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遗风和饭堂(一)
这么久了,我才注意到酒店外,在常常光顾的那家小饭馆,斜对面的那条小巷子。
嗯,说来复杂,其实就是出了酒店右拐的第三个路口。只要不是走到其他的街巷,总是可以容易找得到的。
平日里有一对上了年纪的老夫妇,据说是西班牙混血的后裔,支着一个小小的熟食摊店。
这样的家庭小排挡,远一点的大街小巷比比皆是。
嗯,就像是酒店房间里四壁贴着的墙纸,上面星星点点的图案。密密麻麻布满了这些街道和巷子。
我们看着是简单的摆设,确实是养家糊口的支柱,承载的就是千家万户的生计和明天的希望。
说是巷子,其实就是或高或低密布的住房,横向或者纵向隔开的空隙或者距离,简单地硬化或者就是踩紧压实以后的一段路面。
这样的小巷子,也是处处可见。感觉是一路蜿蜒的曲径幽深,而无数人家的欢乐忧伤就在其间荡漾沉浮。
但是,这些处所,可就没有想象之中的文艺清新了。不要奢望在这样找寻什么丁香小雨的花样了。
坦白地讲,就是混合着莫名其妙的刺激性气味。在那逼仄的空间里面,经年累月的难以挥发。
结果是历经沉淀而愈加浓郁,经久不衰。如此浓烈真切的生活气息啊。
这里可是没有什么社区和居委会一类的机构来提供关怀,而昂贵的电力和市政服务也不会免费地来覆盖。
所以,不要说是到了夜晚,傍晚时分这些地方就是漆黑一片。
旁边的房屋也是灯光昏暗,点点昏黄的荧光时时闪烁。
想来里头住着的人呢,也没有什么娱乐项目。就是静悄悄的,连电视声音也少听到。
他们的人生,就是只在白天的白炽的炎热和夜里这漆黑的静谧,交替轮回吧。仿佛一生简单到只有这两种色彩。
但无论白天还是黑夜,他们都像是开启了静默模式的机械。
没有什么欢声笑语,生活是乏味老套的一幕一幕重重叠叠,都谈不上什么交替轮换。
想必他们的内心世界也是如亘古不变的,烈日炎炎之下也是麻木不仁。
没有经历过喜乐,也不要说什么风浪,沧桑更是从未与之结缘。
可能在人潮人海里头连一个符号都算不上,如此而已的卑微。
这些活过和活着,不过就是阳光始终未曾眷顾过的,被全世界遗忘了。
光阴对他们来说,就像是墙角的苔藓,不过就是一层一层不停往上贴的单调而已。
可能哪一天没有继续贴下去的原料了,那些以前积累起来的泥炭,渐渐枯萎滑下来成为腐殖。就算是苍白无力的人生休止符了吧。
又是像古旧的支撑着摇摆的座钟,勉勉强强地挣扎着。
或者就是懒懒地走得比时间还慢,以至于时间都不得不掉过头来催促它。
而哪一天它连这慢节奏都走不动了,就是有没有都没什么意思的谢幕。
再然后就是彻底的分崩离析,连时光都再也受不了的得过且过,终于可以干干净净地告别。
这里可是挥之不去的愁云惨雾,真真切切的各种惨痛可悲漠然上演,欲说还休。
根本就不需要什么无病呻吟,故作哀怨而强自说愁来的。
这是典型的静而不好吧。如果要用我心目中关于美好的概念来评判一番。
不过,虽然看似安静,一切如常。但在这风平浪静、人畜无害的表面下,毒品,虐待,暴力等罪恶也会不断滋生。
连带着这样的小巷子会成为罪行的温床,犯罪天堂。
路过的时候,就会心中油然而生一种警觉,仿佛有个声音在一再提醒面前有着莫测高深的风险,远远观望才可以明哲保身。
所以连无家可归的流浪汉都不会选择在巷子里面过夜或是流连。
他们往往就在那巷子和马路的交叉路口,或是合适的大马路边一些比较理想的缓冲地段。
比如突出的路基和台阶,市政设施背后,可以藏身防晒之处,便是他们的家了。
