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之前从村里领养的时候,猪就有五十斤,如今就有八十多斤了。会计谭宗林带着村里的记工员每个月到姚家登记一次。离开时还说现在到过年时还有一个多月左右,姚家的猪要是能长到一百斤,到时候就杀了,而姚家可以领十斤肉。
姚奶奶听到后满脸欣喜,一个多月长十多斤,不是个大事儿。全家听到后也非常期待。
一个月的时间很快过去了,姚明珠放寒假了。
全家的心思都放在了猪的身上,而姚家的猪果然不负众望,长了十八斤。村干部统计村里其他上百斤的猪总共有五条,于是上报了镇里国营猪厂。
国营猪厂同意后,消除了姚家村这五头猪的备案。
于是姚家村就准备杀猪过年了。
杀猪要请专门的杀猪匠。
姚家村有一家,只是那家人人丁稀少,他们觉得杀猪做了孽,国家成立后就再也没有动手了。于是姚家村只好请了陈家岩的一个杀猪匠。
陈家岩的杀猪匠见姚家村有五条猪要杀,心里羡慕不已。
村干部见杀猪匠到来了,于是很快地组织村民挖灶,烧水,拉猪。
也许那些猪知道了自己的命运,叫声喊破了天。但终究逃不过这些很久没有沾腥的村民,很快杀猪匠特制的刀,白刀进去,红刀出来。
“快,快接血。”
早已准备好铁盆的村民立刻上前,接住如泉涌的鲜血。猪嗷嗷惨叫了一段时间后慢慢地断了气。
杀猪匠让众人把猪从案板上推下来,然后开始杀第二头。而被推下的猪则被杀猪匠带来打下手的人拉到了一边,在猪脚的地方划开一道口子,然后用一根长一米,小拇指粗的木棍,顶端镶嵌着尖尖的铁帽,从划开的口子开始往里推,一直推到猪脖子处,然后抽出来又换一个方向,推向肚子。
如此把整个猪的猪皮下打通后,那人就憋足一口气,在猪脚划开的口子处使劲朝着里面吹气。
不一会儿,整个猪就鼓了起来。而后几人把猪抬到了烧水的地炤处,把滚烫的开水用瓢淋在猪的身上的各个地方,反复地淋了几遍后,那人扯了扯猪毛,轻轻扯下来后就立刻把猪挪到一遍,开始清理猪毛。直到猪毛清理干净后,才把猪倒挂在了树上。
杀猪匠此时已经把五头猪杀完,于是走到挂猪的地方开始开肠破肚。而打下手的人则又开始清理其他的猪。
如此周而复始,下午晌午饭之前姚家村宰杀了五头百来斤的猪,并剔除了骨头和肉。
村里用猪血肠和内脏做了一顿杀猪饭招待杀猪匠,然后给了五毛钱和一斤肉做杀猪费用。
送走杀猪匠后,陈国强就安排田梗生带着村里人,背上两头猪,两百多斤到镇上的国营猪厂。
这个时候,杀猪要提前备案,杀完猪后可不能全部自己留下,要卖一部分到镇上国营猪厂,他们要给镇上有肉票的居民提供肉。
镇里的国营猪厂给了姚家村十块钱。村干部把钱一部分当村里的收入,一部分发给了养猪的人家。
姚家养猪得了十斤肉和五角钱,而养猪的四个月多月,每月还有七个公分。其他四家也是如此,村里的众人见状无比羡慕。
而村里剩下近三百斤的猪肉,村干部分给了村民,每人分到了一斤。
一斤的猪肉可是很多了,于是全村的人都高兴起来。特别是人多的人家更是高兴坏了。
这样一来,姚家一共得了十五斤肉。
这可是很多啊,姚家今年一年恐怕也没有吃这么多肉。
姚奶奶让孙云芳给镇上外婆家送了四斤,他们过年吃了两斤,剩余的九斤肉,姚奶奶切成片,用磨碎的米粉和高粱粉以及姚奶奶采摘的香料,盐混合后放在了一个陶瓷罐子里,然后倒立起来放在一个盛水的盘子上。
姚家村的这一年的春节过得无比热闹,村民脸上带着满足的笑容。全村人似乎也和谐了很多,每天早晨学习语录也更加积极了。
