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他要培养的是经世济民的人才,所以会有些体查工匠、农民的生计实践活动,甚至要带学生亲手务工务农。各位家长如有意向,请按时为学生填写报名表交到府衙礼房,若心疼孩子的,也可以放弃这次机会。
怎么可能放弃!
他们花大钱捐资建经济园,还不就是为了给孩子买个跟三元及第的宋大人读书的机会?
慢说学手艺、做农活,哪怕要把他们家子弟塞进周王的队伍里跟着巡视九边他们都乐意!
给府里捐了两块黑稻试验田的张家族长拿着录取通知书翻来覆去地看了几遍,喜得呼吸都有些不稳,连声叫管家:“把家里会念书的子弟都叫来,都叫来!宋大人终于要收学生了,咱们家定要占先,把出息的子弟都送过去!读书的这点束脩不算什么,出不起的便从咱们族田里出,务必叫咱们张家多出些才子,压过城西那几户人家!”
这录取通知书通知的都是捐了款的人家,对子弟要求也不高,凡通了经的都能入学,不求一定要考出秀才、举子功名。
他家里拢拢也有十来个会读书的子弟,但年纪太大、不够聪明的都挑剔出去,最后剩下的也只五六个,都是十几二十几,聪明俊秀、有希望中试的年轻人。
他主动担下了这些孩子的学费、生活费,将人都叫到祖宅教训:“不管宋大人教什么,教什么你们就用心给我学什么,哪怕只叫你们下田耕种也得耕!皇上娘娘们还要行耕藉礼、先蚕礼,你们不过是个陕西富户家的子弟,不许在外头贪玩躲懒,丢了咱们家的脸面。谁敢不用心学,丢了张家的脸,以后也不必再进这家门了!”
那可是三元及第,圣上钦取的翰林公,这些顽劣子弟能跟人家说句话都是他家祖坟冒烟,敢有不用心念书,气着状元老师的,他就亲自抡板子往死里打!
别看他一把年纪,老胳膊老腿,说出这话来照样把子弟们吓得不敢抬头,老老实实地应下,一人拎着个老族长让人备下的书箧回家,预备七月初十,宋大人休沐日正式入学。
书院就建在城外数里远的地方,有条水泥浇筑的平坦大道直通到那里。
许多学生提前到学校参观过,只见校园外用一人多高的砖墙柱和竹栅围着,大门口一对石狮,左右堵着两个彪形大汉,将门看得牢牢的。
他们隔着门看见一座极平的操场,后面是两座平顶二层小楼,漆着粉白的墙,装着极大的玻璃窗,窗扇开着,反照出一道道晃眼的阳光,窗里又装了纱屉。
楼下是一群穿着短衫长裤的少年、童子在院子里活动:有的踢球,有的打羽毛球,有的摇着长绳跳,甚是活泼。唯独没见有捧着书读的,倒叫这些前辈书生有些感叹。
这些学生也忒松快了,先生们怎么不拘着他们念书呢?难不成宋大人也不管这些?
这些孩子的先生就是从府、县学里挑出来的,隔着门窥探的几人中也有打听过内情的,带着几分神秘的微笑告诉他们:“这就是宋大人安排的!宋大人说是少年人读书太久,易伤筋骨,读半个时辰就放子弟们出来活动一会儿,再读书时也有精神。”
等他们入了学,也应当能像这些孩子们一般,读一阵歇一阵……比白日里跟着学校教官读书轻省多了。
怨不得人家是状元呢!
怨不得人家是理学大师呢!
怨不得人家能当翰林储相呢!
就这份体贴他们读书人的心意,别的教官哪个能想到?
