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零二章 李恪立国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用这几句诗来形容现在的李恪最形象不过,在伊琳娜到来之后,他们两人几乎天天粘在一起,甚至连一些军政大事,李恪都推给了其它人去做。
另外李恪通过伊琳娜知道了东罗马帝国的局势后,总感觉罗马帝国的这次内部纷争应该不会在短时间内结束,而且现在双方还只是打嘴仗,但是李恪的直觉告诉他,狄奥多西与君士坦斯二世之间,很可能会爆发出更加激烈的冲突。
就在李恪与伊琳娜忘情相守的期间,那个唯一没有被起义的罗马人攻克的城市,很快被王方翼的大军攻陷,城中所有的西哥特人被处死,整个伊比利亚半岛的西哥特势力终于完全被清除,接下来则要开始筹建一件更重要的事,那就是建国。
这下李恪也终于躲不开了,因为建国可不是只举行一个建国大典就行的,背后还有无数的事要准备,比如各级行政机构的架设以及各地的驻军等事宜,全都需要他亲自处理。这时伊琳娜也表现出一个女子的聪慧,她不但主动劝李恪以国事为重,同时也开始在巴塞罗那城频频露面,而且将自己的身份公开,这下让那些原来的罗马人都是欣喜若狂。
特别是通过一些暗地里的渠道,李恪和伊琳娜之间的关系也慢慢的流传出去,这使得那些罗马人的震惊的同时,也对李恪的统治不再报什么偏见。毕竟现在统治他们的,是东罗马皇后的情人,这在罗马人心中,已经将李恪当成了自己人。
另外有一些痴情的少女,却是暗中将李恪塑造成一位痴情的皇子,为了他深爱的伊琳娜皇后,所以才来到伊比利亚半岛,为的就是能够在某一天再见到皇后。这种痴情打动了无数罗马少女的心,同时也让李恪成为整个伊比利亚半岛未婚少女或已婚少妇的梦中情人。
可惜政治就是政治,不可能像少女们幻想的那么浪漫,李恪和伊琳娜之间的确有真感情,只不过李恪更多的还是看重伊比利亚半岛的位置,以及日后的发展前景,至于和伊琳娜能否长相厮守,这种事却是强求不得。
伊比利亚半岛的面积并不小,甚至已经接近天竺的二分之一大小,而且经过罗马与西哥特王国的统治,使得这里的文明程度很高。整个半岛有一半都属于高原地区,气候也比较凉爽宜人,适合种植葡萄、油橄榄和小麦等作物,另外手工业与商业也比较发达,只是因为哥特人的野蛮统治,使得岛上的各个行业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萎缩。
在将整个半岛纳入自己的统治后,李恪也终于同意岑长倩等人提议的建国事宜,毕竟他孤身远赴海外,急需一个大义的名分,同时跟随李恪的文武官员也需要更大的封赏,因此建国之事自然刻不容缓。
经过几个月的忙碌,李恪终于在伊比利亚半岛建国称帝,国号为吴,首都暂定为巴塞罗那,不过现在已经被李恪改名为西京,原吴王妃杨氏为大吴皇后,只是杨氏带着儿女在台湾,并不在李恪身边。伊琳娜以罗马皇后的身份出席了开国大典,只是在典礼举行时,她却一直站在李恪的身边,那本来应该是皇后的位置。
另外在吴国的开国典礼上,大唐、大齐、天竺三大帝国都派出使者前来道贺,另外罗马、波斯和大食,以及一些其它的国家同样也派出使者,只是除了波斯等少数使者是真心道贺外,罗马和大食等国家的使者却是表情迥异,让人观之是回味无穷。
开国大典完成后,吴国仿照大齐的行政结构,将整个伊比利亚半岛分成数个州,州下设县,县下设乡,乡下设村进行管理。而且各级官吏全部分划分到行政结构中,官与吏同样没有任何界线,官员的选拔制度同样也与大齐的相同。
另外中央官制也几乎是照搬大齐的制度,同样设立首相一职,岑长倩虽然年轻,但是个行政高手,再加上脑子灵活,威望也足以服众,因此被李恪任命为第一任首相。
从以上可以看出,李恪在行政方面几乎完全照搬了大齐的制度,而且各级官府也极力推动当地工商业的发展,同时从大齐和大唐引进大批的造船工人,在半岛沿海港口兴建造船厂,看样子是想与大齐走同样的道路。