再简单一点,就是街道角落的可遮阴的墙角了。
身边放一个里面装着全部家当的袋子,随意套着一件旧衣裳,或者是布毯毛巾之类的东西。
要么就是呼呼大睡,或者干脆就是双眼空洞无物地默然发呆。
他们之中可能也是分了几个层级的吧。除了这些身无长物的情况,纯粹是以乞讨为生。
好一点的还有那种只拥有一部三轮车的无家可归者。
白天还可以跑跑业务,可有可无地拉一下客人。晚上就是蜷缩在那三轮车上酣然入睡了。
这类人群还有一个优势,就是可以踩着那车四处流浪。只要有马路可以通到的地方,只要他们愿意,就可以把足迹留下去。
再要好一点的就是全家老少一起出动的流浪家庭了。可能就也有三轮车或是突突车了。
他们往往就驻扎在加油站附近,有免费的公共用水。
然后毕竟是一个家庭来的,多多少少就有自己的一些炊具餐具和那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了。
大大小小的衣服洗了就晾在街角旁边。
睡觉的话,他们也就像模像样地在那墙角下打起了地铺,一副以天地为家,幕天席地的豪放。
完全不在意路人的目光,而确实也没有人关心什么。
连近在咫尺,一墙之隔的邻居,土著住家都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试想还有谁又会去说三道四呢。
这对老夫妇家就在巷子口第一家,所以干脆就把桌子支在巷口一侧的马路边上。
老两口儿是异常的和善慈祥,见人就是满带真挚的笑意。
几乎逢人就是一句地道的菲国问候语,
“?comoestás?amigo。”
就是“你好吗?我的朋友。”
他们通常使用的是夹杂着西班牙语痕迹和本地土语的一种菲语。但上面这句算是原封不动照抄西班牙语。
因为家就在背后,倒也没有带着大量的炊具现场作业。
看过去,只是几口装满食物一字排开的餐盘,米饭还有汤。锅里的汤水好像是蔬菜又像是海藻汤的样子。
餐具就是常见的勺子和叉子,塑料水樽里是满满的饮用水。
说起这里的饮用水,也算得上是有趣的现象。
因为自来水的水质不是太好,这里家庭条件稍好一点的,都是去附近的水站订购水。
一次就是17加仑的大桶。电话或者人去现场购买了以后,很快就有几个小哥分头送货,就会风风火火地踩着三轮,或是摩托车送上门来。
当然这个是家里人喝的和煮饭用的。至于洗澡洗衣清洁打扫卫生什么的,肯定是用自来水的了。
家里条件差一点的,也是去买水喝。但就是用旧的矿泉水瓶,最常见的是2升装的可口可乐瓶子。
一家就是几个大瓶子,隔三差五去买一次水。
而其他生活用水,就是,嗯,坦白说就根本没有什么自来水。
这种情况下,自己通常是不做饭的,就都在大大小小的排档解决一日三餐。
其他的洗衣,洗澡,真的就是在街上解决。好像是每个街区有那么一个公共水喉,也可能是住户自己鼓捣出来的自来水管网的漏洞。
经常就可以看见,一大堆人,围着那小小的水龙头,接水就在附近洗衣服的,刷牙洗脸的。
甚至是老大不小的孩子赤身裸体洗澡。
他们还说在夜里,一片漆黑的时候,有成年人也在这里接水冲澡的。
听起来很有些香艳,但我可没有胆量在夜间去窥探一二。
倒是以前在大白天里,看到三五年轻女子。笑容娇媚,大眼勾魂,在那里洗她们的又黑又长的头发。白花花的泡沫就沿着街边慢慢地流。
运气够好的时候,还可以看见她们洗那些花花绿绿的贴身小衣。当然,这时候再贴过去看是有些不礼貌。
但如果真的装着很正经的走过去,目不斜视地直直地走,用眼神的余光瞟一眼。
