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000+
那时,勤劳的人家忙里偷闲,每年饲养一二头猪卖钱贴补家用,除此,工分几乎是每个家庭唯一的经济来源。
社员们每天起早贪黑,累死累活为的就是工分。
他们对自己每天上工的工分值特别看重,因为工分的多少直接决定着一天的收入。
一些家庭妇女常因忙于家庭琐事而延误了上工时间,趁着队长不注意,悄悄混入上工社员的队伍是她们惯用的伎俩。
然而,往往难逃生产队长那看似模糊实则犀利的眼睛。
她们遭受的常常是队长的一番奚落和扣半分工的惩罚。
老实厚道的妇女往往是忍气吞声地在心里犯嘀咕,要是遇上蛮不讲理的婆娘则和生产队长理论上半天,尽管无济于事。
都说“工分,工分,社员的命.根”。
因公社时分配各种粮食、财物都要用工分这个大分母去分,所以社员把工分看成是命.根子也是理所当然,情理之中的。
社员的工分得来确实是不一样的,有的社员是靠自己的辛苦劳动挣来的,但也有很多特殊社员,他们是不劳而获的,这也是为什么大锅饭时期,那些好吃懒做的人也能活下去的原因。
当然,也是间接导致后期改革的缘由所在。
这些不干活的社员,有时比干活的社员挣的工分还要高,你说这公平吗?
但也有人说,公社公,没剥削,呵呵,那绝对是完全骗人的。
公社时,公社有多种副业、机械修理、小工业、打井队、实验田、挖水渠、开荒地等等。
在公社各行各业干活的社员,大都是从各个大小队抽调上来的能工巧匠。
这些人给公社出力挣钱,他们的工分都要记在他们所在的小队上。
各大队的干部班子及民兵,小队会计、保管、红五员、军烈属、工属(在外有正式工作的干部、工人的家属)、五保等。
他们一般都不参加劳动,年末小队统计工公分东西时,小队会计把社员实际干活挣的工分加在一块,按劳力人数去除求出平均分,然后按平均工分偏高的分数再补给上述人员,当时叫做“补助工分”。
个别小队吃补助工分的人比实际干活的社员人数还要多。
年末分粮食、食物时,把社员干活挣的工分加上补助工分之和,去分配小队全年实际劳动成果,这个分母越大,分的东西越少。
公社成立的前几年,一个劳动日为一个整工(10分),折合人民币8分钱(一点都不夸张,绝对属实)。
后来好点时,干一天工能折合人民币2—6角。
个别很好的生产队,一个工能折合人民币1元钱左右。
说的再明白点,就是全国各地的情况不一样,有的地方效益好,工分就能是满工分,而且折合出来的rmb就高。
像马家村这样的穷乡僻壤,工分就没有那么多,含金量自然也不可能达到几毛钱,一个工分能有一毛钱就不赖了。
但不管是什么样的地方,都少不了那些偷奸耍滑的人,这些人也是土改时,反对声最大的。
尽管距离八二年到来还有很长一段的时间,但依然证明一个真理。
唯有勤劳才是活下去的根本。
曾尛站在地头上往地里面看,有些妇女的动作干净利索的就跟武打动作似的,但是有些人的动作就是在慢放一样,这就是典型的磨洋工。
同样是干活,别人干一天累的半死不活得到了六七个工分,可是那种时刻不忘偷懒的人如果被发现也就罢了,可如果没被发现,那也同样是六七个工分,搁谁心里谁会痛快?
久而久之就没有人和他们搭班儿干活了,时间长了,这些人就被孤立出来,一旦孤立出来,想再占便宜,还容易吗?
我看难!
如今正值春播的关键时期,刚才在地头的时候她听到生产队长将明天干活的时间提前到了早上五点钟。
“听好了啊,由于春播要讲究速度快,今年天冷,地解冻的晚,所以咱们时间上已经是慢了,尽量在五天之内把地都种好,这几天大家就辛苦点,早上五点上工,下午五点下工,一天给大家安排五顿饭,希望你们都好好干,争取这场春雨来之前,把地种好咯!”