不过李恪和岑长倩也不仅仅只会抄袭,按照两国内部情况的不同,他们也对一些政策做出修改,比如最重要的民族政策方面。李恪招募到的三十万人,已经陆续的被李愔送到伊比利亚半岛上,其中汉人才仅仅八万,再加上后来自愿前来的汉人,加在一起也不过十二万人左右,剩下的全都是草原胡人、三韩人、倭人等。
除了以上的三十多万人外,剩下就是人口最多的原罗马人,他们占半岛总人口的六成以上,达到了两百多万人,剩下的全都是半岛本地的一些民族,所以现在半岛的总人口已经接近了四百万,而且民族万分十分复杂,最关键的是,汉人的数量还不到总人口的三十分之一。
面对这种情况,若是直接推行大齐的那种四级异族制的话,很可能引起当地人的反弹,毕竟李恪的军事力量虽强,但想要治理好伊比利亚半岛,还需要借助当地人的力量,否则若是实行强力统治,一会这边起义,一会那边暴动,那他还不如直接回去做自己的安乐王爷呢。
也正是出于这种考虑,所以李恪并没有在半岛上实行四级异族制,而是宣布国内各异族在法律上都是平等,汉族也不例外,统一称为吴人。不过个吴人并不包括西哥特人,这个野蛮的民族在统治伊比利亚半岛期间,对半岛上的各个民族都实行高压统治,可以说所有民族都对哥特人十分的仇视,特别是占人数最多的原罗马人,更是恨不得杀光所有哥特人。
不过哥特人毕竟在半岛上统治了上百年时间,人口数量也十分庞大,是半岛上除罗马人外的第二大民族,之前的征战中,虽然造成大量哥特人死亡,但也有不少哥特人都选择向李恪投降,所以现在的吴国内部,还残存着二十到三十万的哥特人。
对于这哥特人,以罗马人为代表的当地民族都反对给于他们同等的地位,另外李恪身边的岑长倩,当初在第一次到达直布罗陀海峡时,也受到哥特人的羞辱,这让一向小心眼的他怀恨在心,因此他也向李恪提出,绝对不能给哥特人平等的地位。
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最后李恪终于决定,将所有哥特人贬为奴隶,从事挖矿、修路、筑城等一些苦力劳动,这也是吴国的第一批奴隶。而且在尝到奴隶的甜头后,吴国也开始向非洲引进奴隶,这使得整个吴国也很快和大齐一样,奴隶制度飞快的发展,不过这也使得吴国的各个行业也开始了加速发展。
只不过在确定了民族平等的法律后,紧接着李恪就开始大封赏,其中几乎所有汉族家庭,最少都有一人被封爵,特别是他实行的那个欧洲贵族计划,不但针对大唐和大齐后来迁来的移民,同时也对以前招募的汉人百姓有效,因此绝大部分汉人都拥有爵位,最低也是个男爵,这使得汉人在实际地位上,就比其它民族要高上一筹,不过因为其它民族被封爵的同样不少,所以并没有引起这些民族的反感。
只是这种大封爵位的办法也带来了一定的坏处,那就是导致后来李恪国内的爵位含金量下降,比如同样是伯爵,吴国的伯爵在遇到大唐或大齐的伯爵时,都会感觉矮上一筹。
至于军事方面,则没有什么好说的了,原来的五万大军在征讨西哥特王国时损失很小,而且很快就被补充完毕,这支全火器的军队做为大吴军队的核心,被李恪赐名为皇家近卫军,平时驻扎在西京,战时才被调往前线,是一支主要对外征战的武装力量。
另外在之前的征战中,他就已经组织起不少罗马人的军队,现在以这些军队为基础,经过整编与扩建后,暂时组织起二十万的大军,只是这些新建的军队还需要严格的操练,而且上过战场的老兵也不多,因此战斗力并不强,现在主要是驻扎各地维持当地的秩序。
同时李恪在西京也建立起一座军校,选拔军中年轻优秀的军官进入其中学习,除了军校的专业课程外,最重要的就是加强忠君爱国思想的教育,毕竟军队是一个国家存在的根基所在,想要控制军队,就必须控制住军官们的思想,这点早就已经在大齐和大唐的高层中达成共识。
