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孙云芳回来后,听到姚明珠的提议,心里非常高兴的。
“妈,爸,奶奶,咱们粮种怎么办?”姚明珠问道。
大伙一听也愁了起来。
“咱们这院子只能做旱地来种粮食的。红薯,高粱,大豆,小麦都可以的。只是这找粮种倒是真的麻烦了。”姚奶奶分析,说完之后更加惆怅了。
“妈,要不我去镇上问一问我表哥?”孙云芳建议道。
“你那个在粮站上班的表哥?”姚奶奶皱眉问。
“嗯嗯。”孙云芳点点头。
姚耀荣却在一旁道,“云芳,算了,你姑妈一家恨着爸,咱们如今去能有什么好脸色?”
被母亲一提起,姚明珠倒是真的想起了表舅来。而父亲的话,姚明珠也想起了姑婆家跟外婆家的一些事情来。
主要是当年姑婆孙美玲嫁给姑公赵志强的事情。
赵志强的父母是个本本分分的人,在镇上开了一个打铁铺子,生意勉强够过日子。只是赵志强不喜欢那打铁的活计,在镇上游荡。渐渐地成了有名的混人,霸占着河口一带的搬运生意。
而孙家在姚明珠外公孙易礼手中发展壮大,镇上称为孙镇半,镇子一大半产业都是孙家的。姑婆孙美玲当年比较新潮,外出求学。后来因祖外奶去世,姑婆孙美玲回了镇上。
只是不知怎么的被赵志强这人给缠上了。
这人的做法比较文雅,不时地送孙美玲一些书,一些新式的物件。孙美玲上过洋学堂,思想开放,也主张自由恋爱。竟然放话只要赵志强打动了她,她可以嫁给他。
赵志强于是来劲了,追势更猛了一些。一年以后,没想到孙美玲竟然真的看上赵志强,要嫁给他。
孙易礼气得跟孙美玲断绝了关系。
孙美玲倒是硬气,跟赵志强的父母窝在打铁铺里。
只是赵志强毕竟浪荡惯了,期初还好,当孙美玲生下女儿后,赵志强又在镇上混了起来,三天两头为地盘打架。
自此,孙美玲与赵志强就三天两头闹。
那些日子,孙美玲过得真的很苦。而孙云芳的父亲却是真的狠心,说断绝关系就断绝,没有帮一点忙。特别是孙美玲生下老二后,家里几乎断了粮。孙美玲上门求救被孙易礼赶了出去。
自此孙美玲恨上了孙易礼。
后来孙美玲坚持要离婚,只带着女儿离开。
赵志强发现后,追到了省城才拦住了孙美玲。举天发誓又是下跪才留下了孙美玲。
从此,赵志强真的收了心。
国家已成立,铁匠成了热门的手艺人,赵志强父母不仅吃上了商品粮,还个店铺经营。而赵志强呢,竟然进了省城的钢铁厂。
孙美玲也跟着在钢铁厂当了宣传委员。只是全国大面积闹/饥/荒后,钢铁厂养不了那么多人。孙美玲作为干部和工作积极分子,带头离开钢铁厂,为厂子减压。
而因为赵志强两口子的工作,其大女儿上了大学,如今在县城当一名医生。大儿子虽然没有上大学,但却被招工进镇上的粮站,几年当上了个主任。至于二儿子,则在镇上的一个国营厂上班。一大家子的日子过得非常的好。
而姚明珠的外公孙易礼,姚明珠见过但没有印象,听说在国家成立前,他带着小妾和金条到了岛国。而姚明珠外婆一怒之下把家产全部捐了出去。
也因为那义捐,得了个红色娘子的称号,毕竟当时的镇上好几拨势力,政权三番两变。也是外婆运气好,把财产捐给了人民军。
也因为这举动,孙家保留了镇上的一座带着前后花园的洋楼。外婆如今也吃上商品粮,不像姚家的日子。
姚明珠却觉得可以一试的,她还记得外婆过世的时候,姑婆来了,哭得很后悔,说自己脾气臭,哥哥是哥哥,嫂子是嫂子,她不该跟嫂子断绝来往。姚明珠见几人沉默,于是说,“要不问问外婆?”