几个学生虽然被铁栅栏门和左右看守的“保安”拦在铁门外,没能亲自进去见识见识学校的全貌,但管中窥得一角,也足够他们脑补出这所新学校的好处了。
几人回去描述一番,又将心里的猜测当真的讲给亲友,再有人向给宋大人打工的同窗逼问出“技术学院”里小学生们轻松的学习、活动安排,都让这些学生暗松了口气,不再担心宋大人会叫人留太多功课,逼他们日夜不歇地念书。
却也有人暗里憋了口气,又怕这研修班讲的太少太浅,耽搁了他们读书进士。
然而一切猜测都停止在了七月初十,开学的第一天。
他们亲身进了汉中书院,见到了俊美无双、温和慈爱,关心学生身心健康的宋大人。
然后被宋大人当场安排下了入学考试。
第175章
汉中府职业技术专修学院,是大郑第一所现代化教学的民办职业技术专修学院。学校下属蒙学教育、职业技术、实学研修三大二级学院, 专门培养高级技工、管理人员与朝廷命官, 教学水平过硬, 注重学生专业和综合素质培养,立志为大郑培养出适合时代变化的官员、名士和技术人才。
其中技术类专业包教包会, 提供吃住,毕业后由校方分配对口工作,深受广大流民和汉中府慈济院孤儿的好评;而研修班虽然不包分配, 但以校长宋知府的责任心, 是必须将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学生的。
德, 先考两条《大郑律》。
智,四书五经题各一道, 限三百到五百字;鸡兔同笼一道, 面积一道。
美, 书法或绘画一篇。实在都不行的可以拓展到文艺类, 诗词曲赋、弦管笙箫自选。
体,可选足球、羽毛球或弓箭、武艺、骑术, 学校提供器材, 自由组队, 棋类项目不计入内。
劳……这项入学之后有的是机会, 不用提前考试。
开学第一天, 全校学子在新建的大礼堂初见宋三元、宋知府的激动、喜悦之情,就被连场考试打击成了灰烬。几名才刚读了经,还没正式备考的小学生坐在下头瑟瑟发抖:“我等尚未读过律条, 若、若考不过可怎么办?”
不会怎么办的,放心大胆地答,考不好也不会开除他们,宋校长只要看看他们有没有朴素的道德观念而已。以后补习班上,会有教官给他们补上的《大郑律》课的。
就在这座礼堂考,宋校长亲自在堂上监考,在本校兼职任教的府县两学教官巡场,希望各位同学尽力发挥出最高水平。
不要作弊,作弊者当场请家长,全府通报批评。
不要忘了他们校长是汉中知府,这一通报能直接通报到十一个州县去。
考试内容一场比一场繁难,考场规矩一条比一条苛刻,不是真会读书、胸有成竹的好学生,都要抱着桌子哭了。虽然也还有几个有胆略,看这大礼堂席位排得密,想试试抄领桌的,看见发下来的卷子,心也都凉了。
卷子是宋大人亲自出题、亲手刻版油印的,分为甲乙卷,一列发甲卷、一列发乙卷,往左往右看见的都是与自己不同的考题,想抄也无从下手。
礼堂主席台是一座高台,宋大人坐在当中,将下头学生的小动作一览无余,座席间过道里有教官来回穿梭,见着谁抬抬头也要拿印章印一记。
跟正经科考的规矩一样,凡用印印过的,都减一等评分。
然而这两场可说如岁科两试一般严谨,一般折磨人的判题、经义、算术考试还不是最可怕的。更可怕的是,待他们考罢这两场,吃了顿食不知味的“营养餐”,又分考场献了一回诗画琴书的才艺后……
他们这些考生还要换上学校备的窄袖束腰、前后摆开汽儿的“校服”,到碾得平展展的黄土场上,当着一众课间休息的小学生的面、当着校外隔着栅栏围观的闲汉的面打球跳绳、骑马射箭。
虽说这些也是他们读书人应有的活动,可相熟的朋友结伴玩乐,跟在大庭广众下叫人看着比试胜负,心态自然是不同的。
更何况旁边还有先生盯着,拿笔一条条记着有谁失脚丢了球,有谁打球打偏了,有谁骑马姿势不好,有谁射箭脱靶……
记下来这些还要扣分,也不知最后这考绩会不会合到前头的考评里。
踢球的早顾不得风流体态,浪子精神;打羽毛球的也不敢满心念着寄身白羽、遨游太清;骑马的一身绷紧似弓弦,拉弓的两臂较力到极限……总算都尽了平生力气,考出了自己最高水平。
在旁记录的县儒学教谕叹道:“平日上学常见不着人,宋大人让考校了这些,才看出生员们请假的那些工夫都干什么去了。”
几位教授、教谕、学正、训导大含深意的目光落在考生们脸上,看得他们脸色一阵红一阵白,甚至有些后悔方才考得太尽力了。
好在很快他们就不后悔了,因为宋大人看了考核记录之后点评了一句:“看来我们这些学生身体尚可。”
虽然只说“尚可”,可宋三元一句夸奖是易得的吗?
