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喜欢就多吃点,明天娘还给你熬鸡汤。”苏赵氏看着他吃得香也高兴。
“娘,你也吃。”苏凤章给她夹了大大的一块鸡肉,想了想又给两个弟弟妹妹分了一大块,至于白姨娘他没有动作,毕竟是庶母得避嫌。
苏赵氏心里头高兴,但还是说道:“你快吃,娘要吃自己会夹。”
“我爱吃,二哥给我夹的更好吃。”苏兰章抬头喊了一声,低头就开始啃鸡翅。
分到鸡腿的苏慧慧也猛地点头,还说:“大哥,我吃完这个鸡腿就饱了,剩下的都给你吃,多喝点汤,姨娘说鸡汤最补身体。”
苏家其实不缺这口吃的,毕竟苏赵氏藏着的银子可不少。
不过她觉得儿子将来科考肯定费钱,所以平时颇为节俭,虽然除服之后开始时不时加餐,不像村里头有些人家一年到头也见不到几次荤腥,但也只是隔三岔五。
苏凤章说过好几次,但苏赵氏有她自己的担心,家里头没有进项,就她跟白姨娘的针线活还能挣钱,她舍不得大手大脚。
“大家都吃,一起吃味道更香。”苏凤章只能这么说。
但白姨娘和魏娘子枣儿三个还是只捡着边角料吃,最后喝汤的时候,苏赵氏更是把补药全部兜到了苏凤章的碗里头。
对此白姨娘还特别赞同,说:“二郎你自己吃,别管他们,这里头加了人参呢,他们两个孩子吃不得人参,没得吃了还流鼻血,忒浪费了。”
其乐融融的吃完这顿晚饭,苏赵氏才忍不住问道:“凤儿,最后一场考得怎么样?”
前面几场考试的时候,苏赵氏不敢问也不想问,生怕影响了儿子后头的发挥,但现在全部考完了,她就憋不住了。
明知道现在问了也是白问,但还是忍不住担心。
苏凤章考得顺利,心底也有几分把握,但口中只是说道:“还算可以,不难,但能不能过还得看县太爷的意思,科举考试总有几分运气在。”
苏赵氏不知道是放心还是失落,也说道:“可不是吗,学识好也得看运气,当年你大哥的运气就不错,但也考了两次才考中了秀才。”
提起苏宗章,苏赵氏的心情不免有些低落,曾经这个大儿子是一家人的骄傲,十九岁就考中了秀才,可谓是风头正盛,谁知道一朝被退亲,他居然想不开就那么去了。
想到这里,苏赵氏哆嗦了一下,握住苏凤章的手,笑着安慰道:“你年纪还小,还没到十八岁呢,就算这次没考中,明年咱们再去考就是了。”
苏凤章不知道苏赵氏的心理变化,见她看得开也笑了:“正是如此。”
县衙之内,所有的卷子已经弥封起来送到了考官面前。
几个儒学署教官排排坐着,一张一张的翻看着试卷,若是觉得好就画一个圈,若是觉得差就直接打一个叉叉,不好不坏的就勾一个三角形。
从占比来看,被画了叉叉的卷子远超过圈圈的,可见这一批的考生质量一般。
甚至有一个教官跟身边的人嘀咕:“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去年青州水灾,湖山县一地也有受灾,所以这些考生无心备考,做出来的文章只是寻常。”
这话得到了赞同:“是有可能,之前咱们为了好看,前几场放得宽松,但这最后一场得严格一些,否则让他们去了青州参加府试,也是丢了咱们湖山县的脸面。”
就如苏凤章猜测的,蔡大人如期举行县试就是为了冲淡水灾的影响,甚至为此不惜放宽了标准,大大增加了前几场考试通过的人数。
但这一切到此为止,最后一场县试若是过了,这些人可都是可以去青州参加府试,若是到时候这群人写出来的东西狗屁不通,说不准知府大人要以为他徇私枉法,在县试中弄虚作假了,到时候可是得不偿失。
所以才评卷之前,蔡大人提醒道:“诸位大人,第五场县试至关重要,也请诸位认真审卷,不要轻忽大意,为我大周选拔可用之才。”
在场的都是人精,听了这话就知道怎么做了,于是画叉叉的卷子更多了一些。
蔡大人坐得累了,就从自己的位置上走下来巡视,在看到大半卷子都画了叉叉之后尤为头疼,他真怕最后录取的人都凑不满二十人。