第二天四点的时候,曾尛已经起来,看着大家先吃饭,后领农具,而后就直接去地里干活。
她在山上看到约莫八点左右,饭送到了地头,晌午的时候他们自己回到村委食堂吃。
下午三点的饭送到地头,五点下工之后还有一顿,一共五顿饭。
不过那饭菜的质量就不敢恭维了,早上就是稀汤寡水加粗粮做的馒头。
晌午是面条,可是那面条少野菜多,下午也是汤泡饭加菜,晚上还是野菜面条。
地里面这个时候的蔬菜很少,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要么吃咸菜,要么就是吃山上的野菜。
就山上的野菜,也是社员下工之后亲自挖的,挖上来的野菜也能记个一两个工分。
难怪这边的野菜并不多,起码没有先前她执行任务的那个山里多,合着这是村里附近的山,能挖的基本上都挖完了,哪里轮得到她来啊?
于是这天她就待到了十点就下山了,接着拜访村里的老人,接着唠嗑。
等社员们下工,她又从头到尾的过了一遍,没有上户口的,她会记录下来,催促他们赶紧上户口。
普查一遍后,倒是和村长给的名册没有任何出入,由此可见这个马家村村委,倒是个认真仔细的。
到了第三天,曾尛就拿出来一封红头文件给了马家村的村长和队长,他们仔细看过之后,倒是没有表现出多惊讶。
“就知道你这个小同志来这里没那么简单,我这就带你去会计那儿,账本都在,咱们库房的钥匙也在,一会儿让我们会计还有村长帮你核对一下我们村的粮食账,我还得去地里面盯着,就不陪了。”
不管是村长还是生产队长,看起来都十分光明磊落,只是等曾尛看到库存的粮食的时候,还是吃了一惊。
因为她没想到在夏收之前,村里的粮食就剩下这么点儿了,而且放眼看过去都是粗粮,没有细粮的影子。
土豆已经发芽,红薯有的也坏了,玉米粒瞎的比饱.满的还要多,高粱、黍米、荞麦这些看起来多,可是去皮之后能剩下多少,谁知道呢?
“小麦和稻谷没有吗?”
村长叹了口气,“去年收成不好,交完公粮之后,队长和我一商量,就将细粮拿出去换了粗粮,毕竟咱们人多,如果留着细粮,大家势必会吃不饱,可是你看这情况,估摸着难以撑到6月底。”
何止是6月底啊,她看着能撑到5月底都不错了。
“那怎么办?”
村长摇摇头,“只能上山多挖点野菜,吃的时候多放点菜,少放点粮食了。”
难怪他那天给他们鸡蛋的时候,他们的表情会是那样的……感激涕零。
那是真的很感激吧?
现在连粗粮都吃不上的时候,能吃个鸡蛋是何等的幸福啊?
于是这天晚上,曾尛待到空间里,用布缝了好多的布袋子,一个袋子里装了5斤的小米,趁着天黑,一家一家的都给扔了进去。
马家村的账目没问题,人口也核对的上,曾尛在第四天就离开了这个村子。
走的时候还是马毅送的她,村子里收到粮食的事儿,谁都没有说出去,毕竟这平白无故送上门来的粮食,谁都存有私心,饶是村长和队长,也难得自私了一次,正是因为这样,没有人知道,不是一家人受益,而是全村四十来户人家,都得到了这项实惠。
下一站的村子是刘家村,距离马家村大概十多里的山路,刘家村的人口比马家村更少,只有五六十口人,加起来不到二十户人家,只这二十户人家每年交上去的税,还不够上头浪费时间过称。
人少,老弱病残多,种出来的粮食自然也就少,上面下达的任务,从来就没完成过,久而久之,对于刘家村大家也就放弃了,连税都不收了。
可是就算你不收税,他们村子过的依然饥一顿饱一顿的,一个是老人多,病患多,壮劳力少。
一年到头好像都在吃野菜,夏天出新鲜野菜,冬天吃干野菜,怎么了解到情况后,忍不住劝道。
“村长,你们这样不行啊,常年吃野菜,有的野菜也是含有微量的毒素的,虽然有的野菜是药材,可是是药还三分毒呢,你们常年这么吃,身体怎么可能会好?药里面只要有药的成分,寒性还是热性都要区分的开的,不能乱吃,不能狠吃,否则到头来吃亏倒霉的还是自己。”
可是村长是个倔脾气,一副你不让我吃野菜,难道还想饿死我不成?
