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八十二)
天圣四年五月, 宋帝下令言曰:近些日子国家和平周边团结, 长期无大规模用军需求,故而削减兵械制造局至原来的一半。
此举立刻迎来了宋国周边国家的双手双脚赞同,大家纷纷表示我们支持宋国皇帝的决定,宋皇万岁!
一时之间宋国周边环境空前的和谐, 在这种气氛下, 辽国皇帝表示,他虽然很想跟着宋国一起削减到一半的军备,但是无奈他们地里面还有若干个不争气的娃,没错,说的就是你, 还有你你!都是因为你们的错, 才使得我们不能像宋国一样削减军械。
但是为了表达辽国人爱好和平的姿态,辽圣帝还是意思意思得将军械局缩减到了原来的八成, 同时最近格外乖巧的党项也紧跟大佬们的步伐, 同样找了一个他们还要抵御吐蕃和西方不老实的外族的理由, 同样也将军械到了原来的八成。
各国首脑以及顾问团一边在脑子里面跑马思索, 宋国究竟哪根筋搭错了想不开?表面上还是做出了你好、我好、大家好, 为了和平而一起努力的姿态。
这种缩减都是放在明面上的缩减, 既然说了当然也不好赖账。
不过对于辽国人来说,他们的差异倒也不大。
因为此时此刻他们已经有不少的私人的军械制造冶炼炉被改造成了玻璃冶炼厂。
也就是在这一番统计之下,近期被辽国的贸易量以及收入冲昏头脑的一部分官僚才意识到隐约存在的问题, 但是随即他们便觉得:既然如今所有的国家都在削减军备, 那么这些改造成玻璃冶炼厂的军械局也和他们所说的削减数额差不多, 那不是正好。
这意味着他们什么都不用干啊!岂不是美滋滋?
对比直接削减了五成的军备制造上来说,他们辽国毫无疑问还是占优的。
宋国的小皇帝怕不是被最近的脸接连的胜利给冲昏了头脑吧?
对了,说起来这位小皇帝一直是被汉人的儒家教育进行教导的,那倒也难怪会出现此等情况了,毕竟是学傻了吗?哈哈哈!
周边两位年长的领导者在心中嘲笑宋国,他们自然不知道,宋国虽然名言削减了军备,但是在进行技术革新之后,他们已经能够达到原来两倍甚至于三倍的制造量。
宣布削减军备一方面是赵祯的确打算这么做,因为作为原材料的铁矿石已经不足以应对如今的连轴转局面,在此状态下已经出现了部分堪称浪费的空摆情况,故而需要进行产能的重新调整。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为了减轻他们的警惕心,毕竟这段时间内宋国的动静有些大……
至于引的周围的几个国家跟着一起削减军备,这边是意外之喜了。
大概这便是,运气来了,挡都挡不住吧——后来人这么评论道,当然,这是汉人学者们的意见,换做那些游牧民族后人则是哭喊着指责大宋:山下的宋人那是奸诈啊!他引诱我们老祖宗削减了军备,自己暗戳戳加强了,狡猾得不得了啊!
咳,汉人学者表示你们想太多啦!怎么可能哟!宋人们又想不到接下来几年,春秋鼎盛的辽圣宗和党项首领会相继过世。
一般人的确是想不到,但是在北宋的历史中混入了一只只大概记得历史大事件,还热衷于搞事的夏小喵呀。
天圣四年夏,宋国各地洪水频发。
尤其是自去年开始修筑的海堤发生了大面积冲毁事件,民役死伤过百。
此究竟为天灾还是人祸?亦或者是为上天示警?
一时之间民间议论者众。
便是在朝堂之上,都引发了大规模的争论。
赵祯近年来动作频频,虽看似并无重大错误,但是也压不住有人想要借此对官家进行敲打。
一般来说,大灾之后帝王都要进行一番自我检讨和反省,当然并不至于到罪己诏的程度,但也总有人要替帝王顶灾,而这个最好的人选就是丞相王旦。
王旦历经三朝,在位期间虽为文臣,却并不制止帝王偏向武将的种种举动。早已引发部分人不满。
在救灾的队伍发出之后,朝中立刻有人想要叫停修筑海堤的事件,就如今的事实证明,所修筑的堤坝在防潮之事上非但无用,反而有罪。按照今年和之前两年的数据比对,今年的受灾情况更为严重,无论是财产损失还是人员伤亡,都要远高于往昔,既如此不如不修,将这笔钱两节省下来进行灾后重建岂不大善?
他这话一出,立刻引来了支持方的辩驳,随后二者吵成了一团。
赵祯看着朝堂上如沸腾一片的局面,心中却极端冷静。
他心中很清楚,堤坝修筑到一半的时候其实正是他最为脆弱的时候,新堤坝材料将干未干,新旧之间间隙最脆。且往年的堤坝溃坝是大面积的冲散,面积大了,冲击力反而不大,水大却缓,但这一次新堤坝塑造精心,撑住了水势,导致冲垮的面积很小,速度却极快。
所以才会发生裹挟民工冲下海岸之事。这么简单的道理,连他都知道,朝堂上众人不可能不知道。
但他们依然抓住这一点不放,说到底,他们冲着的全不是范仲淹,而是他赵祯。
范仲淹是被赵祯最新提拔起来的文官。
虽为文官,但此人此人性格刚直,又在西北军区陶冶多年,性子便多了些北方的豪爽,不够圆滑,满心热血,亦是没有和光同尘的爱好,这些在皇帝眼中看起来的优点在于部分人看来,自然便是缺点。
而且范仲淹本人也是亲军一方,不如说赵祯提拔起来的年轻一代,多少都是亲军倾向。
一御史立于堂中侃侃而谈。
从这两年多发的天气一路谈到了羌族反叛,将近几年所有宋国发生的不好事情都说了一个遍,纵然赵祯的涵养功夫再好,此时亦难免心头火起。
按照此人的说法,会发生这些事情的原因自然是近些年的政策错了。尤其是朝中如今所办的《军报》,更是哗众取宠之物应当废除。非但如此,最近公布的种种举动也极为不妥。
譬如工部屡次申款,却没有做出实际的东西,工部尚书应当引咎辞职,此人越说越上兴头,又见赵祯并未制止,更是说得通体舒坦。
他自然没有发现原先支持他的人都渐渐离数步远。
跟楞头青似的——朝中有经验的大佬都在心中暗想。
他们彼此之间交换了好几个眼神,大致意思就是:你怎的就拉出来这傻子?
【我哪知道啊,平日里头看着怪聪明的】
【哎,废了废了。弹劾的基本要素对人不对事懂不懂,这丫打击面太广,效果定然不丰。】
【也不一定,说不定也能有旁的效果呢?】
事不遂人愿,在此人扒拉扒拉把官家中宫无后的事情都扯进来之时,忽见一人很快出两步,举起手中玉笏向着此人面上击打而去。
这一情景发生的太突然了,所有人都没有能够预料到,便是连殿内侍卫都没能反应过来,只听到一阵惨叫,被打之人痛呼出声,却又顾忌殿前礼仪只能将之后的声音噎了下去,他当下扶住自己的面部拜倒,含含糊糊道“臣……臣要告枢密副使晏殊殿前失仪”。
打人的那个慢条斯理地收回自己的玉笏,跨回归原位,不紧不慢朝着赵祯拜倒稽首,口中却一声不吭,此人正是枢密院副使晏殊。
居,居然是晏殊!!
