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周瑜也觉得自己有些失态,尴尬不已,却还是忍不住问道:“你鼓动刘辟等人去江南屯田,除了我说的这些原因之外,还有什么用意?”
“就为这事?”
“就为这事。”周瑜被这个问题困扰了好些天了,一直想开口问孙策,又拉不下这个脸。既然已经说出了口,他也不想藏着掖着了。“伯符,我不敢说自己有多聪明,但我敢说自己很刻苦。启蒙读书以来,我没有一天放松,研读史诗,研究古人用兵方略,同辈中也算是小有成就,怎么……怎么就……”
孙策笑了。“怎么就被我难住了,对吧?”
周瑜胀红了脸,没有说话。
孙策瞅着周瑜,越瞅越想笑。不知道这位周郎是因为还年轻,易冲动呢,还是某人说对了,这位周郎其实有点用力过猛,对能不能得到别人认可非常在意,特别是他看得起的人。对那些他根本不放在眼里的人,他反倒更放得开些。
我是该得意呢,还是该得意呢,还是该得意呢。能把周郎逼到这个份上的人应该不多吧。换作几天前,周瑜肯定不会这么激动,他最多只会宽容的笑笑,呵呵,你说得也对。
“我本来以为你应该可以想到的。”孙策耸耸肩。
“很惭愧,我想不到。”周瑜没好气地说道:“你高估我了。”
“高估倒也不至于,只是历练少些,一时考虑不太周全罢了。”
周瑜握紧了拳头,恨不得和孙策干一架。说你胖,你还喘上了,这老气横秋的样子越看越气人。
“公瑾,看一件事,你要想看得远,就得站得高。只有站在高处,你才能看到全局,才不会被眼前的情形所迷惑。你想想看,这些普通的农夫为什么要加入黄巾,浴血奋战?”不等周瑜说话,孙策又提醒道:“你周家是庐江头等世家,你对这个问题应该有切身体会,但是,你要想看清大势,就不能局限于你周家的利益得失,要站得更高一些。嗯,比如说……天下。”
周瑜眉头紧锁,盯着孙策看了又看,头发一阵阵发麻。他明白了孙策的意思。农民为什么要加入黄巾军?因为他们没有了土地。土地哪儿去了?被世家大族兼并了。世家为什么有实力?他们占有大量的土地,有粮有兵。不管是谁起兵,都要讨好世家,求得世家的支持。
袁氏兄弟称霸山东,靠的就是世家。孙家没有袁氏四世三公的号召力,在争夺世家这方面没有号召力,所以孙策另辟蹊径,争取黄巾军,和世家争夺人口。土地是固定的,不生不灭,人口却是流动的,短时间内只会减少,不会增加。江南有地,只要有了人口,很快就能形成实力。而没有了人口,世家有土地也没用,实力必须受损。此消彼长,一举两得。
周瑜如梦初醒,既惭愧又钦佩。“伯符,你这是和世家争夺人口,釜底抽薪,对不对?”
孙策抬起手,挠了挠眉毛。“虽不中,亦不远矣。”
周瑜心中刚刚涌起的激动顿时像江潮一样,来得快,去得更快,一片狼藉,只想骂人。
不装你会死吗?
第013章 攻心
见周瑜怒形于色,暴走在即,哪怕知道他是熟不拘礼,有玩笑的成份,孙策也有些意外。
年轻人,就是容易冲动啊。
“好了,好了。”孙策揽着周瑜的肩膀,轻轻拍了拍。“其实你说的基本就是我想的,所欠缺的那一点其实我也不把握,只是我的一个梦想罢了。”
周瑜又好气又好笑。“这么说,我还应该感到欣慰,感激你坦诚相待?”
“那倒不至于,我俩谁跟谁啊?”孙策扬扬眉,哈哈一笑。“我有公瑾,如管仲之有鲍叔,高皇帝之有张良、韩信,光武皇帝之有邓禹,一见倾心,岂能不推心置腹?”
周瑜打量了孙策一眼,歪歪嘴。“那你倒是说说,你那个梦想究竟是什么?”
孙策眉心微蹙,严肃起来。“解治乱之根,建万世太平。”
周瑜眼神一闪,盯着孙策看了好一会儿,见孙策神情庄重,并无一丝调侃之意,这才扬了扬眉,微微颌首,眼中却多了几分担忧。“你是说抑制土地兼并?”