第16章
“问你外婆?”孙云芳有些不明白。
姚耀荣,姚奶奶听了姚明珠的话都是一愣,似乎没有想到这个问题。
几人很快回过神来,姚耀荣有些犹豫。
姚奶奶就赞同道,“这事确实该问亲家。”
姚明珠接着说,“姑婆是跟外公之间有恩怨的,与外婆不一定有。何况当年外公可是丢下了外婆和小舅的。俩人对外公都有恨,说不定还能和好呢?”
“等农忙过了,我去镇上看看。”孙云芳想想道,父亲未离开时,母亲是惦记姑姑的。当年父亲没有支助姑姑,母亲倒是悄悄送了几回钱财,只是当时家里母亲不受宠,一直是二房当家,被父亲知道后,母亲也不敢妄为了。
后来父亲带着二房悄悄离开去了岛国。母亲得知后,一夜间白了黑发,而后生怨恨,把孙家的所有家当捐了出去。后来就再也没有提过姑姑和父亲了,更是连孙家的老祖坟地也没有踏入过。
不知道说这事,母亲会不会伤心?
天气渐渐变得暖和起来。
姚家也一片忙碌,忙着翻开石板,忙着翻地。
压得死板的地要重新翻松动是很费精力和体力。姚明珠也在后院帮着忙,只是突然,一声巨大的响声在隔壁响起,似乎有人踢翻了凳子。
姚明珠贴着墙体听。
“田梗生,你这是挖社会主义墙角。”陈国强一把蹬掉凳子站起来,“土地怎么能分到农民手里作为私有?信不信,我一封举报信递上去,你吃不了兜着走?”
“老陈,你这火爆脾气先等等,让老田把话说完。”会计谭宗林皱着眉头在一旁说。
秦志兰也附和,很是不客气地批评,“先听村长怎么说咱们再下结论。别话头刚起,你就咋咋呼呼。”
田梗生在桌子上磕了磕烟杆道,“我的意思是把村里种不了的田地分给村民,但地的所有权还在咱们村委,在国家。村民可以有使用权,可以随意种植东西。咱们集体种植的粮食大家也要出力,到时候交了公粮,分给村民的少了,但他们还有自己种植的粮食,今年冬天咱们村日子就不会难熬。若是风调雨顺,所不定还有富余。”
顿了顿,补充,“这让村子富余了,功劳算谁的?”说完看了眼陈国强。
陈国强是村支书,是村里最大的官。让村子富余当然他的功劳最大了。陈国强闻言沉默了下来,脸上有些讪讪的。
谭宗林却想得多些问,“分给村民种,那粮种怎么办?”
田梗生说,“我想了两个法子。”
“赶紧说呀。”谢志兰连忙催促。
“全村一起开始节省粮食,拿出节省的那一部分分给村民当粮种。春天来了,野菜之类的也会丰富起来。而咱们村里的人几乎家家户户都在院子里种菜,菜种估计是有的。凑合着应该能过到秋收时。”
陈国强眼皮跳了跳。
“咱们村的粮食去年交了供应粮,剩余的太少了。”谭宗林看了眼陈国强说。
“还有三个月左右,撑到麦子成熟应该没问题吧?”田梗生问。
陈国强闻言沉默了片刻,“另外一个方案呢?”
“还是按照以前上工分粮,村民自行想办法找粮种去。”田梗生说。
谭宗林立刻否决,“不行,满村的人找粮种,那不就被人知道了?”