朝堂上众人都惊呆了。
一言不合就打人这件事情在太-祖、太宗朝都曾经出现过,因为无论是太-祖还是太宗两人的脾气都不算很好。
但是朝臣之间互相殴打这件事情却极少发生,更不必提单方面的施暴行为了,一时之间朝堂中静默一片,众人都不知该如何反应为好。刚才还一腔怒气的赵祯此时只觉得啼笑皆非,他忙让内侍下头去看看这位御史。
御史被人搀扶起来,捂着嘴,五官扭成了一团,看上去特别痛的样子呢。
因为视野特别好,所以看得一清二楚的夏安然看着地上掉落下的两颗半牙齿感同身受。连门牙都掉了呀,在这个没有补牙的时代这可是大麻烦。毕竟这年头当官也要看脸啊,门牙没了也能算是破相啦!
对于朝堂械斗之事,夏安然全然没有堂中这些人那般不镇定,在他生活过的时代这算个什么,他还见过朝堂上,因为意见不同直接约定好一起演武场解决的呢。
还特地请皇帝做裁判的操作你们见过没?
嘻,在东汉可没有这般明确的文武之差,东汉的文臣除了少数学识派之外,多半也能上马弯弓,最多肉搏的时候稍稍弱了一些,旁的自然是半点不惧的。
正因为他经验丰富,在此时此刻他是少数能够保持冷静的人。故而轻而易举的便将朝堂众人的表现收入了眼底。
不动声色者少,以朝中大佬为主,面上有惊叹者多,尤其武将那一脸跃跃欲试的表情,不要太明显了,亦有少数者露出了遗憾之色的。只不知是遗憾自己没有动手,还是因为遗憾,因此一举今日穷打猛追之势便是要弱了。
晏殊这一击,硬生生毁了如此天赐良机。
再看一眼晏殊,此人眉目平静,跪下请罪的姿态更是优美。
他本就有龙章凤姿之态,现在这般模样,堪称大力之表率,无论从鬓角到袖口均都不乱。显然,打人之举并非他一时兴起,在动手之前,他应当也已经将结局均都想过。
这一次的事件可大可小。
一个殿前失仪是逃不掉,但是其他到底怎么判还是要看帝王的心情,但是想也知道,这个御史最后都把手伸到了他没有资格管的帝王后宫之中,实为越职。
而作为枢密院副使的晏殊来制止也不能说不对,只是这制止的方式激烈了些……咳咳。
御史可弹劾百官,却不可谏帝王,能够对帝王之行发表意见的只有谏官,而和御史相反,谏官只能对事,不能对人。
也就是说,哪怕这个御史是谏官,他也不能说皇帝老婆生不出儿子有错,只能针对某件事,譬如帝后关系不太和睦,亦或者是皇帝没有认认真真生崽崽这件事情上给予意见,对着皇帝明明白白说你生不出娃这种事更是大错特错,
严格来说确实是他失了分寸,若是再让他说下去,毫无疑问这位御史台官的最终结果也不咋的,估摸着他刚站回去下一刻就要有人来弹劾他。
众人的目光都投向了帝王,他们想要看看帝王究竟是何表态。
便见帝王一脸关切之态,他竟从台阶上走下,亲手将这御史的脸扶正,然后一脸关心得连声叫着太医赶忙将此人带走治伤,至于晏殊本人,他只淡淡提了一句,“先归家反省,等候发落”。
然后寻了个借口,便匆忙离开。
是的,仁宗皇帝在此时此刻选择了拖字诀,夏安然默默看着帝王一溜烟离开的背景,仿佛能够从滚滚红尘之中看出了皇帝愉快摇晃的大尾巴。
他再回头看看不慌不忙对着空无一人的前方谢恩站起的晏殊,默默看向了手中的“凶器”,猛然之间感觉自己学到了什么。
谁知他刚这样想,便感觉到了面前投过来的严厉目光,定睛一眼看过去他爹捏着手中笏牌,眼中闪烁着警告,大意是“你小子不许学!”
夏安然干咳一声,将蠢蠢欲动的小心思给按了下去。
这件事情一出之后,接下里朝堂上争论的重点立刻从天灾人祸,直接转为了如何处置晏殊。
虽有不少臣子在其中努力将话题导回正路,奈何或明或暗的搅屎棍太多,不过几个来回,之前的大好局面均被搅黄,最后这些人也只得讪讪退下,并名正言顺得迁怒到了晏殊身上。
天圣四年的夏天,除了晏殊遭遇贬官之外,朝堂上下政策并无太大变动。
原以为会得到惩罪文书乃至于被勒令停止修筑堤坝的范仲淹看了看送来赈灾物资的衣服动动嘴。心中万语千言一时述不得,只能面向汴京城长跪不起。
晏殊用他自己一个人,拉稳了满朝满堂的仇恨,给了仁宗以及所有他拉拔起来的臣子呼吸的空间。最后他被贬为了宣州知州,此处在现代属于长三角发展区,但是在北宋尚未大面积南渡的时候,此时的南方还属于开荒之地。
离京的那一天,唯有夏安然于城内为之饯行。
他此举实在太过骇人,几乎是清晰表态和文官士大夫阶层划分开来,但是同时他又不被武将所接受,赵祯领他的情,但是在此次判罚之中作为帝王,他也只能做到如此。
如今帝王和士大夫之间几乎是进入了剑拔弩张的阶段,在不知谁胜谁负之时,臣子们自然不敢轻易表态。
晏殊的人缘不错,但是他的知心朋友此时都散落在天涯,酒肉朋友又最会审时度势,他此举意味又较为隐晦,民中间知晓其中意味的也不多,而即便是知道,多半也没太大反应。
毕竟此事说来也于他们无关。
倒是莺莺燕燕来的不少,晏殊亦是一个爱花惜花之人,不过他同柳永的区别便是他个人很少前去风月场所,只偶尔为之。
但即便偶尔为之,以他之才,口碑亦是极佳。
如今见晏殊被南贬,自是有些娘子前来送行。而这些娘子送到靠近城门的位置便停了,到底也不过是泛泛之交,送上一场也算尽了心。
对此晏殊心知肚明,他自也不在意。
说到底,他终究还是那个十四中进士,在殿试之上会对帝王说“还请换一套题,这个我做过”的高傲学子。
既只为饯行,夏安然自然不会落人口舌得送上些什么昂贵的礼品,他只叫人包了些纸过来。
对于文人而言,送他金石玉器均都不如送纸,唯有文房四宝方才是心头宝。待到听闻是纸,作为文人代表的晏同叔自是忍不住,他在夏安然示意可以之后当场打开。
纸张洁白,且莹润如玉,纤维绵长,丝丝扣扣,指尖触碰过后便觉得面上光滑,但是和三家售卖的供给蘸水笔书写的纸张不同,那种纸虽光洁,但是其目的本身是为了阻墨水洇开,而这种则是以一种柔和的姿态引入墨汁。
几乎不用实际上手,晏殊便可肯定这定然是好纸。
忽而他只觉有些许不对,思忖顷刻后忽而将纸张抬起凑到面前,他手指用力,将纸张轮番扭动自不同角度鉴之,片刻后惊喜道“王爷,这上头,可是鹿?”
