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还是道长有见识啊。”
那道士捻|着下巴的山羊胡皱眉道:“不过皇帝见他们干甚,老道却是没听到什么消息,也猜不出来。”
薛崇训见神策军开始向南调动,便招呼左右的人道:“走罢,没什么好看的了。”
转身时他又多看了一眼远处的黄伞,太平公主就在那里,薛崇训很想见她一面,可是现在还不是时候。
太平公主也没有叫人来传薛崇训去见面,如果是那样会有鸿门宴的嫌疑,可能加剧局势紧张。如此看来,她还是十分克制的。
薛崇训当然也不可能急不可耐地开战,先下手为强在此时并不明智,和对付李隆基完全是两码事,而且他不愿意那样做。如果有何解的可能,他最希望的是和母亲重归于好……
几个人离开天街,往东这边的街道并不拥堵,赶车的庞二看见了薛崇训等人就急忙赶着马车过来,让他和三娘上了马车其他人骑马一路往回走。
回安邑坊晋王府,虽然王府离大明宫很近,不过薛崇训并不担心,他不认为母亲会调兵进攻自己的府邸,而且长安城到处都有内厂的耳目,如果禁军有什么异动很快晋王府就知道了,临时跑到南城军营都来得及。晋王府还有合法的卫队飞虎团,一般的威胁可以不管,除非来的是军队……只可能是禁军,长安城平时就只有禁军最有实力,非战时没有皇帝命令和兵部正式调令,国内的主力没法调动,朝廷的十六卫大将手里根本没兵。
薛崇训的车马刚到王府门口,便见宇文孝等幕僚从亲王国出来了,径直走到薛崇训面前见礼。
完全站在薛党这边的人现在肯定是有一定的压力的,薛崇训完全理解,他不等幕僚们说话便一副成竹在胸的模样道:“都别急,事儿没你们想得那么严峻,我自会处理得当,你们忙完公事早些回家吧。”
“薛郎……”宇文孝仿佛有话要说,但被王昌龄抢了白:“我觉得薛郎言之有理,咱们还是少安毋躁的好,太平公主毕竟是薛郎的生母,总是能妥善解决的。”
薛崇训神色平常地点点头,“我也有些乏了回家歇会,大家该干嘛干嘛去。”
他进府之后径直去了听雨湖那边,很安静清幽的地方适合在那里呆着调整心绪,以便静心思考一些问题。人这种个体其实是很不稳定的,能做到完全理性的人实在不多,至少薛崇训不是那样的人。当他在愤怒、愉快、感动、平和等心态下对同一件事的看法和决定,结果可能完全不一样。
他信步走进书房,在后窗边的一张木桌子前坐了下去,盘腿坐在蒲团上。不在公众场合还是盘腿坐着舒服,跪坐那姿势确实有些累人。不一会这边当值的丫头就送茶进来了,也没见着孙氏,估计在忙她自己的事儿。
这张桌子倒是很古朴,没上漆的桌面上还能看见木头的纹路,散发着一股子自然的优美。周围很安静,偶尔的“唧唧”的什么鸟叫更能衬托出这种安宁。
不过一个人坐久了仍然感觉有些无聊,薛崇训很少刻意地追求修身养性一切随性,他转头看见刚才送茶那丫头正站在门口不敢进来,好像生怕打搅了薛崇训的雅兴。他便唤道:“小翠……你叫小翠吧?”
丫头急忙跑了进来屈膝道:“是,我叫小翠呢,郎君有什么吩咐?”
薛崇训指着对面的蒲团道:“坐,陪我坐会。”
“哦……”她刚跪坐下去,忽见薛崇训提起茶壶给自己倒茶了,愕然欠身伸手去接,“郎君,这可使不得,您是……”说到这里她的脸顿时一红。
薛崇训笑道:“你想多了,没别的事儿,这不没人么陪我说会话。”
小翠露出甜甜的一个笑容,又有些无辜地说道:“可是郎君找人家说两回话都是些之乎者也的,我根本听不懂啊。”
“那我不说书上的东西了,说说你们家吧。”薛崇训和气地说道,“父母健在?”
小翠忙点头道:“我家五个兄妹,记得小时候爹总说我是赔钱货,正巧大户人家来村里要买小丫头,说是知书达礼的薛家卖过去也吃不了苦,嘻嘻就是郎君家啦,我爹把我卖了二十年……”
薛崇训道:“你的母亲应该很舍不得你吧?”