然后她们就会咯咯地笑,有大胆的还会软软飘来一句暧昧的“hello”或者“sir”。
看吧,热情主动的菲国妹子就是这样奔放。想要激情的艳遇也似乎是简简单单的直截了当。
joy就很不满我用酒店的饮用水刷牙的,觉得我太浪费了。
但我也很委屈,因为这里的自来水刷牙漱口,总觉得有一股味,我害怕自己一不小心咽了下去。
即使有一点点残留在口腔里面,我也老是有种不洁净的执念。
自己单独开伙做饭,真的成本很高,差不多是中产的特权了。需要更为强大的经济基础。
所以以前说到烹饪,也就不了了之了。那真是又费时间精力还费钱。
这里的水站几乎每几条街就或大或小有一个。我见过最好的一个就在这家老夫妇排挡前面不远处。
里面各类净水仪器设备林林总总,自备和外来的容器都要严格消毒。
整个流程严谨而细致,样样都透着洁净和放心。
交上去押金,就会有一个17加仑的大桶,装满水以后,小哥会免费帮你送上门。
以后每次只交水费,他们会送来新的满水的桶,带走旧的。如此循环往复,哪一天不想用了,就退回旧的,收回押金就好了。
其他小的水店,除了规模较小,设备较小以外,流程和营运都是大同小异的。
但这家就有他的非常之处。里面就有一个修女嬷嬷,或许是几个轮流换班。所以就估计是有教会的背景,也是特别让人放心之处。
这老两口儿的小店里头,食物谈不上什么特色。只是多多少少有点西班牙风味的影子。
多数时候就是煎香肠、煎蛋、煎鱼,热狗、炒通心粉,以及鱼汤和几种沙拉。
但我对他们的关注完全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吸引我眼球的是他们店铺背后漂亮的家。
大门是欧式的铁栅栏,已经有些陈旧。但上面仍然清晰可辨精致的花纹,似乎在无声地诉说这家族的悠久历史和品味的优雅传统。
铁门以后便是空地改建的小花园,绿意盎然,一点没有森冷感觉。
透过那倔犟地爬上铁栏杆的藤蔓看进去,小小的二层。楼上也是难得的窗明几净,让人不由立马心生好感。
他们夫妇的相貌也是颇具韵味。老两口儿都还带有一些外族的特征。
比如男主人的胡须,深陷的眼窝。女主人天然的偏红的头发,而今已经夹杂着灰色。
说道头发,这里的女子最为自豪的的就是一头乌黑亮泽的长发。油光嫩滑,骄傲不已地随风飘逸。
尽情地展示着那受到老天爷垂青厚爱的青春和生命闪光。
我想那才是本地女孩子们最为迷人之处,也最是女子脉脉温情流汨的殊胜要地。无声之中魅影迷魂,胜却有声的精彩万分。
昂头摇首之间就是铺天盖地,无边无际的女人味演绎着。
听说老夫妇的子女也还多多少少有些混血的痕迹,不过就是真正的很淡了。
我也没有见到过他们,就无法严谨地做到眼见为实了。
joy就觉得他们连人带着那些食物都是平淡无奇。
因为事实上这么多年以来,这片天空下各种混血的产品已经是屡见不鲜。
但她也会偶尔从那里买回食物,体贴地犒赏我时不时发作的对西班牙风格的好奇心。
对大多数的本地人而言,他们就完全觉得这些混血后裔和纯种的菲国人没有什么不同。
都在同一片蓝天下繁衍生息多少世代,说着一样的语言。
过着彼此差不多的生活,境况也是难分伯仲的不好不坏。也就是把他们当做长相稍稍有点不同的同胞而已。
时光荏苒,流逝至今,那么冷酷无情的不舍昼夜。
这尘世间的万事万物,再怎样有着异彩纷呈的种种过往,也总有随着那风吹雨打而去的一天。
那些曾经在这土地和辽阔的海域,纵横的西班牙的种种辉煌印记,如今已是竞相式微,遗风渺渺。