“晏兄好眼光。”夏安然颔首“确实为鹿。”
“此纸名曰白鹿纸,便是取鹿跃于纸上之姿态。”
“白鹿纸……”晏殊把玩了纸张片刻,忽而抬头冲着夏安然一笑“王爷,此并非是践行礼这般简单吧?”
夏安然只是笑了一下,他轻轻将放着纸张的盒子递交到了晏殊手上“晏兄不必多思,且放心用着便是。”
“只……晏兄若是能以此纸同某家的报社写几封信,那便是再好不过啦。”
晏殊沉默了下,他的表情有几分古怪“敢问王爷家的报社名讳为……”
“咳,不瞒晏兄,那便是《大宋军报》”
最后,晏殊带着满脸复杂之态上了马车同夏安然挥手告白。此二人都对于对方刷新了全新的认知。
在夏安然心中,晏同叔自然是一个大好人,在晏殊心里,则未必是啦!
===
远在东边修堤坝的范仲淹来不及领会朝堂之间的风云变幻,他忙着抓紧时间修葺堤坝。
此次决堤之事以后,难保官家是否还会继续信任他,而就算官家信他,朝中的士大夫也不会。若是抗议的人多了,官家也难以保住他。
官家的性子慈和,这一点范仲淹非常的清楚。
所以他现在每一天都是将日子过成了最后一天,就想要趁着自己还在这里多做一些,多建一些。
许是被他的姿态所感动,当地士绅们慷慨解囊,在朝廷救援尚未到达之时,便先一步堵住了资金的缺口,而等到半旬过去,朝中救援物资抵达时,便发现当地诸事井井有条,民中的心情和气氛极为和谐。
也正因为此最后为赵祯定下了继续修筑堤坝的念头。
为了加快速度,在秋季的飓风季到达以前将堤坝大体修葺完成,避免再次发生这一次的事件,赵祯特地派遣了当地的厢兵充作役夫,有了这股子有生力量,以及当地民众的群策群力,此处堤坝历时一年半,终于抢在天圣五年的飓风季节到来以前竣工。
在堤坝竣工之后,范仲淹并未立刻回归朝堂,他在此前便上了一奏书,请求在竣工后,自己在原地留过飓风季,他想要确认这个地自己耗尽心血所修筑的堤坝是否能够扛住飓风的这一轮攻势,此举不合礼数,但是赵祯应允了。
后,这一条由赵祯即位后,耗费近两年时间修建的第一条海堤,完美得在天圣五年的夏天抵挡住了一波海潮。
在大飓风过去之后,饱受海浪之苦的乡民们纷纷来到海岸边上,看着牢固未损的堤坝,以及并未被水淹没的农田跪了下来。
他们也不知道自己跪的是谁,是此次终于慈悲了的海神?还是一力修筑堤坝的范公,亦或者是下了圣旨的仁宗,一时之间他们都说不清楚哪个人在他们心中最重,千万般的感情,只能化为此稽首大礼。
本在视察受损情况的范仲淹见老乡们如此,赶忙避开,他可受不得如此大礼,当地的里正乡老扶得扶,劝的劝,终于将这些人拉了起来。
没有在此生活过的人,一定不能领会他们的心情。
此处是盐业重地,建有若干晒盐场,但是这些晒盐场每次过了夏秋便要被冲毁一次,但是盐没法子少收,当地盐官也是无奈,只能募集民役尽快重修,若是这一年遇到了个“回头风”,那么重修的也要白做,故无论是民役也好,盐官也罢,均都苦不堪言。
除此之外,漫入田地的海水将当地的田地均都泡成了盐碱地,直接致使当地农民因收货跟不上税赋弃田出走。即便不是靠海位置,快要收获的稻谷泡了一次海水,基本就得蔫掉大半,每年夏天,都有农民因此流离失所。
虽然依托于大宋朝的救灾设施以及其福利措施,他们远不至于像以前的朝代那样,一遇到天灾便活不下去,但是也只是活着而已,自己有手有脚的,只要有办法也快田,谁愿意靠着别人的施舍呢,又不是二流子。
目前上头的意思是要打理海边的盐碱地,既然堤坝可以护住海水,暂时也先不要种植东西,先用水冲冲将土里头的盐分冲淡一些,此处土壤盐碱化的主要原因是外来因素,打理起来也较为方便。
其次,种上牧草。
汴河两岸的牧草种下也有快一年了,旁的不说,租下这块地的人转了个盆满钵满,早期的时候这地还要人费力打理,但是不过大半年后,随着租地的人在河岸边上用泥巴堆出了小堤坝,阻了田里头的水肥泄出,这地里头的状况是一月比一月好。
在当年秋天的时候便有了不错的收成,老庄家把事一看土里头的状况便觉得有了改善,只等再种上几年看看情况咧。
此次下来验工的官吏一并带来了不少牧草种子,并且承诺朝廷会派人过来收干草,价格很是不错。
关键是这几块地都免税免租三年,也算是上头的一番心意。
只可惜这些土地的原主人大部分都已经入了兵籍。
不错,这次被派来帮忙的厢兵里头就有不少是此处屡次获灾,故而弃民籍、弃固定资产而逃的流民。
这些流民被国家收编后便入了兵籍。
宋朝的兵籍一入则为终生,其本人便不再是寻常民籍,即便如今此曾经为自家财产,但是也只能眼睁睁看着这些地收归国家,并且由国家重新丈量后再待售租。
为此,不少曾经是庄稼汉子的厢兵没少背过身去抹眼泪的。
这一切都被范仲淹看在眼里,他回京后朝上头递了一奏书。
书中没有多写堤坝情况,而是写了他在外的两年,和民众、厢兵交谈后掌握的信息。
厢兵为地方常备军,其并无演练任务,主要任务是筑城、修路建桥、运粮、垦荒以及护卫官员等,坦白说,其承担了一部分民役的工作,但是就实际工作效率,尚且不如民役。
毕竟对于他们来说,干多干少拿一样的钱,其积极性远不如募集而来的民役,效率很差。
这一切都被范仲淹写下,同时他也说了,如今西溪因屡次水灾,逃民者众,留下的人也基本有自己的田,不若还部分兵籍为流民,再将这些流民转为寻常民籍?将那些因为灾害而被迫沦为兵籍的民众重新安置,可使当地的耕民增加,同时也保证了田不至于无人可种,避免其沦为荒田,于当地有利,于国家税务亦是大善。
同时,可以满足官家削军的需要。
他这一奏书一上,在朝堂上掀起了轩然大-波。
变流民为厢兵是太-祖最为自豪的政策,在宋照绵延的统治岁月里,的确也是受益于此政策,故而几乎不曾发生因天灾而起的大规模民乱。
但是可能是宋太-祖并未想到在他赵家的统治下,宋朝竟会灾祸不断,以至于这条收拢民心之策,变成了国家的沉重负担。
但是无论如何,如果赵祯要动此,多少让人有些忌讳,但是这一次,武将没声音——因为厢兵和他们没什么关系。文官没意见——削军什么的简直不能更棒哦!