“可不,哭了好多回呢。”
薛崇训点点头道:“人之常情嘛……咱们府上平时不是有月钱发么,在长安那点钱也不算多,不过你存点送一些回河东老家给你|娘裁身新衣服也好。”
“嗯!”小翠看着薛崇训有些感动地说,“郎君最好了。”
第三十六章 赈灾
晴朗的夜晚星光灿烂,司天台监贾膺福正坐在官署院子里翻阅书册,并时不时仰望天幕。这里一天十二时辰昼夜都有人当值观测天象,不过贾膺福这样的官员在晚上是不必上值的,只是今晚正好留下了,忙着研究一台新仪器的原理。
司天台也不完全是天文地理的技术部门,常常是和中枢政权有关系的,就像几年前他们发现了彗星,就立刻和政治联系上变成了一场权力斗争的导火索。
官员们可以通过天象一定程度地影响庙堂当国者在政治、历法、农业等方面的决策,但他们也不能张口胡说,也要有根据才行,所以要出任司天台的职务自身学识也得过硬。
贾膺福在司天台监的位置上稳了好几年,在数次动荡中都可以保住地位,其才能见识也不是光靠拍马屁就可以的。他不仅有政治嗅觉能够判断朝政的风声,也对天文天象颇有造诣。
现在他在研究的一台仪器名叫“黄道游仪”,可以用来观测日月星辰的运动轨道。这玩意刚造出来,设计者是一个和尚,构造原理的依据是“吾思而得之”……这和尚写文章的才华有限没法用文字解释清楚,于是贾膺福便派了个官员去寺庙里和他交流。被派去的官员弄懂了和尚的意思,并赞同其观点,于是司天台拨了一些经费让他们和工匠们一起制造出了这台黄道游仪。花了公家的钱,自然要记录原理用处帐目等,一并上交到了官署里。
贾膺福现在琢磨的就是这玩意。
正当他专心致志地查阅卷宗并思考时,忽然听得一个声音道:“明公快来看看,地震仪有动静!”
他一听急忙放下手里的东西,起身进了院门,跟着那当值的小官一块儿进屋去了。那间屋子里放着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仪器图纸还有许多工具,其中就有一台巨大的地震仪,自从汉朝发明了这玩意之后,当朝司天台复制又几番改进,如今使用的地震仪功能更加强大,个头也变大了。
“我刚刚正坐在那里写字,您瞧笔毫都还是湿的。没动它,只听得叮的一声,忙起身察看时便发现蹊跷。”
“把测量画图的人叫进来,算出距离长安的位置,然后我好写奏章明日一早去见殿下。”贾膺福下令道。
很快屋子里的人就多起来,大伙儿展开地图,按照仪器的估算距离测量地震方位和强度。睡眼惺忪的书吏也跑前跑后帮忙,磨好了脉侍候着贾膺福。忙碌的官员们一面测量一面禀报,贾膺福便记录在草稿上,以待稍后汇集成章。
“位于长安以南大概四百余里,看看在哪里?”
拿着折尺的小吏一面写写算算一面拿折尺在图纸上一量,抬头说道:“终南山(秦岭)那边,岐州附近。”
第二天一早朝里就得知了长安南方昨晚发生地震的消息,到得旁晚时分,岐州急报从驿道快马入京向朝廷禀报了地震的事,与司天台的测量几乎吻合。奏报地震严重又发生在晚上,故州附内民房倒塌无数死伤无算,连州衙都倒了刺史以下十数地方官死亡,于是急报是以岐州长史的名义写的,已经开始调集州内军民自救并要中央帮助云云。
太平公主下旨厚葬岐州刺史,并叫翰林院用天子的名义写一份诏书传到地方表彰长史等官僚。朝臣们到紫宸殿之后,刘安又奏议开岐州附近各州郡的官仓援助受灾州郡暂设粥棚等事,太平公主同意了刘安所请。但是要有实质性的帮助有点困难,此时运输速度低下,而且岐州那地方已处于钟南山范围内交通不便,驿道多处破坏运粮车马难以行动……倒霉的官民只有自求多福了。不过刘安认为岐州长史会征发民丁运粮,只要下旨开仓便可,总比什么也不干强。
现在这个时代的社会条件下无论是发生了洪水旱灾还是蝗灾,朝廷最重要的就是财政拨钱粮赈灾,让百姓们先有饭吃,后期援助种地耕牛等物。能有效地做到这些事情的王朝已经比较厉害了,非得有国力并且政令畅通才行,要是适逢乱世国力虚弱的时候庙堂官府根本没能力管,那大家就去|死吧,或者喊一声苍天已死黄天当立揭竿造|反呗。
所以当太平同意了开仓赈灾并下旨安抚官民后,朝廷诸公都比较满意觉得自己尽到了掌握国柄的义务。
就在这时,一个官员急匆匆地跑进了紫宸殿,伏倒在殿中道:“殿下,晋王的奏章!”
