老姜”,虽然胆小,经验还是丰富。
他的分析未尝无理,也应该考虑;
问题是赵括正在兴头上,向他通报廉颇的意见,万一耍起大少爷脾气,恐怕不易安抚。
最后,君臣达成共识,还是召集大臣们讨论。
此时的大臣们虽然可以各抒己见,其实又都没什么“主见”。
只是揣摸着赵王和平原君的心意,发表一些模棱两可的意见。
无非是赵将军大展雄威,秦军败局已定不可挽回;
然困兽犹斗,秦人多诈,也不可不防云云……
既顺上意又不担责,有了好处,大家均摊;
出了漏子,已有言在先。
到是郭开没有随波逐流、跟着众人说那些缺盐少味的无稽之谈。
他态度非常明朗,捧着廉颇的奏章,悠扬顿挫地高声朗读:
“……臣客暮归,途遇二狼,便拾一根树枝做防身武器。
狼却也不敢硬扑,只是不紧不慢地跟在后边。
天已黑,距城尚远,臣客甚惧。
恰好遇到一个柴垛,就靠在上面以护后背。
手执树枝专心对付前面之狼,等待天明。
初时,二狼还蹲坐在人前不肯走,时间长了,见无机可乘,一狼怏怏而去;
另一狼则藏首腋下,独卧于地,收尾而眠。
客以为它无意伤害暗暗高兴,却不知另一条狼已洞穿柴垛,将袭其后矣!
秦人即狼……”
读到这一段,郭开把奏章一扔,哈哈狂笑:
“廉老头领着丰厚的俸禄饱食终日、无所事事,居然想弃武从文!
拿咱们当小孩,编些狼故事吓唬人来了!
什么要防秦军袭后,无非是怕赵将军立下灭秦大功,他的脸上更不好看!
所以才危言耸听,祸乱人心、嫉贤妒能以至于此,实在太险恶了!
咱们应该彻底打倒他,踏上一万只脚,让他永世不得翻身!”
现在的郭开已是今非昔比,成了赵王面前的大红人。
因“慕其才高”封为上大夫,还担任太子偃的少保,溜须奉承者纷纷攀援,居然成为朝中一大势力。
小人得志,极其猖狂。
不愿与他交往的也不愿得罪他;
有几个正人君子又是势单力孤。
斗不过他那群一阙而上的狐朋狗党,只得任他们断章取义。
任他们肆意嘲骂廉颇的意见书,哄笑满朝,闹得乌烟瘴气。
孝成王和平原君一贯保持少数服从多的“民主”作风。
既然这么多的人都认为廉颇是别有用心,最好听的也是说他瞎操心,对他的意见当然也就无须考虑。
不过二位还算厚道,也没责难廉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