“所以我才没有说这个法子。”田梗生接话,“第一个是最好的。只要开大会跟大伙说了,我相信都会同意的。大家也就辛苦辛苦这几个月,麦子收获后,咱们可先不交供应粮,等到秋收一起交。”
陈国强说,“老田,等我考虑考虑。”
“好,你先想吧。我去秧棚看看。”刚走到门口又道,“得赶快点决定,棚子里的稻谷种已经出苗了。”
“好,你先去吧。”
田梗生知道剩下的三人是一伙的。有些事情也是睁只眼闭只眼,他一是怕麻烦,二是不愿给部队的大儿子惹麻烦。虽然外人看起来他们田家了不起,有个在部队的儿子。可田梗生知道自己家的情况。
一个村子都会拉帮结派靠关系何况是部/队?儿子没家势,走到今天付出的代价可想而知。所以即使知道有些事情,田梗生也不愿意说出来,只是一门心思想着,搞好了生产一切都会好起来。村民有饭吃有衣穿就好了。如今他只是希望,村里的粮食能支撑小麦收割后。
田梗生离开后,三人明显松了一口气。
陈国强看了眼秦志兰,“你先外面看着。”
秦志兰瘪了瘪嘴,但还是依言走了出去。
“老陈,怎么办?若是老田要看库房咱们怎么说?”谭宗林皱着眉头道。
当初镇上领导为了在县里留下好印象,说他们奎丰镇没有歉收,答应按照正常年景交供应粮。而奎丰镇的领导回来就开始动员各个村的干部。
姚家村的村支书陈国强为了表现,没有按照实际情况上报交供应粮的数量。以至于歉收的姚家村交完供应粮后就没有多少了。这大半年来,陈国强了粮食的事情也是愁得生了白发。
“老陈,我觉得老田这个法子不失为一个好法子。我们也能为减少发粮找个理由。这样一来,每次分粮少些也不会有怨言的。咱们再换点陈粮来来发也就够了。”
“可粮种去哪里找?陈国强皱起了眉头。
谭宗林站起走了两步,“老陈,咱们真是想左了。粮种也不一定要稻谷啊。咱们可以找土豆,玉米,还有红薯。对,红薯最好了,又能当粮食吃,红薯种也好弄,反正是红薯藤插栽。库里的红薯就不要分了,全部用来做种,到时候整个村子所有田地都够了。”
陈国强闻言裂开了嘴笑,“还是你老谭有想法。好,咱们就按照老田的意思干。”顿了顿,“这老田虽然有些转不过弯,可有时候也还是能想法的。”
谭宗林点点头。
姚明珠没想到听到的是这些。更没想到村干部竟然是发陈粮,难怪奶奶说最近发的粮食越来越掺假了。还有他们换粮,是在哪里换?怎么换的?
姚明珠想着这些,心跳忍不住加快,这似乎是报仇的好机会啊!只是她怎么才能逮住这人的把柄呢?
第17章
“阿珠,待在那边干嘛,赶紧过来看看书包。”姚奶奶叫道。
姚明珠担心对面听到,蹑手蹑脚地跑到了对面的回廊才应声,“奶奶,我过来了。”
院子里姚明珠父母翻土,姚奶奶则在廊下做书包。
布是姚奶奶去年用割的野麻织的,后来夏天还找了蓝色的草汁染了下,只是条件不好,染得不均匀。但却意外有了渐变的层次感。
麻布本来就比较硬,做书包刚刚好。姚奶奶在内部缝了两个隔层。外面根据颜色的渐变,用从深色的线勾了大海和一首扬帆的船,船上用红色的线绣了一个扎着小辫子的小女孩。
前几日奶奶有空就在勾画锁边,绣小女孩,姚明珠当时并不知道是给自己的。如今缝合在一起后她才知道这是个书包,不用问就知道是自己。
姚明珠非常喜欢,特别是这用线勾的大海和船很巧妙的,而那个刺绣的女孩更是点睛之笔,整个画面充满了灵气。
不过画面也包含着姚奶奶的心思。
姚明珠非常喜欢,“奶奶,这里再给我做个隔层,我好分开放书,里面还缝合个口袋吧?”姚明珠指着书包里面。
姚奶奶对姚明珠是有求必应的,立刻又剪了布,按照姚明珠的要求做了起来。
天气渐渐暖和!
姚家的院子又忙活了十来天!
