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林向国脸微微涨红,诺诺说,“明珠人瘦,箱子大,这路窄……”
“呐,你的意思是我就人高马大的?”张美华佯怒道,见林向国说不出话要,张美华才哈哈大笑,打趣地喊前面的姚明珠,“明珠,明珠,向国同志说帮你提箱子呢。”
这一声叫喊并不小,他们附近前后的人都明里暗里看了眼姚明珠。
姚明珠眉梢动了动,回了句,“不用了,我能拎得动。”
说实话,对于张美华,姚明珠是羡慕她的性格,但有时也有些不喜欢这直肠子的性格。
这一路来,张美华老是打趣她和林向国,明明自己讨厌林向国,他搭话时自己都不会跟他说话。可是张美华却老是把他俩推做堆。姚明珠其实心里有些反感自己与林向国绑在一起的。只是张美华每次都是笑呵呵地说,姚明珠也不好冷着脸。
张美华听到姚明珠的回复,回头看了眼,只见林向国满脸失望,忍不住笑道,“明珠不要你帮忙提,要不,你帮我拿吧?”
林向国心里知道这是个台阶,但还是忍不住看了眼姚明珠,见她专心地走路,心里有些失望。只好接过了张美华手里的箱子。张美华的箱子是皮木框做的,上面有手环,还有两把锁。
林向国之前没有注意,如今拿着箱子看了两遍,心里有几分计较,这可是高档货呀,国内很难买到的。林向国之所以知道是因为他有个同学的哥哥出国留学了,然后回来带着这样一个箱子。想到这里,林向国视线忍不住看着张美华的头顶,眼珠子转了转,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姚明珠没有理身后的二人,专心认真地朝下走。
大伙花了四十分钟才从半山腰走到了山脚,然后沿着山脚的小道走了二十分钟走到了鸡冠岭工程目的地。
鸡冠岭工程主要的施工部分在姚明珠这一队人的右前方,两座隔着一条小河流的山脉架起一座桥梁,以及打通右边的山脉。这是个不小的工程。
而左前方呢,则是驻扎地,在两座主要工程山脉对面半腰一块地势平坦的地面上修建的,离下面的河沟差不多有四五米的距离。
远远地听到了喇叭传来的歌声:
革命友谊深过海,五湖四海奔拢来。为了革命同目标,人亲难比阶级爱。响应号召,干革命,抢时间,一定要把三线建设抢在大战的前面。
搬石头,斗志昂扬,豪情奔放干三线。
石头就是□□包,越扛越是劲头高。建设三线抢时间,战火燃烧帝修嚎。
……
歌声中的工人斗志昂扬,满脸带着,整个场面热火朝天。
“那边来一点点,对对,过去点。”
……
“你们那边人够么?还要不要加人过去?”