这几十年的球没白踢,骑射没白练!若是他刚才就在场边看着,夸他们几句,他们还敢玩出更多花样来!
综合成绩最高的一位踢球好手徐秀才大着胆子上前邀夸:“大人若要看,学生还能踢出许多花样,似什么飞鬓、缴脑、双实捻、双虚捻、套玉环、挂玉钩、乌龙摆尾、丹凤摇头、仙人过桥的花巧招式也都能奉承。”
数遍汉中府城,也不惧哪个高手。
宋时露出几分兴致,“哦”了一声:“当真不惧?若有专门踢球的圆社子弟也不惧?军中惯会踢球的军士也不惧?”
自然不惧!
他也是个富家子弟,正是圆社中人,汉中府齐云社中也没几个子弟胜得过他。至于军中……那些老兵会什么,不过军中训练之余偶尔踢球,不及他们圆社子弟精研此道,技艺多端、洒脱风流。
宋时点点头,抬手拍了两下,静了场子,朗声说道:“去将本府向青石关薛指挥借来的亲兵唤上场来,与咱们学校里的子弟们切嗟一二。”
他倒不是要军训,这些学生也没时间军训。
他只是想进行一下开学时的爱国主义教育。让他们见见真正的工农兵,别只沉浸在读书人的小圈子里,看不起广大人民群众。
不一时七名亲兵被带了上来,恰好凑成一支筑球队伍:一个前场正蹴的球头、一个后卫的骁色,左右正挟、副挟,又有左竿网、右竿网守门,最后一个散立救场。
齐云社号称“天下圆”,也是风靡大郑的国家级运动。踢球的不仅限于富贵子弟,往往不起眼的市井老人、十六七岁的云鬟少女都可能是一踢三丈二的高手,只要下场就要一团和气,遵守多年传承下来的圆社礼节。这些学生倒也没什么自恃身份,不肯和军士对踢的心态,不过争胜的心思重,一定要在宋校长面前露脸。
学生们也不用挑人,就方才体测时踢球踢得好的几个子弟主动站出来,要在宋大人面前给他们读书人长长面子。
他们做体测的考场当中就立着两个球门,四角立着旗竿,地面白粉洒地,划出了边栏。两队隔着球门占好了位置,一旁会乐器的同窗击鼓引哨,吹弹起来,将两队人情绪挑起,找准节拍开始筑球。
学生们踢得风流婉转、花样百出,考“白打”时传球接球的动作都能得高分,却当不过军中偏于力量的打法。他们的球虽然能穿过竿网,给自家得分,可兵士的球从竿网下穿过来时,一球打在他们身上,就如遭人重重打了一拳,连站都有些站不稳,不堪抵挡。
凭他们多少本事,竟叫这些人一力降十会地降住了!
徐秀才自告奋勇地做了球头,输了之后才想起官府办球赛时,有个输球的队伍要拉球头去挨杖的习俗。
赢的球头得赏,败的球头挨杖,他一个新泰二十年秀才,该不会真要当众脱剥了裤子,挨上这一杖吧?