曾尛对此更加无语了,“为什么不种菜呢?我看村里面的犄角旮旯的地方也有很多啊,你们多种点菜就行了啊,种粮食需要耗费太多的体力,种菜难道也这样吗?”
然而不管她怎么说,人家依然一副你不用劝,我们几十年都这么过了,也没见谁有事儿的死倔脾气样儿。
最后曾尛总结,这是个懒人村,从上到下懒到骨头里的那种,他们压根儿就不是病患太多,而是太懒了。
山上的野菜不用种,随便挖点就够吃了,这得亏是守着大山的村子,若是放到平原地带,估计得饿死。
哦不,不是平原地带,真要放到平原地带,反而能种出好的粮食了。
这个村子她只是排查了一下人口,粮食就不用看,反正人家不用交税,全村上下一摊扶不起的烂泥,看了也是浪费时间。
她走出村子的时候,自然也没人送她,更不像马家村那样迎接她,招待她,这里,啥都没有。
所以走到天黑之后,她就自己进了空间,那些人不管她是个女同志,走夜路不安全,她自己得招呼着点儿。
山里面野兽多,吃过一次亏之后得学乖一点儿。
这个村子她没放粮食,因为他们不是没有机会存粮,而是懒得存粮,既然懒到了这种地步,那也是非同一般的,如果她在给他们送粮食,无疑助长这样的歪风邪气,是以查清楚人口之后,扭头就走了。
对这个刘家村的印象,也是坏到了极点。
这哪里是农民啊,分明就是一帮子寄生虫。
空间里还有她先前做的盒饭,累了一天,也懒得做饭,抱着盒饭吃光吃净之后,就洗洗刷刷躺到床上进入深度睡眠状态。
下一站距离这个村子也有十多里的山路要走,既然是山路,肯定要翻山越岭,她虽然问了刘家村的人,可是只知道个大概,不知道具体路线,也没人给她领路,得,就瞎子摸黑,走吧!
走着走着就发现,越是远离刘家村,这山里面的野草植被就越是茂盛,足以可见这刘家村附近的野菜都已经被他们挖的快要长不急了。
刘家村给她腾出了两天时间,曾尛花费两天时间去走这段路,好在这山里面的村子啊,相隔的都是山,翻过山就能看到山下的村子,有了大概的路线就不着急了,这两天她没少挖野菜。
直到第三天的下午才到达了第三个村子百家村。
百家村不愧叫百家村,大,很大,足有一百多户,而且姓氏大都不一样,原来这百家村是由多种姓氏组合而成的。
在这里,她受到了和马家村一样的待遇,唯一不同的是村委没有适合她住的地方,好在村里面有一户孤寡老人,五十多岁了,儿子早些年病死,老伴去年也死了,现在就剩下她自己,曾尛就主动要求去他们家住。
村长倒是也没反对,不过还是去问了人家,也许是急需个人和自己做做伴儿,虽然这个老太太说话有些难听,但还是让她住了下来,也许是孤僻惯了,老太太说话有些独,注意这里的独,不是毒,而是孤独的独。
就是说一个人自己住惯了,很少会替别人考虑,也很少会想到别人,村长说让她借住在这里,人家只指了个屋子给她,既没有帮她收拾,也没有给她留饭,人家自己吃过之后,直接就睡了。
社员们每天起早贪黑,累死累活为的就是工分。
他们对自己每天上工的工分值特别看重,因为工分的多少直接决定着一天的收入。
一些家庭妇女常因忙于家庭琐事而延误了上工时间,趁着队长不注意,悄悄混入上工社员的队伍是她们惯用的伎俩。
然而,往往难逃生产队长那看似模糊实则犀利的眼睛。