很快翻过了年,姚明珠十四岁了。而姚明珠也长大了。
那是初五的晚上,全家准备入睡时,姚明珠身子悄无声息地来了。
几十年没有这玩意,姚明珠当时还以为自己尿了,后来才发现不对,猛然间记起自己如今十四岁的身子才想起被埋在记忆中的东西。
孙云芳准备得及时,从镇里买了布后就慢慢做了起来,年前才做好。孙云芝把东西从箱底拿出来,然后把自己用的草纸放在了月事带中给姚明珠系上。
奶奶非常高兴。这要是在以前啊,姚明珠可以看人家,准备嫁人了。
如今国家也是好的,规定女孩要十八岁以后才能结婚,说早了是对女孩不好。姚奶奶和孙云芳了解后深感赞同。以前不懂,如今知道,以后得把姚明珠留到二十,好好找个女婿后才能嫁人。
后面几日,姚明珠就被奶奶和母亲,还有李秀秀当菩萨般供了起来,三人给姚明珠讲着这个时候要注意的事情,不能沾冷水,不能吃凉食,更要注意保暖,否则以后亏了身子就是自己吃苦了。
姚明珠心里暖暖的,眼睛红红地点了点头。心里想着,有家人的感觉真好啊。
只是闲下来的姚明珠买田昭丽上门询问兆明哥消息时悬着起来。
田兆明离开这几个月音讯全无,似乎消失了一般。
田梗生和秦小梅一个春节到姚家问了很多次,田兆明有没有给姚明珠家写信,得到姚明珠摇头的回复后失望地离开了。
姚明珠上辈子沉浸在另外一件事里,根本没有了解过田兆明的如今的事情,所以也不知道现在发生了什么。只是后来那几十年的相处中,隐约听他提过,刚入伍的时候,他去过很多地方还出国过,只是那些事情是一级保密,兆明哥当时没有细说。姚明珠也没有追问。
姚明珠忍不住心想,难道如今的兆明哥是出国去了么?
只是这事姚明珠心里的猜测,不敢随意说出来。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她想着上辈子兆明哥就安安稳稳地活到了七十多,想来没有外在因素的干预,他如今也不会遇到什么危险的。所以姚明珠什么也没说。
可偶尔看着田梗生和秦小梅着急的心情,姚明珠心里有些内疚。
而姚明珠吃惊的是田梗生竟然在年后初七,从村里开了证明后,坐上了去田兆明大哥部队的火车。把村里的活计安排给了张卫华看顾。
张卫华这个小伙子倒是很上心,初九开始带着大伙儿上工。
如今的活计不算重,村里开始搓麻绳个,编簸箕,以及清理小麦地里或者田里的野草。这些活计都是张卫华在安排。
因为前面几个月的时间跟大伙儿混熟了,姚家村的村民还是很喜欢这个小伙子,张卫华工作安排起来也不费事,大家非常配合。
与此同时,村里还有一件事,那就是陈国强让吴志国去了村里小学当老师了。
吴志国是个正经的高中生,教小学绰绰有余。而他又是从城里来的,给大家带来了很多好玩的游戏,还教大叫唱很多歌。很快,红旗小学,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都喜欢上了吴志国。
最着迷的就是秦华的妹妹秦月,每天都在吴志国后面,老师长老师短的,还不停地追问问题,姚明珠从来没有看到如此勤奋好学的秦月。
秦月追着吴志国后跑,听着吴志国讲着城里的事情,秦月心里无比向往。于是跟田昭丽二人团体逐渐解散。而田昭丽全家因为担心田兆明,她也没有心思放在秦月身上。
不过二人虽然不在一起上下学,但课间还是经常看到秦月跟田昭丽说话,讲着那些从吴志国那里听到的,关于城里的故事。视线还若有似无地看了眼姚明珠,似乎在炫耀。