“不用不用,困难还能克服。”
……
隔着一条河流,半山腰两边的人对喊着。
山脚下的大石头处,嘿哟嘿哟的号子声时不时伴随着叮叮当当敲击石头的声音响起。另一边呢,砍树,扛树的,挖泥巴的,运泥巴的在一片歌声中喊着号子,唱着歌曲,一个个满怀希望地干着。
左前方的营地里,后期的人员也来来往往,一栋泥房里炊烟伴随着大厨的声音徐徐升空。
“赶紧加水,加水,水要干了。”
“来了,来了,水来了。”
“那边熬粥的,加点糯米粉,快点快点。”
“那边烧热水的,看着火……拿柴火的赶紧赶紧……还有洗菜的呢,快点快点,吃饭时间要到了。”
“来了,来了……”
号角声,吆喝声,说话声和指挥声以及应和声交织成一片红红火火的场景。
大伙在鸡冠岭村民的带领下到了左前方的营地区。
营地区分成了左右两块,中间是一排排台阶到了小河流边,在河流上架起了一座木桥,暂时连通两边,让干活的工人能很快安全地回到营地。小道的顶端则是两块较大的空地,一边是石头砌成的屋子,一边是土墙屋子。
石头砌成的屋子前面有个小高台,台子上正中间插着一根笔直的树干,树干顶端飘着一面鲜艳的国旗,迎着风飘荡着。另外一边的土墙屋子传来了一阵阵食物的香味和徐徐不断的炊烟,还有那一片忙碌的声音。
营地左右两边则是木棍树枝搭建的房子,很矮的,估计也就一米八左右高,有点类似于简易的帐篷的感觉。树屋内一个大柱子立着,然后找三根树干从三个方向靠买中间大柱子上,四根柱子顶端固定,接着外面就用树枝芦苇一层层地遮盖,最后就搭建成简易的树屋。
上辈子姚明珠晚了两年到这边的,那时这里已经建立起了土墙屋。姚明珠倒是没有见过这种树屋。
树屋边上有人见到这边来了人,连忙跑了过来。那人估计是认识村长,两人交流一番后,村长就把姚明珠这一行五百人交到了那人手里。那人一一检查了介绍信。
然后把大家带到了石头屋子外面那一片空地上。那人朝着一个土墙屋子跑了进去,没多久就出来了一个身着军官的男人走到了大伙儿面前。
大伙还面面相觑,想着这人是谁呢?
穿军服的人道,“大家好,我是人员管理主任郭民。我代表整个鸡冠岭现有的同志欢迎大家的到来,感谢大小支持三线建设。”说着就给大家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后又深深地鞠了一躬,那挺直的腰板让大伙都心血澎湃起来。
大伙激动地拍起了手掌。
有人还喊道,“我们不能让主席在京都睡不着觉”
“再苦再累都值得,奋战奋斗,造好桥,修好路,富了咱们农户。”
……
郭民扬起了手按了按,“咱们这边如今有三千多人,分成了两个大的组,由陈工程师和赵工程师负责带领。陈工程师是咱们项目的总负责人,而赵工程师则是咱们项目从外请来的高材生,留洋回来的,专业知识很厉害。如今你们五百人,我要把你们分成两个队,每队选出一个组长,当然也可以自荐。大家可以自行组队开始,我手举得高的一边是甲队,低的这部则是乙队。”
姚明珠还没来及选,就被张美华一手挽着站在了一边,同时她手里还把林向国拽了过来。
姚明珠回过神来,连忙查看了下郭民的手势,看到他们如今站的是甲队时才松了一口气。姚明珠上辈子的干爷爷就是陈工程师,管着的是甲队。姚明珠这辈子来这边就是冲着干爷爷来的。所以她是一定会选这边的。
只是姚明珠有些奇怪,那位赵工程师应该就是赵明国吧,也就是张美华的同学,她怎么不去那边呢,反而到了干爷爷的队伍?还有一个疑惑点就是,姚明珠上辈子到来时,这里并没有一个人叫赵民国,也没有人叫张美华,难道是自己重生改变了?
