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贾诩
这倒便宜了叶天,呆在这儿很安静,正好适合二人安心养伤。
董卓被杀,王允吕布在京城内部大肆杀掠,整个京城鸡飞狗跳,惶惶不可终日。
董卓女婿李儒牛辅相继被捉,缢死于牢中。
李傕、郭汜等带兵大将心怀不安,闻得吕布之威,都打算各自逃亡。
可是,有一个人站出来了。
姓贾名诩,字文和,武威姑臧(今甘肃武威)人。
贾诩是三国时期魏国著名军事家、谋士。三国时期被称为毒士,善用计谋,被称为三国最聪明的人之一。先在李傕帐中任谋士,后又成为张绣的谋士。张绣曾在宛城用他的计策打败了曹操,张绣兵败后他劝张绣和自己都归降曹操。曹操在官渡战袁绍、潼关破西凉马超、韩遂,都是用的他的奇计。曹丕称帝后,官封太尉、魏寿亭侯。死时七十七岁。
贾诩与荀攸的特点雷同,事实上他的综合评价确实不如荀攸。毕竟这个家伙几度易主,而且一句话就能搅得天下天翻地覆的。然而在几度易主的过程中,贾诩所展现出的“经权达变”的修为,又是荀攸所不及的。正如《三国志》里所说:“权以济事”,也就是应对事故、应对人事。
李傕、郭汜、段煨、张绣,这些位土匪大爷哪个是省油的灯?然而只要贾诩一说话,他们保证都听话。贾诩善于细致入微的体察说话对象的身份、处境、性格,采取适当说服或者应对方式,让对方乖乖的顺着自己的话做。他不仅是“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而且是“说什么别人听什么”,这不能不说是贾诩能够深刻抓住矛盾的本质,用最实际管用的说辞说服对方,而绝不会拘于自己的城规。也正是这种明察秋毫、务实应变的思维方式,贾诩在战术上还曾经让曹操小小的尝到败果、让马超和韩遂这两个稀里糊涂的家伙一败涂地。
贾诩长于应对,能够根据既有的情况找到最佳的应对方案,所以贾诩处事永远是被动的、低调但聪明的。这也是为什么他后期在魏国越混越好的原因,这种低调隐忍,为他的风评加了不少分,因而得以和二荀同列。
需要看到,由于贾诩的这种思维方式,使得他很难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贾诩看问题往往有根有据,然而事务的发展往往是不可控的,是需要亲力亲为来引导,而不是因势利导而应对,所以虽然贾诩在战略展望方面的言论往往没有说服力,他一般只是说应该怎么准备打,而说不出来到底如何打。尽管赤壁大战、曹丕南征两次失败,都从侧面说明曹氏父子没有听他贾文和是错误的,但也并不能说明贾诩在战略策划上有多高明。其实说到底,在这点上与荀氏兄弟的差距,症结就在是否“知己知彼”。中原那些人物,荀氏家族作为世家大族,那是很掌握了一些资料的,荀氏兄弟自然也有机会了解曹操的敌人。但是对江东就不一样了,贾诩并不了解江东的情况,所以人家也没办法提出具体的战略。说白了,对江东的攻略,换做二荀,不一定照样不行,但难度也会空前加大。如此看来,贾诩就足以与二荀比肩了。
吕布王允大肆捉拿董卓余部,李傕、郭汜因为害怕想要逃走,贾诩出面阻止了他们。
“两位将军,如今太师惨遭杀害,你们两位身为领兵大将,也就成了吕布和王允的心腹大患,他们一定会不择手段地将二位将军捉拿斩杀,听闻长安城中正在商议着打算把凉州人斩尽杀绝,而诸位阁下抛弃属众独行,只需一个亭长就能把两位将军抓住。选择逃跑实为下下之策。”贾诩痛心疾首,缓缓说道:“不如二位将军带领部队向西,沿途收敛士兵,再进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如果能够幸运地成功,尊奉国家征服天下,如果不能成功,再逃走也不迟。这对二位也不会造成什么损失,何乐而不为?”
