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众人尽皆应声,跪伏一地,瑟瑟不敢抬头。
谢奇峰和谢云姜对视一眼,皆有苦难言,却也不敢申辩,唯恐事态更乱。任是谢奇峰机关算尽,未曾想竟是为他人做嫁衣。他初归,自然不知其中龃龉,凭他思虑万千,也想不透这其中奥妙,更不明白谢秋姜为何舍本求末去杖杀一个婢女。
夜深了,人也散去,秋姜乘着夜风回到院内,心中颇为踌躇满志。待进得房内,几个丫鬟婆子散去,青鸾回身放下垂帘,笑道:“招安甚是乖觉,也不枉费三娘子殚精竭虑。我看他和锦书情投意合,不若改日回禀了太夫人,赐了他俩婚配?”
秋姜在床上褪了鞋袜,笑道:“他对锦书是用心,锦书却是个不多话的,她什么心意,难道你知晓?”
“她不喜欢招安?”青鸾摇头笑,“奴婢看不会。招安不过十六,行事却妥当,且口齿伶俐,气度非凡,配锦书绰绰有余。”
秋姜放下锦履:“他确实不像一般的童仆,不知本名是什么,籍贯何处?”
青鸾道:“奴婢听周执事说起过,招安是易名,当初他身体孱弱,入府时为了好养活,又正值太夫人入京随同众命妇侍奉皇后主持蚕祭,便讨了这样一个彩头。他原本是陇西临洮人。”
“陇西李氏族人?”秋姜难以置信,讶然抬头。
陇西李、赵郡李、清河崔、博陵崔、范阳卢、荥阳郑和太原王并称中原五大高门,从古至今,有载以来,陇西李氏门第显赫,高官累世不断,即使在上等高门中也是数一数二的郡望。
青鸾为她解惑:“他自小和父族失散,幼时丧母,由姨母抚养长大,家境贫寒,想必不是出自直系,而是十三房支衍系。”
秋姜皱着眉:“即便是出自李氏分支,也断不可入府为奴。”
青鸾笑道:“下品无高门,上品无贱族。他这样的出身,府里怎么敢收他为奴呢?只是在府里做事,一应帮着管里城西的庄园和佣农田舍,当初契约什么都没签,只算作是荫户佣者,太夫人、夫人都对他非常器重。”
秋姜一笑:“若是如此,让锦书跟他也不无不好。只是,他年纪尚幼,做事虽然利索,却难免冲动。今日,我本来只是想给他们一个教训,他倒真敢说,连湘云那档子事都给捅了出来。”
“但却是实实在在为锦书好的。”
秋姜哑然失笑:“再看看吧。若他们真的互相欢喜,我也为他们高兴。”
青鸾不忘打趣她:“娘子若是及笄了,便不用事事请示太夫人了。”
秋姜横她一眼。青鸾笑着为她放下床幔,合上折叠屏风,退出了内室。隔着摇曳的五色垂帘,秋姜可以看见她在外面的胡塌上躺着守夜,只撑了会儿便睡着了。
想必也累了一天了——秋姜在心里微笑。
及笄?也快了。
第019章 王谢风流
019王谢风流
入了深冬,北地气候更加严寒。弘农杨氏的郡君太夫人和谢崔氏素来交好,这次北上,带来了南地盛产的不少贵重物资,其中便有产自东扬的“冰绡绢”。
东扬州位处太湖之滨,吴兴东南,水路贯通,气候温宜,长江自西向东汇入东扬州郡,又有群山环绕,形成天然的多雨屏障。自古以来,此处便是鱼米之乡,百姓富庶,多商贾贩卒,丝绸锦缎盛产,并销往各地。
冰绡绢看似轻柔晶莹,实则富有垂感,难以起褶,且由小南蛮手工嵌入温玉,更有冬暖夏凉之奇特功效,是以费时费力而产量稀少,故价值千金,珍贵非常。
贵族高门奢靡成风,攀比之行屡见不鲜,冰绡绢可谓供不应求。杨太夫人此次带来的有数十匹之多,实在难得。
谢崔氏爱不释手,待宾主坐定,笑言:“阿姊何需如此见外?”