第50章
在姚明珠疑惑的同时,张美华松开了姚明珠的手,高高举了起来,“郭民同志,我叫张美华,自荐当选组长。”
郭民看了眼张美华,见没有其他人举手,于是点了点头,“好,甲组这边由张美华担任。”
乙组那边也很快就选定了。
可甲乙两组的人数却不均衡。或许大伙听到赵工程师是留学回来的,大伙觉得他比较靠谱点,所以乙队站的人数比较多。
郭民当场就要把多余的人分配到甲组。只是这些人却不乐意了。
姚明珠心里有些不悦,忍不住道,“陈工程师虽然没有留过学,可你们知道去年人民日报报道x桥建设的总工程师是谁么?就是陈工程师。”
“哦,我知道,我知道,听说克服了很多困难才做成了,特别是水下探测和水下打桩的部分,简直就是奇迹了。”
“对对对,我也了解。”
有人作证姚明珠的话后,大伙也就认同了,很快两组就分好了队伍。
“好了,我现在让人带同志们去驻扎的地方,放了东西后,大家可以自行活动。那边那座石头房子里是咱们几千人的粮食,有驻兵把守着,同志们禁止靠近。那座茅草土屋,挂着国旗的地方是咱们每日升起和吃饭的地方。然后,这边这些树杈篷子就是住宿。不过,咱们已经商量过,过段时间就开始建土坯房屋过冬。大家先到暂时住的地方。”
大伙齐声应了好。然后分别由两个同志带着两个队伍走到了各自的地方。
带姚明珠这一队的小同志只有十六岁,是三线建设最低的年龄限制。叫王海兵,是个嘴巴闲不住的家伙。短短不到十分钟的路途。张美华就把整个鸡冠岭工程夏天开工以来的事情全部打听清楚了。
最先来的是工程师和一个前驱部队,策划勘测了一年多,准好了图纸,钱和材料,以及国家相关的手续和文件后就准备动工了。
于是招募了第一批工人,人数不多,对于工程项目来说是杯水车薪。刚好全国大力发展三线建设,很多沿海的国营厂子在三线地区建立分厂,百万人开始转移。项目队也向上审批调派人员。于是一批批地从全国召集了过来。姚明珠这一行人因为路途较远,是最晚到的,也是最后一批。如今一共有了五千多人。
第一批阶级同胞到了鸡冠岭看到人少事多,于是连盖房子的时间都没有,抓紧一切时间劳动起。刚好那时是夏天,睡在树枝搭的篷子里也刚刚好,于是就形成了如今这样,一个个树杈篷子在山底铺开。
只是眼看冬天来了,领导也发话了,他们要在半个月内把屋子全部建起来。姚明珠他们这一批来的很巧的。
说着话就到了地方,一排的小树枝和树干搭建的树屋,内部不像外面这么粗糙,用了山里特有的一种芦苇贴了一层,看起来倒是漫游特色的。
“这是后勤的一些女同志弄的。也就是你们女同志有这个福利,咱们男同胞那边,里外都一样。”王海兵见大伙盯着内部,说道。
女同志欣喜不已,男同胞的志向不在于这些东西,大伙于是赶紧分了住处。
树屋是按照人员数量做的,必须两个人一起住。
张美华拉着姚明珠的手臂,“明珠,咱俩是老乡一起住吧?”
姚明珠对着张美华笑意盈盈的脸色不好拒绝,点了点头。跟着张美华进了一个树洞。
树洞有点类似蒙古包的感觉,很矮,中间立着一个支撑柱。两边分别树干和树枝铺了床,床上又铺了一层厚厚的芦苇杆。淡黄的芦苇杆看起来也非常漂亮。
张美华把东西放,“明珠,我先出去转转。”
姚明珠回应一声,张美华已经冲出了树屋。忍不住摇了摇头,心里已经肯定,张美华喜欢那位一同留洋的同学。如今这么迫不及待,恐怕就是去找他的吧。只是姚明珠心里有点疑惑,张美华为什么不选赵良国那一组呢?
姚明珠摸了摸芦苇杆,手上摸出一层淡淡的灰,姚明珠盯着床看了会儿,把箱子放在了树洞中间的柱子边,被子和包放了下来,然后出了树洞。
姚明珠想找王海兵要一个桶,去河里打水到树屋里擦一遍睡觉的芦杆。姚明珠不是矫情,上辈子脏乱的环境也住过,可无论环境怎么脏乱,姚明珠身上和自己睡的床以及衣服都是干干净净的,很是清爽利索,这个习惯是跟姚奶奶学来的。上辈子被关了牛棚,姚明珠也是把牛棚打理得非常干净,牛棚里也收拾得整整齐齐的。
只是那个时候姚明珠不仅没有讨得好,反而落得想要勾引人的污名。可即便如此,姚明珠住的地方也要弄得干干净净的。
所以这辈子重生回来,这个习惯也一直保持着。姚明珠到这边参加三线建设,也知道条件不会很好,但在有限的环境下姚明珠也要让着自己过得舒坦些的。
王海兵则在一个个树洞前代表党和领导询问,是否缺什么,就看到姚明珠东张西望的。于是走了过去。
“同志,你有什么需要么?”