“虽不中,亦不……”孙策刚想再拽两句文,见周瑜眉头又皱了起来,连忙打住。“好啦,好啦,目的是解决土地兼并带来的治乱循环,但手段却不是抑制豪强这么简单粗暴,所以你也不用担心。我觉得豪强兼并土地虽然带来了很大的隐患,但本身却无可指责。谁不指望家大业大,一代更比一代强?这就和饿了要吃饭,冷了要穿衣一样天经地义,一味打压其实并不可取,事实证明也不可行。”
周瑜松了一口气。“我还以为你要光武皇帝度田一样呢。这么说,你是想引黄巾南下垦荒,解决他们的生计,又避免与中原豪强发生冲突?”
“这是个好机会,我想尝试一下。”
周瑜心中波澜大起。虽说孙策这个想法有点天真,但充实江东实力,扼控大江中流;抽空中原人口,对世家釜底抽薪;引黄巾南下拓荒,缓解兼并带来的土地缺口;这三个目的层层推进,一个立意比一个高,着实有可称道之处。特别是最后一点,已经站在了治国理政的高度考虑问题,即使是他也没有想到。仅从眼界来看,就值得他喝一声采,自叹不如。
怪不得我不知道他想如何争霸天下,我的眼界实在太低了。要争霸天下,当然在站在天下的角度,仅仅着眼于江东怎么够。
只是……心里总有些不甘。周瑜思索片刻,忍不住追问道:“那你昨天对刘辟、龚都说北方渐冷,粮食减产歉收是必然,不如去南方,难道是随口一说?”
孙策正想说话,突然发现周瑜看似轻松,眼神却很专注,不由心中一凛。这个问题太超前,也不符合现在的知识水平,如果不解释得合情合理,周瑜很难相信他的真诚。周瑜可不是那种主角王八之气一振就会喊主公的人,要不然他也不会拖到现在没有向袁家兄弟示好了。他将到了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思索片刻,摇摇头。“公瑾,你知道我大父是种瓜为生吗?”
周瑜点点头,眼中疑惑不减。
“比起稻麦,瓜对冷暖更敏感,一阵寒潮,很可能将所有的瓜都冻死。瓜如此,其他的粮食也是如此。你看长江南北,同样种稻,看起来只是一江之隔,相差不大,但产量却大不同。如果将范围再扩大一点,比如将青兖一带与岭南相比,你会更明白温度的一点点变化会有多大的影响。你知道岭南有些地方一年三熟吗?”
周瑜盯着孙策,大为震惊。昨天听了孙策那句话,他就在怀疑孙策是怎么会有这样的见解。他读的书比孙策多,也没读到过这样的内容,孙策是从何得知的?现在他明白了,孙策也许读书不如他多,但孙策观察事物的能力比他强。这是他从实际情况观察总结出来的,而不是哪部书里讲的。
没有哪一部书讲过这样的理论。但孙策也不是生而知之的圣人,他只是比普通人更用心罢了。
周瑜已经得到了答案,本想就此打住,却忍不住又问了一个在心里盘旋了很久的问题。“你与陆季宁说大地不是方的,而是如鸡黄一般圆,又是如何看出来的?你提到张平子的理论,又是哪一部书?”
孙策暗自抹了把冷汗。这装逼果然是个技术活,一不小心就露出破绽了。以孙策本尊的水平怎么可能有心思看张衡的著作嘛。陆康不清楚,周瑜却是一清二楚,他只是没问罢了。
“我听说那是张平子的理论,但我没有读过。我之所以相信大地是圆的是因为我自己的一个发现。”
“什么发现?”
“你出过海吗?”
周瑜摇摇头,眼神惊讶。大地不是方的而是圆的,如果是看了张平子的著作而知道的也就罢了,而孙策却因为自己的一个发现得出了同样的结论,这就令人震惊了。
“在海上,风波浪静的时候,你向远处看。远去的船会慢慢消失。如果大地是平的,那船只应该越来越小,最后变成一个点,你看不到,但它肯定在,对不对?”