太平公主的眉毛一轩一幅大袖道:“递上来。”
大臣们一听到晋王这个字眼很快就停止了议论,默不作声地等待着,如今薛崇训在长安朝野可是敏|感话题。
鱼立本走了下来从官员的手里拿了奏章返回,太平公主接过东西翻开看了起来。人们悄悄地观察着她的表情,只见她的眼睛顿时瞪得老大,意外惊讶之色溢于颜表。大臣们更是好奇期待地想知道书里的内容,什么样的文章能让太平公主这么一副表情?
良久之后太平公主才不动声色地把手里的奏章递给鱼立本:“大家都想知道写的是什么,你给念念。”
“是,殿下。”鱼立本恭恭敬敬地接了过来小心翼翼地展开奏章逐字逐句地念起来,幸好这宦官不仅识字还有些文采,读篇文章完全不在话下。
“儿臣惊闻岐州地震官民死伤以致彻夜难眠,又思朝中多有贤臣良谋定会开仓赈灾,余心稍安。但儿臣以为调粮自是救民于水火之举,却难及时救出掩埋于土之幸存者,又需搭建遮风避雨之所防患瘟疫之事,受灾州郡难以继力……而长安南衙兵可任城防,神策军驻扎城南暂无所用,请旨调神策军为前锋,迅速开拔岐州援救灾民,神策军军纪严明行军快速,臣保两日之内到达岐州,以期减少伤亡,更彰我大唐天子爱民之心……”
大殿上顿时鸦雀无声,众人愕然无以言表。很显然大家惊诧的不是救灾这事儿……现在这情势下,薛崇训干嘛要主动把最有威慑力的神策军调往四百里之远?要知道长安的力量就那么一点,只能用城里的这些实力角逐,此时已无法名正言顺地从外部调兵影响平衡,否则就会加剧变故。在这样的状况下,四千精锐那是多大的决定因素!
太平公主却笑了,手掌拍着两边的镶金扶手哈哈大笑:“崇训是我儿,不愧为咱们家的人!有胆,心实!哈哈……”
一个穿红跑的老头扑通一声伏倒在地板上,高声道:“晋王仁心之心令天下动容,社稷幸甚,国家幸甚,百姓幸甚!”
“这是崇训亲笔写的,错不了,拿下去给大伙儿瞧瞧,可没有错。”太平公主兴高采烈地说。
众臣纷纷躬身道:“臣等恭贺殿下……”
太平公主高兴得合不拢嘴,有些控制不住庄严的神态,一口一个崇训赞不绝口,倒是很少有人像她那样在外人面前不加掩饰地称赞自家儿子的事儿。
“你们说,怎么批复这道奏呈?”太平公主俯视殿下问道。
人们立刻住了嘴,许多人干脆埋下头去,生怕被人注意到自己的存在一样。刘安抬头欲言又止最后也和其他人一样保持沉默。
“按理要救灾的话从长安调兵反倒是舍近求远了……”太平公主喃喃地说。
众人愕然无语:您老人家是装傻呢还是真糊涂,明显这事儿的重点不在此处嘛。
这时太平公主又道:“不过崇训既有此心,便依他罢。”
“殿下英明!”
……
不多久亲王国的幕僚们也得知了要调走神策军的消息,薛崇训干那事之前根本没和他们打招呼,自己独自写的奏呈。他自然有那样的决策权,不过招呼也不打倒是显得有些刚愎自用了。
宇文孝最是郁闷,刚知道消息就满肚子牢骚:“薛郎是在做什么?事前也不和咱们商量一下,这是把刀交到别人手上!要是太平公主有一念之差,咱们岂不是要功亏一篑,死无葬身之地?”
“宇文公少安毋躁。”王昌龄忙劝他。薛崇训不在亲王国,听说出门了也不知道去干嘛,亲王国剩下的人也就宇文孝和王昌龄最有话语权。
王昌龄道:“我倒是觉得这一步是对的。宇文公所言危险,难道薛郎用神策军和太平公主长久对峙就没有危险么?也许那样下去更加危险……您想想,对峙的时间一长各生猜忌,只要稍有不慎便会让长安变成战场,就算咱们赢了,万一赢得不彻底,太平公主等人挟持天子设法撤出长安振臂一呼,天下人是更愿意听她的还是听薛郎的?更何况羽林军万余人马更倾向宫廷,胜算真的大吗?”