“王海兵同志,我想借个盆子有么?”
“盆子做什么?”王海兵随口一问。
“芦苇杆上有些灰,我想用盆子去那边的河里打些水擦一擦。”
王海兵看了眼姚明珠,心想着,竟然来了个讲究的。不过,借盆子也不算是什么大事,于是让姚明珠等着,自己转身就朝厨房那边跑去。
很快,王海兵拿回了一个有些原始的木盆。是用一块块木片拼在一起的。只是可能因为人员紧张,木盆的表面没有打磨,还有些树皮在上面,显得原始又粗矿。
姚明珠没有介意,道了声谢谢后就朝着小溪流走去。
小溪流是从山坳间留下来的,从山坳山顶一直到了下面,然后在平坦的地方形成一滩小湖。小湖的边缘放置了一些石块,有几个人正在洗着衣服。
姚明珠找了个地方,把木盆放在水里。
只是装了三分之一,姚明珠就把盆子拿了出来。然后端着朝上面走。
走了三段台阶小路就到了如今的安营扎寨的地方,相对来说是个比较宽的平地。而在上两块地就是做饭的地方和安放着粮食的石头房子。
姚明珠端着盆子进了树屋,从包裹着被子的布包上扯下一块补丁,拿着补丁就擦拭了起来。擦了自己的一半后,姚明珠帮张美华的那边也打扫了。
然后换了水再擦拭一遍才把木盆还给了王海兵。
姚明珠准备回去整理屋子时被王海兵叫住了,“姚明珠同志,不要走了,马上就要吃饭了。”
姚明珠闻言谢过了王海兵,两人聊了两句,喇叭停止了音乐的播放,呼呼两声传来。
这两声似乎是个暂停键,整个现场一片安静,大伙都看着土坯墙屋顶的喇叭。
“呐,你的意思是我就人高马大的?”张美华佯怒道,见林向国说不出话要,张美华才哈哈大笑,打趣地喊前面的姚明珠,“明珠,明珠,向国同志说帮你提箱子呢。”
这一声叫喊并不小,他们附近前后的人都明里暗里看了眼姚明珠。
姚明珠眉梢动了动,回了句,“不用了,我能拎得动。”
说实话,对于张美华,姚明珠是羡慕她的性格,但有时也有些不喜欢这直肠子的性格。
这一路来,张美华老是打趣她和林向国,明明自己讨厌林向国,他搭话时自己都不会跟他说话。可是张美华却老是把他俩推做堆。姚明珠其实心里有些反感自己与林向国绑在一起的。只是张美华每次都是笑呵呵地说,姚明珠也不好冷着脸。
张美华听到姚明珠的回复,回头看了眼,只见林向国满脸失望,忍不住笑道,“明珠不要你帮忙提,要不,你帮我拿吧?”
林向国心里知道这是个台阶,但还是忍不住看了眼姚明珠,见她专心地走路,心里有些失望。只好接过了张美华手里的箱子。张美华的箱子是皮木框做的,上面有手环,还有两把锁。
林向国之前没有注意,如今拿着箱子看了两遍,心里有几分计较,这可是高档货呀,国内很难买到的。林向国之所以知道是因为他有个同学的哥哥出国留学了,然后回来带着这样一个箱子。想到这里,林向国视线忍不住看着张美华的头顶,眼珠子转了转,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姚明珠没有理身后的二人,专心认真地朝下走。
大伙花了四十分钟才从半山腰走到了山脚,然后沿着山脚的小道走了二十分钟走到了鸡冠岭工程目的地。
鸡冠岭工程主要的施工部分在姚明珠这一队人的右前方,两座隔着一条小河流的山脉架起一座桥梁,以及打通右边的山脉。这是个不小的工程。
而左前方呢,则是驻扎地,在两座主要工程山脉对面半腰一块地势平坦的地面上修建的,离下面的河沟差不多有四五米的距离。
远远地听到了喇叭传来的歌声:
革命友谊深过海,五湖四海奔拢来。为了革命同目标,人亲难比阶级爱。响应号召,干革命,抢时间,一定要把三线建设抢在大战的前面。
搬石头,斗志昂扬,豪情奔放干三线。
石头就是□□包,越扛越是劲头高。建设三线抢时间,战火燃烧帝修嚎。
……
歌声中的工人斗志昂扬,满脸带着,整个场面热火朝天。
“那边来一点点,对对,过去点。”
……
“你们那边人够么?还要不要加人过去?”
