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题记:《皇朝历记》载:太和十六年,越君大婚,迎召国公主为后,邀皇朝储君观礼。一时四境封国之王亲贵胄、名门世家,皆往东行,以赴盛世锦绣之宴。
淇水源起西琅,中合皇城,过九犀山绕行柏谷关入东境,环水越都,终入东海。
自西琅国往东越行,依水路行舟,荡漾悠然,若无一路伏兵追杀,当是舒心惬意之旅。偏此生境遇并非都是春光无限,更多是乍暖还寒。
遥看此间江波滟滟,两岸桃花灼灼,恰逢春风乍暖,拂动粉叶翩然,若云霞蒸腾,缠绵于新翠浅碧之间。泛舟江上,刚好望尽这东境春盛,好一派繁华锦时。只是此间那负手舟头的布衣少年着实无心赏这春景盎然。在他身后一众甲衣侍卫或是持戟,或是提剑,护持于船舷两侧,那玄色甲衣印着斑斑血迹,铮铮剑锋犹有亡魂在泣。将士们个个面色凝重,戒备非常。一叶孤舟寂寂于寒江之上,仿如一支枯木将入龙潭死地。
有侍卫上前小心禀报,“公子,再行百里便是越国,只要平安入得越境当无忧矣。”
布衣少年稍稍还礼,回以惨淡一笑。只在心下悲叹:百里水程,谁又知埋伏了多少凶险?此处即是进入东越的最后一程,那一路追杀的伏兵即以至此又岂会平白放他生路。再悄悄窥看身后将士,离宫之时母妃赠与的五百护卫之军,行至今下所剩也不过寥寥数人尔,且都是伤兵残将,如何抵得过设伏之人的虎狼之师。
少年公子迎风而立,孤弱身姿一时难抵春寒料峭。他极力翘首远望,惟见一江寂寥春色,不见半分人影往来。不知越国长公主可有接到自己的信函,是否会派人来边城相迎?倘若有迎宾之仪,则凶险可避;若无人来迎……少年满心凄惶,叹息摇头:此去必然伏杀在岸,若无人来迎,则此身当葬入淇水。
自古以来储君之争,非胜即死。史书读了那许多,碑文简集间早已见惯同室操戈手足相残事,可如今临到己身,依旧是痛心疾首!如何自己毕恭毕敬,谦逊礼让,声声王兄,念念相亲却仍旧挡不住今日劫数。我纵无意相争,奈何遭人猜忌!少年公子长声谓叹。只是不知此回设千里伏杀之局者,是长兄太子还是二哥夜玄?父王年迈多疾,已难顾及国政之患,边关之乱,又哪有心力再顾他死活。此番依母妃所言,借越王大婚之盛事,避难于东越,不知是否良策?想来与越国长公主也不过是帝都朝拜时一面之缘,片言之谊而已,然别过已近三载,她可还会记得自己?纵然万幸记得,凭她长公主之尊,东越新君之妹,皇朝东宫之友,又如何会顾念西琅小国一个不入流的庶出公子?更别说要她以冒犯西琅太子之嫌施己以援手了。再想想如今东越中兴俨然已是四境最盛之国,此两年间天下世家名流莫不攀附。而那长公主,据说是权掌三军,辅半朝之政,必当是贵客盈门,华盖满庭,又值此新王新婚大典,一城防务皆赖她一力担当,自然应接不暇,又如何会念及小小的夜兰?
公子夜兰越想越是心灰意冷,越想越觉焦灼无望,莫不是真要将此身葬在淇水不成!不由凄凄然一声长叹,触目所及尽是落花葬泥沼。
“延将军,且慢些吧。”少年公子吩咐近身侍卫。艳阳正高,却凭白欺得一身寒意。想那行凶者必是选在皇朝与东越边境设阵伏杀,如此,两边都可推托不理,杀计若成,又都可互相推诿,不负其责。
“公子不是已经递函给东越长公主了吗?长公主必会派人来迎。”延侍卫不忍见他心忧惶惶,一旁劝慰。
夜兰依旧愁眉百结,忧叹道,“也不知那书函可曾呈到长公主案前?即便呈至她案前,她若未见也是枉然;纵然见了,她若不应亦是无用……纵然应了,若是救兵迟来……”又是重重一声叹息,“错一分,误一刻,于我等而言皆是死地难逃!入东越之前,当先过鬼门关啊!”