他可怜巴巴地看了宋大人一眼,宋大人却只顾着斟酒、赐花、赐银,半晌没顾得看他。
好容易想起他,唤他到身边,也只问道:“你们踢球的技法是好的,本府眼里看得见,却是输在体力不如人上。”
是啊是啊!大人明察秋毫,他们也就只体力比不得那些军士,别的都远强似他们!
宋大人鼓励地笑了笑,问道:“那你们如今可有什么想法?”
下回……再赢回来?
几名少年书生迟疑地表了心意,宋大人满意地点了点头,指向那队正在庆功的士兵问:“你们又知不知道他们为何有力气、踢得一脚好气球?”
因为当兵的要习武,练出来的力气?
恭喜你们答对了。学校以后就要设体育课,体育课上不仅有今天考核的项目,还会有些基础的武艺操训,让他们这些学生强身健体,不做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
这几位亲兵是他特地从青石关借来的,往后有机会,还要请他们教众人操训。
众生这回可不止惊讶,甚至有些惊骇:他们是读圣贤书的才子儒生,怎么能跟士兵学武艺?他们要武艺,要一身蛮力又有何用?
有用啊!
以后实验实搬砖、工厂实习、自己创业、在任上推进工业化造福百姓……没有好体魄哪里盯得下来?干不了多少活就能累病的人,就算有再好的脑子又怎么能为国家建设作贡献?
宋大人饱含期许地看着操场上这稀稀落落的百十个学生:“你们读书读的什么?《大学》之道,开门见山便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难不成你们对自己的要求就只有修身、齐家两项,不想着为圣上分忧,不想为朝廷平定九边之乱,开疆拓土,导边蛮内附,使我大郑上下安享太平天下?”
第176章
年轻人不能老想着自己做官敛财,得有点为国为民的大志。不说能“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也得“读书不为稻梁谋”吧?
宋校长倾情问道:“诸学子来汉中学院, 随本府读书, 不正是为了他日月宫折桂,做朝廷栋梁?你们难道不想着身兼文武、出将入相?
“就是你们一心淡泊名利, 也要对得起圣上和朝廷诸公的期许。万一朝考后将你们分至兵部、都察院,朝廷要你们如杨巡抚、桓御史一般到九边提点、巡查军务,没有一副好身体, 如何担得起来?”
他们桓大人要不是个上马能提刀, 下马能算帐, 文武双全的才子,朝廷能用他到边关监察军务吗?他敢临阵决断、拉下治军不力的守将, 亲自上城督战, 最后带着一身功绩平安回京吗?
你们这些人就是年轻、经验浅, 不懂得领导用人恨不得一个当八个用的心思。
宋校长满怀期待地朝他们看了一圈, 寄语这些年轻人:“今日这几场考试下来,诸生也辛苦了。学院暂放你们几天假, 三日后各科成绩算出来, 便在本府学庙外张榜公布, 依着考试成绩分班。不同班级的课程进度排得不同, 到时候自有教官为你们发下课程表, 以后依着课表上课。”
日常课程安排分为经义、文章、史学、算术、律条、文艺、武艺七门,不同进度的班级课程安排不同;而到休沐日,他这位校长亲自带课, 给诸生讲解经义、物理,带他们到群众中去,见识世情民生,甚至亲身体验一日普通百姓和城关守军的生活——
不知百姓疾苦的人怎么可能做得好官?
他才说出实践课的安排,操场上那些学生就当场变了脸色,嗡嗡议论连成一片。这其中竟然出了学生意见领袖,低声与身边同学议论几句,便抱团联袂走向宋时。
他身边的府县学教官、军训教官连忙上前保护,生怕这群学生言行莽撞,惊了他们金贵的三元大人。宋时倒是从来不畏人上门找茬的,摆摆手分开众人,上前问道:“诸生寻本府是有何事要问?是不愿在学庙外张榜排名耶?是对课业安排有疑异耶?”