“不用不用,困难还能克服。”
……
隔着一条河流,半山腰两边的人对喊着。
山脚下的大石头处,嘿哟嘿哟的号子声时不时伴随着叮叮当当敲击石头的声音响起。另一边呢,砍树,扛树的,挖泥巴的,运泥巴的在一片歌声中喊着号子,唱着歌曲,一个个满怀希望地干着。
左前方的营地里,后期的人员也来来往往,一栋泥房里炊烟伴随着大厨的声音徐徐升空。
“赶紧加水,加水,水要干了。”
“来了,来了,水来了。”
“那边熬粥的,加点糯米粉,快点快点。”
“那边烧热水的,看着火……拿柴火的赶紧赶紧……还有洗菜的呢,快点快点,吃饭时间要到了。”
“来了,来了……”
号角声,吆喝声,说话声和指挥声以及应和声交织成一片红红火火的场景。
大伙在鸡冠岭村民的带领下到了左前方的营地区。
营地区分成了左右两块,中间是一排排台阶到了小河流边,在河流上架起了一座木桥,暂时连通两边,让干活的工人能很快安全地回到营地。小道的顶端则是两块较大的空地,一边是石头砌成的屋子,一边是土墙屋子。
石头砌成的屋子前面有个小高台,台子上正中间插着一根笔直的树干,树干顶端飘着一面鲜艳的国旗,迎着风飘荡着。另外一边的土墙屋子传来了一阵阵食物的香味和徐徐不断的炊烟,还有那一片忙碌的声音。
营地左右两边则是木棍树枝搭建的房子,很矮的,估计也就一米八左右高,有点类似于简易的帐篷的感觉。树屋内一个大柱子立着,然后找三根树干从三个方向靠买中间大柱子上,四根柱子顶端固定,接着外面就用树枝芦苇一层层地遮盖,最后就搭建成简易的树屋。
上辈子姚明珠晚了两年到这边的,那时这里已经建立起了土墙屋。姚明珠倒是没有见过这种树屋。
树屋边上有人见到这边来了人,连忙跑了过来。那人估计是认识村长,两人交流一番后,村长就把姚明珠这一行五百人交到了那人手里。那人一一检查了介绍信。
然后把大家带到了石头屋子外面那一片空地上。那人朝着一个土墙屋子跑了进去,没多久就出来了一个身着军官的男人走到了大伙儿面前。
大伙还面面相觑,想着这人是谁呢?