“越国长公主不会不应!”延侍卫自知凭余下寥寥数人之力再难抵挡一回精兵伏杀,他也一心一念企盼于救援之兵,“我听公子玄议论过这位东越长公主,讲她虽于治军弄权上专横跋扈,但在其交游涉友间亦不失仗义之举,别有几分悲悯侠义之怀,当不会见死不救……”
“你怎可偷听二哥……偷听他……议政!”夜兰急急喝断延侍卫,惶恐之色令人生怜。延侍卫先是一怔,继而慌忙拜首告罪,“属下不敢!并非偷听。是二公子在王殿上高议,太子及众人都在,属下侍护一旁不得不听到。”
“听到就听到,又岂可再妄言!”夜兰仍难解忧肠,“二哥的话又岂是可乱传的!”
延侍卫也自知失言,垂首认罪,“属下有失恭谨,望公子恕罪。”
夜兰摇头,满目凄凉,“罢了……如今远离母国,想来他就是存意怪责也鞭长莫及了,何况你我也未必活到他责怪那日。”
延侍卫有意再劝却被夜兰挥手打断,“东越长公主纵有悲悯侠义之怀,可如今适逢越王大婚,越都宾客云集,长公主执掌一城安防,又怎会有闲暇顾及我等闲人。”
延侍卫便不再应言,深知自家这位公子素来心思忧患,从来都是山穷水尽,看不见柳暗花明。
撑舟去,随波而下,艳阳随行,杀机伏岸,随处都可能是终点。
丘邑是皇境与越国之边城,为帝都所辖,因与东越交境,越以柏谷关为边关,设守将于此,终年无范境乱政之事,丘邑守军一年少过一年,守将于上年末被召回帝都述职至今未还,故丘邑实为无防之地。小小边关城郭,别有一派郊野幽静。只是今日这幽静却被一队行军悄悄打破。
淇水下游树林间,百名黑衣武士正张弓搭箭,伏身于草丛乱林之中,静待上游船只的到来。到那时,只须领将一声呼令,便是万箭齐发,得而诛之。
轻风入林,谡谡鸣响,佩剑将领举目望过树稍,碧空清澈,偶见浮云几片,当真千古悠然。而目下杀机正伏,浮云可知?江上人可知?佩剑将军不免一声幽叹,想到在故国戍边守关之时,曾有谋士谏言:杀一人可止千军。如今再想,是否当真如此?将军深结眉头,许是为艳阳灼身,许是为暖风过袖,心头热血竟一潮涌过一潮。
西琅边关受召国犯境,已然围城半载难退,再若如此下去,恐将边关不保,城池有失。领兵者虽非盛门之将,然自己一直奉王旨为其参军,若落得如此败局又将何以面对王上殷盼?又何以显威将门之名?只怕要使天下人笑:梅坞盛家威名不在矣!
虽“杀一人以退千军”在盛奕将军看来实为下策,然面对召国十万雄兵,琅国上下皆苦无良策御敌。而夜兰为娆妃所生,娆妃乃南召公主,据悉此回召国陈兵边境便是有逼迫琅王易储改立公子夜兰为东宫之意。依领兵之将公子玄所言:若能除去公子夜兰,则有毁灭召王之念废去召军之志之功效!实为良策矣!
所谓良策,是之于战事还是之于党争?莫非公子玄亦动了争储之念?
盛亦正举目幽云,思虑重重时,有副将上前禀报,士卒皆已布满江岸,来者任他生翅也飞不出万箭之网。特言,箭已涂毒,中者必死。
盛奕蹙眉,“涂毒?谁人旨令?我堂堂西境王军岂可用此阴暗卑鄙之策!?”
副将慌忙躬身拱手,“回将军,主上有令,此番伏杀再若有失,当以军法论处!末将也是为全军将士着想……”
“将士破敌,贵在勇,胜在谋。若不幸落败,必是有失天时地利人和。岂有为谋胜算使用阴毒杀人之理!此事若传出去,我盛家清誉何存!”盛奕厉声训斥,指令副将收回毒弩,另换新箭。
副将言道,“只怕新箭储备不足。船上所余皆是娆妃自召国带来的忠勇之卫,必誓死保护三公子。若然一时半刻不能取胜,惊了丘邑守军则后患无穷。”
“诛杀王室公子本就后患无穷!”盛奕恨道,“他终是王族,岂可受暗毒之辱!”
