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明长昱无声捻着袖口江牙绣纹,状似随意地问:“琴棋书画四君子,为何到你这里,就只剩三君子?”
  陆卓远愣了愣,似斟酌些许,才说道:“我与祝兄以及罗兄相交时,也知晓书院里流传四君子之说,可毕竟人有亲疏,在我与他们初始时,于慎就与祝兄、罗兄交情不深,所以我也没有与于慎深交。”顿了顿,又道:“于慎,自有他的交友圈子,他所在的圈子,与祝、罗二人所在圈子,似乎有些龃龉。”
  “为何?”明长昱问。
  陆卓远谨慎地说:“向来人多的地方,都会莫名的划分各自的阵营。人们为了自己好过,大都会选择于自己有利的一方,于慎与祝兄等人的情况,大约就是如此。”
  拉帮结派搞团体这样的事,处处都有。书院的学生分化阵营,比起朝党上的分化,要单纯简单一些。明长昱对此颇有自己的见地。于是他问道:“既如此,你认为这两方,谁是核心人物?”
  陆卓远摇头:“我不与书院的其他人深交,故而并不清楚。”
  这句话,就犹如一个封口,将明长昱接下来的问辞挡了。
  明长昱深深地看了对方一眼,问了最后一个问题:“你们离开书院时,于慎是死是活?”
  陆卓远怔住,立即摇头:“我们离开时并没有注意他。”
  陆卓远离开之后,明长昱才让罗文华入内。罗文华的家境,比起陆卓远于慎等人更贫寒些,初到京城时,整个人很是谨慎拘束,这两年见识了京城的人事,才恢复开朗。他见到明长昱,十分惊愕且慌乱,想起他就是流杯亭送酒的人,又见他凌威不怒,便恭敬行礼回话,照明长昱所吩咐,将与于慎同留凌云书院当晚的情况详细说了一遍,事无巨细,连与宋夫子相见时喝了什么茶都交代了,还说自己茶水喝多了,起了几次夜,见屋外风雨交加,夜深无人,担心被风雨侵害染上风寒,所以钻进被子里睡到天亮。
  虽啰嗦了些,但与陆卓远的说辞相同。一来,只是知道于慎来了书院,却不曾与他碰面。二来,在夜间时没有听到什么动静。三来,离开书院时,也不知于慎是否离开了。
  明长昱待他说完之后,问道:“于慎与你,以及祝守恩关系如何?”
  罗文华缓缓地说:“我与于慎没太多交情,祝兄与他,也不过是同窗。”
  他回答得很是笼统,好像让人找不出错处。
  明长昱面色凌厉,让人望之如临深秋寒霜,罗文华看他一眼,又飞快低下头去。
  片刻之后,明长昱收回冷厉审视的目光,不再询问,而是让他自行离去。
  接下来,询问的人是祝守恩。祝守恩的说辞,与陆卓远以及罗文华大同小异,这三人在与于慎同留书院当晚,竟没一个人去见过于慎,甚至相安无事。
  这三人的话到底是真是假?
  君瑶从屏风后走出,在明长昱对面坐下。方才在屏风后,她一边听着陆、罗、祝三人的话,一边思索着至今发现的线索。若当真如他们所说,于慎的死或许就与他们无关。
  她说道:“应再详查于慎。他在书院中的点点滴滴,与人相处的重要事件,都需查清楚。”
  明长昱颔首,说道:“已让人去查了,就这半日就会有消息。”
  君瑶便放心地等待着明长昱的消息。时间不早,她还需回刑部一趟,所以离开大理寺。街道上阳光溶溶,秋风飒飒,君瑶刚出大理寺的门,便见罗文华与祝守恩在一处低声说着话。
  她状似无意地路过两人身边,正听见罗文华提出要送祝守恩出城,祝守恩婉言拒绝了。
  罗文华轻叹一声,问道:“如今离开了书院,候补也没轮到你,你该如何是好?”
  祝守恩说:“我回了京郊县里,邻里得知我是京中书院的人,便让我前去教授他们家中小孩学业。我已答应了,很快就有进项。”
  罗文华惋惜地看着他,拍了拍他的肩膀:“祝兄,公道自在人心,上天不会辜负你的。”
  祝守恩落寞地点了点头,与他辞别,转身离去。
  君瑶走得慢,恰好与祝守恩同行一段,她故意放缓脚步,在街边拐角处候着。等祝守恩走近之后,才上前拱手道:“祝兄。”
  祝守恩闻言一怔,停下脚步看她,打量了一会儿才想起她是谁。连忙上前见礼,他整个人有些疲惫,但行之端正得体,一丝不苟。
  君瑶与明长昱与祝守恩三人在流杯亭饮酒时,并未告知真名,只说自己姓楚,于是祝守恩便礼貌温和地称她为楚公子。
  君瑶还穿着刑部的官服,祝守恩看了眼,说道:“想来楚公子还有要务在身,在下不打扰了。”
  刚见面就要走?君瑶说道:“我是来大理寺送东西的,如今东西送到了,也没什么事了。不如我送你一程?”