穿军服的人道,“大家好,我是人员管理主任郭民。我代表整个鸡冠岭现有的同志欢迎大家的到来,感谢大小支持三线建设。”说着就给大家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后又深深地鞠了一躬,那挺直的腰板让大伙都心血澎湃起来。
大伙激动地拍起了手掌。
有人还喊道,“我们不能让主席在京都睡不着觉”
“再苦再累都值得,奋战奋斗,造好桥,修好路,富了咱们农户。”
……
郭民扬起了手按了按,“咱们这边如今有三千多人,分成了两个大的组,由陈工程师和赵工程师负责带领。陈工程师是咱们项目的总负责人,而赵工程师则是咱们项目从外请来的高材生,留洋回来的,专业知识很厉害。如今你们五百人,我要把你们分成两个队,每队选出一个组长,当然也可以自荐。大家可以自行组队开始,我手举得高的一边是甲队,低的这部则是乙队。”
姚明珠还没来及选,就被张美华一手挽着站在了一边,同时她手里还把林向国拽了过来。
姚明珠回过神来,连忙查看了下郭民的手势,看到他们如今站的是甲队时才松了一口气。姚明珠上辈子的干爷爷就是陈工程师,管着的是甲队。姚明珠这辈子来这边就是冲着干爷爷来的。所以她是一定会选这边的。
只是姚明珠有些奇怪,那位赵工程师应该就是赵明国吧,也就是张美华的同学,她怎么不去那边呢,反而到了干爷爷的队伍?还有一个疑惑点就是,姚明珠上辈子到来时,这里并没有一个人叫赵民国,也没有人叫张美华,难道是自己重生改变了?
第50章
在姚明珠疑惑的同时,张美华松开了姚明珠的手,高高举了起来,“郭民同志,我叫张美华,自荐当选组长。”
郭民看了眼张美华,见没有其他人举手,于是点了点头,“好,甲组这边由张美华担任。”
乙组那边也很快就选定了。
可甲乙两组的人数却不均衡。或许大伙听到赵工程师是留学回来的,大伙觉得他比较靠谱点,所以乙队站的人数比较多。
郭民当场就要把多余的人分配到甲组。只是这些人却不乐意了。
姚明珠心里有些不悦,忍不住道,“陈工程师虽然没有留过学,可你们知道去年人民日报报道x桥建设的总工程师是谁么?就是陈工程师。”
“哦,我知道,我知道,听说克服了很多困难才做成了,特别是水下探测和水下打桩的部分,简直就是奇迹了。”
“对对对,我也了解。”
有人作证姚明珠的话后,大伙也就认同了,很快两组就分好了队伍。
“好了,我现在让人带同志们去驻扎的地方,放了东西后,大家可以自行活动。那边那座石头房子里是咱们几千人的粮食,有驻兵把守着,同志们禁止靠近。那座茅草土屋,挂着国旗的地方是咱们每日升起和吃饭的地方。然后,这边这些树杈篷子就是住宿。不过,咱们已经商量过,过段时间就开始建土坯房屋过冬。大家先到暂时住的地方。”
大伙齐声应了好。然后分别由两个同志带着两个队伍走到了各自的地方。
带姚明珠这一队的小同志只有十六岁,是三线建设最低的年龄限制。叫王海兵,是个嘴巴闲不住的家伙。短短不到十分钟的路途。张美华就把整个鸡冠岭工程夏天开工以来的事情全部打听清楚了。
最先来的是工程师和一个前驱部队,策划勘测了一年多,准好了图纸,钱和材料,以及国家相关的手续和文件后就准备动工了。
于是招募了第一批工人,人数不多,对于工程项目来说是杯水车薪。刚好全国大力发展三线建设,很多沿海的国营厂子在三线地区建立分厂,百万人开始转移。项目队也向上审批调派人员。于是一批批地从全国召集了过来。姚明珠这一行人因为路途较远,是最晚到的,也是最后一批。如今一共有了五千多人。
第一批阶级同胞到了鸡冠岭看到人少事多,于是连盖房子的时间都没有,抓紧一切时间劳动起。刚好那时是夏天,睡在树枝搭的篷子里也刚刚好,于是就形成了如今这样,一个个树杈篷子在山底铺开。
只是眼看冬天来了,领导也发话了,他们要在半个月内把屋子全部建起来。姚明珠他们这一批来的很巧的。
说着话就到了地方,一排的小树枝和树干搭建的树屋,内部不像外面这么粗糙,用了山里特有的一种芦苇贴了一层,看起来倒是漫游特色的。
“这是后勤的一些女同志弄的。也就是你们女同志有这个福利,咱们男同胞那边,里外都一样。”王海兵见大伙盯着内部,说道。
女同志欣喜不已,男同胞的志向不在于这些东西,大伙于是赶紧分了住处。
树屋是按照人员数量做的,必须两个人一起住。
张美华拉着姚明珠的手臂,“明珠,咱俩是老乡一起住吧?”