云涌成海,蔽日生风,林中两位将军一时争执难决。
淇水源起西琅,中合皇城,过九犀山绕行柏谷关入东境,环水越都,终入东海。
自西琅国往东越行,依水路行舟,荡漾悠然,若无一路伏兵追杀,当是舒心惬意之旅。偏此生境遇并非都是春光无限,更多是乍暖还寒。
遥看此间江波滟滟,两岸桃花灼灼,恰逢春风乍暖,拂动粉叶翩然,若云霞蒸腾,缠绵于新翠浅碧之间。泛舟江上,刚好望尽这东境春盛,好一派繁华锦时。只是此间那负手舟头的布衣少年着实无心赏这春景盎然。在他身后一众甲衣侍卫或是持戟,或是提剑,护持于船舷两侧,那玄色甲衣印着斑斑血迹,铮铮剑锋犹有亡魂在泣。将士们个个面色凝重,戒备非常。一叶孤舟寂寂于寒江之上,仿如一支枯木将入龙潭死地。
有侍卫上前小心禀报,“公子,再行百里便是越国,只要平安入得越境当无忧矣。”
布衣少年稍稍还礼,回以惨淡一笑。只在心下悲叹:百里水程,谁又知埋伏了多少凶险?此处即是进入东越的最后一程,那一路追杀的伏兵即以至此又岂会平白放他生路。再悄悄窥看身后将士,离宫之时母妃赠与的五百护卫之军,行至今下所剩也不过寥寥数人尔,且都是伤兵残将,如何抵得过设伏之人的虎狼之师。
少年公子迎风而立,孤弱身姿一时难抵春寒料峭。他极力翘首远望,惟见一江寂寥春色,不见半分人影往来。不知越国长公主可有接到自己的信函,是否会派人来边城相迎?倘若有迎宾之仪,则凶险可避;若无人来迎……少年满心凄惶,叹息摇头:此去必然伏杀在岸,若无人来迎,则此身当葬入淇水。
自古以来储君之争,非胜即死。史书读了那许多,碑文简集间早已见惯同室操戈手足相残事,可如今临到己身,依旧是痛心疾首!如何自己毕恭毕敬,谦逊礼让,声声王兄,念念相亲却仍旧挡不住今日劫数。我纵无意相争,奈何遭人猜忌!少年公子长声谓叹。只是不知此回设千里伏杀之局者,是长兄太子还是二哥夜玄?父王年迈多疾,已难顾及国政之患,边关之乱,又哪有心力再顾他死活。此番依母妃所言,借越王大婚之盛事,避难于东越,不知是否良策?想来与越国长公主也不过是帝都朝拜时一面之缘,片言之谊而已,然别过已近三载,她可还会记得自己?纵然万幸记得,凭她长公主之尊,东越新君之妹,皇朝东宫之友,又如何会顾念西琅小国一个不入流的庶出公子?更别说要她以冒犯西琅太子之嫌施己以援手了。再想想如今东越中兴俨然已是四境最盛之国,此两年间天下世家名流莫不攀附。而那长公主,据说是权掌三军,辅半朝之政,必当是贵客盈门,华盖满庭,又值此新王新婚大典,一城防务皆赖她一力担当,自然应接不暇,又如何会念及小小的夜兰?
公子夜兰越想越是心灰意冷,越想越觉焦灼无望,莫不是真要将此身葬在淇水不成!不由凄凄然一声长叹,触目所及尽是落花葬泥沼。
“延将军,且慢些吧。”少年公子吩咐近身侍卫。艳阳正高,却凭白欺得一身寒意。想那行凶者必是选在皇朝与东越边境设阵伏杀,如此,两边都可推托不理,杀计若成,又都可互相推诿,不负其责。
“公子不是已经递函给东越长公主了吗?长公主必会派人来迎。”延侍卫不忍见他心忧惶惶,一旁劝慰。
夜兰依旧愁眉百结,忧叹道,“也不知那书函可曾呈到长公主案前?即便呈至她案前,她若未见也是枉然;纵然见了,她若不应亦是无用……纵然应了,若是救兵迟来……”又是重重一声叹息,“错一分,误一刻,于我等而言皆是死地难逃!入东越之前,当先过鬼门关啊!”