姚明珠上辈子在奎县生活十多年,早已没有什么向往的心态。何况,吴志国那些话也只能骗骗如今没有见过世面的小姑娘而已。
田梗生出去十天后回了姚家村。他一回来后,田家几人的心情似乎一下子缓和了,不再提田兆明的事情。
姚明珠心里也微微松了一口气,兆明哥的去处,估计兆亮哥是知道。既然他知晓,那应该就不会出什么大碍。
而田梗生回来后,张卫华突然向村干部提出修梯田和山坡顶上修水田的事情,还特意做了一个计划,预计四年,姚家村的产量亩产到达八百近左右。
陈国强听到后心里有些激动。
田梗生倒是很淡定的,他跟张卫华在春节期间早已把姚家村的地势和位置看清楚了。
姚家村地处一个山窝,村子附近是平地,主要以水田主。而村里四面,三面是山地,一面是镇子,镇子朝北是一条国内最大的河,河的对岸则是奎县。但因为没有桥梁,河流又湍急,从镇子到县里有些困难,每日也就两班船来往镇子与县里之间。
张卫华仔细地看了姚家村三面的山地,都可以做成梯田的,若是造好,姚家村则百分之八十的土地都是水田了,这样一来,稻谷的产量肯定能提升一倍多的。
田梗生当时就有些激动,跟张卫华讨论起来梯田建造的可能性。后来才知道,张卫华家学渊源,他父亲和爷爷就是地质方面的专家。如今在s市的大学当着老师。他从小听父亲和爷爷对土地的研究,这一次碰巧遇到可以下乡的机会,于是主动报名下了村子。想在这里利用所学好好地做一番事业出来。
第33章
陈国强非常的心动,但却还有个顾虑,他想着如今自己的腿断了还未完全好,那主持这项工作肯定是田梗生,以后这功劳是不是算他的?
不过,这点犹豫在陈国强到镇上参加一次汇报后就烟消云散了。
镇上开展前一年度的生产汇报时,姚家村的农产量让陈国强露了脸。陈国强镇里的干爹一个劲地夸奖他,让他再接再厉。于是,陈国强心里一热乎,回来就召集村干部连夜开会,然后同意了张卫华的提议,摩拳擦掌地想要干一番大的事业出来。
张卫华信誓旦旦,也志得意满地开始领着全村农民,选着一个黄道吉日开了工。
造田是最累的活计,因为修梯田需要石头垒建田坎,而搭建田坎则需要石匠和铁匠开山劈石,然后由人工用背篓一块块背到目的地。
村里动用了关系,弄回了二十来把铁占子和铁锤。田梗生和张卫华就开始分工。
村里强制规定,所有的壮男都要参加,每日轮流上工。而山下田地的活计就交给了村里剩余的年少或年老的男人以及一些壮年妇女。
村里妇女和剩下的男人平时还是能顶半边天的,只是春耕和秋收就有些忙不过来了。
村里只好停了梯田的修建,全部投入劳动中。毕竟,粮食才是一切的根本。
如此一来,姚家村开始了最苦的日子。
农忙后,壮年男人又山上修田。只是山上的地种着小麦,村里的干部又不想毁了这些庄稼,只能在原有的地坎上重新搭建,同时还要注意不能损坏了小麦。这样一来工程就慢了很多。
而农闲时,张卫华原本想动员山周边十来个村子在山顶修蓄水池的,可除了姚家村,其他几个村子都不是怎么愿意。他们觉得在山上造田这事难成,是费力不讨好的事情。
陈国强心里有些动摇了,但田耿生和张卫华说服他,开弓没有回头箭,又坚持了下。于是,姚家村增加了新的工作,村里的男女老少在山顶慢慢地挖水塘。
造田挖塘是个长期的活,姚家村村民随着时间的拉长,积极性也越来越低,上工越来越没有精神。
张卫华和田耿生商量一番后,决定调动村民的积极性。