姚明珠对着张美华笑意盈盈的脸色不好拒绝,点了点头。跟着张美华进了一个树洞。
树洞有点类似蒙古包的感觉,很矮,中间立着一个支撑柱。两边分别树干和树枝铺了床,床上又铺了一层厚厚的芦苇杆。淡黄的芦苇杆看起来也非常漂亮。
张美华把东西放,“明珠,我先出去转转。”
姚明珠回应一声,张美华已经冲出了树屋。忍不住摇了摇头,心里已经肯定,张美华喜欢那位一同留洋的同学。如今这么迫不及待,恐怕就是去找他的吧。只是姚明珠心里有点疑惑,张美华为什么不选赵良国那一组呢?
姚明珠摸了摸芦苇杆,手上摸出一层淡淡的灰,姚明珠盯着床看了会儿,把箱子放在了树洞中间的柱子边,被子和包放了下来,然后出了树洞。
姚明珠想找王海兵要一个桶,去河里打水到树屋里擦一遍睡觉的芦杆。姚明珠不是矫情,上辈子脏乱的环境也住过,可无论环境怎么脏乱,姚明珠身上和自己睡的床以及衣服都是干干净净的,很是清爽利索,这个习惯是跟姚奶奶学来的。上辈子被关了牛棚,姚明珠也是把牛棚打理得非常干净,牛棚里也收拾得整整齐齐的。
只是那个时候姚明珠不仅没有讨得好,反而落得想要勾引人的污名。可即便如此,姚明珠住的地方也要弄得干干净净的。
所以这辈子重生回来,这个习惯也一直保持着。姚明珠到这边参加三线建设,也知道条件不会很好,但在有限的环境下姚明珠也要让着自己过得舒坦些的。
王海兵则在一个个树洞前代表党和领导询问,是否缺什么,就看到姚明珠东张西望的。于是走了过去。
“同志,你有什么需要么?”
“王海兵同志,我想借个盆子有么?”
“盆子做什么?”王海兵随口一问。
“芦苇杆上有些灰,我想用盆子去那边的河里打些水擦一擦。”
王海兵看了眼姚明珠,心想着,竟然来了个讲究的。不过,借盆子也不算是什么大事,于是让姚明珠等着,自己转身就朝厨房那边跑去。
很快,王海兵拿回了一个有些原始的木盆。是用一块块木片拼在一起的。只是可能因为人员紧张,木盆的表面没有打磨,还有些树皮在上面,显得原始又粗矿。
姚明珠没有介意,道了声谢谢后就朝着小溪流走去。
小溪流是从山坳间留下来的,从山坳山顶一直到了下面,然后在平坦的地方形成一滩小湖。小湖的边缘放置了一些石块,有几个人正在洗着衣服。
姚明珠找了个地方,把木盆放在水里。
只是装了三分之一,姚明珠就把盆子拿了出来。然后端着朝上面走。
走了三段台阶小路就到了如今的安营扎寨的地方,相对来说是个比较宽的平地。而在上两块地就是做饭的地方和安放着粮食的石头房子。
姚明珠端着盆子进了树屋,从包裹着被子的布包上扯下一块补丁,拿着补丁就擦拭了起来。擦了自己的一半后,姚明珠帮张美华的那边也打扫了。
然后换了水再擦拭一遍才把木盆还给了王海兵。
姚明珠准备回去整理屋子时被王海兵叫住了,“姚明珠同志,不要走了,马上就要吃饭了。”
姚明珠闻言谢过了王海兵,两人聊了两句,喇叭停止了音乐的播放,呼呼两声传来。
这两声似乎是个暂停键,整个现场一片安静,大伙都看着土坯墙屋顶的喇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