宇文孝默然,皱眉沉思。
王昌龄携宇文孝的手道:“李唐社稷仍然是名正言顺的,其百年的基业天下人都认同了,急功近利只能是自取灭亡!咱们既投效薛郎,岂能害之?此事薛郎定然已深思熟虑,并且未受帐下谋士争议所左右而当机立断,我心若诚服也。”
第三十七章 出发
“薛郎,咱们接到了兵部调令,去赈灾?”殷辞等人急切地跑了过来就马上对刚刚从马车上下来的薛崇训说起话来,一旁的将帅们也一副不可置信的模样表情。
有人没好气地说道:“咱们披甲是杀敌立功来的,州郡的事儿关咱们鸟事谁爱去谁去,咱们去作甚?不是还没造反么,调兵去那鸟不生蛋的地方看太阳?”
薛崇训不动声色道:“我上的奏章。”
众将不解地看着他,大多一副二丈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样子。
薛崇训也不解释,环视了一番周围的将领,说道:“传令队正以上将校列队。”
“得令!”
众将各自寻来亲兵到营房之间传达军令,不多一会儿便有一百多人陆续从各营走了出来到辕门里面的空地上列队。整理队形的时候,薛崇训居然听到“向右看”这句口令,心道有组织的军队确实更容易受到上层的影响。
一共有四排队列,很快就站得整整齐齐了,薛崇训微微点头以示满意。这时兵营营房帐篷之间许多士卒也在悄悄观看,军官们被训话自然让大家都很好奇关心。
薛崇训左右一看,见身后有一辆卸了牲口的运货驴车,便站了上去,身处在高处只见将领们站得笔直目光齐刷刷地聚集在自己的身上,薛崇训莫名有一种作为领袖一般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他一本正经地说道:“养兵千日用在一时,神策军精锐之师,无时无刻都要勤于训练。不仅要练阵法队列、弓马骑射,还要兵贵神速,能在需要之时迅速到达战场!不然敌兵都来咱们地盘上抢完了,再厉害的人马慢吞吞地过去能派上什么用场?”
殷辞等将领点头称是,薛崇训便趁势问道:“岐州距离长安三百五十里,半个时辰之后开拔,两天两夜之内全数到达岐州,能否做到?”
“薛郎放心,我等一定按时抵达绝无差错。”大伙愈发有兴趣起来,将领们都认为这事儿确实能达到练兵的效果。
“很好。”薛崇训环视将领们的整齐队列点头道,“一个人的武艺再高难敌十人百人,军纪能将千万人的力量聚集起来,成为难以战胜的强大力量,神策军便是这样的军队,相信咱们没有办不到的事!”
众将的士气被煽乎起来,纷纷嚷嚷着神策军万岁呼喊之声此起彼伏。薛崇训也受了感染便大声道:“咱们练兵之后,要做什么有用的事?有人说咱们披甲执锐不是为了赈灾的,那我问你们杀敌立功又为了什么?”
呼喊声渐渐平息下来,将领们好奇地听着这新鲜的问题。
“没人答得上来?那我告诉你们,没有披甲执锐之士四夷就会趁火打劫,就会把咱们当绵羊一样屠戮!会踩咱们的头颅上唾骂贱民……你们都是士卒的将领,很多人读书识字,应该知道五胡乱华之事,只要汉人弱,胡人就会抢夺咱们的家产土地,奸|淫咱们的女人,把咱们当作军粮……”
顿时众军哗然愤怒不已,薛崇训见状问道:“诸位愿意做胡人四夷的贱民?愿意奉献出姐妹子女任人凌|辱?愿意被杀没有反抗之力?”
周围一顿大骂,无中生有地把四夷的祖宗都骂了个遍,各种不堪入耳的污秽之语充斥整个兵营,有人还问道:“晋王啥时候带俺们杀出去?”
这时只有薛崇训等少数人能够神情自若,薛崇训抬手示意众将平息,缓缓说道:“因此我们要有强大的力量,纪律能让神策军四千人拧成一股绳,造就一支精锐之师。而我汉人军民以亿兆,乃天下最众之族,如果能万众一心称霸宇内何难之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王化太阳照射下的每一寸地方,让所有仇视咱们的人都恐惧颤|抖,便是咱们应该干的事儿……诸位可知晓了咱们披坚执锐是为啥了么?”