待到天圣五年秋,一道旨意轰炸了整个大宋兵籍。
目前暂定将厢兵的终身制改为了允许退伍制,旁的兵种暂且不动。
退伍的民额根据当地的民户能够承载的数量而定,灵活调动,但一州限定一年不可超两百人。
且在退伍前,这些厢兵需要接受简易司法教育,需通过考试者方可入流民籍,由官方提供钱粮送回原籍,一年后,方可再入民籍。兵籍和民籍不同,长期的行伍生活很有可能给一个大头兵带来满身戾气,更有可能带来一眼不和就动手的习惯,必须让他们知道如果回归民籍,这些习惯会给他们带来何种结果。
而同时,还要预防禁军、边军有人动这条路子退役的想法,大宋有两百多个州,若是只出不进,一年便可削兵为民约莫四万人。对于宋国庞大的军队数量来说,这亦是不小的数字。
但是考虑到并不是所有的厢兵都愿意重归民籍的,尤其是对于那些匪类入厢兵的人来说。所以倒也不用担心厢兵当真走完了该如何处理,且根据夏安然的记忆所得,大宋每年的灾难并不少,重入兵籍的人想来也不少。
有如此措施,只是为了让那些因灾荒无奈而入军籍的兵士们能够重归农民的身份。
这条律令再贴在个政-府的布告栏上的时候,当地的衙役便有不少人在心中暗忖:这做厢兵的多风光,那些个落草为寇的人就想着求着来做厢兵呢,哪儿就有人会愿意回去了,但出乎他们意料的是,布告刚贴出的当天,并有不少兵士前来咨询。
而等到这一年秋,全国厢兵有两成表示愿意回归民籍,这些大部分都是因各种灾祸事故而被收编的农户。
这样的庞大人员数量远远超出了众人的预料,各地的州县无法接纳如此庞大数量的军户,但是人心已动,若是将之拦回大半也容易引起军汉们的不满。
朝廷当即派了不少官吏前去地方了解情况,最后只拿出了一条不是办法的办法,优先放归有氏族的军汉。
有家族的回归家族,若无族系的可以和兄弟共同租用一块地,剩下的人要么选择再等一年,平日表现优异者先离,也可以走另一条路——支援西边。
若是愿意前去宋国的西部生活开垦的人,可以免租,如果愿意去咱们宋国的租界区开垦田地的,非但可以免租免税五年,官方还赠送一人一头牛,还包地包房。
安全?安全是不用担心的,那块地方是咱们送过自己的地盘,党项就是咱们的属国啊,那儿可不是就是咱们的底盘吗,也就是咱们宋国仁慈,还和属国谈什么租借。
战乱?嘿呀曹将军在那儿驻扎呢,您怕个啥?曹将军啊,战无不胜从来没打过败仗的曹将军嘿!
西北没水?思想落伍了吧!
咱们租借的地方有好几条河呢,都有河怎么会没水?只不过是西北那儿的原著们懒得开垦,您知道苜宿草不?对啊那儿长成一片呢,哎呀您也知道苜宿草肥田吧?对啦,您想想那地得有多肥。
一个有些心动的单身兵户窃窃问道“既然这地方特别好,那为什么那会没人?”
“哎呀,你们搞错了,那里不是没有人,是没有聪明人,”那小吏捶胸顿足,一脸痛心疾首“那儿的本地人都不会耕地,他们以畜牧为生,好好的土地就在那放着,硬是不耕你说急不急人,所以官府才想着办法让我们找一些耕地的老把式去帮帮他们。”
“真哒?”
“真的!您看我真诚的眼睛”
……好叭。
这位兵汉和边上的哥们交换了一个眼神,二人犹犹豫豫得填了个申请表,那表立刻就被小吏塞到了小盒子里头放好,然后小吏热情得拉住了这二位的手说道“您就等通知吧,悄咪-咪得告诉你们,官家之前说可能会亲自为你们饯行哦!”
哦哦哦!!!这两个兵汉一听,立刻兴奋了起来。
可,可以面见官家啦!对于兵士来说,这可是唯有打了惊天大胜仗,才有可能远远看一眼的官家啊!
※※※※※※※※※※※※※※※※※※※※
这一年宋的确削减了军备,但是削减之后的数量也还是非常可怕。
晏殊被贬官是因为拿玉笏砸人脸(但也有说法是砸了自己)由此可见这位爷说到底还是非常杠的。
殿前失仪和御前失仪其实还是有些差别的,但是还是看皇帝心情,一般来说皇帝心情好,放了也就放了。
白鹿纸原理和水印纸一样,咳,其实是实验后的附加产品大家不要告诉晏殊。
宋朝的户籍制度是这样的:
最普通,利益也最有保障的民籍,而农民如果放弃了田地出逃,便是流民,一般流民会被遣返回乡重新落户,但是也可以落地生根,(毕竟大家都要抢人口)当然,在大灾时候,官方会直接收拢你们为厢兵,厢兵就是军籍。
军籍虽然不用交税,不用承担百姓的很多责任,但是同时他们也要付出成为二等公民的代价。
如果要举例子,就有些类似于明清时候的商人。很有钱,但是地位很低,虽然看似人五人六,但是看不起就是看不起这种感觉。
而且军籍为终生制。一般来说不能转为民籍。
厢兵一般是类似于工兵的存在,还有接纳退伍兵的地方,简单说就是养老的,没有战斗力。
其实早前宋民间还有乡兵,这才是地方上的武装力量,要挑选有腹肌能跑马的那类汉子,但是后来因为这个是强征制度,逐渐被废除。一直到后期,彻底成为强干弱枝状况,举国全靠地方军区保护。
要举例子的话……
唔,你们可以想象成我国制度,各地区只有城-管给予保护力量,不设武-警、刑-警,再上一级直接是军-队,就是这个概念。
但是大家都知道军队调动很难,不得擅自动用,所以在宋后期因为地方保护能力急剧下降,直接致使了匪患横行。
当然厢军可以因为个人实力凸出进入禁军或者边军的,同时禁军和边军的退伍兵也会变成厢军。《===文中就是害怕有人走这条路子想办法退役。
毕竟当兵几年钱赚够了,趁着没开战时候赶紧遛,这个想法稳赚啊。
====
今天发……普通的红包包60个
好像木有什么可以发哒
====
谢谢宝宝们的投喂!!给你们比心,挨个捏捏脸蛋肉!
话说作者君算是看明白了……(农民揣)你们,是因为,刚发完压岁钱or年终奖所以有点富呀!一个个都是【免费6万很好但是我选择日六】这我就要仇富啦!
还有,我木有日八,木有!
现在发现又要多一个旗子之后,作者君打算不赶了……嘤,默默把过年完结大宋的棋子插在背上。
我怎么就忍不住插旗的手呢!
感谢一笑笑吖x2、tedah 的地雷
感谢脆皮臘x20、濸藍x10、草莓慕斯x10、清糖、森淼喵x20、一生平安x20、橖鷬x6、懒懒x3、旧巷凉薄x10、润玉的天妃、暄和、采薇柔作止x20、天色渐晚x2、萧酒x5、半只锅贴饺子饼x20、清音x10、年年丰收x60、闵蓝x120、平沙落鹤x26、清言、瑾瑜、野生的伊布进化成什么都不稀奇、少萌主、兔子喵、谢免x231、一笑笑吖x20、敏叽ovox20、耀烨x10、玉椒树、莫丶殇灬椛開x10、繁秋x40、焦糖x10、叶草x13、铁锈与钻x38、隔壁老王x10、zhuanzhuan0707x50、挖咔咔咔咔x25、兰轩x10 的营养液
此举立刻迎来了宋国周边国家的双手双脚赞同,大家纷纷表示我们支持宋国皇帝的决定,宋皇万岁!