怎么可能放弃!
他们花大钱捐资建经济园,还不就是为了给孩子买个跟三元及第的宋大人读书的机会?
慢说学手艺、做农活,哪怕要把他们家子弟塞进周王的队伍里跟着巡视九边他们都乐意!
给府里捐了两块黑稻试验田的张家族长拿着录取通知书翻来覆去地看了几遍,喜得呼吸都有些不稳,连声叫管家:“把家里会念书的子弟都叫来,都叫来!宋大人终于要收学生了,咱们家定要占先,把出息的子弟都送过去!读书的这点束脩不算什么,出不起的便从咱们族田里出,务必叫咱们张家多出些才子,压过城西那几户人家!”
这录取通知书通知的都是捐了款的人家,对子弟要求也不高,凡通了经的都能入学,不求一定要考出秀才、举子功名。
他家里拢拢也有十来个会读书的子弟,但年纪太大、不够聪明的都挑剔出去,最后剩下的也只五六个,都是十几二十几,聪明俊秀、有希望中试的年轻人。
他主动担下了这些孩子的学费、生活费,将人都叫到祖宅教训:“不管宋大人教什么,教什么你们就用心给我学什么,哪怕只叫你们下田耕种也得耕!皇上娘娘们还要行耕藉礼、先蚕礼,你们不过是个陕西富户家的子弟,不许在外头贪玩躲懒,丢了咱们家的脸面。谁敢不用心学,丢了张家的脸,以后也不必再进这家门了!”
那可是三元及第,圣上钦取的翰林公,这些顽劣子弟能跟人家说句话都是他家祖坟冒烟,敢有不用心念书,气着状元老师的,他就亲自抡板子往死里打!
别看他一把年纪,老胳膊老腿,说出这话来照样把子弟们吓得不敢抬头,老老实实地应下,一人拎着个老族长让人备下的书箧回家,预备七月初十,宋大人休沐日正式入学。
书院就建在城外数里远的地方,有条水泥浇筑的平坦大道直通到那里。
许多学生提前到学校参观过,只见校园外用一人多高的砖墙柱和竹栅围着,大门口一对石狮,左右堵着两个彪形大汉,将门看得牢牢的。
他们隔着门看见一座极平的操场,后面是两座平顶二层小楼,漆着粉白的墙,装着极大的玻璃窗,窗扇开着,反照出一道道晃眼的阳光,窗里又装了纱屉。
楼下是一群穿着短衫长裤的少年、童子在院子里活动:有的踢球,有的打羽毛球,有的摇着长绳跳,甚是活泼。唯独没见有捧着书读的,倒叫这些前辈书生有些感叹。
这些学生也忒松快了,先生们怎么不拘着他们念书呢?难不成宋大人也不管这些?
这些孩子的先生就是从府、县学里挑出来的,隔着门窥探的几人中也有打听过内情的,带着几分神秘的微笑告诉他们:“这就是宋大人安排的!宋大人说是少年人读书太久,易伤筋骨,读半个时辰就放子弟们出来活动一会儿,再读书时也有精神。”
等他们入了学,也应当能像这些孩子们一般,读一阵歇一阵……比白日里跟着学校教官读书轻省多了。
怨不得人家是状元呢!
怨不得人家是理学大师呢!
怨不得人家能当翰林储相呢!
就这份体贴他们读书人的心意,别的教官哪个能想到?