她们遭受的常常是队长的一番奚落和扣半分工的惩罚。
老实厚道的妇女往往是忍气吞声地在心里犯嘀咕,要是遇上蛮不讲理的婆娘则和生产队长理论上半天,尽管无济于事。
都说“工分,工分,社员的命.根”。
因公社时分配各种粮食、财物都要用工分这个大分母去分,所以社员把工分看成是命.根子也是理所当然,情理之中的。
社员的工分得来确实是不一样的,有的社员是靠自己的辛苦劳动挣来的,但也有很多特殊社员,他们是不劳而获的,这也是为什么大锅饭时期,那些好吃懒做的人也能活下去的原因。
当然,也是间接导致后期改革的缘由所在。
这些不干活的社员,有时比干活的社员挣的工分还要高,你说这公平吗?
但也有人说,公社公,没剥削,呵呵,那绝对是完全骗人的。
公社时,公社有多种副业、机械修理、小工业、打井队、实验田、挖水渠、开荒地等等。
在公社各行各业干活的社员,大都是从各个大小队抽调上来的能工巧匠。
这些人给公社出力挣钱,他们的工分都要记在他们所在的小队上。
各大队的干部班子及民兵,小队会计、保管、红五员、军烈属、工属(在外有正式工作的干部、工人的家属)、五保等。
他们一般都不参加劳动,年末小队统计工公分东西时,小队会计把社员实际干活挣的工分加在一块,按劳力人数去除求出平均分,然后按平均工分偏高的分数再补给上述人员,当时叫做“补助工分”。
个别小队吃补助工分的人比实际干活的社员人数还要多。
年末分粮食、食物时,把社员干活挣的工分加上补助工分之和,去分配小队全年实际劳动成果,这个分母越大,分的东西越少。
公社成立的前几年,一个劳动日为一个整工(10分),折合人民币8分钱(一点都不夸张,绝对属实)。
后来好点时,干一天工能折合人民币2—6角。
个别很好的生产队,一个工能折合人民币1元钱左右。
说的再明白点,就是全国各地的情况不一样,有的地方效益好,工分就能是满工分,而且折合出来的rmb就高。
像马家村这样的穷乡僻壤,工分就没有那么多,含金量自然也不可能达到几毛钱,一个工分能有一毛钱就不赖了。
但不管是什么样的地方,都少不了那些偷奸耍滑的人,这些人也是土改时,反对声最大的。
尽管距离八二年到来还有很长一段的时间,但依然证明一个真理。
唯有勤劳才是活下去的根本。
曾尛站在地头上往地里面看,有些妇女的动作干净利索的就跟武打动作似的,但是有些人的动作就是在慢放一样,这就是典型的磨洋工。
同样是干活,别人干一天累的半死不活得到了六七个工分,可是那种时刻不忘偷懒的人如果被发现也就罢了,可如果没被发现,那也同样是六七个工分,搁谁心里谁会痛快?
久而久之就没有人和他们搭班儿干活了,时间长了,这些人就被孤立出来,一旦孤立出来,想再占便宜,还容易吗?
我看难!
如今正值春播的关键时期,刚才在地头的时候她听到生产队长将明天干活的时间提前到了早上五点钟。
“听好了啊,由于春播要讲究速度快,今年天冷,地解冻的晚,所以咱们时间上已经是慢了,尽量在五天之内把地都种好,这几天大家就辛苦点,早上五点上工,下午五点下工,一天给大家安排五顿饭,希望你们都好好干,争取这场春雨来之前,把地种好咯!”