一时之间宋国周边环境空前的和谐, 在这种气氛下, 辽国皇帝表示,他虽然很想跟着宋国一起削减到一半的军备,但是无奈他们地里面还有若干个不争气的娃,没错,说的就是你, 还有你你!都是因为你们的错, 才使得我们不能像宋国一样削减军械。
但是为了表达辽国人爱好和平的姿态,辽圣帝还是意思意思得将军械局缩减到了原来的八成, 同时最近格外乖巧的党项也紧跟大佬们的步伐, 同样找了一个他们还要抵御吐蕃和西方不老实的外族的理由, 同样也将军械到了原来的八成。
各国首脑以及顾问团一边在脑子里面跑马思索, 宋国究竟哪根筋搭错了想不开?表面上还是做出了你好、我好、大家好, 为了和平而一起努力的姿态。
这种缩减都是放在明面上的缩减, 既然说了当然也不好赖账。
不过对于辽国人来说,他们的差异倒也不大。
因为此时此刻他们已经有不少的私人的军械制造冶炼炉被改造成了玻璃冶炼厂。
也就是在这一番统计之下,近期被辽国的贸易量以及收入冲昏头脑的一部分官僚才意识到隐约存在的问题, 但是随即他们便觉得:既然如今所有的国家都在削减军备, 那么这些改造成玻璃冶炼厂的军械局也和他们所说的削减数额差不多, 那不是正好。
这意味着他们什么都不用干啊!岂不是美滋滋?
对比直接削减了五成的军备制造上来说,他们辽国毫无疑问还是占优的。
宋国的小皇帝怕不是被最近的脸接连的胜利给冲昏了头脑吧?
对了,说起来这位小皇帝一直是被汉人的儒家教育进行教导的,那倒也难怪会出现此等情况了,毕竟是学傻了吗?哈哈哈!
周边两位年长的领导者在心中嘲笑宋国,他们自然不知道,宋国虽然名言削减了军备,但是在进行技术革新之后,他们已经能够达到原来两倍甚至于三倍的制造量。
宣布削减军备一方面是赵祯的确打算这么做,因为作为原材料的铁矿石已经不足以应对如今的连轴转局面,在此状态下已经出现了部分堪称浪费的空摆情况,故而需要进行产能的重新调整。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为了减轻他们的警惕心,毕竟这段时间内宋国的动静有些大……
至于引的周围的几个国家跟着一起削减军备,这边是意外之喜了。
大概这便是,运气来了,挡都挡不住吧——后来人这么评论道,当然,这是汉人学者们的意见,换做那些游牧民族后人则是哭喊着指责大宋:山下的宋人那是奸诈啊!他引诱我们老祖宗削减了军备,自己暗戳戳加强了,狡猾得不得了啊!
咳,汉人学者表示你们想太多啦!怎么可能哟!宋人们又想不到接下来几年,春秋鼎盛的辽圣宗和党项首领会相继过世。
一般人的确是想不到,但是在北宋的历史中混入了一只只大概记得历史大事件,还热衷于搞事的夏小喵呀。
天圣四年夏,宋国各地洪水频发。
尤其是自去年开始修筑的海堤发生了大面积冲毁事件,民役死伤过百。
此究竟为天灾还是人祸?亦或者是为上天示警?
一时之间民间议论者众。
便是在朝堂之上,都引发了大规模的争论。
赵祯近年来动作频频,虽看似并无重大错误,但是也压不住有人想要借此对官家进行敲打。
一般来说,大灾之后帝王都要进行一番自我检讨和反省,当然并不至于到罪己诏的程度,但也总有人要替帝王顶灾,而这个最好的人选就是丞相王旦。
王旦历经三朝,在位期间虽为文臣,却并不制止帝王偏向武将的种种举动。早已引发部分人不满。
在救灾的队伍发出之后,朝中立刻有人想要叫停修筑海堤的事件,就如今的事实证明,所修筑的堤坝在防潮之事上非但无用,反而有罪。按照今年和之前两年的数据比对,今年的受灾情况更为严重,无论是财产损失还是人员伤亡,都要远高于往昔,既如此不如不修,将这笔钱两节省下来进行灾后重建岂不大善?
他这话一出,立刻引来了支持方的辩驳,随后二者吵成了一团。
赵祯看着朝堂上如沸腾一片的局面,心中却极端冷静。
他心中很清楚,堤坝修筑到一半的时候其实正是他最为脆弱的时候,新堤坝材料将干未干,新旧之间间隙最脆。且往年的堤坝溃坝是大面积的冲散,面积大了,冲击力反而不大,水大却缓,但这一次新堤坝塑造精心,撑住了水势,导致冲垮的面积很小,速度却极快。
所以才会发生裹挟民工冲下海岸之事。这么简单的道理,连他都知道,朝堂上众人不可能不知道。
但他们依然抓住这一点不放,说到底,他们冲着的全不是范仲淹,而是他赵祯。
范仲淹是被赵祯最新提拔起来的文官。
虽为文官,但此人此人性格刚直,又在西北军区陶冶多年,性子便多了些北方的豪爽,不够圆滑,满心热血,亦是没有和光同尘的爱好,这些在皇帝眼中看起来的优点在于部分人看来,自然便是缺点。
而且范仲淹本人也是亲军一方,不如说赵祯提拔起来的年轻一代,多少都是亲军倾向。
一御史立于堂中侃侃而谈。
从这两年多发的天气一路谈到了羌族反叛,将近几年所有宋国发生的不好事情都说了一个遍,纵然赵祯的涵养功夫再好,此时亦难免心头火起。
按照此人的说法,会发生这些事情的原因自然是近些年的政策错了。尤其是朝中如今所办的《军报》,更是哗众取宠之物应当废除。非但如此,最近公布的种种举动也极为不妥。
譬如工部屡次申款,却没有做出实际的东西,工部尚书应当引咎辞职,此人越说越上兴头,又见赵祯并未制止,更是说得通体舒坦。
他自然没有发现原先支持他的人都渐渐离数步远。
跟楞头青似的——朝中有经验的大佬都在心中暗想。
他们彼此之间交换了好几个眼神,大致意思就是:你怎的就拉出来这傻子?
【我哪知道啊,平日里头看着怪聪明的】
【哎,废了废了。弹劾的基本要素对人不对事懂不懂,这丫打击面太广,效果定然不丰。】
【也不一定,说不定也能有旁的效果呢?】
事不遂人愿,在此人扒拉扒拉把官家中宫无后的事情都扯进来之时,忽见一人很快出两步,举起手中玉笏向着此人面上击打而去。
这一情景发生的太突然了,所有人都没有能够预料到,便是连殿内侍卫都没能反应过来,只听到一阵惨叫,被打之人痛呼出声,却又顾忌殿前礼仪只能将之后的声音噎了下去,他当下扶住自己的面部拜倒,含含糊糊道“臣……臣要告枢密副使晏殊殿前失仪”。
打人的那个慢条斯理地收回自己的玉笏,跨回归原位,不紧不慢朝着赵祯拜倒稽首,口中却一声不吭,此人正是枢密院副使晏殊。
居,居然是晏殊!!