周瑜想了想,点点头。
“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船会在变成一个点之前就消失,而且是从下往上渐渐消失。先是船身,然后船帆,就和沉掉了一样。这足以说明大地不是平的,至少是弧形。如果佐以月食时阴影的边缘是圆的而不是直的,那就更能说明问题了。”
周瑜倒吸一口冷气,不敢置信。他本来以为孙策是胡搅蛮缠,故意刁难陆康,就像庄子与惠子辩论人能不能知道鱼之乐一样的狡辩,现在才知道孙策是真的认为陆康那些学问没用,解决不了实际问题,这才懒得与陆康计较。
大地是圆的固然让人难以置信,但更让他佩服的却是孙策的观察之细致和思维之敏锐。这样的人即使不读书也比很多读书人了解的道理多,陆康被他逼得无以应对也就很正常了。
周瑜心中的疑惑散去,现在的只有钦佩。有些人天生就聪明,孙策显然就是这一类。那些因为他出身寒门,没有读过多少书就轻视他的人,必将被他唾弃。
“伯符可谓通敏兼人,颜渊一般的人物。”
“哈哈,公瑾过奖。”孙策松了一口气。总算反应及时,解了周瑜心中疑惑。以后吹牛逼还真得小心一点,不能小觑天下英雄,要不然装逼一时爽,破绽一箩筐,到时候不能自圆其说可就丢人了。不过,借此机会从心理上折服周瑜,打掉他的优越感,也值得小小地得意一番。
这时,一个黄巾军士卒走了过来,向周瑜躬身施礼。“刘将军请周郎过帐一叙,有事请教周郎。”
周瑜和孙策交换了一眼神,心领神会地笑了。
第014章 高手寂寞,幸好有你
刘辟背着手,在帐里来回转着圈,心神不宁。
他们现在虽然依附孙坚,但那只是因为孙坚兵强马壮,又有四世三公的袁氏撑腰,他们不得不低头。从内心而言,他对孙坚没什么信心,甚至有些看不起。论出身,孙坚还不如他和龚都呢。
接待孙策,只不过想借孙策的口向孙坚求援。可让他们意外的是周瑜居然在孙策身边,而且看起来竟有以孙策为主,侍奉孙策的意思。庐江与汝南接壤,他们对庐江周氏并不陌生。从周瑜的祖父周景算起,周家已经出过两代三公,虽然和四世三公的袁氏不能比,却已经是庐江一等一的世族。
庐江周氏的一举一动都有可能带来示范效应,周瑜与孙策同行仅仅是因为顺道,还是因为他决定支持孙策,这是刘辟现在最想搞明白的事。
帐外有脚步声响起,刘辟不敢怠慢,连忙走出大帐,亲自迎接。
“周郎到此,准备仓促,招待不周,还请周郎海涵。”刘辟满脸笑容,伸手相邀。
周瑜拱手还礼,淡淡一笑。“将军太客气了。瑜不过庐江一后生,叨扰将军,已经过意不去,岂敢得寸进尺。将军这句话,瑜不敢当啊。”
见周瑜客气,不摆世家子弟的架子,刘辟哈哈大笑。他将周瑜迎入帐中,分宾主落座,说了几句不着边际的闲话,这才做出一副诚恳请教的样子。“周郎行程紧张,本不该耽误你的时间。只是昨天孙郎说的话太过高深,我等思索一夜,还是想不太明白。周郎与孙郎交好,想必相知甚深,所以请周郎来,希望周郎能为我解惑一二。”
周瑜心中明白。刘辟、龚都对孙策提的建议并不信服,但这不是重点,他甚至庐江周氏对孙策的态度才是刘辟想了解的内容。世家的影响力不仅仅体现在他们的实力上,更体现在他们的示范效应上。庐江周氏如果全力支持孙策,就算孙策的建议再荒唐,刘辟、龚都都不敢掉以轻心。
“孙郎出于一片至仁,为将军出谋划策,目的清楚,方案明确,有何难解之处?”
刘辟一听,心中更是一动。周瑜对孙策评价这么高,那他们之间的关系肯定好了。他笑了笑。“周郎聪慧过人,一听就懂,我等愚昧,却是不太明白,所以才要向周郎请教啊。”
“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周瑜淡淡地说道,既不傲慢,也谈不上热情。
“孙郎为我等谋划出路,希望我等去江南,为何要去荆州,而不是取道庐江?”