第二天四点的时候,曾尛已经起来,看着大家先吃饭,后领农具,而后就直接去地里干活。
她在山上看到约莫八点左右,饭送到了地头,晌午的时候他们自己回到村委食堂吃。
下午三点的饭送到地头,五点下工之后还有一顿,一共五顿饭。
不过那饭菜的质量就不敢恭维了,早上就是稀汤寡水加粗粮做的馒头。
晌午是面条,可是那面条少野菜多,下午也是汤泡饭加菜,晚上还是野菜面条。
地里面这个时候的蔬菜很少,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要么吃咸菜,要么就是吃山上的野菜。
就山上的野菜,也是社员下工之后亲自挖的,挖上来的野菜也能记个一两个工分。
难怪这边的野菜并不多,起码没有先前她执行任务的那个山里多,合着这是村里附近的山,能挖的基本上都挖完了,哪里轮得到她来啊?
于是这天她就待到了十点就下山了,接着拜访村里的老人,接着唠嗑。
等社员们下工,她又从头到尾的过了一遍,没有上户口的,她会记录下来,催促他们赶紧上户口。
普查一遍后,倒是和村长给的名册没有任何出入,由此可见这个马家村村委,倒是个认真仔细的。
到了第三天,曾尛就拿出来一封红头文件给了马家村的村长和队长,他们仔细看过之后,倒是没有表现出多惊讶。
“就知道你这个小同志来这里没那么简单,我这就带你去会计那儿,账本都在,咱们库房的钥匙也在,一会儿让我们会计还有村长帮你核对一下我们村的粮食账,我还得去地里面盯着,就不陪了。”
不管是村长还是生产队长,看起来都十分光明磊落,只是等曾尛看到库存的粮食的时候,还是吃了一惊。
因为她没想到在夏收之前,村里的粮食就剩下这么点儿了,而且放眼看过去都是粗粮,没有细粮的影子。
土豆已经发芽,红薯有的也坏了,玉米粒瞎的比饱.满的还要多,高粱、黍米、荞麦这些看起来多,可是去皮之后能剩下多少,谁知道呢?
“小麦和稻谷没有吗?”
村长叹了口气,“去年收成不好,交完公粮之后,队长和我一商量,就将细粮拿出去换了粗粮,毕竟咱们人多,如果留着细粮,大家势必会吃不饱,可是你看这情况,估摸着难以撑到6月底。”
何止是6月底啊,她看着能撑到5月底都不错了。
“那怎么办?”
村长摇摇头,“只能上山多挖点野菜,吃的时候多放点菜,少放点粮食了。”
难怪他那天给他们鸡蛋的时候,他们的表情会是那样的……感激涕零。
那是真的很感激吧?
现在连粗粮都吃不上的时候,能吃个鸡蛋是何等的幸福啊?
于是这天晚上,曾尛待到空间里,用布缝了好多的布袋子,一个袋子里装了5斤的小米,趁着天黑,一家一家的都给扔了进去。
马家村的账目没问题,人口也核对的上,曾尛在第四天就离开了这个村子。
走的时候还是马毅送的她,村子里收到粮食的事儿,谁都没有说出去,毕竟这平白无故送上门来的粮食,谁都存有私心,饶是村长和队长,也难得自私了一次,正是因为这样,没有人知道,不是一家人受益,而是全村四十来户人家,都得到了这项实惠。
下一站的村子是刘家村,距离马家村大概十多里的山路,刘家村的人口比马家村更少,只有五六十口人,加起来不到二十户人家,只这二十户人家每年交上去的税,还不够上头浪费时间过称。
人少,老弱病残多,种出来的粮食自然也就少,上面下达的任务,从来就没完成过,久而久之,对于刘家村大家也就放弃了,连税都不收了。
可是就算你不收税,他们村子过的依然饥一顿饱一顿的,一个是老人多,病患多,壮劳力少。
一年到头好像都在吃野菜,夏天出新鲜野菜,冬天吃干野菜,怎么了解到情况后,忍不住劝道。
“村长,你们这样不行啊,常年吃野菜,有的野菜也是含有微量的毒素的,虽然有的野菜是药材,可是是药还三分毒呢,你们常年这么吃,身体怎么可能会好?药里面只要有药的成分,寒性还是热性都要区分的开的,不能乱吃,不能狠吃,否则到头来吃亏倒霉的还是自己。”
可是村长是个倔脾气,一副你不让我吃野菜,难道还想饿死我不成?
