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吊你胃口
既然帐已经算清了,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打包,结账。
众目睽睽下,只见郭子兴又掏出大皮夹,数了5500块给林逸。林逸则把收破烂似的鱼皮袋装了书全部递给郭子兴。
瞬间,在很多顾客眼里,乞丐变成了大款,大款变成了收破烂的。
郭子兴没想到林逸装东西的家伙如此寒酸,他已经多少年没见过这种鱼皮袋了,貌似这玩意以前是用来装化肥的。于是就善意地提醒林逸,卖东西外包装也很重要,就算超市几毛钱的大塑料袋,也比这强。
林逸,虚心受教。
就在郭子兴背了鱼皮袋准备和林逸分道扬镳,林逸却又放了一个雷子,“郭哥,我还有个好东西,你要不要过目一下?”
“呃?”郭子兴看林逸的眼神有点像看机器猫,怎么满身都是宝呀。
“还有什么好东西,赶快拿出来---不过千万别是什么杂书,我可背不了那么多的东西。”他见林逸连提兜都没有,也不知道所谓的“好东西”放在哪里。
不过很快,郭子兴的眼睛就瞪大了,只见林逸撩开了衣服,从腰间抽出一物来……
靠,这也行?
郭子兴听说有人在腰间藏金条的,没见过藏书的,到底是什么宝贝玩意,值得这小子如此谨慎。一时间,郭子兴对林逸拿出来的“好东西”有了期待。
林逸打开文件袋的动作很慢,仿佛他打开的不是什么文件,而是在剥美女的衣服,动作轻缓,温柔,眼神却充满炙热。
郭子兴被他这种举止撩拨的情绪高涨,眼睛更是死死地盯着那打开的文件袋---
终于,那一沓十六张连环画手稿露了出来。
郭子兴一眼就看见了“武松打虎”,“刘继卣”,以及“1955人民美术出版社”几个字样。
他的心“咚”地一下,仿佛被大铁锤砸得都快晕眩过去。
如果这是真的,那可就是……绝品!
作为玩连环画的老手,郭子兴对于《武松打虎》知之甚详。
刘继卣,著名的国画大师,连环画艺术大师,新中国连环画奠基人,泰山北斗,连坛第一人。
作为一个大画家,他能画不少画家看不起、称之为“小儿科”的连环画,在他手下出来的几乎都是精品中的精品,比如为广为人知的《鸡毛信》、《东郭先生》、《武松打虎》等。不过在他的作品中影响力最大的恐怕就是重墨彩绘的《武松打虎》。
“武松打虎”是中国历史上最精典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妇儒皆知。根据这个精典的故事创作的戏曲、文学、绘画等,层出不穷,各有千秋。仅绘画而言,刘继卣的重彩画《武松打虎》,是众多作品中最出众精彩的,影响力最广。
《武松打虎》组画是刘继卣先生于1954年继创作完成《永不掉队》《鸡毛信》《东郭先生》等部连环画作品后,开始创作的一部工笔重彩组画。1955年完成后即由人民美术出版社以各种开本,配以各种语言文字连续向国内外发行。该套组画一共十六幅,画面生动,色彩典雅、柔和,融合协调了人物画、动物画和山水花鸟画为一体,构图严谨,笔笔精到,为读者塑造出从未见过的豪侠气魄及威武不屈的英雄形象。
《武松打虎》开创了重彩画创作改革之先河。过去的重彩画大都以表现侍女佳人、画卉虫草、山水楼宇、戏剧脸谱等,构图呆版、色泽灰暗、缺乏生机。刘继卣的《武松打虎》一改过去重彩画的呆板面孔,人物设计生动,精道的工笔线描与水墨写意有机结合。尤其是他笔下的虎被画的栩栩如生,是他整个作品中最出彩的地方。再加上耳熟能详的水浒故事,使得整个作品深深烙在你的脑海,产生强烈的共鸣。
这强烈的共鸣,自然离不开作者高超的画艺,如果仔细看,就会注意到,老虎的一根根毛须都能看得一清二楚,仅此一点,就可以看出老画家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即使今天翻翻这样的小人书,很多人仍会被其巨大的艺术感染力所震撼,那些粗制滥造文化产品的人实在应该感到汗颜。
当然,对于郭子兴来说,他可不是什么艺术家,或者艺术的捍卫者,他是个商人,是个大书贩,在他眼里艺术是要用金钱来衡量和判断的,像这套《武松打虎》,1957年的16张活页连环画,他可是经手过,就那么简简单单十六幅画,九品,成交价9000元,甚至连五十年代的《武松打虎》四条屏,也卖过3000块的高价。而那还是三年前,按照现在连环画的行情,每一样最少也能够上万!