十天里,姚家三人基本没有怎么出过院子,几人把后院的石板全部掀起放在了墙角,前院则掀开一半,留一半晒东西。然后四人把两个院子的地面初步翻了一遍。
姚明珠累得腰都直不起来,姚奶奶年纪大了,虽然没有挖地,可负责做饭,筹备食物也是很辛苦,更何况家里的粮食一点点见了底。姚奶奶开始愁起来,一天往山里跑了很多次。
随着天气暖和了,村里闲一段时间又要开始忙活起来了。
“妈,爸,奶奶,咱们粮种怎么办?”姚明珠问道。
大伙一听也愁了起来。
“咱们这院子只能做旱地来种粮食的。红薯,高粱,大豆,小麦都可以的。只是这找粮种倒是真的麻烦了。”姚奶奶分析,说完之后更加惆怅了。
“妈,要不我去镇上问一问我表哥?”孙云芳建议道。
“你那个在粮站上班的表哥?”姚奶奶皱眉问。
“嗯嗯。”孙云芳点点头。
姚耀荣却在一旁道,“云芳,算了,你姑妈一家恨着爸,咱们如今去能有什么好脸色?”
被母亲一提起,姚明珠倒是真的想起了表舅来。而父亲的话,姚明珠也想起了姑婆家跟外婆家的一些事情来。
主要是当年姑婆孙美玲嫁给姑公赵志强的事情。
赵志强的父母是个本本分分的人,在镇上开了一个打铁铺子,生意勉强够过日子。只是赵志强不喜欢那打铁的活计,在镇上游荡。渐渐地成了有名的混人,霸占着河口一带的搬运生意。
而孙家在姚明珠外公孙易礼手中发展壮大,镇上称为孙镇半,镇子一大半产业都是孙家的。姑婆孙美玲当年比较新潮,外出求学。后来因祖外奶去世,姑婆孙美玲回了镇上。
只是不知怎么的被赵志强这人给缠上了。
这人的做法比较文雅,不时地送孙美玲一些书,一些新式的物件。孙美玲上过洋学堂,思想开放,也主张自由恋爱。竟然放话只要赵志强打动了她,她可以嫁给他。
赵志强于是来劲了,追势更猛了一些。一年以后,没想到孙美玲竟然真的看上赵志强,要嫁给他。
孙易礼气得跟孙美玲断绝了关系。
孙美玲倒是硬气,跟赵志强的父母窝在打铁铺里。
只是赵志强毕竟浪荡惯了,期初还好,当孙美玲生下女儿后,赵志强又在镇上混了起来,三天两头为地盘打架。
自此,孙美玲与赵志强就三天两头闹。
那些日子,孙美玲过得真的很苦。而孙云芳的父亲却是真的狠心,说断绝关系就断绝,没有帮一点忙。特别是孙美玲生下老二后,家里几乎断了粮。孙美玲上门求救被孙易礼赶了出去。
自此孙美玲恨上了孙易礼。
后来孙美玲坚持要离婚,只带着女儿离开。
赵志强发现后,追到了省城才拦住了孙美玲。举天发誓又是下跪才留下了孙美玲。
从此,赵志强真的收了心。
国家已成立,铁匠成了热门的手艺人,赵志强父母不仅吃上了商品粮,还个店铺经营。而赵志强呢,竟然进了省城的钢铁厂。
孙美玲也跟着在钢铁厂当了宣传委员。只是全国大面积闹/饥/荒后,钢铁厂养不了那么多人。孙美玲作为干部和工作积极分子,带头离开钢铁厂,为厂子减压。
而因为赵志强两口子的工作,其大女儿上了大学,如今在县城当一名医生。大儿子虽然没有上大学,但却被招工进镇上的粮站,几年当上了个主任。至于二儿子,则在镇上的一个国营厂上班。一大家子的日子过得非常的好。
而姚明珠的外公孙易礼,姚明珠见过但没有印象,听说在国家成立前,他带着小妾和金条到了岛国。而姚明珠外婆一怒之下把家产全部捐了出去。
也因为那义捐,得了个红色娘子的称号,毕竟当时的镇上好几拨势力,政权三番两变。也是外婆运气好,把财产捐给了人民军。
也因为这举动,孙家保留了镇上的一座带着前后花园的洋楼。外婆如今也吃上商品粮,不像姚家的日子。
姚明珠却觉得可以一试的,她还记得外婆过世的时候,姑婆来了,哭得很后悔,说自己脾气臭,哥哥是哥哥,嫂子是嫂子,她不该跟嫂子断绝来往。姚明珠见几人沉默,于是说,“要不问问外婆?”