几个学生虽然被铁栅栏门和左右看守的“保安”拦在铁门外,没能亲自进去见识见识学校的全貌,但管中窥得一角,也足够他们脑补出这所新学校的好处了。
几人回去描述一番,又将心里的猜测当真的讲给亲友,再有人向给宋大人打工的同窗逼问出“技术学院”里小学生们轻松的学习、活动安排,都让这些学生暗松了口气,不再担心宋大人会叫人留太多功课,逼他们日夜不歇地念书。
却也有人暗里憋了口气,又怕这研修班讲的太少太浅,耽搁了他们读书进士。
然而一切猜测都停止在了七月初十,开学的第一天。
他们亲身进了汉中书院,见到了俊美无双、温和慈爱,关心学生身心健康的宋大人。
然后被宋大人当场安排下了入学考试。
第175章
汉中府职业技术专修学院,是大郑第一所现代化教学的民办职业技术专修学院。学校下属蒙学教育、职业技术、实学研修三大二级学院, 专门培养高级技工、管理人员与朝廷命官, 教学水平过硬, 注重学生专业和综合素质培养,立志为大郑培养出适合时代变化的官员、名士和技术人才。
其中技术类专业包教包会, 提供吃住,毕业后由校方分配对口工作,深受广大流民和汉中府慈济院孤儿的好评;而研修班虽然不包分配, 但以校长宋知府的责任心, 是必须将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学生的。
德, 先考两条《大郑律》。
智,四书五经题各一道, 限三百到五百字;鸡兔同笼一道, 面积一道。
美, 书法或绘画一篇。实在都不行的可以拓展到文艺类, 诗词曲赋、弦管笙箫自选。
体,可选足球、羽毛球或弓箭、武艺、骑术, 学校提供器材, 自由组队, 棋类项目不计入内。
劳……这项入学之后有的是机会, 不用提前考试。
开学第一天, 全校学子在新建的大礼堂初见宋三元、宋知府的激动、喜悦之情,就被连场考试打击成了灰烬。几名才刚读了经,还没正式备考的小学生坐在下头瑟瑟发抖:“我等尚未读过律条, 若、若考不过可怎么办?”
不会怎么办的,放心大胆地答,考不好也不会开除他们,宋校长只要看看他们有没有朴素的道德观念而已。以后补习班上,会有教官给他们补上的《大郑律》课的。
就在这座礼堂考,宋校长亲自在堂上监考,在本校兼职任教的府县两学教官巡场,希望各位同学尽力发挥出最高水平。
不要作弊,作弊者当场请家长,全府通报批评。
不要忘了他们校长是汉中知府,这一通报能直接通报到十一个州县去。
考试内容一场比一场繁难,考场规矩一条比一条苛刻,不是真会读书、胸有成竹的好学生,都要抱着桌子哭了。虽然也还有几个有胆略,看这大礼堂席位排得密,想试试抄领桌的,看见发下来的卷子,心也都凉了。
卷子是宋大人亲自出题、亲手刻版油印的,分为甲乙卷,一列发甲卷、一列发乙卷,往左往右看见的都是与自己不同的考题,想抄也无从下手。
礼堂主席台是一座高台,宋大人坐在当中,将下头学生的小动作一览无余,座席间过道里有教官来回穿梭,见着谁抬抬头也要拿印章印一记。
跟正经科考的规矩一样,凡用印印过的,都减一等评分。
然而这两场可说如岁科两试一般严谨,一般折磨人的判题、经义、算术考试还不是最可怕的。更可怕的是,待他们考罢这两场,吃了顿食不知味的“营养餐”,又分考场献了一回诗画琴书的才艺后……
他们这些考生还要换上学校备的窄袖束腰、前后摆开汽儿的“校服”,到碾得平展展的黄土场上,当着一众课间休息的小学生的面、当着校外隔着栅栏围观的闲汉的面打球跳绳、骑马射箭。
虽说这些也是他们读书人应有的活动,可相熟的朋友结伴玩乐,跟在大庭广众下叫人看着比试胜负,心态自然是不同的。
更何况旁边还有先生盯着,拿笔一条条记着有谁失脚丢了球,有谁打球打偏了,有谁骑马姿势不好,有谁射箭脱靶……
记下来这些还要扣分,也不知最后这考绩会不会合到前头的考评里。
踢球的早顾不得风流体态,浪子精神;打羽毛球的也不敢满心念着寄身白羽、遨游太清;骑马的一身绷紧似弓弦,拉弓的两臂较力到极限……总算都尽了平生力气,考出了自己最高水平。
在旁记录的县儒学教谕叹道:“平日上学常见不着人,宋大人让考校了这些,才看出生员们请假的那些工夫都干什么去了。”
几位教授、教谕、学正、训导大含深意的目光落在考生们脸上,看得他们脸色一阵红一阵白,甚至有些后悔方才考得太尽力了。
好在很快他们就不后悔了,因为宋大人看了考核记录之后点评了一句:“看来我们这些学生身体尚可。”
虽然只说“尚可”,可宋三元一句夸奖是易得的吗?