除了建筑的些许痕迹,还有这些混血的后裔,偶尔可以无声无息地记诉尘封旧事。
嗯,说来复杂,其实就是出了酒店右拐的第三个路口。只要不是走到其他的街巷,总是可以容易找得到的。
平日里有一对上了年纪的老夫妇,据说是西班牙混血的后裔,支着一个小小的熟食摊店。
这样的家庭小排挡,远一点的大街小巷比比皆是。
嗯,就像是酒店房间里四壁贴着的墙纸,上面星星点点的图案。密密麻麻布满了这些街道和巷子。
我们看着是简单的摆设,确实是养家糊口的支柱,承载的就是千家万户的生计和明天的希望。
说是巷子,其实就是或高或低密布的住房,横向或者纵向隔开的空隙或者距离,简单地硬化或者就是踩紧压实以后的一段路面。
这样的小巷子,也是处处可见。感觉是一路蜿蜒的曲径幽深,而无数人家的欢乐忧伤就在其间荡漾沉浮。
但是,这些处所,可就没有想象之中的文艺清新了。不要奢望在这样找寻什么丁香小雨的花样了。
坦白地讲,就是混合着莫名其妙的刺激性气味。在那逼仄的空间里面,经年累月的难以挥发。
结果是历经沉淀而愈加浓郁,经久不衰。如此浓烈真切的生活气息啊。
这里可是没有什么社区和居委会一类的机构来提供关怀,而昂贵的电力和市政服务也不会免费地来覆盖。
所以,不要说是到了夜晚,傍晚时分这些地方就是漆黑一片。
旁边的房屋也是灯光昏暗,点点昏黄的荧光时时闪烁。
想来里头住着的人呢,也没有什么娱乐项目。就是静悄悄的,连电视声音也少听到。
他们的人生,就是只在白天的白炽的炎热和夜里这漆黑的静谧,交替轮回吧。仿佛一生简单到只有这两种色彩。
但无论白天还是黑夜,他们都像是开启了静默模式的机械。
没有什么欢声笑语,生活是乏味老套的一幕一幕重重叠叠,都谈不上什么交替轮换。
想必他们的内心世界也是如亘古不变的,烈日炎炎之下也是麻木不仁。
没有经历过喜乐,也不要说什么风浪,沧桑更是从未与之结缘。
可能在人潮人海里头连一个符号都算不上,如此而已的卑微。
这些活过和活着,不过就是阳光始终未曾眷顾过的,被全世界遗忘了。
光阴对他们来说,就像是墙角的苔藓,不过就是一层一层不停往上贴的单调而已。
可能哪一天没有继续贴下去的原料了,那些以前积累起来的泥炭,渐渐枯萎滑下来成为腐殖。就算是苍白无力的人生休止符了吧。
又是像古旧的支撑着摇摆的座钟,勉勉强强地挣扎着。
或者就是懒懒地走得比时间还慢,以至于时间都不得不掉过头来催促它。
而哪一天它连这慢节奏都走不动了,就是有没有都没什么意思的谢幕。
再然后就是彻底的分崩离析,连时光都再也受不了的得过且过,终于可以干干净净地告别。
这里可是挥之不去的愁云惨雾,真真切切的各种惨痛可悲漠然上演,欲说还休。
根本就不需要什么无病呻吟,故作哀怨而强自说愁来的。
这是典型的静而不好吧。如果要用我心目中关于美好的概念来评判一番。
不过,虽然看似安静,一切如常。但在这风平浪静、人畜无害的表面下,毒品,虐待,暴力等罪恶也会不断滋生。
连带着这样的小巷子会成为罪行的温床,犯罪天堂。
路过的时候,就会心中油然而生一种警觉,仿佛有个声音在一再提醒面前有着莫测高深的风险,远远观望才可以明哲保身。
所以连无家可归的流浪汉都不会选择在巷子里面过夜或是流连。
他们往往就在那巷子和马路的交叉路口,或是合适的大马路边一些比较理想的缓冲地段。
比如突出的路基和台阶,市政设施背后,可以藏身防晒之处,便是他们的家了。
再简单一点,就是街道角落的可遮阴的墙角了。
身边放一个里面装着全部家当的袋子,随意套着一件旧衣裳,或者是布毯毛巾之类的东西。