现在,这套连环画的彩绘手稿,看清楚,是手稿啊,就在眼前,全天下独一无二,又该是个什么天价?!
郭子兴的心绪有些混乱了,他不明白这样的珍品怎么会在南都这种小城市出现,要出现也该出现在北京的潘家园,上海的夫子庙,要么就是顶级的拍卖会上……难道这是赝品?是对方忽悠自己?可万一这是真的呢,自己可就眼前走宝了……
郭子兴拿不定主意,心中像蚂蚁爬似得难受,不过画稿的诱惑,还是让他很快冷静下来,再看林逸,竟然没事儿人般,坐在原位上,正慢悠悠美滋滋地喝他的矿泉水。
廉价的矿泉水,一块钱一瓶,他像是根本不知道自己拿出来的画稿有多么的珍贵,可以买几卡车,不,几百卡车几千卡车他这样的破水。
这鸟人,也太淡定了。
郭子兴忍不住骂了一句。
不过这次他可真冤枉了林逸。
林逸不是淡定地在假装不知道,而是他真不知道。
他只知道这些画稿应该值点钱,却不知道值多少。
忍着满肚子的不爽,郭子兴非常郑重地问了林逸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这些画稿,你想要多少钱?”
林逸回答很简单,“对不起,不卖!”
众目睽睽下,只见郭子兴又掏出大皮夹,数了5500块给林逸。林逸则把收破烂似的鱼皮袋装了书全部递给郭子兴。
瞬间,在很多顾客眼里,乞丐变成了大款,大款变成了收破烂的。
郭子兴没想到林逸装东西的家伙如此寒酸,他已经多少年没见过这种鱼皮袋了,貌似这玩意以前是用来装化肥的。于是就善意地提醒林逸,卖东西外包装也很重要,就算超市几毛钱的大塑料袋,也比这强。
林逸,虚心受教。
就在郭子兴背了鱼皮袋准备和林逸分道扬镳,林逸却又放了一个雷子,“郭哥,我还有个好东西,你要不要过目一下?”
“呃?”郭子兴看林逸的眼神有点像看机器猫,怎么满身都是宝呀。
“还有什么好东西,赶快拿出来---不过千万别是什么杂书,我可背不了那么多的东西。”他见林逸连提兜都没有,也不知道所谓的“好东西”放在哪里。
不过很快,郭子兴的眼睛就瞪大了,只见林逸撩开了衣服,从腰间抽出一物来……
靠,这也行?
郭子兴听说有人在腰间藏金条的,没见过藏书的,到底是什么宝贝玩意,值得这小子如此谨慎。一时间,郭子兴对林逸拿出来的“好东西”有了期待。
林逸打开文件袋的动作很慢,仿佛他打开的不是什么文件,而是在剥美女的衣服,动作轻缓,温柔,眼神却充满炙热。
郭子兴被他这种举止撩拨的情绪高涨,眼睛更是死死地盯着那打开的文件袋---
终于,那一沓十六张连环画手稿露了出来。
郭子兴一眼就看见了“武松打虎”,“刘继卣”,以及“1955人民美术出版社”几个字样。
他的心“咚”地一下,仿佛被大铁锤砸得都快晕眩过去。
如果这是真的,那可就是……绝品!
