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李时勉
第十七章 李时勉
胡鄞国公是谁?
是阳武侯薛禄,他本名薛六,从靖难起兵,数次为先锋,后从太宗北征草原,当方面之将。
是军中大佬。
不过宣德五年去世了。
如果薛禄还在,纵然是张辅也不能越过他去。
只是薛禄虽然去了,但是在军中的影响力尚在。
孙氏的意思已经很明白,就是为了拉拢薛家。为朱祁镇找外援。
朱祁镇心中感动,也明白,常德嫁到薛家,也是一门好亲,虽然不知道这薛家二公子人品怎么样,但是想来也不会太差。
只是这边是军中大佬,阳武侯薛家,当代阳武侯的弟弟。另一面,仅仅是一个副千户家的儿子。
双方相差也太大了。
即便而今胡氏不是皇后了,但是胡氏生顺德的时候,却是世子妃。说起来,顺德与常德都是宣宗嫡女。
“我知道你的意思。”太皇太后说道:“胡氏是一个可怜人,你将来看在我的面子上照顾一二便是了。”
“孙儿明白。”朱祁镇说道。
这些都是家事,随即太皇太后转入正题了。说道:“你知道,我叫来是为什么?”
朱祁镇说道:“孩儿知道。是经筵吧。”
“对。”太皇太后对朱祁镇表现很欣赏,说道:“你有什么意见?”
朱祁镇说道:“孩儿自知学识浅薄,不足以担当大任。开经筵也是为了孩儿好。”
太皇太后说道:“我儿如此明理最好不过,只是这经筵被我否了。”
朱祁镇说道:“可是有什么不对?”
太皇太后说道:“还没有出你父百日,我不想大操办。”
朱祁镇立即说道:“是孙儿不孝,没有想到此节。”
经筵是一整套流程,其中要赐宴群臣,还要赏赐。而今国丧百日,还没有过。做这样的事情,总是不合宜。
太皇太后说道:“你年纪小,想事情不周道,也是正常。不过,经筵可免,日讲却要进行的。你之前,由王振与张英教你,王振不过一秀才。张英倒是有几分才学,只是却不合适当你师傅,我给你选了一人,李时勉。你知道吗?”
朱祁镇这一段时间,虽然没有闲着,但是他将心思都放在军权上面了,故而对掌权的勋贵,各地的指挥使,与九边镇将,朱祁镇都细细了解一番,对文官方面却没有多操心,主要是他领教过三杨手段,而今他即便是了解文臣,也不可能换下三杨的。
只要军权在手,将政事委托给三杨处置,未必不是好事。
太皇太后说道:“李时勉乃是国子监祭酒,为人再忠直不过了。又是学问大家,桃李满天下,正好教你。”
朱祁镇说道:“奶奶挑得人,自然是好的。”
太皇太后说道:“不过,有话说在前面,李先生是最严厉不过了,我已经赐给他一柄戒尺,如果你有什么过错,他可是会打你的。”
朱祁镇并不在意这一点,说道:“孙儿自然会听李先生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只是有一件事情,孙儿觉得需要改动。”
“哦?”太皇太后说道:“什么事情?”
朱祁镇说道:“孙儿毕竟是要做皇帝,读书当然是要读的,最重要的是要知晓治国之道,大臣所读的书,都是讲怎么做臣子的,却没有多说怎么做皇帝的。孙儿想,奶奶见过太宗,仁宗,和父皇,想来对治国之道,比那些大臣了解。”
“孙儿,想每日上午日讲,下午来奶奶这里,将朝中大事拿来,让奶奶为我讲解,也好让我们明白其中道理。将来也能担得起祖宗留下的基业。”
太皇太后心中微微一动,心中暗道:“是这个道路。”
别人不知道,她不知道,太宗,仁宗,宣宗三位皇帝。她觉得最厉害的还是太宗皇帝,但是太宗皇帝如何对读书人的,她也是亲历者。
其中道理,当时不明白,后来也就慢慢明白一点。
这么多年过去,又常在宫廷,太多的事情都看穿了,自然知道很多人道貌岸然后面是什么?