要么就是呼呼大睡,或者干脆就是双眼空洞无物地默然发呆。
他们之中可能也是分了几个层级的吧。除了这些身无长物的情况,纯粹是以乞讨为生。
好一点的还有那种只拥有一部三轮车的无家可归者。
白天还可以跑跑业务,可有可无地拉一下客人。晚上就是蜷缩在那三轮车上酣然入睡了。
这类人群还有一个优势,就是可以踩着那车四处流浪。只要有马路可以通到的地方,只要他们愿意,就可以把足迹留下去。
再要好一点的就是全家老少一起出动的流浪家庭了。可能就也有三轮车或是突突车了。
他们往往就驻扎在加油站附近,有免费的公共用水。
然后毕竟是一个家庭来的,多多少少就有自己的一些炊具餐具和那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了。
大大小小的衣服洗了就晾在街角旁边。
睡觉的话,他们也就像模像样地在那墙角下打起了地铺,一副以天地为家,幕天席地的豪放。
完全不在意路人的目光,而确实也没有人关心什么。
连近在咫尺,一墙之隔的邻居,土著住家都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试想还有谁又会去说三道四呢。
这对老夫妇家就在巷子口第一家,所以干脆就把桌子支在巷口一侧的马路边上。
老两口儿是异常的和善慈祥,见人就是满带真挚的笑意。
几乎逢人就是一句地道的菲国问候语,
“?comoestás?amigo。”
就是“你好吗?我的朋友。”
他们通常使用的是夹杂着西班牙语痕迹和本地土语的一种菲语。但上面这句算是原封不动照抄西班牙语。
因为家就在背后,倒也没有带着大量的炊具现场作业。
看过去,只是几口装满食物一字排开的餐盘,米饭还有汤。锅里的汤水好像是蔬菜又像是海藻汤的样子。
餐具就是常见的勺子和叉子,塑料水樽里是满满的饮用水。
说起这里的饮用水,也算得上是有趣的现象。
因为自来水的水质不是太好,这里家庭条件稍好一点的,都是去附近的水站订购水。
一次就是17加仑的大桶。电话或者人去现场购买了以后,很快就有几个小哥分头送货,就会风风火火地踩着三轮,或是摩托车送上门来。
当然这个是家里人喝的和煮饭用的。至于洗澡洗衣清洁打扫卫生什么的,肯定是用自来水的了。
家里条件差一点的,也是去买水喝。但就是用旧的矿泉水瓶,最常见的是2升装的可口可乐瓶子。
一家就是几个大瓶子,隔三差五去买一次水。
而其他生活用水,就是,嗯,坦白说就根本没有什么自来水。
这种情况下,自己通常是不做饭的,就都在大大小小的排档解决一日三餐。
其他的洗衣,洗澡,真的就是在街上解决。好像是每个街区有那么一个公共水喉,也可能是住户自己鼓捣出来的自来水管网的漏洞。
经常就可以看见,一大堆人,围着那小小的水龙头,接水就在附近洗衣服的,刷牙洗脸的。
甚至是老大不小的孩子赤身裸体洗澡。
他们还说在夜里,一片漆黑的时候,有成年人也在这里接水冲澡的。
听起来很有些香艳,但我可没有胆量在夜间去窥探一二。
倒是以前在大白天里,看到三五年轻女子。笑容娇媚,大眼勾魂,在那里洗她们的又黑又长的头发。白花花的泡沫就沿着街边慢慢地流。
运气够好的时候,还可以看见她们洗那些花花绿绿的贴身小衣。当然,这时候再贴过去看是有些不礼貌。
但如果真的装着很正经的走过去,目不斜视地直直地走,用眼神的余光瞟一眼。
然后她们就会咯咯地笑,有大胆的还会软软飘来一句暧昧的“hello”或者“sir”。
看吧,热情主动的菲国妹子就是这样奔放。想要激情的艳遇也似乎是简简单单的直截了当。