朝堂上众人都惊呆了。
一言不合就打人这件事情在太-祖、太宗朝都曾经出现过,因为无论是太-祖还是太宗两人的脾气都不算很好。
但是朝臣之间互相殴打这件事情却极少发生,更不必提单方面的施暴行为了,一时之间朝堂中静默一片,众人都不知该如何反应为好。刚才还一腔怒气的赵祯此时只觉得啼笑皆非,他忙让内侍下头去看看这位御史。
御史被人搀扶起来,捂着嘴,五官扭成了一团,看上去特别痛的样子呢。
因为视野特别好,所以看得一清二楚的夏安然看着地上掉落下的两颗半牙齿感同身受。连门牙都掉了呀,在这个没有补牙的时代这可是大麻烦。毕竟这年头当官也要看脸啊,门牙没了也能算是破相啦!
对于朝堂械斗之事,夏安然全然没有堂中这些人那般不镇定,在他生活过的时代这算个什么,他还见过朝堂上,因为意见不同直接约定好一起演武场解决的呢。
还特地请皇帝做裁判的操作你们见过没?
嘻,在东汉可没有这般明确的文武之差,东汉的文臣除了少数学识派之外,多半也能上马弯弓,最多肉搏的时候稍稍弱了一些,旁的自然是半点不惧的。
正因为他经验丰富,在此时此刻他是少数能够保持冷静的人。故而轻而易举的便将朝堂众人的表现收入了眼底。
不动声色者少,以朝中大佬为主,面上有惊叹者多,尤其武将那一脸跃跃欲试的表情,不要太明显了,亦有少数者露出了遗憾之色的。只不知是遗憾自己没有动手,还是因为遗憾,因此一举今日穷打猛追之势便是要弱了。
晏殊这一击,硬生生毁了如此天赐良机。
再看一眼晏殊,此人眉目平静,跪下请罪的姿态更是优美。
他本就有龙章凤姿之态,现在这般模样,堪称大力之表率,无论从鬓角到袖口均都不乱。显然,打人之举并非他一时兴起,在动手之前,他应当也已经将结局均都想过。
这一次的事件可大可小。
一个殿前失仪是逃不掉,但是其他到底怎么判还是要看帝王的心情,但是想也知道,这个御史最后都把手伸到了他没有资格管的帝王后宫之中,实为越职。
而作为枢密院副使的晏殊来制止也不能说不对,只是这制止的方式激烈了些……咳咳。
御史可弹劾百官,却不可谏帝王,能够对帝王之行发表意见的只有谏官,而和御史相反,谏官只能对事,不能对人。
也就是说,哪怕这个御史是谏官,他也不能说皇帝老婆生不出儿子有错,只能针对某件事,譬如帝后关系不太和睦,亦或者是皇帝没有认认真真生崽崽这件事情上给予意见,对着皇帝明明白白说你生不出娃这种事更是大错特错,
严格来说确实是他失了分寸,若是再让他说下去,毫无疑问这位御史台官的最终结果也不咋的,估摸着他刚站回去下一刻就要有人来弹劾他。
众人的目光都投向了帝王,他们想要看看帝王究竟是何表态。
便见帝王一脸关切之态,他竟从台阶上走下,亲手将这御史的脸扶正,然后一脸关心得连声叫着太医赶忙将此人带走治伤,至于晏殊本人,他只淡淡提了一句,“先归家反省,等候发落”。
然后寻了个借口,便匆忙离开。
是的,仁宗皇帝在此时此刻选择了拖字诀,夏安然默默看着帝王一溜烟离开的背景,仿佛能够从滚滚红尘之中看出了皇帝愉快摇晃的大尾巴。
他再回头看看不慌不忙对着空无一人的前方谢恩站起的晏殊,默默看向了手中的“凶器”,猛然之间感觉自己学到了什么。
谁知他刚这样想,便感觉到了面前投过来的严厉目光,定睛一眼看过去他爹捏着手中笏牌,眼中闪烁着警告,大意是“你小子不许学!”
夏安然干咳一声,将蠢蠢欲动的小心思给按了下去。
这件事情一出之后,接下里朝堂上争论的重点立刻从天灾人祸,直接转为了如何处置晏殊。
虽有不少臣子在其中努力将话题导回正路,奈何或明或暗的搅屎棍太多,不过几个来回,之前的大好局面均被搅黄,最后这些人也只得讪讪退下,并名正言顺得迁怒到了晏殊身上。
天圣四年的夏天,除了晏殊遭遇贬官之外,朝堂上下政策并无太大变动。
原以为会得到惩罪文书乃至于被勒令停止修筑堤坝的范仲淹看了看送来赈灾物资的衣服动动嘴。心中万语千言一时述不得,只能面向汴京城长跪不起。
晏殊用他自己一个人,拉稳了满朝满堂的仇恨,给了仁宗以及所有他拉拔起来的臣子呼吸的空间。最后他被贬为了宣州知州,此处在现代属于长三角发展区,但是在北宋尚未大面积南渡的时候,此时的南方还属于开荒之地。
离京的那一天,唯有夏安然于城内为之饯行。
他此举实在太过骇人,几乎是清晰表态和文官士大夫阶层划分开来,但是同时他又不被武将所接受,赵祯领他的情,但是在此次判罚之中作为帝王,他也只能做到如此。
如今帝王和士大夫之间几乎是进入了剑拔弩张的阶段,在不知谁胜谁负之时,臣子们自然不敢轻易表态。
晏殊的人缘不错,但是他的知心朋友此时都散落在天涯,酒肉朋友又最会审时度势,他此举意味又较为隐晦,民中间知晓其中意味的也不多,而即便是知道,多半也没太大反应。
毕竟此事说来也于他们无关。
倒是莺莺燕燕来的不少,晏殊亦是一个爱花惜花之人,不过他同柳永的区别便是他个人很少前去风月场所,只偶尔为之。
但即便偶尔为之,以他之才,口碑亦是极佳。
如今见晏殊被南贬,自是有些娘子前来送行。而这些娘子送到靠近城门的位置便停了,到底也不过是泛泛之交,送上一场也算尽了心。
对此晏殊心知肚明,他自也不在意。
说到底,他终究还是那个十四中进士,在殿试之上会对帝王说“还请换一套题,这个我做过”的高傲学子。
既只为饯行,夏安然自然不会落人口舌得送上些什么昂贵的礼品,他只叫人包了些纸过来。
对于文人而言,送他金石玉器均都不如送纸,唯有文房四宝方才是心头宝。待到听闻是纸,作为文人代表的晏同叔自是忍不住,他在夏安然示意可以之后当场打开。
纸张洁白,且莹润如玉,纤维绵长,丝丝扣扣,指尖触碰过后便觉得面上光滑,但是和三家售卖的供给蘸水笔书写的纸张不同,那种纸虽光洁,但是其目的本身是为了阻墨水洇开,而这种则是以一种柔和的姿态引入墨汁。
几乎不用实际上手,晏殊便可肯定这定然是好纸。
忽而他只觉有些许不对,思忖顷刻后忽而将纸张抬起凑到面前,他手指用力,将纸张轮番扭动自不同角度鉴之,片刻后惊喜道“王爷,这上头,可是鹿?”