这几十年的球没白踢,骑射没白练!若是他刚才就在场边看着,夸他们几句,他们还敢玩出更多花样来!
综合成绩最高的一位踢球好手徐秀才大着胆子上前邀夸:“大人若要看,学生还能踢出许多花样,似什么飞鬓、缴脑、双实捻、双虚捻、套玉环、挂玉钩、乌龙摆尾、丹凤摇头、仙人过桥的花巧招式也都能奉承。”
数遍汉中府城,也不惧哪个高手。
宋时露出几分兴致,“哦”了一声:“当真不惧?若有专门踢球的圆社子弟也不惧?军中惯会踢球的军士也不惧?”
自然不惧!
他也是个富家子弟,正是圆社中人,汉中府齐云社中也没几个子弟胜得过他。至于军中……那些老兵会什么,不过军中训练之余偶尔踢球,不及他们圆社子弟精研此道,技艺多端、洒脱风流。
宋时点点头,抬手拍了两下,静了场子,朗声说道:“去将本府向青石关薛指挥借来的亲兵唤上场来,与咱们学校里的子弟们切嗟一二。”
他倒不是要军训,这些学生也没时间军训。
他只是想进行一下开学时的爱国主义教育。让他们见见真正的工农兵,别只沉浸在读书人的小圈子里,看不起广大人民群众。
不一时七名亲兵被带了上来,恰好凑成一支筑球队伍:一个前场正蹴的球头、一个后卫的骁色,左右正挟、副挟,又有左竿网、右竿网守门,最后一个散立救场。
齐云社号称“天下圆”,也是风靡大郑的国家级运动。踢球的不仅限于富贵子弟,往往不起眼的市井老人、十六七岁的云鬟少女都可能是一踢三丈二的高手,只要下场就要一团和气,遵守多年传承下来的圆社礼节。这些学生倒也没什么自恃身份,不肯和军士对踢的心态,不过争胜的心思重,一定要在宋校长面前露脸。
学生们也不用挑人,就方才体测时踢球踢得好的几个子弟主动站出来,要在宋大人面前给他们读书人长长面子。
他们做体测的考场当中就立着两个球门,四角立着旗竿,地面白粉洒地,划出了边栏。两队隔着球门占好了位置,一旁会乐器的同窗击鼓引哨,吹弹起来,将两队人情绪挑起,找准节拍开始筑球。
学生们踢得风流婉转、花样百出,考“白打”时传球接球的动作都能得高分,却当不过军中偏于力量的打法。他们的球虽然能穿过竿网,给自家得分,可兵士的球从竿网下穿过来时,一球打在他们身上,就如遭人重重打了一拳,连站都有些站不稳,不堪抵挡。
凭他们多少本事,竟叫这些人一力降十会地降住了!
徐秀才自告奋勇地做了球头,输了之后才想起官府办球赛时,有个输球的队伍要拉球头去挨杖的习俗。
赢的球头得赏,败的球头挨杖,他一个新泰二十年秀才,该不会真要当众脱剥了裤子,挨上这一杖吧?