第16章
“问你外婆?”孙云芳有些不明白。
姚耀荣,姚奶奶听了姚明珠的话都是一愣,似乎没有想到这个问题。
几人很快回过神来,姚耀荣有些犹豫。
姚奶奶就赞同道,“这事确实该问亲家。”
姚明珠接着说,“姑婆是跟外公之间有恩怨的,与外婆不一定有。何况当年外公可是丢下了外婆和小舅的。俩人对外公都有恨,说不定还能和好呢?”
“等农忙过了,我去镇上看看。”孙云芳想想道,父亲未离开时,母亲是惦记姑姑的。当年父亲没有支助姑姑,母亲倒是悄悄送了几回钱财,只是当时家里母亲不受宠,一直是二房当家,被父亲知道后,母亲也不敢妄为了。
后来父亲带着二房悄悄离开去了岛国。母亲得知后,一夜间白了黑发,而后生怨恨,把孙家的所有家当捐了出去。后来就再也没有提过姑姑和父亲了,更是连孙家的老祖坟地也没有踏入过。
不知道说这事,母亲会不会伤心?
天气渐渐变得暖和起来。
姚家也一片忙碌,忙着翻开石板,忙着翻地。
压得死板的地要重新翻松动是很费精力和体力。姚明珠也在后院帮着忙,只是突然,一声巨大的响声在隔壁响起,似乎有人踢翻了凳子。
姚明珠贴着墙体听。
“田梗生,你这是挖社会主义墙角。”陈国强一把蹬掉凳子站起来,“土地怎么能分到农民手里作为私有?信不信,我一封举报信递上去,你吃不了兜着走?”
“老陈,你这火爆脾气先等等,让老田把话说完。”会计谭宗林皱着眉头在一旁说。
秦志兰也附和,很是不客气地批评,“先听村长怎么说咱们再下结论。别话头刚起,你就咋咋呼呼。”
田梗生在桌子上磕了磕烟杆道,“我的意思是把村里种不了的田地分给村民,但地的所有权还在咱们村委,在国家。村民可以有使用权,可以随意种植东西。咱们集体种植的粮食大家也要出力,到时候交了公粮,分给村民的少了,但他们还有自己种植的粮食,今年冬天咱们村日子就不会难熬。若是风调雨顺,所不定还有富余。”
顿了顿,补充,“这让村子富余了,功劳算谁的?”说完看了眼陈国强。
陈国强是村支书,是村里最大的官。让村子富余当然他的功劳最大了。陈国强闻言沉默了下来,脸上有些讪讪的。
谭宗林却想得多些问,“分给村民种,那粮种怎么办?”
田梗生说,“我想了两个法子。”
“赶紧说呀。”谢志兰连忙催促。
“全村一起开始节省粮食,拿出节省的那一部分分给村民当粮种。春天来了,野菜之类的也会丰富起来。而咱们村里的人几乎家家户户都在院子里种菜,菜种估计是有的。凑合着应该能过到秋收时。”
陈国强眼皮跳了跳。
“咱们村的粮食去年交了供应粮,剩余的太少了。”谭宗林看了眼陈国强说。
“还有三个月左右,撑到麦子成熟应该没问题吧?”田梗生问。
陈国强闻言沉默了片刻,“另外一个方案呢?”
“还是按照以前上工分粮,村民自行想办法找粮种去。”田梗生说。
谭宗林立刻否决,“不行,满村的人找粮种,那不就被人知道了?”