李傕、郭汜几位将领略微一想,尽皆称善。
“好,就依先生这么办,来人啊,传令下去,大军西进,凡是遇到我西凉兄弟,一律好酒好肉款待,另外,将王允欲洗荡我西凉勇士的消息放出去!”
定好了计策,李傕、郭汜等人赶忙联络凉州诸将,率军昼夜兼程,奔袭长安,及至长安城下,已聚合十余万之众。
李傕与樊稠、李蒙等围攻长安城,因城防坚固攻而不克。
可是,长安城内的凉州将士可不在少数,不满吕布统治的士兵立马叛变,引导凉州军入城,与守将吕布展开巷战,吕布兵败,仅率百余骑出逃。李傕等纵兵掳掠,吏民死者万余人,尸积满道。太常种佛、大鸿胪周奂、城门校尉崔烈、越骑校尉王颀等被杀。李傕等拥兵至南宫掖门,威逼献帝和司徒王允,封李傕为扬武将军、郭汜为扬烈将军、樊稠为中郎将。李傕又杀左冯翊宋翼、右扶风王宏以及司徒王允一家。一时间,京城腥风血雨,朝野大乱。
仅仅一个人,居然就改变了整个华夏的局势。
如果叶天知道贾诩在京城,恐怕连三顾茅庐的事情都干得出来。
在叶天所生活的时代,三国名将无疑是倍受广大男性同胞追崇的,哪个比哪个厉害,哪个天下第一,哪个天下第三,一个个说的头头是道,显然,武将比谋士的人气要高上不少。
但事实上,对于一场大战,谋士才是起到决定性作用的人物,他们对于历史的推动作用是武将万万不能比拟的。
贾诩就在身边,叶天注定要与他擦肩而过。
没办法,叶天哪里晓得那么详细的历史,与美女有关的事件他倒是清清楚楚,在他的印象中,贾诩貌似在张绣那儿出过场,让老曹都栽了跟头。
因为张绣那儿有个大美人,所以叶天知道那段历史。
可现在的长安城,貂蝉妹妹已经在身边,他已经一点也不晓得历史该向怎样的趋势发展了,不过当下最重要的,还是先逃回彭城。
..
(未完待续)
董卓被杀,王允吕布在京城内部大肆杀掠,整个京城鸡飞狗跳,惶惶不可终日。
董卓女婿李儒牛辅相继被捉,缢死于牢中。
李傕、郭汜等带兵大将心怀不安,闻得吕布之威,都打算各自逃亡。
可是,有一个人站出来了。
姓贾名诩,字文和,武威姑臧(今甘肃武威)人。
贾诩是三国时期魏国著名军事家、谋士。三国时期被称为毒士,善用计谋,被称为三国最聪明的人之一。先在李傕帐中任谋士,后又成为张绣的谋士。张绣曾在宛城用他的计策打败了曹操,张绣兵败后他劝张绣和自己都归降曹操。曹操在官渡战袁绍、潼关破西凉马超、韩遂,都是用的他的奇计。曹丕称帝后,官封太尉、魏寿亭侯。死时七十七岁。
贾诩与荀攸的特点雷同,事实上他的综合评价确实不如荀攸。毕竟这个家伙几度易主,而且一句话就能搅得天下天翻地覆的。然而在几度易主的过程中,贾诩所展现出的“经权达变”的修为,又是荀攸所不及的。正如《三国志》里所说:“权以济事”,也就是应对事故、应对人事。
李傕、郭汜、段煨、张绣,这些位土匪大爷哪个是省油的灯?然而只要贾诩一说话,他们保证都听话。贾诩善于细致入微的体察说话对象的身份、处境、性格,采取适当说服或者应对方式,让对方乖乖的顺着自己的话做。他不仅是“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而且是“说什么别人听什么”,这不能不说是贾诩能够深刻抓住矛盾的本质,用最实际管用的说辞说服对方,而绝不会拘于自己的城规。也正是这种明察秋毫、务实应变的思维方式,贾诩在战术上还曾经让曹操小小的尝到败果、让马超和韩遂这两个稀里糊涂的家伙一败涂地。
贾诩长于应对,能够根据既有的情况找到最佳的应对方案,所以贾诩处事永远是被动的、低调但聪明的。这也是为什么他后期在魏国越混越好的原因,这种低调隐忍,为他的风评加了不少分,因而得以和二荀同列。