“越国长公主不会不应!”延侍卫自知凭余下寥寥数人之力再难抵挡一回精兵伏杀,他也一心一念企盼于救援之兵,“我听公子玄议论过这位东越长公主,讲她虽于治军弄权上专横跋扈,但在其交游涉友间亦不失仗义之举,别有几分悲悯侠义之怀,当不会见死不救……”
“你怎可偷听二哥……偷听他……议政!”夜兰急急喝断延侍卫,惶恐之色令人生怜。延侍卫先是一怔,继而慌忙拜首告罪,“属下不敢!并非偷听。是二公子在王殿上高议,太子及众人都在,属下侍护一旁不得不听到。”
“听到就听到,又岂可再妄言!”夜兰仍难解忧肠,“二哥的话又岂是可乱传的!”
延侍卫也自知失言,垂首认罪,“属下有失恭谨,望公子恕罪。”
夜兰摇头,满目凄凉,“罢了……如今远离母国,想来他就是存意怪责也鞭长莫及了,何况你我也未必活到他责怪那日。”
延侍卫有意再劝却被夜兰挥手打断,“东越长公主纵有悲悯侠义之怀,可如今适逢越王大婚,越都宾客云集,长公主执掌一城安防,又怎会有闲暇顾及我等闲人。”
延侍卫便不再应言,深知自家这位公子素来心思忧患,从来都是山穷水尽,看不见柳暗花明。
撑舟去,随波而下,艳阳随行,杀机伏岸,随处都可能是终点。
丘邑是皇境与越国之边城,为帝都所辖,因与东越交境,越以柏谷关为边关,设守将于此,终年无范境乱政之事,丘邑守军一年少过一年,守将于上年末被召回帝都述职至今未还,故丘邑实为无防之地。小小边关城郭,别有一派郊野幽静。只是今日这幽静却被一队行军悄悄打破。
淇水下游树林间,百名黑衣武士正张弓搭箭,伏身于草丛乱林之中,静待上游船只的到来。到那时,只须领将一声呼令,便是万箭齐发,得而诛之。
轻风入林,谡谡鸣响,佩剑将领举目望过树稍,碧空清澈,偶见浮云几片,当真千古悠然。而目下杀机正伏,浮云可知?江上人可知?佩剑将军不免一声幽叹,想到在故国戍边守关之时,曾有谋士谏言:杀一人可止千军。如今再想,是否当真如此?将军深结眉头,许是为艳阳灼身,许是为暖风过袖,心头热血竟一潮涌过一潮。
西琅边关受召国犯境,已然围城半载难退,再若如此下去,恐将边关不保,城池有失。领兵者虽非盛门之将,然自己一直奉王旨为其参军,若落得如此败局又将何以面对王上殷盼?又何以显威将门之名?只怕要使天下人笑:梅坞盛家威名不在矣!
虽“杀一人以退千军”在盛奕将军看来实为下策,然面对召国十万雄兵,琅国上下皆苦无良策御敌。而夜兰为娆妃所生,娆妃乃南召公主,据悉此回召国陈兵边境便是有逼迫琅王易储改立公子夜兰为东宫之意。依领兵之将公子玄所言:若能除去公子夜兰,则有毁灭召王之念废去召军之志之功效!实为良策矣!
所谓良策,是之于战事还是之于党争?莫非公子玄亦动了争储之念?
盛亦正举目幽云,思虑重重时,有副将上前禀报,士卒皆已布满江岸,来者任他生翅也飞不出万箭之网。特言,箭已涂毒,中者必死。
盛奕蹙眉,“涂毒?谁人旨令?我堂堂西境王军岂可用此阴暗卑鄙之策!?”
副将慌忙躬身拱手,“回将军,主上有令,此番伏杀再若有失,当以军法论处!末将也是为全军将士着想……”
“将士破敌,贵在勇,胜在谋。若不幸落败,必是有失天时地利人和。岂有为谋胜算使用阴毒杀人之理!此事若传出去,我盛家清誉何存!”盛奕厉声训斥,指令副将收回毒弩,另换新箭。
副将言道,“只怕新箭储备不足。船上所余皆是娆妃自召国带来的忠勇之卫,必誓死保护三公子。若然一时半刻不能取胜,惊了丘邑守军则后患无穷。”
“诛杀王室公子本就后患无穷!”盛奕恨道,“他终是王族,岂可受暗毒之辱!”
云涌成海,蔽日生风,林中两位将军一时争执难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