周瑜无声地笑了,眉毛一挑。“取道庐江也不是不可以,只不过黄巾几十万老幼一路上的饮食从何而来?庐江太守陆康仁慈,但庐江也提供不了这么多粮食,你们难免有冻饿之虞。过了江是豫章郡,你们能否在豫章郡落户,也需要得到扬州刺史和豫章太守的允许,能不能成,尚未可知。取道荆州,渡江便可入长沙,而孙将军曾是长沙太守,恩信昭著,你们既是他安排的,这一切都不成问题。”
刘辟做出一副如梦初醒的样子,连连点头。其实这些道理他都懂,但是从周瑜嘴里说出来,他对孙家父子的态度就一目了然了。
“这么说,周郎也觉得我们应该离开汝南,前往长沙?人心念旧,故土难离,这可不容易呢。”
周瑜点点头。“将军所言不无理,不过这些都是俗人考虑的道理,而不是将军的道理。大丈夫志在四方,何必苦守一方故土。圣人说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如今天下将乱,中原混战已经箭在弦上。苦守汝南,为人鱼肉,还是远避长沙,开辟一方乐土,黄巾百万生民,唯在将军一念之间尔。”
刘辟笑容满面,躬身施礼。“多谢周郎指点,辟感激不尽。不知周郎这次去南阳是顺路还是久住?若能常常请益,实在是我等莫大福份。”
周瑜笑道:“将军是孙将军部下大将,我与孙郎同行,将来免不了在孙将军左右,见面想来不难。至于请益,有孙郎为将军谋划,将军前途无量,何必求我,说不定我还要求将军帮忙呢。”
刘辟大笑。
上计吏行程紧张,孙策也担心孙坚遇险,不肯在刘辟大营久留。吃过早饭,他们就匆匆起程。周瑜把刘辟和他交谈的经过与孙策说了一遍,孙策倒也坦然。别看刘辟是黄巾军,已经与流寇一般,但他们还真未必看得上孙坚。相比之下,周瑜的说服力要比他强得多。
在这重家世的时代,一个寒门出身的武人哪有登高一呼,四方云集的资格,那是袁绍、袁术这样的世家子弟才有的待遇,连周家都不敢奢望的。
“天下总是庸人多,智者少。”孙策笑道:“公瑾,你有没有一种高手寂寞的感觉?”
周瑜想了想,忍不住笑出声来,流露出一丝自得。“幸好有你。”
孙策也忍不住哈哈大笑。比起周瑜得遇知音的欣喜,他更加高兴。周瑜虽然年轻,经验还不够,但他毕竟是这个时代最杰出的人才之一,天赋在那儿摆着。能得到他的认可,就能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到了南阳,他要与袁术和袁术身边的人打交道。拿下荆州,他还要与荆州的世家打交道,由周瑜这个世家子弟出面要比他出面更合适。
他毕竟不是这个时代的人,说得太多容易露出破绽,迟早会引起别人的怀疑。他如果总像和陆康说话那样剑出偏锋,也未必能让人信服。君子可欺之以方,不是每个人都像陆康那样死脑筋。周瑜不就生疑了吗?
一路西行,十余日后,孙策等人从桐柏山北麓,经武胜关进入南阳境内。一打听,孙坚正在襄阳作战,孙策就不想去宛城了。他的任务是避免老爹孙坚犯那个低级错误,莫名其妙的挂了,可没时间去和袁术聊天打屁。
周瑜是陆康举的孝廉,不过他对这个显然没什么兴趣,不顾上计吏的再三央求,决定和孙策同行。上计吏很失落,从现在开始,他的安全只能自己负责了,能不能活着回来,谁也不说不准。
第015章 父与子
不远千里而来,只为见到老爹孙坚,想救他一命。但真正要见孙坚时,孙策却有些心虚。
孙策从小就在孙坚身边长大,又是长子,孙坚对他期望甚高,亲手教他习武,有时候出征还带着他,对他太熟悉了。周瑜都能感觉到他的异常,孙坚怎么可能感觉不到。一露出破绽,该怎么解释?
他做了很多准备,不过等他坐在孙坚面前时,他发现这些准备都没什么意义。
“你变了。”孙坚盯着他,毫不掩饰眼中的失望。“这段时间在舒城,你都遇到了一些什么人?”
孙策很惊讶。孙坚究竟看出了什么,口气这么冲?难道孙策不是他亲生的?孙策抬起头,看着眼前的孙坚,有种即将窒息的感觉。孙坚三十七岁,正当壮年,身材矫健,眼神如刀,坚定而凌厉,看着孙策时既有一丝不悦,还有一些……失望。
孙策有些诧异,随即又释然了。
从十八岁入仕开始算起,孙坚在仕途上已经打拼了二十年,随刺史臧旻征山贼,随太尉张温讨西凉,随中郎将朱儁平黄巾,从一个没有任何家世背景的普通百姓一路杀到长沙太守,封乌程侯,又成为讨董大战唯一取得胜绩的将领。
相比之下,身世更好的曹操还没有提得上嘴的战绩,此刻应该忙着和黑山黄巾交战,打怪升级,挣一个东郡太守。身世差不多的刘备就更怂了,长征之路遥遥无期,目前还看不出一点希望,将来……更没希望。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孙坚的战绩在三国英雄中首屈一指,有足够骄傲的资本。将孙坚的战绩回忆了一番,孙策有些理解孙坚的潜台词了。
“就为这事?”