曾尛对此更加无语了,“为什么不种菜呢?我看村里面的犄角旮旯的地方也有很多啊,你们多种点菜就行了啊,种粮食需要耗费太多的体力,种菜难道也这样吗?”
然而不管她怎么说,人家依然一副你不用劝,我们几十年都这么过了,也没见谁有事儿的死倔脾气样儿。
最后曾尛总结,这是个懒人村,从上到下懒到骨头里的那种,他们压根儿就不是病患太多,而是太懒了。
山上的野菜不用种,随便挖点就够吃了,这得亏是守着大山的村子,若是放到平原地带,估计得饿死。
哦不,不是平原地带,真要放到平原地带,反而能种出好的粮食了。
这个村子她只是排查了一下人口,粮食就不用看,反正人家不用交税,全村上下一摊扶不起的烂泥,看了也是浪费时间。
她走出村子的时候,自然也没人送她,更不像马家村那样迎接她,招待她,这里,啥都没有。
所以走到天黑之后,她就自己进了空间,那些人不管她是个女同志,走夜路不安全,她自己得招呼着点儿。
山里面野兽多,吃过一次亏之后得学乖一点儿。
这个村子她没放粮食,因为他们不是没有机会存粮,而是懒得存粮,既然懒到了这种地步,那也是非同一般的,如果她在给他们送粮食,无疑助长这样的歪风邪气,是以查清楚人口之后,扭头就走了。
对这个刘家村的印象,也是坏到了极点。
这哪里是农民啊,分明就是一帮子寄生虫。
空间里还有她先前做的盒饭,累了一天,也懒得做饭,抱着盒饭吃光吃净之后,就洗洗刷刷躺到床上进入深度睡眠状态。
下一站距离这个村子也有十多里的山路要走,既然是山路,肯定要翻山越岭,她虽然问了刘家村的人,可是只知道个大概,不知道具体路线,也没人给她领路,得,就瞎子摸黑,走吧!
走着走着就发现,越是远离刘家村,这山里面的野草植被就越是茂盛,足以可见这刘家村附近的野菜都已经被他们挖的快要长不急了。
刘家村给她腾出了两天时间,曾尛花费两天时间去走这段路,好在这山里面的村子啊,相隔的都是山,翻过山就能看到山下的村子,有了大概的路线就不着急了,这两天她没少挖野菜。
直到第三天的下午才到达了第三个村子百家村。
百家村不愧叫百家村,大,很大,足有一百多户,而且姓氏大都不一样,原来这百家村是由多种姓氏组合而成的。
在这里,她受到了和马家村一样的待遇,唯一不同的是村委没有适合她住的地方,好在村里面有一户孤寡老人,五十多岁了,儿子早些年病死,老伴去年也死了,现在就剩下她自己,曾尛就主动要求去他们家住。
村长倒是也没反对,不过还是去问了人家,也许是急需个人和自己做做伴儿,虽然这个老太太说话有些难听,但还是让她住了下来,也许是孤僻惯了,老太太说话有些独,注意这里的独,不是毒,而是孤独的独。
就是说一个人自己住惯了,很少会替别人考虑,也很少会想到别人,村长说让她借住在这里,人家只指了个屋子给她,既没有帮她收拾,也没有给她留饭,人家自己吃过之后,直接就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