那道士捻|着下巴的山羊胡皱眉道:“不过皇帝见他们干甚,老道却是没听到什么消息,也猜不出来。”
薛崇训见神策军开始向南调动,便招呼左右的人道:“走罢,没什么好看的了。”
转身时他又多看了一眼远处的黄伞,太平公主就在那里,薛崇训很想见她一面,可是现在还不是时候。
太平公主也没有叫人来传薛崇训去见面,如果是那样会有鸿门宴的嫌疑,可能加剧局势紧张。如此看来,她还是十分克制的。
薛崇训当然也不可能急不可耐地开战,先下手为强在此时并不明智,和对付李隆基完全是两码事,而且他不愿意那样做。如果有何解的可能,他最希望的是和母亲重归于好……
几个人离开天街,往东这边的街道并不拥堵,赶车的庞二看见了薛崇训等人就急忙赶着马车过来,让他和三娘上了马车其他人骑马一路往回走。
回安邑坊晋王府,虽然王府离大明宫很近,不过薛崇训并不担心,他不认为母亲会调兵进攻自己的府邸,而且长安城到处都有内厂的耳目,如果禁军有什么异动很快晋王府就知道了,临时跑到南城军营都来得及。晋王府还有合法的卫队飞虎团,一般的威胁可以不管,除非来的是军队……只可能是禁军,长安城平时就只有禁军最有实力,非战时没有皇帝命令和兵部正式调令,国内的主力没法调动,朝廷的十六卫大将手里根本没兵。
薛崇训的车马刚到王府门口,便见宇文孝等幕僚从亲王国出来了,径直走到薛崇训面前见礼。
完全站在薛党这边的人现在肯定是有一定的压力的,薛崇训完全理解,他不等幕僚们说话便一副成竹在胸的模样道:“都别急,事儿没你们想得那么严峻,我自会处理得当,你们忙完公事早些回家吧。”
“薛郎……”宇文孝仿佛有话要说,但被王昌龄抢了白:“我觉得薛郎言之有理,咱们还是少安毋躁的好,太平公主毕竟是薛郎的生母,总是能妥善解决的。”
薛崇训神色平常地点点头,“我也有些乏了回家歇会,大家该干嘛干嘛去。”
他进府之后径直去了听雨湖那边,很安静清幽的地方适合在那里呆着调整心绪,以便静心思考一些问题。人这种个体其实是很不稳定的,能做到完全理性的人实在不多,至少薛崇训不是那样的人。当他在愤怒、愉快、感动、平和等心态下对同一件事的看法和决定,结果可能完全不一样。
他信步走进书房,在后窗边的一张木桌子前坐了下去,盘腿坐在蒲团上。不在公众场合还是盘腿坐着舒服,跪坐那姿势确实有些累人。不一会这边当值的丫头就送茶进来了,也没见着孙氏,估计在忙她自己的事儿。
这张桌子倒是很古朴,没上漆的桌面上还能看见木头的纹路,散发着一股子自然的优美。周围很安静,偶尔的“唧唧”的什么鸟叫更能衬托出这种安宁。
不过一个人坐久了仍然感觉有些无聊,薛崇训很少刻意地追求修身养性一切随性,他转头看见刚才送茶那丫头正站在门口不敢进来,好像生怕打搅了薛崇训的雅兴。他便唤道:“小翠……你叫小翠吧?”
丫头急忙跑了进来屈膝道:“是,我叫小翠呢,郎君有什么吩咐?”
薛崇训指着对面的蒲团道:“坐,陪我坐会。”
“哦……”她刚跪坐下去,忽见薛崇训提起茶壶给自己倒茶了,愕然欠身伸手去接,“郎君,这可使不得,您是……”说到这里她的脸顿时一红。
薛崇训笑道:“你想多了,没别的事儿,这不没人么陪我说会话。”
小翠露出甜甜的一个笑容,又有些无辜地说道:“可是郎君找人家说两回话都是些之乎者也的,我根本听不懂啊。”
“那我不说书上的东西了,说说你们家吧。”薛崇训和气地说道,“父母健在?”
小翠忙点头道:“我家五个兄妹,记得小时候爹总说我是赔钱货,正巧大户人家来村里要买小丫头,说是知书达礼的薛家卖过去也吃不了苦,嘻嘻就是郎君家啦,我爹把我卖了二十年……”
薛崇训道:“你的母亲应该很舍不得你吧?”