他可怜巴巴地看了宋大人一眼,宋大人却只顾着斟酒、赐花、赐银,半晌没顾得看他。
好容易想起他,唤他到身边,也只问道:“你们踢球的技法是好的,本府眼里看得见,却是输在体力不如人上。”
是啊是啊!大人明察秋毫,他们也就只体力比不得那些军士,别的都远强似他们!
宋大人鼓励地笑了笑,问道:“那你们如今可有什么想法?”
下回……再赢回来?
几名少年书生迟疑地表了心意,宋大人满意地点了点头,指向那队正在庆功的士兵问:“你们又知不知道他们为何有力气、踢得一脚好气球?”
因为当兵的要习武,练出来的力气?
恭喜你们答对了。学校以后就要设体育课,体育课上不仅有今天考核的项目,还会有些基础的武艺操训,让他们这些学生强身健体,不做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
这几位亲兵是他特地从青石关借来的,往后有机会,还要请他们教众人操训。
众生这回可不止惊讶,甚至有些惊骇:他们是读圣贤书的才子儒生,怎么能跟士兵学武艺?他们要武艺,要一身蛮力又有何用?
有用啊!
以后实验实搬砖、工厂实习、自己创业、在任上推进工业化造福百姓……没有好体魄哪里盯得下来?干不了多少活就能累病的人,就算有再好的脑子又怎么能为国家建设作贡献?
宋大人饱含期许地看着操场上这稀稀落落的百十个学生:“你们读书读的什么?《大学》之道,开门见山便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难不成你们对自己的要求就只有修身、齐家两项,不想着为圣上分忧,不想为朝廷平定九边之乱,开疆拓土,导边蛮内附,使我大郑上下安享太平天下?”
第176章
年轻人不能老想着自己做官敛财,得有点为国为民的大志。不说能“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也得“读书不为稻梁谋”吧?
宋校长倾情问道:“诸学子来汉中学院, 随本府读书, 不正是为了他日月宫折桂,做朝廷栋梁?你们难道不想着身兼文武、出将入相?
“就是你们一心淡泊名利, 也要对得起圣上和朝廷诸公的期许。万一朝考后将你们分至兵部、都察院,朝廷要你们如杨巡抚、桓御史一般到九边提点、巡查军务,没有一副好身体, 如何担得起来?”
他们桓大人要不是个上马能提刀, 下马能算帐, 文武双全的才子,朝廷能用他到边关监察军务吗?他敢临阵决断、拉下治军不力的守将, 亲自上城督战, 最后带着一身功绩平安回京吗?
你们这些人就是年轻、经验浅, 不懂得领导用人恨不得一个当八个用的心思。
宋校长满怀期待地朝他们看了一圈, 寄语这些年轻人:“今日这几场考试下来,诸生也辛苦了。学院暂放你们几天假, 三日后各科成绩算出来, 便在本府学庙外张榜公布, 依着考试成绩分班。不同班级的课程进度排得不同, 到时候自有教官为你们发下课程表, 以后依着课表上课。”
日常课程安排分为经义、文章、史学、算术、律条、文艺、武艺七门,不同进度的班级课程安排不同;而到休沐日,他这位校长亲自带课, 给诸生讲解经义、物理,带他们到群众中去,见识世情民生,甚至亲身体验一日普通百姓和城关守军的生活——
不知百姓疾苦的人怎么可能做得好官?
他才说出实践课的安排,操场上那些学生就当场变了脸色,嗡嗡议论连成一片。这其中竟然出了学生意见领袖,低声与身边同学议论几句,便抱团联袂走向宋时。
他身边的府县学教官、军训教官连忙上前保护,生怕这群学生言行莽撞,惊了他们金贵的三元大人。宋时倒是从来不畏人上门找茬的,摆摆手分开众人,上前问道:“诸生寻本府是有何事要问?是不愿在学庙外张榜排名耶?是对课业安排有疑异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