他不死心的拿起一张被圈了三个叉叉的卷子,但读了一个开头就叹了口气,放下了。
是前几场放得太宽,此人才能坚持到第五场,别的不说,写得经文里面竟是把圣人之语都写错了,这样的人怎么能去参加府试。
蔡大人连续看了三张打着叉叉的卷子,不得不承认几位副考官都看得十分认真,绝对没有过于严苛,这几张卷子各有各的问题,读过书的人一眼就能看出来。
心中微微叹了口气,蔡大人满心失望,觉得湖山县人才不兴,也不知道今年府试能过几人,若是一个都没有的话,他这个父母官也是有失颜面。
放下带着红色叉叉的卷子,蔡大人反过来去看勾着圈圈的,这一看心情倒是好了许多,至少语句通顺,对比方才的觉得心旷神怡。
忽然,他的神色微微一动,只因为手中这张卷子的笔迹有些熟悉。
县试并无誊写,只是密封,所以略一回忆,蔡大人就想起来这是谁的笔迹了。
上头几位副考官给的都是圆圈,可见他们都是满意的,这般的卷子统共只有三张。
蔡大人沉下心来看,越看心中越是喜欢,又想起这几年来苏凤章时不时上门走动,人虽没有出现在他面前,信件倒是不少,时常在信中请教学问。
因为有苏典吏的那份人情在,蔡大人有空的时候也会回信,信中给与指点。
这般说起来,他也算苏凤章的半个先生。
从头看到尾,蔡知县满意的点了点头轻声道了一句不错,这才小心翼翼的将卷子放下了。
他并未多言,副考官的眼神却微微一动,又拿过那卷子看了一遍,心中也觉得确实是不错,不奇怪蔡知县会满意。
他心思一动,排名的时候将这张考卷放到了最上头,反倒是将某张自己熟悉的卷子压在了第二,几个人确定了排名,这才递到了蔡知县面前。
蔡知县低头一看,果然心生欢喜,笑着说道:“诸位的学识,本官是佩服的,这名次并无问题,让人全数拆开弥封,抄写姓名发案吧。”
第38章 发案
县试的发案就在今日,不过比起前几次来,门口等候的人反倒是少了。
这也正常,第一场考试有五百多位考生,而到最后第五场,参加考试的已经锐减到一百五十个左右了,其余人都被一层层刷掉了。
所以这会儿门口这么多人,其中还有不少是来看热闹的。
苏凤章起得早,这会儿有些发困,苏二叔见他有些迷糊,就拍了拍肩头说:“二郎,你靠着睡一会儿,等发案了二叔喊你。”
苏凤章揉了揉眼睛说不用,但苏二叔把他的头压在肩头,还说:“睡吧,你爹不在了,二叔就得好好照顾你。”
“二叔,谢谢。”苏凤章也没扭捏。
苏二叔笑了一下,说:“谢我做什么,我是你亲叔叔,这都是我该做的。”
苏二叔是真心实意的这么想,他跟大哥的感情好,对两个侄子也掏心掏肺。
苏凤章靠在他厚实的肩头闭目养神,等待的时间最为煎熬,周围的读书人也忍不住唠嗑起来打发时间,免得坐立难安。
他就听见一个声音夸张的说:“咱湖山县什么时候能把考棚修修好,每次都是在院子里头考试,万一刮风下雨的话那不是折腾人吗。”
“你就知足吧,咱湖山县已经算不错了,至少座椅板凳都是齐全的。”
“你们是不知道,北方那边有些地方穷的很,县衙里头别说考棚了,连院子都没有。”
“都是随便圈一块地方,天晴的时候尘土飞扬,下雨的时候泥泞不堪。”
“真的假的,就算再穷也不能穷到官府身上吧?”
“当然是真的,这还不是最惨的,最惨的是边省那块,听说连桌椅板凳都没有,考生得自己带去,有些农村的考生翻山越岭的过来,还得扛着板凳桌子。”
“有些人带不动桌子,到了县城就想办法借一套,如果借不到的,找人家借了门板切菜板也当用,听说还有人借了棺材板的的。”
“这也太晦气了吧,怎么样也不能拿棺材板啊。”南方的学子听了觉得不可思议。
“实在是找不到板子也没办法啊,总比拿砖头叠起来好吧,砖头临时叠的不稳当,坐着膈屁股,垫着也凹凸不平的……”
周围的考生越说越离谱,苏二叔却听的耳朵都竖起来了,发现苏凤章没睡着,就低声问道:“二郎,他们说的是不是真的,真的有人用棺材板当桌案?”