“就为这事。”周瑜被这个问题困扰了好些天了,一直想开口问孙策,又拉不下这个脸。既然已经说出了口,他也不想藏着掖着了。“伯符,我不敢说自己有多聪明,但我敢说自己很刻苦。启蒙读书以来,我没有一天放松,研读史诗,研究古人用兵方略,同辈中也算是小有成就,怎么……怎么就……”
孙策笑了。“怎么就被我难住了,对吧?”
周瑜胀红了脸,没有说话。
孙策瞅着周瑜,越瞅越想笑。不知道这位周郎是因为还年轻,易冲动呢,还是某人说对了,这位周郎其实有点用力过猛,对能不能得到别人认可非常在意,特别是他看得起的人。对那些他根本不放在眼里的人,他反倒更放得开些。
我是该得意呢,还是该得意呢,还是该得意呢。能把周郎逼到这个份上的人应该不多吧。换作几天前,周瑜肯定不会这么激动,他最多只会宽容的笑笑,呵呵,你说得也对。
“我本来以为你应该可以想到的。”孙策耸耸肩。
“很惭愧,我想不到。”周瑜没好气地说道:“你高估我了。”
“高估倒也不至于,只是历练少些,一时考虑不太周全罢了。”
周瑜握紧了拳头,恨不得和孙策干一架。说你胖,你还喘上了,这老气横秋的样子越看越气人。
“公瑾,看一件事,你要想看得远,就得站得高。只有站在高处,你才能看到全局,才不会被眼前的情形所迷惑。你想想看,这些普通的农夫为什么要加入黄巾,浴血奋战?”不等周瑜说话,孙策又提醒道:“你周家是庐江头等世家,你对这个问题应该有切身体会,但是,你要想看清大势,就不能局限于你周家的利益得失,要站得更高一些。嗯,比如说……天下。”
周瑜眉头紧锁,盯着孙策看了又看,头发一阵阵发麻。他明白了孙策的意思。农民为什么要加入黄巾军?因为他们没有了土地。土地哪儿去了?被世家大族兼并了。世家为什么有实力?他们占有大量的土地,有粮有兵。不管是谁起兵,都要讨好世家,求得世家的支持。
袁氏兄弟称霸山东,靠的就是世家。孙家没有袁氏四世三公的号召力,在争夺世家这方面没有号召力,所以孙策另辟蹊径,争取黄巾军,和世家争夺人口。土地是固定的,不生不灭,人口却是流动的,短时间内只会减少,不会增加。江南有地,只要有了人口,很快就能形成实力。而没有了人口,世家有土地也没用,实力必须受损。此消彼长,一举两得。
周瑜如梦初醒,既惭愧又钦佩。“伯符,你这是和世家争夺人口,釜底抽薪,对不对?”
孙策抬起手,挠了挠眉毛。“虽不中,亦不远矣。”
周瑜心中刚刚涌起的激动顿时像江潮一样,来得快,去得更快,一片狼藉,只想骂人。
不装你会死吗?
第013章 攻心
见周瑜怒形于色,暴走在即,哪怕知道他是熟不拘礼,有玩笑的成份,孙策也有些意外。
年轻人,就是容易冲动啊。
“好了,好了。”孙策揽着周瑜的肩膀,轻轻拍了拍。“其实你说的基本就是我想的,所欠缺的那一点其实我也不把握,只是我的一个梦想罢了。”
周瑜又好气又好笑。“这么说,我还应该感到欣慰,感激你坦诚相待?”
“那倒不至于,我俩谁跟谁啊?”孙策扬扬眉,哈哈一笑。“我有公瑾,如管仲之有鲍叔,高皇帝之有张良、韩信,光武皇帝之有邓禹,一见倾心,岂能不推心置腹?”
周瑜打量了孙策一眼,歪歪嘴。“那你倒是说说,你那个梦想究竟是什么?”
孙策眉心微蹙,严肃起来。“解治乱之根,建万世太平。”
周瑜眼神一闪,盯着孙策看了好一会儿,见孙策神情庄重,并无一丝调侃之意,这才扬了扬眉,微微颌首,眼中却多了几分担忧。“你是说抑制土地兼并?”