“可不,哭了好多回呢。”
薛崇训点点头道:“人之常情嘛……咱们府上平时不是有月钱发么,在长安那点钱也不算多,不过你存点送一些回河东老家给你|娘裁身新衣服也好。”
“嗯!”小翠看着薛崇训有些感动地说,“郎君最好了。”
第三十六章 赈灾
晴朗的夜晚星光灿烂,司天台监贾膺福正坐在官署院子里翻阅书册,并时不时仰望天幕。这里一天十二时辰昼夜都有人当值观测天象,不过贾膺福这样的官员在晚上是不必上值的,只是今晚正好留下了,忙着研究一台新仪器的原理。
司天台也不完全是天文地理的技术部门,常常是和中枢政权有关系的,就像几年前他们发现了彗星,就立刻和政治联系上变成了一场权力斗争的导火索。
官员们可以通过天象一定程度地影响庙堂当国者在政治、历法、农业等方面的决策,但他们也不能张口胡说,也要有根据才行,所以要出任司天台的职务自身学识也得过硬。
贾膺福在司天台监的位置上稳了好几年,在数次动荡中都可以保住地位,其才能见识也不是光靠拍马屁就可以的。他不仅有政治嗅觉能够判断朝政的风声,也对天文天象颇有造诣。
现在他在研究的一台仪器名叫“黄道游仪”,可以用来观测日月星辰的运动轨道。这玩意刚造出来,设计者是一个和尚,构造原理的依据是“吾思而得之”……这和尚写文章的才华有限没法用文字解释清楚,于是贾膺福便派了个官员去寺庙里和他交流。被派去的官员弄懂了和尚的意思,并赞同其观点,于是司天台拨了一些经费让他们和工匠们一起制造出了这台黄道游仪。花了公家的钱,自然要记录原理用处帐目等,一并上交到了官署里。
贾膺福现在琢磨的就是这玩意。
正当他专心致志地查阅卷宗并思考时,忽然听得一个声音道:“明公快来看看,地震仪有动静!”
他一听急忙放下手里的东西,起身进了院门,跟着那当值的小官一块儿进屋去了。那间屋子里放着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仪器图纸还有许多工具,其中就有一台巨大的地震仪,自从汉朝发明了这玩意之后,当朝司天台复制又几番改进,如今使用的地震仪功能更加强大,个头也变大了。
“我刚刚正坐在那里写字,您瞧笔毫都还是湿的。没动它,只听得叮的一声,忙起身察看时便发现蹊跷。”
“把测量画图的人叫进来,算出距离长安的位置,然后我好写奏章明日一早去见殿下。”贾膺福下令道。
很快屋子里的人就多起来,大伙儿展开地图,按照仪器的估算距离测量地震方位和强度。睡眼惺忪的书吏也跑前跑后帮忙,磨好了脉侍候着贾膺福。忙碌的官员们一面测量一面禀报,贾膺福便记录在草稿上,以待稍后汇集成章。
“位于长安以南大概四百余里,看看在哪里?”
拿着折尺的小吏一面写写算算一面拿折尺在图纸上一量,抬头说道:“终南山(秦岭)那边,岐州附近。”
第二天一早朝里就得知了长安南方昨晚发生地震的消息,到得旁晚时分,岐州急报从驿道快马入京向朝廷禀报了地震的事,与司天台的测量几乎吻合。奏报地震严重又发生在晚上,故州附内民房倒塌无数死伤无算,连州衙都倒了刺史以下十数地方官死亡,于是急报是以岐州长史的名义写的,已经开始调集州内军民自救并要中央帮助云云。
太平公主下旨厚葬岐州刺史,并叫翰林院用天子的名义写一份诏书传到地方表彰长史等官僚。朝臣们到紫宸殿之后,刘安又奏议开岐州附近各州郡的官仓援助受灾州郡暂设粥棚等事,太平公主同意了刘安所请。但是要有实质性的帮助有点困难,此时运输速度低下,而且岐州那地方已处于钟南山范围内交通不便,驿道多处破坏运粮车马难以行动……倒霉的官民只有自求多福了。不过刘安认为岐州长史会征发民丁运粮,只要下旨开仓便可,总比什么也不干强。
现在这个时代的社会条件下无论是发生了洪水旱灾还是蝗灾,朝廷最重要的就是财政拨钱粮赈灾,让百姓们先有饭吃,后期援助种地耕牛等物。能有效地做到这些事情的王朝已经比较厉害了,非得有国力并且政令畅通才行,要是适逢乱世国力虚弱的时候庙堂官府根本没能力管,那大家就去|死吧,或者喊一声苍天已死黄天当立揭竿造|反呗。
所以当太平同意了开仓赈灾并下旨安抚官民后,朝廷诸公都比较满意觉得自己尽到了掌握国柄的义务。
就在这时,一个官员急匆匆地跑进了紫宸殿,伏倒在殿中道:“殿下,晋王的奏章!”