苏凤章没有去过北方,但倒是听文先生说过,点头说道:“北方原本就不如南方富裕,有些偏僻的小县城物资不足,这样也是有可能的。”
苏二叔还是不敢相信,嘀咕道:“那也不至于用棺材板吧。”
他一辈子生活在南方,虽然也只是老百姓,但家里头还算富足,别的不说,湖山县月溪村都位于富甲天下的江南地块,他们这边不说富得流油吧,但吃饱穿暖还是有的。
湖山县还好一些,听闻隔壁魏县没有遭灾之前,他们那边的县学地面都是用青砖铺成的,县试的时候用的桌案都是黄花梨木,甚至还会特意搭建临时的考棚。
反正有空,苏凤章倒是有心情解说。
“二叔可听过大周太祖皇帝年间的南北榜案?”
那是五十多年的事情了,中间皇帝都换了两个,苏二叔自然是没听过。
“大周太祖年间,南方渐渐富裕,北方却多干旱,民不聊生,连吃饱都成问题,更别提读书了,文风不兴已成自然。”
“那时候京城会试,太祖皇帝亲令大儒顾三省为主考官,他德高望重,是我大周出了名的儒学大家,在士林之中备受称赞。”
“谁知道那时候南北士林相差巨大,会试结果出来,登榜之人都是南方学子,北方学子全部落榜,北方考生不满,认为顾三省歧视北方士林,故意为之,为此闹到了礼部击鼓鸣冤。”
“那件事闹了整整一年,将朝廷文武百官都牵扯进来,甚至牵扯出太祖元年的两次舞弊大案,以至于顾三省为表清白在玄武殿触柱而亡。”
“科举舞弊历来事关重大,但南北榜案绝对是有史以来牵扯最大的一次,从头至尾无数官员被贬,那一届的考生不是被杀就是流放,甚至还有官员被凌迟处死。”
“顾大儒触柱而亡,反倒是保全了最后一丝体面。”
“也就是那一年,太祖皇帝下令南北分榜,分开录取,才算是平息了众怒。”
“但是从此也能看出来,咱们南方与北方差距甚大,那时候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程度。”
苏凤章说话的时候声音压得很低,这些事情毕竟敏感,被人听见也是不好。
苏二叔吓得脸色惨白,也压低声音问道:“怪道这些年南北考生不在一道考进士。”
其实苏二叔这话不太准确,不是不在一道而考进士,而是会试南北分榜,但殿试还在一起,不然的话同一届还得有两个状元,岂不是贻笑大方。
这是南北方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太大,民间风气大不同造成的。
就像月溪村,只是青州府下湖山县中小小的一个村庄,但村里头多有将孩子送去读书的,在苏凤章教导村中蒙童之前,在私塾求学的就有五六人。
别看这数字不多,要知道月溪村统共才那么点人,这在北方简直是不可能的事情。
南北分榜,说到底是为了照顾北方士子的战斗力不行,也为了减少南方士子的比例。
苏二叔想太多,又神神叨叨的问:“二郎,这顾大儒到底有没有舞弊,若是没有的话岂不是死得太冤了?”
苏凤章倒是笑道:“有没有重要吗?”
苏二叔好像是听明白了,又好像什么都没听懂,他沉默了一下,又问:“二郎,你怎么会知道这些?是文先生告诉你的?”