“虽不中,亦不……”孙策刚想再拽两句文,见周瑜眉头又皱了起来,连忙打住。“好啦,好啦,目的是解决土地兼并带来的治乱循环,但手段却不是抑制豪强这么简单粗暴,所以你也不用担心。我觉得豪强兼并土地虽然带来了很大的隐患,但本身却无可指责。谁不指望家大业大,一代更比一代强?这就和饿了要吃饭,冷了要穿衣一样天经地义,一味打压其实并不可取,事实证明也不可行。”
周瑜松了一口气。“我还以为你要光武皇帝度田一样呢。这么说,你是想引黄巾南下垦荒,解决他们的生计,又避免与中原豪强发生冲突?”
“这是个好机会,我想尝试一下。”
周瑜心中波澜大起。虽说孙策这个想法有点天真,但充实江东实力,扼控大江中流;抽空中原人口,对世家釜底抽薪;引黄巾南下拓荒,缓解兼并带来的土地缺口;这三个目的层层推进,一个立意比一个高,着实有可称道之处。特别是最后一点,已经站在了治国理政的高度考虑问题,即使是他也没有想到。仅从眼界来看,就值得他喝一声采,自叹不如。
怪不得我不知道他想如何争霸天下,我的眼界实在太低了。要争霸天下,当然在站在天下的角度,仅仅着眼于江东怎么够。
只是……心里总有些不甘。周瑜思索片刻,忍不住追问道:“那你昨天对刘辟、龚都说北方渐冷,粮食减产歉收是必然,不如去南方,难道是随口一说?”
孙策正想说话,突然发现周瑜看似轻松,眼神却很专注,不由心中一凛。这个问题太超前,也不符合现在的知识水平,如果不解释得合情合理,周瑜很难相信他的真诚。周瑜可不是那种主角王八之气一振就会喊主公的人,要不然他也不会拖到现在没有向袁家兄弟示好了。他将到了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思索片刻,摇摇头。“公瑾,你知道我大父是种瓜为生吗?”
周瑜点点头,眼中疑惑不减。
“比起稻麦,瓜对冷暖更敏感,一阵寒潮,很可能将所有的瓜都冻死。瓜如此,其他的粮食也是如此。你看长江南北,同样种稻,看起来只是一江之隔,相差不大,但产量却大不同。如果将范围再扩大一点,比如将青兖一带与岭南相比,你会更明白温度的一点点变化会有多大的影响。你知道岭南有些地方一年三熟吗?”
周瑜盯着孙策,大为震惊。昨天听了孙策那句话,他就在怀疑孙策是怎么会有这样的见解。他读的书比孙策多,也没读到过这样的内容,孙策是从何得知的?现在他明白了,孙策也许读书不如他多,但孙策观察事物的能力比他强。这是他从实际情况观察总结出来的,而不是哪部书里讲的。
没有哪一部书讲过这样的理论。但孙策也不是生而知之的圣人,他只是比普通人更用心罢了。
周瑜已经得到了答案,本想就此打住,却忍不住又问了一个在心里盘旋了很久的问题。“你与陆季宁说大地不是方的,而是如鸡黄一般圆,又是如何看出来的?你提到张平子的理论,又是哪一部书?”
孙策暗自抹了把冷汗。这装逼果然是个技术活,一不小心就露出破绽了。以孙策本尊的水平怎么可能有心思看张衡的著作嘛。陆康不清楚,周瑜却是一清二楚,他只是没问罢了。
“我听说那是张平子的理论,但我没有读过。我之所以相信大地是圆的是因为我自己的一个发现。”
“什么发现?”
“你出过海吗?”
周瑜摇摇头,眼神惊讶。大地不是方的而是圆的,如果是看了张平子的著作而知道的也就罢了,而孙策却因为自己的一个发现得出了同样的结论,这就令人震惊了。
“在海上,风波浪静的时候,你向远处看。远去的船会慢慢消失。如果大地是平的,那船只应该越来越小,最后变成一个点,你看不到,但它肯定在,对不对?”