村干部立即召开了一个会议,然后决定,村民可以在家里自行养猪,到时候在国营猪厂以村子的名义挂靠就可以了。年底交了国营猪厂规定的猪肉数量后,剩余的都属于个人。
这下子,村民的心沸腾了起来,积极性一下子增长了上来。
姚奶奶申请了一头小猪仔,一块五毛钱,而后精细地养着。
对于村里造田的事情,姚奶奶觉得是对子孙有助的好事,大力支持田梗生和张卫华。姚耀荣干活也跟着张卫华和田梗生冲在前面。一时,田梗生和姚耀荣的关系因此缓和了很多,两人相处好像自然了很多。
功夫不负有心人。
第一年,姚家村修了半山的梯田,稻谷的粮食产量跃到了整个镇子的前五名。第二年,村子左边整个山的梯田修建好了,姚家村所有的供应粮都用稻谷上交了,直接轰动了整个镇子。
就连县里也知晓了一二,派人下来探寻。
当看到姚家村的梯田后,领导大力表扬姚家村的村干部。其他村子也开始效仿了。姚家村也大方,积极地传授经验。而挨着姚家村左右两侧山的村子想与姚家村共用山顶的蓄水池。
陈国强没有为难,只是要求他们扩大蓄水池,以后大家可以共用。其他村子同意后,开始组织村民晚上出义务工。
而姚家村的村民更加来劲了。
因为有了前两年的经验,第三年,姚家村一口气把右边山的梯田全部修好了。
这一次这么快速也是因为山地里的庄稼今年都没有种了,大伙儿能放开手脚,一门心思造田修田坎,测试水田漏水情况以及修补。再也不用顾忌庄家。于是很快地完成了梯田的建造。
如此一来,姚家村只剩下的一座村前的山林了。
村前的山脉比较陡峭,村干部不打算动。毕竟姚家村烧火做饭用的柴还得从山里弄的。所以这座山就保留了下来。
而姚家村的村民细细一算,即使不动这座山,姚家村也增加了近两倍的水田。
稻谷的产量在第四年,相较于第一年就翻近四倍,亩产达到了八百多斤。
这样一来,整个县里轰动了,毕竟这个时候,亩产也不过五百斤左右。县里开始陆续有记者下来报告采访。然后一传十十传百。张卫华下乡带着村民四年量产翻了四倍的时间传遍了全国。
而同一时间还有一个村子火了,那就是江南的某个村子,也有一位下乡青年带着村子做了改革,整体规划生产,统一劳作,大大提高了劳动和生产量。亩产比姚家村还高,达到了千斤。
于是,全国轰动了。
姚奶奶听到后满脸欣喜,一个多月长十多斤,不是个大事儿。全家听到后也非常期待。
一个月的时间很快过去了,姚明珠放寒假了。
全家的心思都放在了猪的身上,而姚家的猪果然不负众望,长了十八斤。村干部统计村里其他上百斤的猪总共有五条,于是上报了镇里国营猪厂。
国营猪厂同意后,消除了姚家村这五头猪的备案。
于是姚家村就准备杀猪过年了。
杀猪要请专门的杀猪匠。
姚家村有一家,只是那家人人丁稀少,他们觉得杀猪做了孽,国家成立后就再也没有动手了。于是姚家村只好请了陈家岩的一个杀猪匠。
陈家岩的杀猪匠见姚家村有五条猪要杀,心里羡慕不已。
村干部见杀猪匠到来了,于是很快地组织村民挖灶,烧水,拉猪。
也许那些猪知道了自己的命运,叫声喊破了天。但终究逃不过这些很久没有沾腥的村民,很快杀猪匠特制的刀,白刀进去,红刀出来。
“快,快接血。”
早已准备好铁盆的村民立刻上前,接住如泉涌的鲜血。猪嗷嗷惨叫了一段时间后慢慢地断了气。
杀猪匠让众人把猪从案板上推下来,然后开始杀第二头。而被推下的猪则被杀猪匠带来打下手的人拉到了一边,在猪脚的地方划开一道口子,然后用一根长一米,小拇指粗的木棍,顶端镶嵌着尖尖的铁帽,从划开的口子开始往里推,一直推到猪脖子处,然后抽出来又换一个方向,推向肚子。