就算他不是读书人,也知道太祖年间的事情,肯定不是那么大路货的传闻。
苏凤章只是说道:“是爹留下的手记。”
苏典吏当年还曾上京赶考,自然是要打听一些消息的,只是最后花了钱却落了榜,他心灰意冷谋了职位,但笔记却都好好的保存了下来。
他这么一提,苏二叔也想起了一些事情,感叹道:“当年还是我陪大哥去的京城,京城可大了,人也多,官话跟咱们这边的话也不一样,遍地都是当官的。”
苏凤章就顺势问起京城的事情来,苏二叔来了劲头,即使过去了几十年,他还记得清清楚楚,又自己脑补了一些说得天花乱坠。
在他的口中,京城倒像是个处处都好,除了买东西太贵没有一处不好的地方。
两人一问一答的,时间飞快的过去了。
依旧还是一声锣鼓声打断了苏二叔的回忆,他整个人跳了起来,下意识的就往人群里头冲,却被苏凤章一把拉住。
“娘,你也吃。”苏凤章给她夹了大大的一块鸡肉,想了想又给两个弟弟妹妹分了一大块,至于白姨娘他没有动作,毕竟是庶母得避嫌。
苏赵氏心里头高兴,但还是说道:“你快吃,娘要吃自己会夹。”
“我爱吃,二哥给我夹的更好吃。”苏兰章抬头喊了一声,低头就开始啃鸡翅。
分到鸡腿的苏慧慧也猛地点头,还说:“大哥,我吃完这个鸡腿就饱了,剩下的都给你吃,多喝点汤,姨娘说鸡汤最补身体。”
苏家其实不缺这口吃的,毕竟苏赵氏藏着的银子可不少。
不过她觉得儿子将来科考肯定费钱,所以平时颇为节俭,虽然除服之后开始时不时加餐,不像村里头有些人家一年到头也见不到几次荤腥,但也只是隔三岔五。
苏凤章说过好几次,但苏赵氏有她自己的担心,家里头没有进项,就她跟白姨娘的针线活还能挣钱,她舍不得大手大脚。
“大家都吃,一起吃味道更香。”苏凤章只能这么说。
但白姨娘和魏娘子枣儿三个还是只捡着边角料吃,最后喝汤的时候,苏赵氏更是把补药全部兜到了苏凤章的碗里头。
对此白姨娘还特别赞同,说:“二郎你自己吃,别管他们,这里头加了人参呢,他们两个孩子吃不得人参,没得吃了还流鼻血,忒浪费了。”
其乐融融的吃完这顿晚饭,苏赵氏才忍不住问道:“凤儿,最后一场考得怎么样?”
前面几场考试的时候,苏赵氏不敢问也不想问,生怕影响了儿子后头的发挥,但现在全部考完了,她就憋不住了。
明知道现在问了也是白问,但还是忍不住担心。
苏凤章考得顺利,心底也有几分把握,但口中只是说道:“还算可以,不难,但能不能过还得看县太爷的意思,科举考试总有几分运气在。”
苏赵氏不知道是放心还是失落,也说道:“可不是吗,学识好也得看运气,当年你大哥的运气就不错,但也考了两次才考中了秀才。”
提起苏宗章,苏赵氏的心情不免有些低落,曾经这个大儿子是一家人的骄傲,十九岁就考中了秀才,可谓是风头正盛,谁知道一朝被退亲,他居然想不开就那么去了。
想到这里,苏赵氏哆嗦了一下,握住苏凤章的手,笑着安慰道:“你年纪还小,还没到十八岁呢,就算这次没考中,明年咱们再去考就是了。”
苏凤章不知道苏赵氏的心理变化,见她看得开也笑了:“正是如此。”
县衙之内,所有的卷子已经弥封起来送到了考官面前。
几个儒学署教官排排坐着,一张一张的翻看着试卷,若是觉得好就画一个圈,若是觉得差就直接打一个叉叉,不好不坏的就勾一个三角形。
从占比来看,被画了叉叉的卷子远超过圈圈的,可见这一批的考生质量一般。
甚至有一个教官跟身边的人嘀咕:“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去年青州水灾,湖山县一地也有受灾,所以这些考生无心备考,做出来的文章只是寻常。”
这话得到了赞同:“是有可能,之前咱们为了好看,前几场放得宽松,但这最后一场得严格一些,否则让他们去了青州参加府试,也是丢了咱们湖山县的脸面。”
就如苏凤章猜测的,蔡大人如期举行县试就是为了冲淡水灾的影响,甚至为此不惜放宽了标准,大大增加了前几场考试通过的人数。
但这一切到此为止,最后一场县试若是过了,这些人可都是可以去青州参加府试,若是到时候这群人写出来的东西狗屁不通,说不准知府大人要以为他徇私枉法,在县试中弄虚作假了,到时候可是得不偿失。