周瑜想了想,点点头。
“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船会在变成一个点之前就消失,而且是从下往上渐渐消失。先是船身,然后船帆,就和沉掉了一样。这足以说明大地不是平的,至少是弧形。如果佐以月食时阴影的边缘是圆的而不是直的,那就更能说明问题了。”
周瑜倒吸一口冷气,不敢置信。他本来以为孙策是胡搅蛮缠,故意刁难陆康,就像庄子与惠子辩论人能不能知道鱼之乐一样的狡辩,现在才知道孙策是真的认为陆康那些学问没用,解决不了实际问题,这才懒得与陆康计较。
大地是圆的固然让人难以置信,但更让他佩服的却是孙策的观察之细致和思维之敏锐。这样的人即使不读书也比很多读书人了解的道理多,陆康被他逼得无以应对也就很正常了。
周瑜心中的疑惑散去,现在的只有钦佩。有些人天生就聪明,孙策显然就是这一类。那些因为他出身寒门,没有读过多少书就轻视他的人,必将被他唾弃。
“伯符可谓通敏兼人,颜渊一般的人物。”
“哈哈,公瑾过奖。”孙策松了一口气。总算反应及时,解了周瑜心中疑惑。以后吹牛逼还真得小心一点,不能小觑天下英雄,要不然装逼一时爽,破绽一箩筐,到时候不能自圆其说可就丢人了。不过,借此机会从心理上折服周瑜,打掉他的优越感,也值得小小地得意一番。
这时,一个黄巾军士卒走了过来,向周瑜躬身施礼。“刘将军请周郎过帐一叙,有事请教周郎。”
周瑜和孙策交换了一眼神,心领神会地笑了。
第014章 高手寂寞,幸好有你
刘辟背着手,在帐里来回转着圈,心神不宁。
他们现在虽然依附孙坚,但那只是因为孙坚兵强马壮,又有四世三公的袁氏撑腰,他们不得不低头。从内心而言,他对孙坚没什么信心,甚至有些看不起。论出身,孙坚还不如他和龚都呢。
接待孙策,只不过想借孙策的口向孙坚求援。可让他们意外的是周瑜居然在孙策身边,而且看起来竟有以孙策为主,侍奉孙策的意思。庐江与汝南接壤,他们对庐江周氏并不陌生。从周瑜的祖父周景算起,周家已经出过两代三公,虽然和四世三公的袁氏不能比,却已经是庐江一等一的世族。
庐江周氏的一举一动都有可能带来示范效应,周瑜与孙策同行仅仅是因为顺道,还是因为他决定支持孙策,这是刘辟现在最想搞明白的事。
帐外有脚步声响起,刘辟不敢怠慢,连忙走出大帐,亲自迎接。
“周郎到此,准备仓促,招待不周,还请周郎海涵。”刘辟满脸笑容,伸手相邀。
周瑜拱手还礼,淡淡一笑。“将军太客气了。瑜不过庐江一后生,叨扰将军,已经过意不去,岂敢得寸进尺。将军这句话,瑜不敢当啊。”
见周瑜客气,不摆世家子弟的架子,刘辟哈哈大笑。他将周瑜迎入帐中,分宾主落座,说了几句不着边际的闲话,这才做出一副诚恳请教的样子。“周郎行程紧张,本不该耽误你的时间。只是昨天孙郎说的话太过高深,我等思索一夜,还是想不太明白。周郎与孙郎交好,想必相知甚深,所以请周郎来,希望周郎能为我解惑一二。”
周瑜心中明白。刘辟、龚都对孙策提的建议并不信服,但这不是重点,他甚至庐江周氏对孙策的态度才是刘辟想了解的内容。世家的影响力不仅仅体现在他们的实力上,更体现在他们的示范效应上。庐江周氏如果全力支持孙策,就算孙策的建议再荒唐,刘辟、龚都都不敢掉以轻心。
“孙郎出于一片至仁,为将军出谋划策,目的清楚,方案明确,有何难解之处?”
刘辟一听,心中更是一动。周瑜对孙策评价这么高,那他们之间的关系肯定好了。他笑了笑。“周郎聪慧过人,一听就懂,我等愚昧,却是不太明白,所以才要向周郎请教啊。”
“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周瑜淡淡地说道,既不傲慢,也谈不上热情。
“孙郎为我等谋划出路,希望我等去江南,为何要去荆州,而不是取道庐江?”