如此把整个猪的猪皮下打通后,那人就憋足一口气,在猪脚划开的口子处使劲朝着里面吹气。
不一会儿,整个猪就鼓了起来。而后几人把猪抬到了烧水的地炤处,把滚烫的开水用瓢淋在猪的身上的各个地方,反复地淋了几遍后,那人扯了扯猪毛,轻轻扯下来后就立刻把猪挪到一遍,开始清理猪毛。直到猪毛清理干净后,才把猪倒挂在了树上。
杀猪匠此时已经把五头猪杀完,于是走到挂猪的地方开始开肠破肚。而打下手的人则又开始清理其他的猪。
如此周而复始,下午晌午饭之前姚家村宰杀了五头百来斤的猪,并剔除了骨头和肉。
村里用猪血肠和内脏做了一顿杀猪饭招待杀猪匠,然后给了五毛钱和一斤肉做杀猪费用。
送走杀猪匠后,陈国强就安排田梗生带着村里人,背上两头猪,两百多斤到镇上的国营猪厂。
这个时候,杀猪要提前备案,杀完猪后可不能全部自己留下,要卖一部分到镇上国营猪厂,他们要给镇上有肉票的居民提供肉。
镇里的国营猪厂给了姚家村十块钱。村干部把钱一部分当村里的收入,一部分发给了养猪的人家。
姚家养猪得了十斤肉和五角钱,而养猪的四个月多月,每月还有七个公分。其他四家也是如此,村里的众人见状无比羡慕。
而村里剩下近三百斤的猪肉,村干部分给了村民,每人分到了一斤。
一斤的猪肉可是很多了,于是全村的人都高兴起来。特别是人多的人家更是高兴坏了。
这样一来,姚家一共得了十五斤肉。
这可是很多啊,姚家今年一年恐怕也没有吃这么多肉。
姚奶奶让孙云芳给镇上外婆家送了四斤,他们过年吃了两斤,剩余的九斤肉,姚奶奶切成片,用磨碎的米粉和高粱粉以及姚奶奶采摘的香料,盐混合后放在了一个陶瓷罐子里,然后倒立起来放在一个盛水的盘子上。
姚家村的这一年的春节过得无比热闹,村民脸上带着满足的笑容。全村人似乎也和谐了很多,每天早晨学习语录也更加积极了。
很快翻过了年,姚明珠十四岁了。而姚明珠也长大了。
那是初五的晚上,全家准备入睡时,姚明珠身子悄无声息地来了。
几十年没有这玩意,姚明珠当时还以为自己尿了,后来才发现不对,猛然间记起自己如今十四岁的身子才想起被埋在记忆中的东西。
孙云芳准备得及时,从镇里买了布后就慢慢做了起来,年前才做好。孙云芝把东西从箱底拿出来,然后把自己用的草纸放在了月事带中给姚明珠系上。
奶奶非常高兴。这要是在以前啊,姚明珠可以看人家,准备嫁人了。
如今国家也是好的,规定女孩要十八岁以后才能结婚,说早了是对女孩不好。姚奶奶和孙云芳了解后深感赞同。以前不懂,如今知道,以后得把姚明珠留到二十,好好找个女婿后才能嫁人。
后面几日,姚明珠就被奶奶和母亲,还有李秀秀当菩萨般供了起来,三人给姚明珠讲着这个时候要注意的事情,不能沾冷水,不能吃凉食,更要注意保暖,否则以后亏了身子就是自己吃苦了。
姚明珠心里暖暖的,眼睛红红地点了点头。心里想着,有家人的感觉真好啊。
只是闲下来的姚明珠买田昭丽上门询问兆明哥消息时悬着起来。
田兆明离开这几个月音讯全无,似乎消失了一般。
田梗生和秦小梅一个春节到姚家问了很多次,田兆明有没有给姚明珠家写信,得到姚明珠摇头的回复后失望地离开了。
姚明珠上辈子沉浸在另外一件事里,根本没有了解过田兆明的如今的事情,所以也不知道现在发生了什么。只是后来那几十年的相处中,隐约听他提过,刚入伍的时候,他去过很多地方还出国过,只是那些事情是一级保密,兆明哥当时没有细说。姚明珠也没有追问。
姚明珠忍不住心想,难道如今的兆明哥是出国去了么?