joy就很不满我用酒店的饮用水刷牙的,觉得我太浪费了。
但我也很委屈,因为这里的自来水刷牙漱口,总觉得有一股味,我害怕自己一不小心咽了下去。
即使有一点点残留在口腔里面,我也老是有种不洁净的执念。
自己单独开伙做饭,真的成本很高,差不多是中产的特权了。需要更为强大的经济基础。
所以以前说到烹饪,也就不了了之了。那真是又费时间精力还费钱。
这里的水站几乎每几条街就或大或小有一个。我见过最好的一个就在这家老夫妇排挡前面不远处。
里面各类净水仪器设备林林总总,自备和外来的容器都要严格消毒。
整个流程严谨而细致,样样都透着洁净和放心。
交上去押金,就会有一个17加仑的大桶,装满水以后,小哥会免费帮你送上门。
以后每次只交水费,他们会送来新的满水的桶,带走旧的。如此循环往复,哪一天不想用了,就退回旧的,收回押金就好了。
其他小的水店,除了规模较小,设备较小以外,流程和营运都是大同小异的。
但这家就有他的非常之处。里面就有一个修女嬷嬷,或许是几个轮流换班。所以就估计是有教会的背景,也是特别让人放心之处。
这老两口儿的小店里头,食物谈不上什么特色。只是多多少少有点西班牙风味的影子。
多数时候就是煎香肠、煎蛋、煎鱼,热狗、炒通心粉,以及鱼汤和几种沙拉。
但我对他们的关注完全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吸引我眼球的是他们店铺背后漂亮的家。
大门是欧式的铁栅栏,已经有些陈旧。但上面仍然清晰可辨精致的花纹,似乎在无声地诉说这家族的悠久历史和品味的优雅传统。
铁门以后便是空地改建的小花园,绿意盎然,一点没有森冷感觉。
透过那倔犟地爬上铁栏杆的藤蔓看进去,小小的二层。楼上也是难得的窗明几净,让人不由立马心生好感。
他们夫妇的相貌也是颇具韵味。老两口儿都还带有一些外族的特征。
比如男主人的胡须,深陷的眼窝。女主人天然的偏红的头发,而今已经夹杂着灰色。
说道头发,这里的女子最为自豪的的就是一头乌黑亮泽的长发。油光嫩滑,骄傲不已地随风飘逸。
尽情地展示着那受到老天爷垂青厚爱的青春和生命闪光。
我想那才是本地女孩子们最为迷人之处,也最是女子脉脉温情流汨的殊胜要地。无声之中魅影迷魂,胜却有声的精彩万分。
昂头摇首之间就是铺天盖地,无边无际的女人味演绎着。
听说老夫妇的子女也还多多少少有些混血的痕迹,不过就是真正的很淡了。
我也没有见到过他们,就无法严谨地做到眼见为实了。
joy就觉得他们连人带着那些食物都是平淡无奇。
因为事实上这么多年以来,这片天空下各种混血的产品已经是屡见不鲜。
但她也会偶尔从那里买回食物,体贴地犒赏我时不时发作的对西班牙风格的好奇心。
对大多数的本地人而言,他们就完全觉得这些混血后裔和纯种的菲国人没有什么不同。
都在同一片蓝天下繁衍生息多少世代,说着一样的语言。
过着彼此差不多的生活,境况也是难分伯仲的不好不坏。也就是把他们当做长相稍稍有点不同的同胞而已。
时光荏苒,流逝至今,那么冷酷无情的不舍昼夜。
这尘世间的万事万物,再怎样有着异彩纷呈的种种过往,也总有随着那风吹雨打而去的一天。
那些曾经在这土地和辽阔的海域,纵横的西班牙的种种辉煌印记,如今已是竞相式微,遗风渺渺。
除了建筑的些许痕迹,还有这些混血的后裔,偶尔可以无声无息地记诉尘封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