杨桓氏笑道:“我在南地便听闻谢氏有三姝,灼灼风华,品貌贵重,这冰绡绢稀罕,给了我家那些上不得台面的小姑实在暴殄天物。这是宜阳殿下赏的,我也是借花献佛。”
谢崔氏微微诧异。
宜阳长公主是南朝皇帝的长姊,有南朝第一美人之称,曾嫁与名士桓洋,婚后不睦,后和离,为人奢靡,淫乐无度,曾向皇帝求面首四十,和朝中诸多大臣皆有私情。要说这南朝当今的皇帝,也是个荒淫的主,因为有一宠妃来自乡野,便时常在宫里设立市集,玩商旅间买卖的低下游戏,更荒唐的是有时心血来潮就把嫔妃召来与侍卫大臣们裸身相戏,开觏合聚会,公开服用寒食散,世人多有效仿。
杨桓氏出身谯郡桓氏,是桓洋的姑母,宜阳长公主和桓洋和离后便没什么来往了。宜阳长公主如今竟然赐她冰绡绢,谢崔氏实在意外。
这样一想,她有些摸不准杨桓氏这次北上的意图了,恐怕不是谒亲寻访这么简单。
杨桓氏见她微笑不语,有些沉不住气,率先道:“阿大、三娘、五娘何在?二郎、五郎此次随我一同前来,倾慕已久。我南地盛兴士女游宴,如今年年节在即,年轻人就该出去多走动。”
谢崔氏算是明白了她的意图,也难怪平日一向吝惜的杨桓氏竟然愿意拿出这等重礼。弘农杨氏虽然也是名门郡望,自南朝刘宋取代晋国之后便渐渐势弱,已不复昔年汉朝时候的荣光。谢崔氏心里不喜,面上却道:“阿大已许人家,三娘、五娘尚未及笄,恐不适宜。”
杨桓氏心里冷笑,笑道:“阿大已婚配?未尝听闻。”
谢崔氏的笑容滴水不漏:“阿大年方二八,岂有独身之理?将许的是琅琊王氏的七郎君。”
杨桓氏一怔,恨得直咬牙。
这是摆明了看不上他们杨家。不过她也不得不承认,琅琊王氏世代簪缨世家,位列四大盛门“王谢袁萧”之首位,是任何士族都无法比拟的。不过,他们都灵一脉不过陈郡宗族的分支,居然也能攀上琅琊王氏直系子弟?
琅琊王七,少时成名,容貌出众,文采风流,品貌皆是百里挑一的,更是南朝四大名士之首,虽然年二十又八,曾有一妻,丧偶后上门求亲的依然趋之若鹜。
会稽王谢两风流,王子沉沦谢女愁。
东晋衣冠南渡时,琅琊王氏居功至伟,此后被称为“第一望族”,时人皆谓“王与马,共天下”。而谢氏自淝水之战后,以谢安为首的谢氏一门功勋卓绝,晋升为顶级门阀。
从那以后,王氏和谢氏都是门阀士胄的代表,侨姓之首,分支偏房遍布南北两地,兴盛之态,世人叹服。南朝更曾有律法明言规定,但凡王谢子弟,入仕直登七品,不日便可扶摇直上。
纵然如此,杨桓氏仍是不忿。求娶不到谢氏阿大,她只能退而求其次,和谢崔氏软磨硬泡了许久。谢崔氏拗不过她,只好让人去请谢秋姜和谢云姜。
“杨太夫人远来,携孙二郎、五郎至。”秋姜作画之际,一个婢女在外禀告。
秋姜搁下笔墨,抬头望向青鸾。青鸾笑着为她解惑:“杨二郎杨尹、杨五郎杨约,皆是当世才子,女郎可前往一见。”
门外的婢子又小声催促,秋姜换了身藕色撒花百褶裙便出了门。路经梅园,才拐了个弯便听到前方水榭旁有一女子柔声笑道:“阿娆都听说了,这谢氏三娘的母亲出自鲜卑蛮族,想必粗鄙不堪,难登大雅之堂。”
另一个声音却道:“阿娆,不要这样说。她是谢氏贵女,我们不可得罪的。”
“阿瑶,你为何这般胆小?我不过实话实说,就算她听见了,又能怎么样?胡人血统的女子,怎配我杨氏五郎?”
“可我听闻北地主张胡汉一家,这些年联姻的不在少数呢,且北朝士女地位颇高,律法明定,皆可自由嫁娶,甚至入仕参军。”
“参军?那是下下贱民才从事的勾当。”这人不屑道。
另一人却羡慕道:“我倒觉得,这才是女儿本色。魏高祖曾言‘今自太和六年以来,买定、冀、幽、相四州饥民良口者尽还所亲,虽娉为妻妾,遇之非理,情不乐者亦离之’,听来真是天方夜谭,何时我南地之女也可如此?”