只是这事姚明珠心里的猜测,不敢随意说出来。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她想着上辈子兆明哥就安安稳稳地活到了七十多,想来没有外在因素的干预,他如今也不会遇到什么危险的。所以姚明珠什么也没说。
可偶尔看着田梗生和秦小梅着急的心情,姚明珠心里有些内疚。
而姚明珠吃惊的是田梗生竟然在年后初七,从村里开了证明后,坐上了去田兆明大哥部队的火车。把村里的活计安排给了张卫华看顾。
张卫华这个小伙子倒是很上心,初九开始带着大伙儿上工。
如今的活计不算重,村里开始搓麻绳个,编簸箕,以及清理小麦地里或者田里的野草。这些活计都是张卫华在安排。
因为前面几个月的时间跟大伙儿混熟了,姚家村的村民还是很喜欢这个小伙子,张卫华工作安排起来也不费事,大家非常配合。
与此同时,村里还有一件事,那就是陈国强让吴志国去了村里小学当老师了。
吴志国是个正经的高中生,教小学绰绰有余。而他又是从城里来的,给大家带来了很多好玩的游戏,还教大叫唱很多歌。很快,红旗小学,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都喜欢上了吴志国。
最着迷的就是秦华的妹妹秦月,每天都在吴志国后面,老师长老师短的,还不停地追问问题,姚明珠从来没有看到如此勤奋好学的秦月。
秦月追着吴志国后跑,听着吴志国讲着城里的事情,秦月心里无比向往。于是跟田昭丽二人团体逐渐解散。而田昭丽全家因为担心田兆明,她也没有心思放在秦月身上。
不过二人虽然不在一起上下学,但课间还是经常看到秦月跟田昭丽说话,讲着那些从吴志国那里听到的,关于城里的故事。视线还若有似无地看了眼姚明珠,似乎在炫耀。
姚明珠上辈子在奎县生活十多年,早已没有什么向往的心态。何况,吴志国那些话也只能骗骗如今没有见过世面的小姑娘而已。
田梗生出去十天后回了姚家村。他一回来后,田家几人的心情似乎一下子缓和了,不再提田兆明的事情。
姚明珠心里也微微松了一口气,兆明哥的去处,估计兆亮哥是知道。既然他知晓,那应该就不会出什么大碍。
而田梗生回来后,张卫华突然向村干部提出修梯田和山坡顶上修水田的事情,还特意做了一个计划,预计四年,姚家村的产量亩产到达八百近左右。
陈国强听到后心里有些激动。
田梗生倒是很淡定的,他跟张卫华在春节期间早已把姚家村的地势和位置看清楚了。
姚家村地处一个山窝,村子附近是平地,主要以水田主。而村里四面,三面是山地,一面是镇子,镇子朝北是一条国内最大的河,河的对岸则是奎县。但因为没有桥梁,河流又湍急,从镇子到县里有些困难,每日也就两班船来往镇子与县里之间。
张卫华仔细地看了姚家村三面的山地,都可以做成梯田的,若是造好,姚家村则百分之八十的土地都是水田了,这样一来,稻谷的产量肯定能提升一倍多的。
田梗生当时就有些激动,跟张卫华讨论起来梯田建造的可能性。后来才知道,张卫华家学渊源,他父亲和爷爷就是地质方面的专家。如今在s市的大学当着老师。他从小听父亲和爷爷对土地的研究,这一次碰巧遇到可以下乡的机会,于是主动报名下了村子。想在这里利用所学好好地做一番事业出来。
第33章
陈国强非常的心动,但却还有个顾虑,他想着如今自己的腿断了还未完全好,那主持这项工作肯定是田梗生,以后这功劳是不是算他的?