  祝守恩有些拘谨,微微摇头,轻声道:“在下也不急着出城,还得到京中药铺去买些东西。”
  君瑶说道:“那正好,你要去哪家药铺?我看顺不顺路。”
  祝守恩说了几个药铺的名字,没有一家是京城的名家,好在有一家离这边很近,且是顺路,君瑶便名正言顺地与祝守恩同行了。
  祝守恩大约是很少来城内,从大理寺到他说的回□□铺,他竟好几次走错,若非君瑶及时提醒,他只怕耗费许久都找不到。
  “祝兄在书院三年了,没常来京城看看吗?”君瑶问。
  世人都知京城的魅力,寒门学子寒窗苦读,就为看一眼那巍峨壮丽的宫墙,各地各国的商人,跋山涉水远渡重洋,就为看一眼京城的繁华,上至王侯,下至三教九流,都聚集在京城,为这座城狂添喧嚣与荣华。这里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繁华迷眼,这里有让人登天的阶梯,有让人扶摇青云的机遇,让人乐不思蜀,流连忘返。
  可是祝守恩没来过?
  祝守恩只讷讷地回道:“平日大多留在书院温书,只和两位好友来过两三次……”顿了顿,又道:“为家人抓药来了几次。”
  前方是一个岔道,他停了停,让君瑶指了路才继续往前走。走至川流不息的街面,他看到了宝马香车,看到了周身绫罗金玉的富贵人家,也不管那些人是谁,便带着君瑶与旁人一道去街边回避。
  君瑶看了那马车上的徽记,识出那是淳王府的马车。
  “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
  君瑶听得祝守恩的声音从耳边浮过。她愣了愣,侧首看着对方。回避的人群里,他毫不起眼,布衣布鞋,半旧直,只是那双微垂的眼底凝着落寞与微不可见的嘲讽。
  待淳王府的车马路过之后,街面恢复如初的沸腾。
  君瑶问祝守恩:“祝兄才学惊人,诗词随口就来,我还想请教祝兄方才念的诗是什么意思呢。”
  祝守恩淡淡地说:“不过是一句耳熟能详的诗,诗中赞叹马车华美,乘车的人气度不凡。”
  “哦,”君瑶状似明白般点点头。
  不出片刻,回□□铺到了。祝守恩将药方交给伙计,伙计抓好药之后,结账说道:“八十六文钱。”
  祝守恩本掏在口袋里的手顿时一僵,下颌也紧了紧,无声地捏住钱袋,低声说:“上回来不是才七十八文钱?”
  伙计将算盘拨给他看,指着纸包了里的一种药草说道:“这位药近来有些紧缺,价格涨了些许,所以贵了。”
  祝守恩眨眨眼,向伙计拱手说道:“能否便宜些,在下……”
  伙计打断他:“公子,这已是最便宜的了,小的只是一个抓药的伙计,不敢随意降价。”
  祝守恩为难地看了眼君瑶,欲言又止,又转头看向伙计,试探着问:“那能否将这味要减半?”
  “那可不行!”伙计坚决摇头,“药减半,那药效就差了。若耽误了病人治病,也是要砸我们铺子的招牌的?小的不敢擅自做主。”
  祝守恩犹豫半晌,只好说道:“抱歉,能够暂且将药留下,待我去……借到钱了再来买。”
  “也好。”伙计轻叹一声,心道他的确不易,便将药包好,放到抽屉里,“这药我先替你留着吧。”
  祝守恩道了声“多谢”便转身走出药铺。君瑶紧随上去,趁没人注意,才轻声说:“祝兄,你还差多少?不如我借你?”
  祝守恩私心里不想向任何人借钱,方才和伙计说的那些话,也不过是为了让伙计将药给他留住。
  他感激地看了君瑶一眼,婉拒道:“我去下一家药铺看看,也许会便宜些。”
  说罢,他就到街旁问路。一连问了两人,对方都行色匆匆,没说清楚药铺的位置。君瑶少不得要再帮他带一次路,依旧选择了“顺路”的一家。
  现下选择的这家药铺街道上有好几家铺子,祝守恩一一问过,价格甚至还高了些。
  最终他无奈的买下八十七文钱的药,用光了身上所有的钱。
  君瑶问他:“你家离这里不近,你没钱租骡子要怎么回去?”