“晏兄好眼光。”夏安然颔首“确实为鹿。”
“此纸名曰白鹿纸,便是取鹿跃于纸上之姿态。”
“白鹿纸……”晏殊把玩了纸张片刻,忽而抬头冲着夏安然一笑“王爷,此并非是践行礼这般简单吧?”
夏安然只是笑了一下,他轻轻将放着纸张的盒子递交到了晏殊手上“晏兄不必多思,且放心用着便是。”
“只……晏兄若是能以此纸同某家的报社写几封信,那便是再好不过啦。”
晏殊沉默了下,他的表情有几分古怪“敢问王爷家的报社名讳为……”
“咳,不瞒晏兄,那便是《大宋军报》”
最后,晏殊带着满脸复杂之态上了马车同夏安然挥手告白。此二人都对于对方刷新了全新的认知。
在夏安然心中,晏同叔自然是一个大好人,在晏殊心里,则未必是啦!
===
远在东边修堤坝的范仲淹来不及领会朝堂之间的风云变幻,他忙着抓紧时间修葺堤坝。
此次决堤之事以后,难保官家是否还会继续信任他,而就算官家信他,朝中的士大夫也不会。若是抗议的人多了,官家也难以保住他。
官家的性子慈和,这一点范仲淹非常的清楚。
所以他现在每一天都是将日子过成了最后一天,就想要趁着自己还在这里多做一些,多建一些。
许是被他的姿态所感动,当地士绅们慷慨解囊,在朝廷救援尚未到达之时,便先一步堵住了资金的缺口,而等到半旬过去,朝中救援物资抵达时,便发现当地诸事井井有条,民中的心情和气氛极为和谐。
也正因为此最后为赵祯定下了继续修筑堤坝的念头。
为了加快速度,在秋季的飓风季到达以前将堤坝大体修葺完成,避免再次发生这一次的事件,赵祯特地派遣了当地的厢兵充作役夫,有了这股子有生力量,以及当地民众的群策群力,此处堤坝历时一年半,终于抢在天圣五年的飓风季节到来以前竣工。
在堤坝竣工之后,范仲淹并未立刻回归朝堂,他在此前便上了一奏书,请求在竣工后,自己在原地留过飓风季,他想要确认这个地自己耗尽心血所修筑的堤坝是否能够扛住飓风的这一轮攻势,此举不合礼数,但是赵祯应允了。
后,这一条由赵祯即位后,耗费近两年时间修建的第一条海堤,完美得在天圣五年的夏天抵挡住了一波海潮。
在大飓风过去之后,饱受海浪之苦的乡民们纷纷来到海岸边上,看着牢固未损的堤坝,以及并未被水淹没的农田跪了下来。
他们也不知道自己跪的是谁,是此次终于慈悲了的海神?还是一力修筑堤坝的范公,亦或者是下了圣旨的仁宗,一时之间他们都说不清楚哪个人在他们心中最重,千万般的感情,只能化为此稽首大礼。
本在视察受损情况的范仲淹见老乡们如此,赶忙避开,他可受不得如此大礼,当地的里正乡老扶得扶,劝的劝,终于将这些人拉了起来。
没有在此生活过的人,一定不能领会他们的心情。
此处是盐业重地,建有若干晒盐场,但是这些晒盐场每次过了夏秋便要被冲毁一次,但是盐没法子少收,当地盐官也是无奈,只能募集民役尽快重修,若是这一年遇到了个“回头风”,那么重修的也要白做,故无论是民役也好,盐官也罢,均都苦不堪言。
除此之外,漫入田地的海水将当地的田地均都泡成了盐碱地,直接致使当地农民因收货跟不上税赋弃田出走。即便不是靠海位置,快要收获的稻谷泡了一次海水,基本就得蔫掉大半,每年夏天,都有农民因此流离失所。
虽然依托于大宋朝的救灾设施以及其福利措施,他们远不至于像以前的朝代那样,一遇到天灾便活不下去,但是也只是活着而已,自己有手有脚的,只要有办法也快田,谁愿意靠着别人的施舍呢,又不是二流子。
目前上头的意思是要打理海边的盐碱地,既然堤坝可以护住海水,暂时也先不要种植东西,先用水冲冲将土里头的盐分冲淡一些,此处土壤盐碱化的主要原因是外来因素,打理起来也较为方便。
其次,种上牧草。
汴河两岸的牧草种下也有快一年了,旁的不说,租下这块地的人转了个盆满钵满,早期的时候这地还要人费力打理,但是不过大半年后,随着租地的人在河岸边上用泥巴堆出了小堤坝,阻了田里头的水肥泄出,这地里头的状况是一月比一月好。
在当年秋天的时候便有了不错的收成,老庄家把事一看土里头的状况便觉得有了改善,只等再种上几年看看情况咧。
此次下来验工的官吏一并带来了不少牧草种子,并且承诺朝廷会派人过来收干草,价格很是不错。
关键是这几块地都免税免租三年,也算是上头的一番心意。
只可惜这些土地的原主人大部分都已经入了兵籍。
不错,这次被派来帮忙的厢兵里头就有不少是此处屡次获灾,故而弃民籍、弃固定资产而逃的流民。
这些流民被国家收编后便入了兵籍。
宋朝的兵籍一入则为终生,其本人便不再是寻常民籍,即便如今此曾经为自家财产,但是也只能眼睁睁看着这些地收归国家,并且由国家重新丈量后再待售租。
为此,不少曾经是庄稼汉子的厢兵没少背过身去抹眼泪的。
这一切都被范仲淹看在眼里,他回京后朝上头递了一奏书。
书中没有多写堤坝情况,而是写了他在外的两年,和民众、厢兵交谈后掌握的信息。
厢兵为地方常备军,其并无演练任务,主要任务是筑城、修路建桥、运粮、垦荒以及护卫官员等,坦白说,其承担了一部分民役的工作,但是就实际工作效率,尚且不如民役。
毕竟对于他们来说,干多干少拿一样的钱,其积极性远不如募集而来的民役,效率很差。
这一切都被范仲淹写下,同时他也说了,如今西溪因屡次水灾,逃民者众,留下的人也基本有自己的田,不若还部分兵籍为流民,再将这些流民转为寻常民籍?将那些因为灾害而被迫沦为兵籍的民众重新安置,可使当地的耕民增加,同时也保证了田不至于无人可种,避免其沦为荒田,于当地有利,于国家税务亦是大善。
同时,可以满足官家削军的需要。
他这一奏书一上,在朝堂上掀起了轩然大-波。
变流民为厢兵是太-祖最为自豪的政策,在宋照绵延的统治岁月里,的确也是受益于此政策,故而几乎不曾发生因天灾而起的大规模民乱。
但是可能是宋太-祖并未想到在他赵家的统治下,宋朝竟会灾祸不断,以至于这条收拢民心之策,变成了国家的沉重负担。
但是无论如何,如果赵祯要动此,多少让人有些忌讳,但是这一次,武将没声音——因为厢兵和他们没什么关系。文官没意见——削军什么的简直不能更棒哦!