太平公主的眉毛一轩一幅大袖道:“递上来。”
大臣们一听到晋王这个字眼很快就停止了议论,默不作声地等待着,如今薛崇训在长安朝野可是敏|感话题。
鱼立本走了下来从官员的手里拿了奏章返回,太平公主接过东西翻开看了起来。人们悄悄地观察着她的表情,只见她的眼睛顿时瞪得老大,意外惊讶之色溢于颜表。大臣们更是好奇期待地想知道书里的内容,什么样的文章能让太平公主这么一副表情?
良久之后太平公主才不动声色地把手里的奏章递给鱼立本:“大家都想知道写的是什么,你给念念。”
“是,殿下。”鱼立本恭恭敬敬地接了过来小心翼翼地展开奏章逐字逐句地念起来,幸好这宦官不仅识字还有些文采,读篇文章完全不在话下。
“儿臣惊闻岐州地震官民死伤以致彻夜难眠,又思朝中多有贤臣良谋定会开仓赈灾,余心稍安。但儿臣以为调粮自是救民于水火之举,却难及时救出掩埋于土之幸存者,又需搭建遮风避雨之所防患瘟疫之事,受灾州郡难以继力……而长安南衙兵可任城防,神策军驻扎城南暂无所用,请旨调神策军为前锋,迅速开拔岐州援救灾民,神策军军纪严明行军快速,臣保两日之内到达岐州,以期减少伤亡,更彰我大唐天子爱民之心……”
大殿上顿时鸦雀无声,众人愕然无以言表。很显然大家惊诧的不是救灾这事儿……现在这情势下,薛崇训干嘛要主动把最有威慑力的神策军调往四百里之远?要知道长安的力量就那么一点,只能用城里的这些实力角逐,此时已无法名正言顺地从外部调兵影响平衡,否则就会加剧变故。在这样的状况下,四千精锐那是多大的决定因素!
太平公主却笑了,手掌拍着两边的镶金扶手哈哈大笑:“崇训是我儿,不愧为咱们家的人!有胆,心实!哈哈……”
一个穿红跑的老头扑通一声伏倒在地板上,高声道:“晋王仁心之心令天下动容,社稷幸甚,国家幸甚,百姓幸甚!”
“这是崇训亲笔写的,错不了,拿下去给大伙儿瞧瞧,可没有错。”太平公主兴高采烈地说。
众臣纷纷躬身道:“臣等恭贺殿下……”
太平公主高兴得合不拢嘴,有些控制不住庄严的神态,一口一个崇训赞不绝口,倒是很少有人像她那样在外人面前不加掩饰地称赞自家儿子的事儿。
“你们说,怎么批复这道奏呈?”太平公主俯视殿下问道。
人们立刻住了嘴,许多人干脆埋下头去,生怕被人注意到自己的存在一样。刘安抬头欲言又止最后也和其他人一样保持沉默。
“按理要救灾的话从长安调兵反倒是舍近求远了……”太平公主喃喃地说。
众人愕然无语:您老人家是装傻呢还是真糊涂,明显这事儿的重点不在此处嘛。
这时太平公主又道:“不过崇训既有此心,便依他罢。”
“殿下英明!”
……
不多久亲王国的幕僚们也得知了要调走神策军的消息,薛崇训干那事之前根本没和他们打招呼,自己独自写的奏呈。他自然有那样的决策权,不过招呼也不打倒是显得有些刚愎自用了。
宇文孝最是郁闷,刚知道消息就满肚子牢骚:“薛郎是在做什么?事前也不和咱们商量一下,这是把刀交到别人手上!要是太平公主有一念之差,咱们岂不是要功亏一篑,死无葬身之地?”
“宇文公少安毋躁。”王昌龄忙劝他。薛崇训不在亲王国,听说出门了也不知道去干嘛,亲王国剩下的人也就宇文孝和王昌龄最有话语权。
王昌龄道:“我倒是觉得这一步是对的。宇文公所言危险,难道薛郎用神策军和太平公主长久对峙就没有危险么?也许那样下去更加危险……您想想,对峙的时间一长各生猜忌,只要稍有不慎便会让长安变成战场,就算咱们赢了,万一赢得不彻底,太平公主等人挟持天子设法撤出长安振臂一呼,天下人是更愿意听她的还是听薛郎的?更何况羽林军万余人马更倾向宫廷,胜算真的大吗?”