四书五经不能不读,不能不学。但是真一心觉得一本《论语》能治天下,却是傻了。
她看着朱祁镇心中暗道:“这道理我怎么没有想到。”随即觉得,这些经验是有必要传给子孙的。说道:“既然你想如此,我自然应允,只是如此你就好苦一点了。”
“再苦,能比得上太祖太宗创业之苦?”朱祁镇说道:“孙儿不怕吃苦。”
朱祁镇出了慈宁宫,一边走一边说道:“去查查,那个石璟,还有薛家二公子,到底人品怎么样,武艺如何。”
“是。”王振跟在朱祁镇身后,落后半个身位。
“还有将李时勉给查查。”朱祁镇继续说道。
王振说道:“这个奴婢知道。”随即王振将李时勉的生平一一道来。
李时勉乃永乐二年进士。
李时勉的一生,可以用三个字来形容,那就是硬骨头。太硬了。
他永乐年间入仕,接过得罪了永乐,洪熙,宣德,三个皇帝。
永乐年间,太宗迁都,李时勉以为不可。被太宗皇帝责罚,下狱,几乎要死了。不过太宗皇帝忍着气吗,看李时勉的奏折,觉得李时勉虽然在很多时候说话不客气,但是才能还是有的,这才保住了一条命。
一年多以后才放出来了。
这也罢了,永乐大帝不是一个脾气好的人。又为了打击东宫太子,也就是仁宗皇帝,将很多人都下狱了。
李时勉仅仅是其中一个而已。
但是仁宗皇帝却是好脾气。最少在礼遇士大夫上,做的不错,否则也不会谥号为仁。
李时勉依旧顶撞了仁宗皇帝。将仁宗皇帝气得不轻。
气到什么程度。抄起身边武士的金瓜,砸了李时勉,将李时勉打断了三根肋骨,李时勉差点死了,又是下诏狱之后,杨士奇悄悄的接济医药,才活了下来。
结果,他没有死,但是仁宗皇帝不行了,仁宗皇帝临死的时候,还对夏元吉说道:“李时勉辱我。”
宣宗皇帝从南京到北京继位,来到北京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见李时勉。先令人押李时勉来见,随即又觉得气极未解,传令不必将李时勉押过来,直接午门斩首。
只是宣宗皇帝传令的人,与李时勉错过了。李时勉已经到了。
宣宗皇帝见了李时勉,操弓欲射,问李时勉上奏说了一些什么。
结果李时勉一一道来,其中有,不应该遣太子远离之话。宣宗皇帝听了,其中虽然语气太冲,但是却没有什么不对的话。
左右又私下劝宣宗皇帝,为仁宗皇帝身后名着想。
如果他杀了李时勉,就坐实了仁宗皇帝是被气死的了。于仁宗皇帝身后名不利。
于是宣宗皇帝才放过李时勉。
李时勉两次入狱都大难不死。但是脾气一点也没有变。
宣宗皇帝御经筵,赏赐诸位大臣金钱,所谓之金钱,就是宫中以金子铸成铜钱状的金钱。
接过金钱落在地面之上,大臣皆俯首捡起来,就李时勉不动,认为这不是待大臣之道。
宣宗皇帝听了,就重新赏赐,特别重赏李时勉。
只是李时勉的脾气,让人 生畏。就被打发到国子监了。
朱祁镇听了李时勉的事迹,心中顿时生畏。
之前,太皇太后说,赐了戒尺给李时勉。他还不担心,因为他毕竟是皇帝,在这个时代,真正敢打皇帝的人,几乎没有。
他不了解李时勉,想来,李时勉也是不敢动手。如今忽然觉得手心凉飕飕的,暗道:“这李时勉,不会真得敢打吧。”
胡鄞国公是谁?