所以才评卷之前,蔡大人提醒道:“诸位大人,第五场县试至关重要,也请诸位认真审卷,不要轻忽大意,为我大周选拔可用之才。”
在场的都是人精,听了这话就知道怎么做了,于是画叉叉的卷子更多了一些。
蔡大人坐得累了,就从自己的位置上走下来巡视,在看到大半卷子都画了叉叉之后尤为头疼,他真怕最后录取的人都凑不满二十人。
他不死心的拿起一张被圈了三个叉叉的卷子,但读了一个开头就叹了口气,放下了。
是前几场放得太宽,此人才能坚持到第五场,别的不说,写得经文里面竟是把圣人之语都写错了,这样的人怎么能去参加府试。
蔡大人连续看了三张打着叉叉的卷子,不得不承认几位副考官都看得十分认真,绝对没有过于严苛,这几张卷子各有各的问题,读过书的人一眼就能看出来。
心中微微叹了口气,蔡大人满心失望,觉得湖山县人才不兴,也不知道今年府试能过几人,若是一个都没有的话,他这个父母官也是有失颜面。
放下带着红色叉叉的卷子,蔡大人反过来去看勾着圈圈的,这一看心情倒是好了许多,至少语句通顺,对比方才的觉得心旷神怡。
忽然,他的神色微微一动,只因为手中这张卷子的笔迹有些熟悉。
县试并无誊写,只是密封,所以略一回忆,蔡大人就想起来这是谁的笔迹了。
上头几位副考官给的都是圆圈,可见他们都是满意的,这般的卷子统共只有三张。
蔡大人沉下心来看,越看心中越是喜欢,又想起这几年来苏凤章时不时上门走动,人虽没有出现在他面前,信件倒是不少,时常在信中请教学问。
因为有苏典吏的那份人情在,蔡大人有空的时候也会回信,信中给与指点。
这般说起来,他也算苏凤章的半个先生。
从头看到尾,蔡知县满意的点了点头轻声道了一句不错,这才小心翼翼的将卷子放下了。
他并未多言,副考官的眼神却微微一动,又拿过那卷子看了一遍,心中也觉得确实是不错,不奇怪蔡知县会满意。
他心思一动,排名的时候将这张考卷放到了最上头,反倒是将某张自己熟悉的卷子压在了第二,几个人确定了排名,这才递到了蔡知县面前。
蔡知县低头一看,果然心生欢喜,笑着说道:“诸位的学识,本官是佩服的,这名次并无问题,让人全数拆开弥封,抄写姓名发案吧。”
第38章 发案
县试的发案就在今日,不过比起前几次来,门口等候的人反倒是少了。
这也正常,第一场考试有五百多位考生,而到最后第五场,参加考试的已经锐减到一百五十个左右了,其余人都被一层层刷掉了。
所以这会儿门口这么多人,其中还有不少是来看热闹的。
苏凤章起得早,这会儿有些发困,苏二叔见他有些迷糊,就拍了拍肩头说:“二郎,你靠着睡一会儿,等发案了二叔喊你。”
苏凤章揉了揉眼睛说不用,但苏二叔把他的头压在肩头,还说:“睡吧,你爹不在了,二叔就得好好照顾你。”
“二叔,谢谢。”苏凤章也没扭捏。
苏二叔笑了一下,说:“谢我做什么,我是你亲叔叔,这都是我该做的。”
苏二叔是真心实意的这么想,他跟大哥的感情好,对两个侄子也掏心掏肺。
苏凤章靠在他厚实的肩头闭目养神,等待的时间最为煎熬,周围的读书人也忍不住唠嗑起来打发时间,免得坐立难安。
他就听见一个声音夸张的说:“咱湖山县什么时候能把考棚修修好,每次都是在院子里头考试,万一刮风下雨的话那不是折腾人吗。”
“你就知足吧,咱湖山县已经算不错了,至少座椅板凳都是齐全的。”
“你们是不知道,北方那边有些地方穷的很,县衙里头别说考棚了,连院子都没有。”
“都是随便圈一块地方,天晴的时候尘土飞扬,下雨的时候泥泞不堪。”
“真的假的,就算再穷也不能穷到官府身上吧?”
“当然是真的,这还不是最惨的,最惨的是边省那块,听说连桌椅板凳都没有,考生得自己带去,有些农村的考生翻山越岭的过来,还得扛着板凳桌子。”
“有些人带不动桌子,到了县城就想办法借一套,如果借不到的,找人家借了门板切菜板也当用,听说还有人借了棺材板的的。”
“这也太晦气了吧,怎么样也不能拿棺材板啊。”南方的学子听了觉得不可思议。
“实在是找不到板子也没办法啊,总比拿砖头叠起来好吧,砖头临时叠的不稳当,坐着膈屁股,垫着也凹凸不平的……”
周围的考生越说越离谱,苏二叔却听的耳朵都竖起来了,发现苏凤章没睡着,就低声问道:“二郎,他们说的是不是真的,真的有人用棺材板当桌案?”