待到天圣五年秋,一道旨意轰炸了整个大宋兵籍。
目前暂定将厢兵的终身制改为了允许退伍制,旁的兵种暂且不动。
退伍的民额根据当地的民户能够承载的数量而定,灵活调动,但一州限定一年不可超两百人。
且在退伍前,这些厢兵需要接受简易司法教育,需通过考试者方可入流民籍,由官方提供钱粮送回原籍,一年后,方可再入民籍。兵籍和民籍不同,长期的行伍生活很有可能给一个大头兵带来满身戾气,更有可能带来一眼不和就动手的习惯,必须让他们知道如果回归民籍,这些习惯会给他们带来何种结果。
而同时,还要预防禁军、边军有人动这条路子退役的想法,大宋有两百多个州,若是只出不进,一年便可削兵为民约莫四万人。对于宋国庞大的军队数量来说,这亦是不小的数字。
但是考虑到并不是所有的厢兵都愿意重归民籍的,尤其是对于那些匪类入厢兵的人来说。所以倒也不用担心厢兵当真走完了该如何处理,且根据夏安然的记忆所得,大宋每年的灾难并不少,重入兵籍的人想来也不少。
有如此措施,只是为了让那些因灾荒无奈而入军籍的兵士们能够重归农民的身份。
这条律令再贴在个政-府的布告栏上的时候,当地的衙役便有不少人在心中暗忖:这做厢兵的多风光,那些个落草为寇的人就想着求着来做厢兵呢,哪儿就有人会愿意回去了,但出乎他们意料的是,布告刚贴出的当天,并有不少兵士前来咨询。
而等到这一年秋,全国厢兵有两成表示愿意回归民籍,这些大部分都是因各种灾祸事故而被收编的农户。
这样的庞大人员数量远远超出了众人的预料,各地的州县无法接纳如此庞大数量的军户,但是人心已动,若是将之拦回大半也容易引起军汉们的不满。
朝廷当即派了不少官吏前去地方了解情况,最后只拿出了一条不是办法的办法,优先放归有氏族的军汉。
有家族的回归家族,若无族系的可以和兄弟共同租用一块地,剩下的人要么选择再等一年,平日表现优异者先离,也可以走另一条路——支援西边。
若是愿意前去宋国的西部生活开垦的人,可以免租,如果愿意去咱们宋国的租界区开垦田地的,非但可以免租免税五年,官方还赠送一人一头牛,还包地包房。
安全?安全是不用担心的,那块地方是咱们送过自己的地盘,党项就是咱们的属国啊,那儿可不是就是咱们的底盘吗,也就是咱们宋国仁慈,还和属国谈什么租借。
战乱?嘿呀曹将军在那儿驻扎呢,您怕个啥?曹将军啊,战无不胜从来没打过败仗的曹将军嘿!
西北没水?思想落伍了吧!
咱们租借的地方有好几条河呢,都有河怎么会没水?只不过是西北那儿的原著们懒得开垦,您知道苜宿草不?对啊那儿长成一片呢,哎呀您也知道苜宿草肥田吧?对啦,您想想那地得有多肥。
一个有些心动的单身兵户窃窃问道“既然这地方特别好,那为什么那会没人?”
“哎呀,你们搞错了,那里不是没有人,是没有聪明人,”那小吏捶胸顿足,一脸痛心疾首“那儿的本地人都不会耕地,他们以畜牧为生,好好的土地就在那放着,硬是不耕你说急不急人,所以官府才想着办法让我们找一些耕地的老把式去帮帮他们。”
“真哒?”
“真的!您看我真诚的眼睛”
……好叭。
这位兵汉和边上的哥们交换了一个眼神,二人犹犹豫豫得填了个申请表,那表立刻就被小吏塞到了小盒子里头放好,然后小吏热情得拉住了这二位的手说道“您就等通知吧,悄咪-咪得告诉你们,官家之前说可能会亲自为你们饯行哦!”
哦哦哦!!!这两个兵汉一听,立刻兴奋了起来。
可,可以面见官家啦!对于兵士来说,这可是唯有打了惊天大胜仗,才有可能远远看一眼的官家啊!
※※※※※※※※※※※※※※※※※※※※
这一年宋的确削减了军备,但是削减之后的数量也还是非常可怕。
晏殊被贬官是因为拿玉笏砸人脸(但也有说法是砸了自己)由此可见这位爷说到底还是非常杠的。
殿前失仪和御前失仪其实还是有些差别的,但是还是看皇帝心情,一般来说皇帝心情好,放了也就放了。
白鹿纸原理和水印纸一样,咳,其实是实验后的附加产品大家不要告诉晏殊。
宋朝的户籍制度是这样的:
最普通,利益也最有保障的民籍,而农民如果放弃了田地出逃,便是流民,一般流民会被遣返回乡重新落户,但是也可以落地生根,(毕竟大家都要抢人口)当然,在大灾时候,官方会直接收拢你们为厢兵,厢兵就是军籍。
军籍虽然不用交税,不用承担百姓的很多责任,但是同时他们也要付出成为二等公民的代价。
如果要举例子,就有些类似于明清时候的商人。很有钱,但是地位很低,虽然看似人五人六,但是看不起就是看不起这种感觉。
而且军籍为终生制。一般来说不能转为民籍。
厢兵一般是类似于工兵的存在,还有接纳退伍兵的地方,简单说就是养老的,没有战斗力。
其实早前宋民间还有乡兵,这才是地方上的武装力量,要挑选有腹肌能跑马的那类汉子,但是后来因为这个是强征制度,逐渐被废除。一直到后期,彻底成为强干弱枝状况,举国全靠地方军区保护。
要举例子的话……
唔,你们可以想象成我国制度,各地区只有城-管给予保护力量,不设武-警、刑-警,再上一级直接是军-队,就是这个概念。
但是大家都知道军队调动很难,不得擅自动用,所以在宋后期因为地方保护能力急剧下降,直接致使了匪患横行。
当然厢军可以因为个人实力凸出进入禁军或者边军的,同时禁军和边军的退伍兵也会变成厢军。《===文中就是害怕有人走这条路子想办法退役。
毕竟当兵几年钱赚够了,趁着没开战时候赶紧遛,这个想法稳赚啊。
====
今天发……普通的红包包60个
好像木有什么可以发哒
====
谢谢宝宝们的投喂!!给你们比心,挨个捏捏脸蛋肉!
话说作者君算是看明白了……(农民揣)你们,是因为,刚发完压岁钱or年终奖所以有点富呀!一个个都是【免费6万很好但是我选择日六】这我就要仇富啦!
还有,我木有日八,木有!
现在发现又要多一个旗子之后,作者君打算不赶了……嘤,默默把过年完结大宋的棋子插在背上。
我怎么就忍不住插旗的手呢!
感谢一笑笑吖x2、tedah 的地雷
感谢脆皮臘x20、濸藍x10、草莓慕斯x10、清糖、森淼喵x20、一生平安x20、橖鷬x6、懒懒x3、旧巷凉薄x10、润玉的天妃、暄和、采薇柔作止x20、天色渐晚x2、萧酒x5、半只锅贴饺子饼x20、清音x10、年年丰收x60、闵蓝x120、平沙落鹤x26、清言、瑾瑜、野生的伊布进化成什么都不稀奇、少萌主、兔子喵、谢免x231、一笑笑吖x20、敏叽ovox20、耀烨x10、玉椒树、莫丶殇灬椛開x10、繁秋x40、焦糖x10、叶草x13、铁锈与钻x38、隔壁老王x10、zhuanzhuan0707x50、挖咔咔咔咔x25、兰轩x10 的营养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