是阳武侯薛禄,他本名薛六,从靖难起兵,数次为先锋,后从太宗北征草原,当方面之将。
是军中大佬。
不过宣德五年去世了。
如果薛禄还在,纵然是张辅也不能越过他去。
只是薛禄虽然去了,但是在军中的影响力尚在。
孙氏的意思已经很明白,就是为了拉拢薛家。为朱祁镇找外援。
朱祁镇心中感动,也明白,常德嫁到薛家,也是一门好亲,虽然不知道这薛家二公子人品怎么样,但是想来也不会太差。
只是这边是军中大佬,阳武侯薛家,当代阳武侯的弟弟。另一面,仅仅是一个副千户家的儿子。
双方相差也太大了。
即便而今胡氏不是皇后了,但是胡氏生顺德的时候,却是世子妃。说起来,顺德与常德都是宣宗嫡女。
“我知道你的意思。”太皇太后说道:“胡氏是一个可怜人,你将来看在我的面子上照顾一二便是了。”
“孙儿明白。”朱祁镇说道。
这些都是家事,随即太皇太后转入正题了。说道:“你知道,我叫来是为什么?”
朱祁镇说道:“孩儿知道。是经筵吧。”
“对。”太皇太后对朱祁镇表现很欣赏,说道:“你有什么意见?”
朱祁镇说道:“孩儿自知学识浅薄,不足以担当大任。开经筵也是为了孩儿好。”
太皇太后说道:“我儿如此明理最好不过,只是这经筵被我否了。”
朱祁镇说道:“可是有什么不对?”
太皇太后说道:“还没有出你父百日,我不想大操办。”
朱祁镇立即说道:“是孙儿不孝,没有想到此节。”
经筵是一整套流程,其中要赐宴群臣,还要赏赐。而今国丧百日,还没有过。做这样的事情,总是不合宜。
太皇太后说道:“你年纪小,想事情不周道,也是正常。不过,经筵可免,日讲却要进行的。你之前,由王振与张英教你,王振不过一秀才。张英倒是有几分才学,只是却不合适当你师傅,我给你选了一人,李时勉。你知道吗?”
朱祁镇这一段时间,虽然没有闲着,但是他将心思都放在军权上面了,故而对掌权的勋贵,各地的指挥使,与九边镇将,朱祁镇都细细了解一番,对文官方面却没有多操心,主要是他领教过三杨手段,而今他即便是了解文臣,也不可能换下三杨的。
只要军权在手,将政事委托给三杨处置,未必不是好事。
太皇太后说道:“李时勉乃是国子监祭酒,为人再忠直不过了。又是学问大家,桃李满天下,正好教你。”
朱祁镇说道:“奶奶挑得人,自然是好的。”
太皇太后说道:“不过,有话说在前面,李先生是最严厉不过了,我已经赐给他一柄戒尺,如果你有什么过错,他可是会打你的。”
朱祁镇并不在意这一点,说道:“孙儿自然会听李先生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只是有一件事情,孙儿觉得需要改动。”
“哦?”太皇太后说道:“什么事情?”
朱祁镇说道:“孙儿毕竟是要做皇帝,读书当然是要读的,最重要的是要知晓治国之道,大臣所读的书,都是讲怎么做臣子的,却没有多说怎么做皇帝的。孙儿想,奶奶见过太宗,仁宗,和父皇,想来对治国之道,比那些大臣了解。”
“孙儿,想每日上午日讲,下午来奶奶这里,将朝中大事拿来,让奶奶为我讲解,也好让我们明白其中道理。将来也能担得起祖宗留下的基业。”
太皇太后心中微微一动,心中暗道:“是这个道路。”
别人不知道,她不知道,太宗,仁宗,宣宗三位皇帝。她觉得最厉害的还是太宗皇帝,但是太宗皇帝如何对读书人的,她也是亲历者。
其中道理,当时不明白,后来也就慢慢明白一点。
这么多年过去,又常在宫廷,太多的事情都看穿了,自然知道很多人道貌岸然后面是什么?