周瑜无声地笑了,眉毛一挑。“取道庐江也不是不可以,只不过黄巾几十万老幼一路上的饮食从何而来?庐江太守陆康仁慈,但庐江也提供不了这么多粮食,你们难免有冻饿之虞。过了江是豫章郡,你们能否在豫章郡落户,也需要得到扬州刺史和豫章太守的允许,能不能成,尚未可知。取道荆州,渡江便可入长沙,而孙将军曾是长沙太守,恩信昭著,你们既是他安排的,这一切都不成问题。”
刘辟做出一副如梦初醒的样子,连连点头。其实这些道理他都懂,但是从周瑜嘴里说出来,他对孙家父子的态度就一目了然了。
“这么说,周郎也觉得我们应该离开汝南,前往长沙?人心念旧,故土难离,这可不容易呢。”
周瑜点点头。“将军所言不无理,不过这些都是俗人考虑的道理,而不是将军的道理。大丈夫志在四方,何必苦守一方故土。圣人说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如今天下将乱,中原混战已经箭在弦上。苦守汝南,为人鱼肉,还是远避长沙,开辟一方乐土,黄巾百万生民,唯在将军一念之间尔。”
刘辟笑容满面,躬身施礼。“多谢周郎指点,辟感激不尽。不知周郎这次去南阳是顺路还是久住?若能常常请益,实在是我等莫大福份。”
周瑜笑道:“将军是孙将军部下大将,我与孙郎同行,将来免不了在孙将军左右,见面想来不难。至于请益,有孙郎为将军谋划,将军前途无量,何必求我,说不定我还要求将军帮忙呢。”
刘辟大笑。
上计吏行程紧张,孙策也担心孙坚遇险,不肯在刘辟大营久留。吃过早饭,他们就匆匆起程。周瑜把刘辟和他交谈的经过与孙策说了一遍,孙策倒也坦然。别看刘辟是黄巾军,已经与流寇一般,但他们还真未必看得上孙坚。相比之下,周瑜的说服力要比他强得多。
在这重家世的时代,一个寒门出身的武人哪有登高一呼,四方云集的资格,那是袁绍、袁术这样的世家子弟才有的待遇,连周家都不敢奢望的。
“天下总是庸人多,智者少。”孙策笑道:“公瑾,你有没有一种高手寂寞的感觉?”
周瑜想了想,忍不住笑出声来,流露出一丝自得。“幸好有你。”
孙策也忍不住哈哈大笑。比起周瑜得遇知音的欣喜,他更加高兴。周瑜虽然年轻,经验还不够,但他毕竟是这个时代最杰出的人才之一,天赋在那儿摆着。能得到他的认可,就能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到了南阳,他要与袁术和袁术身边的人打交道。拿下荆州,他还要与荆州的世家打交道,由周瑜这个世家子弟出面要比他出面更合适。
他毕竟不是这个时代的人,说得太多容易露出破绽,迟早会引起别人的怀疑。他如果总像和陆康说话那样剑出偏锋,也未必能让人信服。君子可欺之以方,不是每个人都像陆康那样死脑筋。周瑜不就生疑了吗?
一路西行,十余日后,孙策等人从桐柏山北麓,经武胜关进入南阳境内。一打听,孙坚正在襄阳作战,孙策就不想去宛城了。他的任务是避免老爹孙坚犯那个低级错误,莫名其妙的挂了,可没时间去和袁术聊天打屁。
周瑜是陆康举的孝廉,不过他对这个显然没什么兴趣,不顾上计吏的再三央求,决定和孙策同行。上计吏很失落,从现在开始,他的安全只能自己负责了,能不能活着回来,谁也不说不准。
第015章 父与子
不远千里而来,只为见到老爹孙坚,想救他一命。但真正要见孙坚时,孙策却有些心虚。
孙策从小就在孙坚身边长大,又是长子,孙坚对他期望甚高,亲手教他习武,有时候出征还带着他,对他太熟悉了。周瑜都能感觉到他的异常,孙坚怎么可能感觉不到。一露出破绽,该怎么解释?
他做了很多准备,不过等他坐在孙坚面前时,他发现这些准备都没什么意义。
“你变了。”孙坚盯着他,毫不掩饰眼中的失望。“这段时间在舒城,你都遇到了一些什么人?”
孙策很惊讶。孙坚究竟看出了什么,口气这么冲?难道孙策不是他亲生的?孙策抬起头,看着眼前的孙坚,有种即将窒息的感觉。孙坚三十七岁,正当壮年,身材矫健,眼神如刀,坚定而凌厉,看着孙策时既有一丝不悦,还有一些……失望。
孙策有些诧异,随即又释然了。
从十八岁入仕开始算起,孙坚在仕途上已经打拼了二十年,随刺史臧旻征山贼,随太尉张温讨西凉,随中郎将朱儁平黄巾,从一个没有任何家世背景的普通百姓一路杀到长沙太守,封乌程侯,又成为讨董大战唯一取得胜绩的将领。
相比之下,身世更好的曹操还没有提得上嘴的战绩,此刻应该忙着和黑山黄巾交战,打怪升级,挣一个东郡太守。身世差不多的刘备就更怂了,长征之路遥遥无期,目前还看不出一点希望,将来……更没希望。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孙坚的战绩在三国英雄中首屈一指,有足够骄傲的资本。将孙坚的战绩回忆了一番,孙策有些理解孙坚的潜台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