需要看到,由于贾诩的这种思维方式,使得他很难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贾诩看问题往往有根有据,然而事务的发展往往是不可控的,是需要亲力亲为来引导,而不是因势利导而应对,所以虽然贾诩在战略展望方面的言论往往没有说服力,他一般只是说应该怎么准备打,而说不出来到底如何打。尽管赤壁大战、曹丕南征两次失败,都从侧面说明曹氏父子没有听他贾文和是错误的,但也并不能说明贾诩在战略策划上有多高明。其实说到底,在这点上与荀氏兄弟的差距,症结就在是否“知己知彼”。中原那些人物,荀氏家族作为世家大族,那是很掌握了一些资料的,荀氏兄弟自然也有机会了解曹操的敌人。但是对江东就不一样了,贾诩并不了解江东的情况,所以人家也没办法提出具体的战略。说白了,对江东的攻略,换做二荀,不一定照样不行,但难度也会空前加大。如此看来,贾诩就足以与二荀比肩了。
吕布王允大肆捉拿董卓余部,李傕、郭汜因为害怕想要逃走,贾诩出面阻止了他们。
“两位将军,如今太师惨遭杀害,你们两位身为领兵大将,也就成了吕布和王允的心腹大患,他们一定会不择手段地将二位将军捉拿斩杀,听闻长安城中正在商议着打算把凉州人斩尽杀绝,而诸位阁下抛弃属众独行,只需一个亭长就能把两位将军抓住。选择逃跑实为下下之策。”贾诩痛心疾首,缓缓说道:“不如二位将军带领部队向西,沿途收敛士兵,再进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如果能够幸运地成功,尊奉国家征服天下,如果不能成功,再逃走也不迟。这对二位也不会造成什么损失,何乐而不为?”
李傕、郭汜几位将领略微一想,尽皆称善。
“好,就依先生这么办,来人啊,传令下去,大军西进,凡是遇到我西凉兄弟,一律好酒好肉款待,另外,将王允欲洗荡我西凉勇士的消息放出去!”
定好了计策,李傕、郭汜等人赶忙联络凉州诸将,率军昼夜兼程,奔袭长安,及至长安城下,已聚合十余万之众。
李傕与樊稠、李蒙等围攻长安城,因城防坚固攻而不克。
可是,长安城内的凉州将士可不在少数,不满吕布统治的士兵立马叛变,引导凉州军入城,与守将吕布展开巷战,吕布兵败,仅率百余骑出逃。李傕等纵兵掳掠,吏民死者万余人,尸积满道。太常种佛、大鸿胪周奂、城门校尉崔烈、越骑校尉王颀等被杀。李傕等拥兵至南宫掖门,威逼献帝和司徒王允,封李傕为扬武将军、郭汜为扬烈将军、樊稠为中郎将。李傕又杀左冯翊宋翼、右扶风王宏以及司徒王允一家。一时间,京城腥风血雨,朝野大乱。
仅仅一个人,居然就改变了整个华夏的局势。
如果叶天知道贾诩在京城,恐怕连三顾茅庐的事情都干得出来。
在叶天所生活的时代,三国名将无疑是倍受广大男性同胞追崇的,哪个比哪个厉害,哪个天下第一,哪个天下第三,一个个说的头头是道,显然,武将比谋士的人气要高上不少。
但事实上,对于一场大战,谋士才是起到决定性作用的人物,他们对于历史的推动作用是武将万万不能比拟的。
贾诩就在身边,叶天注定要与他擦肩而过。
没办法,叶天哪里晓得那么详细的历史,与美女有关的事件他倒是清清楚楚,在他的印象中,贾诩貌似在张绣那儿出过场,让老曹都栽了跟头。
因为张绣那儿有个大美人,所以叶天知道那段历史。
可现在的长安城,貂蝉妹妹已经在身边,他已经一点也不晓得历史该向怎样的趋势发展了,不过当下最重要的,还是先逃回彭城。
..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