四书五经不能不读,不能不学。但是真一心觉得一本《论语》能治天下,却是傻了。
她看着朱祁镇心中暗道:“这道理我怎么没有想到。”随即觉得,这些经验是有必要传给子孙的。说道:“既然你想如此,我自然应允,只是如此你就好苦一点了。”
“再苦,能比得上太祖太宗创业之苦?”朱祁镇说道:“孙儿不怕吃苦。”
朱祁镇出了慈宁宫,一边走一边说道:“去查查,那个石璟,还有薛家二公子,到底人品怎么样,武艺如何。”
“是。”王振跟在朱祁镇身后,落后半个身位。
“还有将李时勉给查查。”朱祁镇继续说道。
王振说道:“这个奴婢知道。”随即王振将李时勉的生平一一道来。
李时勉乃永乐二年进士。
李时勉的一生,可以用三个字来形容,那就是硬骨头。太硬了。
他永乐年间入仕,接过得罪了永乐,洪熙,宣德,三个皇帝。
永乐年间,太宗迁都,李时勉以为不可。被太宗皇帝责罚,下狱,几乎要死了。不过太宗皇帝忍着气吗,看李时勉的奏折,觉得李时勉虽然在很多时候说话不客气,但是才能还是有的,这才保住了一条命。
一年多以后才放出来了。
这也罢了,永乐大帝不是一个脾气好的人。又为了打击东宫太子,也就是仁宗皇帝,将很多人都下狱了。
李时勉仅仅是其中一个而已。
但是仁宗皇帝却是好脾气。最少在礼遇士大夫上,做的不错,否则也不会谥号为仁。
李时勉依旧顶撞了仁宗皇帝。将仁宗皇帝气得不轻。
气到什么程度。抄起身边武士的金瓜,砸了李时勉,将李时勉打断了三根肋骨,李时勉差点死了,又是下诏狱之后,杨士奇悄悄的接济医药,才活了下来。
结果,他没有死,但是仁宗皇帝不行了,仁宗皇帝临死的时候,还对夏元吉说道:“李时勉辱我。”
宣宗皇帝从南京到北京继位,来到北京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见李时勉。先令人押李时勉来见,随即又觉得气极未解,传令不必将李时勉押过来,直接午门斩首。
只是宣宗皇帝传令的人,与李时勉错过了。李时勉已经到了。
宣宗皇帝见了李时勉,操弓欲射,问李时勉上奏说了一些什么。
结果李时勉一一道来,其中有,不应该遣太子远离之话。宣宗皇帝听了,其中虽然语气太冲,但是却没有什么不对的话。
左右又私下劝宣宗皇帝,为仁宗皇帝身后名着想。
如果他杀了李时勉,就坐实了仁宗皇帝是被气死的了。于仁宗皇帝身后名不利。
于是宣宗皇帝才放过李时勉。
李时勉两次入狱都大难不死。但是脾气一点也没有变。
宣宗皇帝御经筵,赏赐诸位大臣金钱,所谓之金钱,就是宫中以金子铸成铜钱状的金钱。
接过金钱落在地面之上,大臣皆俯首捡起来,就李时勉不动,认为这不是待大臣之道。
宣宗皇帝听了,就重新赏赐,特别重赏李时勉。
只是李时勉的脾气,让人 生畏。就被打发到国子监了。
朱祁镇听了李时勉的事迹,心中顿时生畏。
之前,太皇太后说,赐了戒尺给李时勉。他还不担心,因为他毕竟是皇帝,在这个时代,真正敢打皇帝的人,几乎没有。
他不了解李时勉,想来,李时勉也是不敢动手。如今忽然觉得手心凉飕飕的,暗道:“这李时勉,不会真得敢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