作为玩连环画的老手,郭子兴对于《武松打虎》知之甚详。
刘继卣,著名的国画大师,连环画艺术大师,新中国连环画奠基人,泰山北斗,连坛第一人。
作为一个大画家,他能画不少画家看不起、称之为“小儿科”的连环画,在他手下出来的几乎都是精品中的精品,比如为广为人知的《鸡毛信》、《东郭先生》、《武松打虎》等。不过在他的作品中影响力最大的恐怕就是重墨彩绘的《武松打虎》。
“武松打虎”是中国历史上最精典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妇儒皆知。根据这个精典的故事创作的戏曲、文学、绘画等,层出不穷,各有千秋。仅绘画而言,刘继卣的重彩画《武松打虎》,是众多作品中最出众精彩的,影响力最广。
《武松打虎》组画是刘继卣先生于1954年继创作完成《永不掉队》《鸡毛信》《东郭先生》等部连环画作品后,开始创作的一部工笔重彩组画。1955年完成后即由人民美术出版社以各种开本,配以各种语言文字连续向国内外发行。该套组画一共十六幅,画面生动,色彩典雅、柔和,融合协调了人物画、动物画和山水花鸟画为一体,构图严谨,笔笔精到,为读者塑造出从未见过的豪侠气魄及威武不屈的英雄形象。
《武松打虎》开创了重彩画创作改革之先河。过去的重彩画大都以表现侍女佳人、画卉虫草、山水楼宇、戏剧脸谱等,构图呆版、色泽灰暗、缺乏生机。刘继卣的《武松打虎》一改过去重彩画的呆板面孔,人物设计生动,精道的工笔线描与水墨写意有机结合。尤其是他笔下的虎被画的栩栩如生,是他整个作品中最出彩的地方。再加上耳熟能详的水浒故事,使得整个作品深深烙在你的脑海,产生强烈的共鸣。
这强烈的共鸣,自然离不开作者高超的画艺,如果仔细看,就会注意到,老虎的一根根毛须都能看得一清二楚,仅此一点,就可以看出老画家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即使今天翻翻这样的小人书,很多人仍会被其巨大的艺术感染力所震撼,那些粗制滥造文化产品的人实在应该感到汗颜。
当然,对于郭子兴来说,他可不是什么艺术家,或者艺术的捍卫者,他是个商人,是个大书贩,在他眼里艺术是要用金钱来衡量和判断的,像这套《武松打虎》,1957年的16张活页连环画,他可是经手过,就那么简简单单十六幅画,九品,成交价9000元,甚至连五十年代的《武松打虎》四条屏,也卖过3000块的高价。而那还是三年前,按照现在连环画的行情,每一样最少也能够上万!
现在,这套连环画的彩绘手稿,看清楚,是手稿啊,就在眼前,全天下独一无二,又该是个什么天价?!
郭子兴的心绪有些混乱了,他不明白这样的珍品怎么会在南都这种小城市出现,要出现也该出现在北京的潘家园,上海的夫子庙,要么就是顶级的拍卖会上……难道这是赝品?是对方忽悠自己?可万一这是真的呢,自己可就眼前走宝了……
郭子兴拿不定主意,心中像蚂蚁爬似得难受,不过画稿的诱惑,还是让他很快冷静下来,再看林逸,竟然没事儿人般,坐在原位上,正慢悠悠美滋滋地喝他的矿泉水。
廉价的矿泉水,一块钱一瓶,他像是根本不知道自己拿出来的画稿有多么的珍贵,可以买几卡车,不,几百卡车几千卡车他这样的破水。
这鸟人,也太淡定了。
郭子兴忍不住骂了一句。
不过这次他可真冤枉了林逸。
林逸不是淡定地在假装不知道,而是他真不知道。
他只知道这些画稿应该值点钱,却不知道值多少。
忍着满肚子的不爽,郭子兴非常郑重地问了林逸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这些画稿,你想要多少钱?”
林逸回答很简单,“对不起,不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