宇文孝默然,皱眉沉思。
王昌龄携宇文孝的手道:“李唐社稷仍然是名正言顺的,其百年的基业天下人都认同了,急功近利只能是自取灭亡!咱们既投效薛郎,岂能害之?此事薛郎定然已深思熟虑,并且未受帐下谋士争议所左右而当机立断,我心若诚服也。”
第三十七章 出发
“薛郎,咱们接到了兵部调令,去赈灾?”殷辞等人急切地跑了过来就马上对刚刚从马车上下来的薛崇训说起话来,一旁的将帅们也一副不可置信的模样表情。
有人没好气地说道:“咱们披甲是杀敌立功来的,州郡的事儿关咱们鸟事谁爱去谁去,咱们去作甚?不是还没造反么,调兵去那鸟不生蛋的地方看太阳?”
薛崇训不动声色道:“我上的奏章。”
众将不解地看着他,大多一副二丈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样子。
薛崇训也不解释,环视了一番周围的将领,说道:“传令队正以上将校列队。”
“得令!”
众将各自寻来亲兵到营房之间传达军令,不多一会儿便有一百多人陆续从各营走了出来到辕门里面的空地上列队。整理队形的时候,薛崇训居然听到“向右看”这句口令,心道有组织的军队确实更容易受到上层的影响。
一共有四排队列,很快就站得整整齐齐了,薛崇训微微点头以示满意。这时兵营营房帐篷之间许多士卒也在悄悄观看,军官们被训话自然让大家都很好奇关心。
薛崇训左右一看,见身后有一辆卸了牲口的运货驴车,便站了上去,身处在高处只见将领们站得笔直目光齐刷刷地聚集在自己的身上,薛崇训莫名有一种作为领袖一般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他一本正经地说道:“养兵千日用在一时,神策军精锐之师,无时无刻都要勤于训练。不仅要练阵法队列、弓马骑射,还要兵贵神速,能在需要之时迅速到达战场!不然敌兵都来咱们地盘上抢完了,再厉害的人马慢吞吞地过去能派上什么用场?”
殷辞等将领点头称是,薛崇训便趁势问道:“岐州距离长安三百五十里,半个时辰之后开拔,两天两夜之内全数到达岐州,能否做到?”
“薛郎放心,我等一定按时抵达绝无差错。”大伙愈发有兴趣起来,将领们都认为这事儿确实能达到练兵的效果。
“很好。”薛崇训环视将领们的整齐队列点头道,“一个人的武艺再高难敌十人百人,军纪能将千万人的力量聚集起来,成为难以战胜的强大力量,神策军便是这样的军队,相信咱们没有办不到的事!”
众将的士气被煽乎起来,纷纷嚷嚷着神策军万岁呼喊之声此起彼伏。薛崇训也受了感染便大声道:“咱们练兵之后,要做什么有用的事?有人说咱们披甲执锐不是为了赈灾的,那我问你们杀敌立功又为了什么?”
呼喊声渐渐平息下来,将领们好奇地听着这新鲜的问题。
“没人答得上来?那我告诉你们,没有披甲执锐之士四夷就会趁火打劫,就会把咱们当绵羊一样屠戮!会踩咱们的头颅上唾骂贱民……你们都是士卒的将领,很多人读书识字,应该知道五胡乱华之事,只要汉人弱,胡人就会抢夺咱们的家产土地,奸|淫咱们的女人,把咱们当作军粮……”
顿时众军哗然愤怒不已,薛崇训见状问道:“诸位愿意做胡人四夷的贱民?愿意奉献出姐妹子女任人凌|辱?愿意被杀没有反抗之力?”
周围一顿大骂,无中生有地把四夷的祖宗都骂了个遍,各种不堪入耳的污秽之语充斥整个兵营,有人还问道:“晋王啥时候带俺们杀出去?”
这时只有薛崇训等少数人能够神情自若,薛崇训抬手示意众将平息,缓缓说道:“因此我们要有强大的力量,纪律能让神策军四千人拧成一股绳,造就一支精锐之师。而我汉人军民以亿兆,乃天下最众之族,如果能万众一心称霸宇内何难之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王化太阳照射下的每一寸地方,让所有仇视咱们的人都恐惧颤|抖,便是咱们应该干的事儿……诸位可知晓了咱们披坚执锐是为啥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