“所以我才没有说这个法子。”田梗生接话,“第一个是最好的。只要开大会跟大伙说了,我相信都会同意的。大家也就辛苦辛苦这几个月,麦子收获后,咱们可先不交供应粮,等到秋收一起交。”
陈国强说,“老田,等我考虑考虑。”
“好,你先想吧。我去秧棚看看。”刚走到门口又道,“得赶快点决定,棚子里的稻谷种已经出苗了。”
“好,你先去吧。”
田梗生知道剩下的三人是一伙的。有些事情也是睁只眼闭只眼,他一是怕麻烦,二是不愿给部队的大儿子惹麻烦。虽然外人看起来他们田家了不起,有个在部队的儿子。可田梗生知道自己家的情况。
一个村子都会拉帮结派靠关系何况是部/队?儿子没家势,走到今天付出的代价可想而知。所以即使知道有些事情,田梗生也不愿意说出来,只是一门心思想着,搞好了生产一切都会好起来。村民有饭吃有衣穿就好了。如今他只是希望,村里的粮食能支撑小麦收割后。
田梗生离开后,三人明显松了一口气。
陈国强看了眼秦志兰,“你先外面看着。”
秦志兰瘪了瘪嘴,但还是依言走了出去。
“老陈,怎么办?若是老田要看库房咱们怎么说?”谭宗林皱着眉头道。
当初镇上领导为了在县里留下好印象,说他们奎丰镇没有歉收,答应按照正常年景交供应粮。而奎丰镇的领导回来就开始动员各个村的干部。
姚家村的村支书陈国强为了表现,没有按照实际情况上报交供应粮的数量。以至于歉收的姚家村交完供应粮后就没有多少了。这大半年来,陈国强了粮食的事情也是愁得生了白发。
“老陈,我觉得老田这个法子不失为一个好法子。我们也能为减少发粮找个理由。这样一来,每次分粮少些也不会有怨言的。咱们再换点陈粮来来发也就够了。”
“可粮种去哪里找?陈国强皱起了眉头。
谭宗林站起走了两步,“老陈,咱们真是想左了。粮种也不一定要稻谷啊。咱们可以找土豆,玉米,还有红薯。对,红薯最好了,又能当粮食吃,红薯种也好弄,反正是红薯藤插栽。库里的红薯就不要分了,全部用来做种,到时候整个村子所有田地都够了。”
陈国强闻言裂开了嘴笑,“还是你老谭有想法。好,咱们就按照老田的意思干。”顿了顿,“这老田虽然有些转不过弯,可有时候也还是能想法的。”
谭宗林点点头。
姚明珠没想到听到的是这些。更没想到村干部竟然是发陈粮,难怪奶奶说最近发的粮食越来越掺假了。还有他们换粮,是在哪里换?怎么换的?
姚明珠想着这些,心跳忍不住加快,这似乎是报仇的好机会啊!只是她怎么才能逮住这人的把柄呢?
第17章
“阿珠,待在那边干嘛,赶紧过来看看书包。”姚奶奶叫道。
姚明珠担心对面听到,蹑手蹑脚地跑到了对面的回廊才应声,“奶奶,我过来了。”
院子里姚明珠父母翻土,姚奶奶则在廊下做书包。
布是姚奶奶去年用割的野麻织的,后来夏天还找了蓝色的草汁染了下,只是条件不好,染得不均匀。但却意外有了渐变的层次感。
麻布本来就比较硬,做书包刚刚好。姚奶奶在内部缝了两个隔层。外面根据颜色的渐变,用从深色的线勾了大海和一首扬帆的船,船上用红色的线绣了一个扎着小辫子的小女孩。
前几日奶奶有空就在勾画锁边,绣小女孩,姚明珠当时并不知道是给自己的。如今缝合在一起后她才知道这是个书包,不用问就知道是自己。
姚明珠非常喜欢,特别是这用线勾的大海和船很巧妙的,而那个刺绣的女孩更是点睛之笔,整个画面充满了灵气。
不过画面也包含着姚奶奶的心思。
姚明珠非常喜欢,“奶奶,这里再给我做个隔层,我好分开放书,里面还缝合个口袋吧?”姚明珠指着书包里面。
姚奶奶对姚明珠是有求必应的,立刻又剪了布,按照姚明珠的要求做了起来。
天气渐渐暖和!
姚家的院子又忙活了十来天!
十天里,姚家三人基本没有怎么出过院子,几人把后院的石板全部掀起放在了墙角,前院则掀开一半,留一半晒东西。然后四人把两个院子的地面初步翻了一遍。
姚明珠累得腰都直不起来,姚奶奶年纪大了,虽然没有挖地,可负责做饭,筹备食物也是很辛苦,更何况家里的粮食一点点见了底。姚奶奶开始愁起来,一天往山里跑了很多次。
随着天气暖和了,村里闲一段时间又要开始忙活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