不过,这点犹豫在陈国强到镇上参加一次汇报后就烟消云散了。
镇上开展前一年度的生产汇报时,姚家村的农产量让陈国强露了脸。陈国强镇里的干爹一个劲地夸奖他,让他再接再厉。于是,陈国强心里一热乎,回来就召集村干部连夜开会,然后同意了张卫华的提议,摩拳擦掌地想要干一番大的事业出来。
张卫华信誓旦旦,也志得意满地开始领着全村农民,选着一个黄道吉日开了工。
造田是最累的活计,因为修梯田需要石头垒建田坎,而搭建田坎则需要石匠和铁匠开山劈石,然后由人工用背篓一块块背到目的地。
村里动用了关系,弄回了二十来把铁占子和铁锤。田梗生和张卫华就开始分工。
村里强制规定,所有的壮男都要参加,每日轮流上工。而山下田地的活计就交给了村里剩余的年少或年老的男人以及一些壮年妇女。
村里妇女和剩下的男人平时还是能顶半边天的,只是春耕和秋收就有些忙不过来了。
村里只好停了梯田的修建,全部投入劳动中。毕竟,粮食才是一切的根本。
如此一来,姚家村开始了最苦的日子。
农忙后,壮年男人又山上修田。只是山上的地种着小麦,村里的干部又不想毁了这些庄稼,只能在原有的地坎上重新搭建,同时还要注意不能损坏了小麦。这样一来工程就慢了很多。
而农闲时,张卫华原本想动员山周边十来个村子在山顶修蓄水池的,可除了姚家村,其他几个村子都不是怎么愿意。他们觉得在山上造田这事难成,是费力不讨好的事情。
陈国强心里有些动摇了,但田耿生和张卫华说服他,开弓没有回头箭,又坚持了下。于是,姚家村增加了新的工作,村里的男女老少在山顶慢慢地挖水塘。
造田挖塘是个长期的活,姚家村村民随着时间的拉长,积极性也越来越低,上工越来越没有精神。
张卫华和田耿生商量一番后,决定调动村民的积极性。
村干部立即召开了一个会议,然后决定,村民可以在家里自行养猪,到时候在国营猪厂以村子的名义挂靠就可以了。年底交了国营猪厂规定的猪肉数量后,剩余的都属于个人。
这下子,村民的心沸腾了起来,积极性一下子增长了上来。
姚奶奶申请了一头小猪仔,一块五毛钱,而后精细地养着。
对于村里造田的事情,姚奶奶觉得是对子孙有助的好事,大力支持田梗生和张卫华。姚耀荣干活也跟着张卫华和田梗生冲在前面。一时,田梗生和姚耀荣的关系因此缓和了很多,两人相处好像自然了很多。
功夫不负有心人。
第一年,姚家村修了半山的梯田,稻谷的粮食产量跃到了整个镇子的前五名。第二年,村子左边整个山的梯田修建好了,姚家村所有的供应粮都用稻谷上交了,直接轰动了整个镇子。
就连县里也知晓了一二,派人下来探寻。
当看到姚家村的梯田后,领导大力表扬姚家村的村干部。其他村子也开始效仿了。姚家村也大方,积极地传授经验。而挨着姚家村左右两侧山的村子想与姚家村共用山顶的蓄水池。
陈国强没有为难,只是要求他们扩大蓄水池,以后大家可以共用。其他村子同意后,开始组织村民晚上出义务工。
而姚家村的村民更加来劲了。
因为有了前两年的经验,第三年,姚家村一口气把右边山的梯田全部修好了。
这一次这么快速也是因为山地里的庄稼今年都没有种了,大伙儿能放开手脚,一门心思造田修田坎,测试水田漏水情况以及修补。再也不用顾忌庄家。于是很快地完成了梯田的建造。
如此一来,姚家村只剩下的一座村前的山林了。
村前的山脉比较陡峭,村干部不打算动。毕竟姚家村烧火做饭用的柴还得从山里弄的。所以这座山就保留了下来。
而姚家村的村民细细一算,即使不动这座山,姚家村也增加了近两倍的水田。
稻谷的产量在第四年,相较于第一年就翻近四倍,亩产达到了八百多斤。
这样一来,整个县里轰动了,毕竟这个时候,亩产也不过五百斤左右。县里开始陆续有记者下来报告采访。然后一传十十传百。张卫华下乡带着村民四年量产翻了四倍的时间传遍了全国。
而同一时间还有一个村子火了,那就是江南的某个村子,也有一位下乡青年带着村子做了改革,整体规划生产,统一劳作,大大提高了劳动和生产量。亩产比姚家村还高,达到了千斤。
于是,全国轰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