只不过就在李恪对自己新成立的吴国进行轰轰烈烈的大改造时,东罗马帝国那边却发生了一件天大的事,而这件事所导致的后果,却是影响到整个地中海、乃至整个世界的格局。(未完待续。)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用这几句诗来形容现在的李恪最形象不过,在伊琳娜到来之后,他们两人几乎天天粘在一起,甚至连一些军政大事,李恪都推给了其它人去做。
另外李恪通过伊琳娜知道了东罗马帝国的局势后,总感觉罗马帝国的这次内部纷争应该不会在短时间内结束,而且现在双方还只是打嘴仗,但是李恪的直觉告诉他,狄奥多西与君士坦斯二世之间,很可能会爆发出更加激烈的冲突。
就在李恪与伊琳娜忘情相守的期间,那个唯一没有被起义的罗马人攻克的城市,很快被王方翼的大军攻陷,城中所有的西哥特人被处死,整个伊比利亚半岛的西哥特势力终于完全被清除,接下来则要开始筹建一件更重要的事,那就是建国。
这下李恪也终于躲不开了,因为建国可不是只举行一个建国大典就行的,背后还有无数的事要准备,比如各级行政机构的架设以及各地的驻军等事宜,全都需要他亲自处理。这时伊琳娜也表现出一个女子的聪慧,她不但主动劝李恪以国事为重,同时也开始在巴塞罗那城频频露面,而且将自己的身份公开,这下让那些原来的罗马人都是欣喜若狂。
特别是通过一些暗地里的渠道,李恪和伊琳娜之间的关系也慢慢的流传出去,这使得那些罗马人的震惊的同时,也对李恪的统治不再报什么偏见。毕竟现在统治他们的,是东罗马皇后的情人,这在罗马人心中,已经将李恪当成了自己人。
另外有一些痴情的少女,却是暗中将李恪塑造成一位痴情的皇子,为了他深爱的伊琳娜皇后,所以才来到伊比利亚半岛,为的就是能够在某一天再见到皇后。这种痴情打动了无数罗马少女的心,同时也让李恪成为整个伊比利亚半岛未婚少女或已婚少妇的梦中情人。
可惜政治就是政治,不可能像少女们幻想的那么浪漫,李恪和伊琳娜之间的确有真感情,只不过李恪更多的还是看重伊比利亚半岛的位置,以及日后的发展前景,至于和伊琳娜能否长相厮守,这种事却是强求不得。
伊比利亚半岛的面积并不小,甚至已经接近天竺的二分之一大小,而且经过罗马与西哥特王国的统治,使得这里的文明程度很高。整个半岛有一半都属于高原地区,气候也比较凉爽宜人,适合种植葡萄、油橄榄和小麦等作物,另外手工业与商业也比较发达,只是因为哥特人的野蛮统治,使得岛上的各个行业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萎缩。
在将整个半岛纳入自己的统治后,李恪也终于同意岑长倩等人提议的建国事宜,毕竟他孤身远赴海外,急需一个大义的名分,同时跟随李恪的文武官员也需要更大的封赏,因此建国之事自然刻不容缓。
经过几个月的忙碌,李恪终于在伊比利亚半岛建国称帝,国号为吴,首都暂定为巴塞罗那,不过现在已经被李恪改名为西京,原吴王妃杨氏为大吴皇后,只是杨氏带着儿女在台湾,并不在李恪身边。伊琳娜以罗马皇后的身份出席了开国大典,只是在典礼举行时,她却一直站在李恪的身边,那本来应该是皇后的位置。
另外在吴国的开国典礼上,大唐、大齐、天竺三大帝国都派出使者前来道贺,另外罗马、波斯和大食,以及一些其它的国家同样也派出使者,只是除了波斯等少数使者是真心道贺外,罗马和大食等国家的使者却是表情迥异,让人观之是回味无穷。
开国大典完成后,吴国仿照大齐的行政结构,将整个伊比利亚半岛分成数个州,州下设县,县下设乡,乡下设村进行管理。而且各级官吏全部分划分到行政结构中,官与吏同样没有任何界线,官员的选拔制度同样也与大齐的相同。
另外中央官制也几乎是照搬大齐的制度,同样设立首相一职,岑长倩虽然年轻,但是个行政高手,再加上脑子灵活,威望也足以服众,因此被李恪任命为第一任首相。
从以上可以看出,李恪在行政方面几乎完全照搬了大齐的制度,而且各级官府也极力推动当地工商业的发展,同时从大齐和大唐引进大批的造船工人,在半岛沿海港口兴建造船厂,看样子是想与大齐走同样的道路。