苏凤章没有去过北方,但倒是听文先生说过,点头说道:“北方原本就不如南方富裕,有些偏僻的小县城物资不足,这样也是有可能的。”
苏二叔还是不敢相信,嘀咕道:“那也不至于用棺材板吧。”
他一辈子生活在南方,虽然也只是老百姓,但家里头还算富足,别的不说,湖山县月溪村都位于富甲天下的江南地块,他们这边不说富得流油吧,但吃饱穿暖还是有的。
湖山县还好一些,听闻隔壁魏县没有遭灾之前,他们那边的县学地面都是用青砖铺成的,县试的时候用的桌案都是黄花梨木,甚至还会特意搭建临时的考棚。
反正有空,苏凤章倒是有心情解说。
“二叔可听过大周太祖皇帝年间的南北榜案?”
那是五十多年的事情了,中间皇帝都换了两个,苏二叔自然是没听过。
“大周太祖年间,南方渐渐富裕,北方却多干旱,民不聊生,连吃饱都成问题,更别提读书了,文风不兴已成自然。”
“那时候京城会试,太祖皇帝亲令大儒顾三省为主考官,他德高望重,是我大周出了名的儒学大家,在士林之中备受称赞。”
“谁知道那时候南北士林相差巨大,会试结果出来,登榜之人都是南方学子,北方学子全部落榜,北方考生不满,认为顾三省歧视北方士林,故意为之,为此闹到了礼部击鼓鸣冤。”
“那件事闹了整整一年,将朝廷文武百官都牵扯进来,甚至牵扯出太祖元年的两次舞弊大案,以至于顾三省为表清白在玄武殿触柱而亡。”
“科举舞弊历来事关重大,但南北榜案绝对是有史以来牵扯最大的一次,从头至尾无数官员被贬,那一届的考生不是被杀就是流放,甚至还有官员被凌迟处死。”
“顾大儒触柱而亡,反倒是保全了最后一丝体面。”
“也就是那一年,太祖皇帝下令南北分榜,分开录取,才算是平息了众怒。”
“但是从此也能看出来,咱们南方与北方差距甚大,那时候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程度。”
苏凤章说话的时候声音压得很低,这些事情毕竟敏感,被人听见也是不好。
苏二叔吓得脸色惨白,也压低声音问道:“怪道这些年南北考生不在一道考进士。”
其实苏二叔这话不太准确,不是不在一道而考进士,而是会试南北分榜,但殿试还在一起,不然的话同一届还得有两个状元,岂不是贻笑大方。
这是南北方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太大,民间风气大不同造成的。
就像月溪村,只是青州府下湖山县中小小的一个村庄,但村里头多有将孩子送去读书的,在苏凤章教导村中蒙童之前,在私塾求学的就有五六人。
别看这数字不多,要知道月溪村统共才那么点人,这在北方简直是不可能的事情。
南北分榜,说到底是为了照顾北方士子的战斗力不行,也为了减少南方士子的比例。
苏二叔想太多,又神神叨叨的问:“二郎,这顾大儒到底有没有舞弊,若是没有的话岂不是死得太冤了?”
苏凤章倒是笑道:“有没有重要吗?”
苏二叔好像是听明白了,又好像什么都没听懂,他沉默了一下,又问:“二郎,你怎么会知道这些?是文先生告诉你的?”
就算他不是读书人,也知道太祖年间的事情,肯定不是那么大路货的传闻。
苏凤章只是说道:“是爹留下的手记。”
苏典吏当年还曾上京赶考,自然是要打听一些消息的,只是最后花了钱却落了榜,他心灰意冷谋了职位,但笔记却都好好的保存了下来。
他这么一提,苏二叔也想起了一些事情,感叹道:“当年还是我陪大哥去的京城,京城可大了,人也多,官话跟咱们这边的话也不一样,遍地都是当官的。”
苏凤章就顺势问起京城的事情来,苏二叔来了劲头,即使过去了几十年,他还记得清清楚楚,又自己脑补了一些说得天花乱坠。
在他的口中,京城倒像是个处处都好,除了买东西太贵没有一处不好的地方。
两人一问一答的,时间飞快的过去了。
依旧还是一声锣鼓声打断了苏二叔的回忆,他整个人跳了起来,下意识的就往人群里头冲,却被苏凤章一把拉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