  “走回去。”祝守恩将药小心地放进衣襟里,继而又向君瑶拱手,谢道:“多谢楚公子带路,若有机会,在下定当……”
  “举手之劳,”君瑶截断他的话,“不如我借你两文钱,你租一匹骡子吧。否则你这样走回去,就算走到天黑也走不完,脚也会磨烂的。”
  她刚拿出两文钱,就被祝守恩推了回去:“楚公子好意在下铭感五内,可暂且不说我与你交情尚浅,不到借钱的地步,就算我现在借了你的钱,也不知何时才能还你。”
  君瑶愣了愣,没想到一文钱竟能难倒祝守恩这样赋有才学的学子。她迟缓地说:“一两文钱而已,就当我请你吃了一顿饭,可以不用还的。”
  祝守恩蓦地握紧双拳,面色有些苍白。半晌后,他解下随身携带的包裹,一层层打开,拿出里头的琴来。
  君瑶没想到他竟随声带着琴,还没缓过神来,便听祝守恩说道:“楚公子慷慨解囊,我无以为报,为你奏琴一首,聊表感激。”
  说着,他引着她,寻了一处没人的角落,席坐在地上,开始抚琴。
  琴声琮琮似流水,如珠如玉的弦音丝丝切切地流淌而出,似春风染过绿荫,若溪流淌过山林。
  君瑶不懂欣赏琴声,却感受到祝守恩的陶醉。他微微眯眼,沉浸在琴声里,修长的手指时轻时重地拂过琴弦,无比珍重虔诚,犹如一个信徒,捧着令他向往且顿悟的佛经,于菩提下,于尘埃里,慢慢地了悟结束一曲琴乐。
  须臾后,他竟落下了泪。他的身体在幽咽凝涩的琴声里颤抖僵硬,手也不听使唤,一根紧绷的琴弦突然松了,歪歪扭扭地挂在琴柱上。
  琴声也这般戛然而止。
  祝守恩已泪流满面,他抱紧琴身,低声哭泣,仿若一个迷途的幼孩,诉着无言的悲伤。
  君瑶顿时手足无措,她只能问:“你怎么了?”
  祝守恩双手往脸上一抹,擦掉眼泪,哽咽道:“今日我入城,其实本打算将琴卖掉的。”他不停的摩挲着琴弦与琴身,“这琴,是我父亲留给我的唯一遗物,他留给我的其他东西,全部卖掉供我读书了。这些年,我与这琴,犹如亲生兄弟一般,从不分离,无论寒冬酷暑,我都带着它。无论多么艰难,我始终都不曾想过要卖掉它。是它成就了现在的我,否则我也不能称得上书院的四君子之一。可惜我终究还是想要辜负它,我弄脏了它,甚至想卖了它换钱。”
  他抬起琴给君瑶看:“楚公子你看,它的琴身如此润泽如玉,琴弦古朴苍劲。我每天都擦拭它,按时给琴弦上松香。今日一早,我也如此……我心里不舍,可家中病重的母亲与幼妹不在乎我的琴如何,也不在乎我的琴技是否出神入化……她们甚至觉得,这琴还比不上山里的柴火。柴火尚且能煮饭让人取暖,而这琴能为她们做什么?”
  君瑶心乱如麻,又心生悲悯。她许久无言,只因不知该如何宽慰眼前这个流泪的七尺男儿。
  也不知为何,不远处便响起了琴声,来自绿楼红墙的楼阁,琴声里伴着阵阵银铃欢笑,还有男女玩乐的笑谈。
  远远看去,那拨琴的女子身上,已挂上了红绡,头上还多了几支钗环……
  祝守恩沉默了……此时此刻,他内心犹如针扎。他苦读寒窗,囊萤映雪,悬梁刺股,十几年下来,竟还比不上一个歌姬!
  愣了许久之后,君瑶也回过神了,她干干地说:“祝兄也不要太过悲观了,你不是还能给邻里的孩子教书吗?”
  这句话,似一道光照进祝守恩的心里。他豁然明朗,突然又想起刚才太失态了,十分难为情。他抹了抹脸,窘迫地笑了笑,“简直让楚公子看笑话了……方才,呃……”
  “方才我如听天籁,如闻龙言凤语。”君瑶笑道。
  祝守恩失笑,旋即端正肃然地向君瑶拱手行礼:“多谢楚公子。”
  君瑶摆摆手,“客气了。”
  祝守恩收好琴,辞别道:“天色不早了,我得赶路回去,改日定亲自谢过楚公子。”
  君瑶也不和他客套,叮嘱他一定要去租一匹骡子之后,才与他告别。
  第200章 书院失火
  君瑶回了刑部,向隋程借了一匹马,前去凌云书院。
  在大理寺时,她便想再去书院一次。明长昱大概也十分清楚,于慎或许与祝守恩、陆卓远、罗文华三人之间发生了什么,只是这三人关系如铁,难免会有所隐瞒。
  但凡做过或留过,就会留下痕迹。君瑶想再去书院查看,也许能发现新的线索。方牵着马出门,隋程就兴致勃勃地跟了上来,左赖又赖地要跟着去。
  他对书院没什么兴趣,也不喜欢查案,只是听闻书院里有流浪猫崽,便带上中午吃剩的鱼肉前去喂食。
  只要他不耽误事情,君瑶就随他。他大司空之孙的身份,对她来说或许还有帮助。
  淡秋雾起,樊川青白晕染,凌云书院外石径蜿蜒,道旁枫叶如火,路尽头飞檐仓古,雕甍掩绿。自书院出事之后,工部和大理寺拨了几批人来看守,还将山长与几个斋长提了回来。君瑶向守门人说明来意之后,才得以入院。
  </div>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