不过李恪和岑长倩也不仅仅只会抄袭,按照两国内部情况的不同,他们也对一些政策做出修改,比如最重要的民族政策方面。李恪招募到的三十万人,已经陆续的被李愔送到伊比利亚半岛上,其中汉人才仅仅八万,再加上后来自愿前来的汉人,加在一起也不过十二万人左右,剩下的全都是草原胡人、三韩人、倭人等。
除了以上的三十多万人外,剩下就是人口最多的原罗马人,他们占半岛总人口的六成以上,达到了两百多万人,剩下的全都是半岛本地的一些民族,所以现在半岛的总人口已经接近了四百万,而且民族万分十分复杂,最关键的是,汉人的数量还不到总人口的三十分之一。
面对这种情况,若是直接推行大齐的那种四级异族制的话,很可能引起当地人的反弹,毕竟李恪的军事力量虽强,但想要治理好伊比利亚半岛,还需要借助当地人的力量,否则若是实行强力统治,一会这边起义,一会那边暴动,那他还不如直接回去做自己的安乐王爷呢。
也正是出于这种考虑,所以李恪并没有在半岛上实行四级异族制,而是宣布国内各异族在法律上都是平等,汉族也不例外,统一称为吴人。不过个吴人并不包括西哥特人,这个野蛮的民族在统治伊比利亚半岛期间,对半岛上的各个民族都实行高压统治,可以说所有民族都对哥特人十分的仇视,特别是占人数最多的原罗马人,更是恨不得杀光所有哥特人。
不过哥特人毕竟在半岛上统治了上百年时间,人口数量也十分庞大,是半岛上除罗马人外的第二大民族,之前的征战中,虽然造成大量哥特人死亡,但也有不少哥特人都选择向李恪投降,所以现在的吴国内部,还残存着二十到三十万的哥特人。
对于这哥特人,以罗马人为代表的当地民族都反对给于他们同等的地位,另外李恪身边的岑长倩,当初在第一次到达直布罗陀海峡时,也受到哥特人的羞辱,这让一向小心眼的他怀恨在心,因此他也向李恪提出,绝对不能给哥特人平等的地位。
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最后李恪终于决定,将所有哥特人贬为奴隶,从事挖矿、修路、筑城等一些苦力劳动,这也是吴国的第一批奴隶。而且在尝到奴隶的甜头后,吴国也开始向非洲引进奴隶,这使得整个吴国也很快和大齐一样,奴隶制度飞快的发展,不过这也使得吴国的各个行业也开始了加速发展。
只不过在确定了民族平等的法律后,紧接着李恪就开始大封赏,其中几乎所有汉族家庭,最少都有一人被封爵,特别是他实行的那个欧洲贵族计划,不但针对大唐和大齐后来迁来的移民,同时也对以前招募的汉人百姓有效,因此绝大部分汉人都拥有爵位,最低也是个男爵,这使得汉人在实际地位上,就比其它民族要高上一筹,不过因为其它民族被封爵的同样不少,所以并没有引起这些民族的反感。
只是这种大封爵位的办法也带来了一定的坏处,那就是导致后来李恪国内的爵位含金量下降,比如同样是伯爵,吴国的伯爵在遇到大唐或大齐的伯爵时,都会感觉矮上一筹。
至于军事方面,则没有什么好说的了,原来的五万大军在征讨西哥特王国时损失很小,而且很快就被补充完毕,这支全火器的军队做为大吴军队的核心,被李恪赐名为皇家近卫军,平时驻扎在西京,战时才被调往前线,是一支主要对外征战的武装力量。
另外在之前的征战中,他就已经组织起不少罗马人的军队,现在以这些军队为基础,经过整编与扩建后,暂时组织起二十万的大军,只是这些新建的军队还需要严格的操练,而且上过战场的老兵也不多,因此战斗力并不强,现在主要是驻扎各地维持当地的秩序。
同时李恪在西京也建立起一座军校,选拔军中年轻优秀的军官进入其中学习,除了军校的专业课程外,最重要的就是加强忠君爱国思想的教育,毕竟军队是一个国家存在的根基所在,想要控制军队,就必须控制住军官们的思想,这点早就已经在大齐和大唐的高层中达成共识。
只不过就在李恪对自己新成立的吴国进行轰轰烈烈的大改造时,东罗马帝国那边却发生了一件天大的事,而这件事所导致的后果,却是影响到整个地中海、乃至整个世界的格局。(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