魏晋之后,佛、玄、道、儒并行,各有抨击、也各有交融,南朝士族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不耻儒学的伦理道德,主张独立独行、情感外露,所以女子也不像前些年那般完全恪守礼教。只是,和北朝士女相比,南地女人地位依然不算高,尤其是像她们这样出身低微的庶女。
杨瑶叹了口气,正要离开,转身却看到不远处缓缓走来一个俊美女郎。她衣饰华丽,臂纱微挽,肤色白皙而纤美如玉,更难得的是华而不媚,漆黑的眸子犹如一面澄亮清澈的明镜,倒映出青山流水;一路走来,腰间禁步摆动的声音节奏稳定,步伐竟然一丝不乱,一看便是出身高门、教养良好的贵女。
杨瑶忙屈身道:“弘农杨十三娘,见过女郎。”私下扯了扯还呆立着的杨娆。
杨娆忙跟着她行了礼。
秋姜敛衽回礼,端然一笑,言简意赅:“我便是陈郡谢三娘。”
杨瑶一怔,杨娆也是大惊失色,不知自己刚才的话有没有被她听见,又见她貌美端方,不由心生妒意,没忍住就说道:“谢氏一门,静女则有阿大,才名远播,如雷贯耳;丽姝则有五娘,貌美其华;未闻贵府竟有谢三娘!”
意思是没听过她这号人。
秋姜几乎都笑了,不急不缓道:“古有言‘大隐隐于市’,天下之大,十四娘可知完全?昔年会稽有匪犯上作乱,曾烧毁王羲之、王献之等大家墨宝,时人问起,竟言‘书圣若何、大令谁也’?乡野村夫,孤陋寡闻,可见一斑。”
杨娆面色涨红,气得就要上前。杨瑶在后拉住她,不住告罪:“稚妹无知,冲撞女郎,望女郎恕罪。”
传闻谢三娘有四分之一的胡人血统,自小喜欢刀枪棍棒,不通文墨,现在见了,却和传闻大相径庭。此人胸有丘壑,随口便引经据典,口齿伶俐,落落大方,风华气度竟然不输给族中的名士儿郎。
杨瑶心里疑惑,不禁高山仰止,低头又是一礼,不敢得罪她。
杨娆却气昏了头,提高了声音不顾道:“你幼年便已丧母,又有胡裔血统,身在汉门举目无亲,有什么可得意的?”
秋姜有些怜悯地望着她,一点不恼:“先妣虽然早逝,母亲却待三娘视如己出,姊妹和睦,何以‘举目无亲’?我朝胡汉相融,本为一家,取长补短,文武兼备,繁盛更胜往昔。不若南地武将低微,士族鼠目寸光,夜郎自大,祸起萧墙而自顾不暇,以至常有匪寇蛮夷侵境扰民。永平四年,獠贼不过区区二千余众,一月之间竟连破三郡,各州郡县牧守者争相逃窜,闻风丧胆,形如鼠犬。泱泱大国,竟无一将可派?可悲可叹。贵阶一如此,何况庶出之女?娆,媚也,名姓尚且如此,何况品性远见乎?小儿之见,请勿复言。”
说罢微微一甩广袖,单手绕起一角曳地的碧霞云纹羽纱挽臂。
杨娆气得满面通红,却又无话可辩,最后竟然嘤嘤哭泣起来。
这一出倒是把秋姜弄蒙了。
杨瑶也是愣住了,自小外傅便教导她们,贵胄子女讲究的是高贵磊落,畅所欲言,更要风度翩翩,不拘小节。说不过就哭,简直和乡野村妇一样,这实在是——她也是羞得满面通红。
身后一人穿花拂柳而来,出声呵斥:“阿娆快快退下。谢氏三娘乃陈郡贵女,吾等远来是为宾客,当尊敬主人,以礼待之,怎能以唇舌相攻?”
秋姜望去,那是一个年过十六的少年,峨冠博带,肤白俊俏,有些羸弱文雅,很符合当今名士贵胄间的审美。他身旁一个少年看着比他略小两岁,也是好相貌,正一脸好奇地望着她。
“郎君何人?”秋姜问道。
来人上前拱手,拜上名帖:“弘农杨二郎杨尹,女郎有礼。”又为她引见身边少年,“五弟杨约。”
秋姜想不到他这样正式,接过了,看了一眼,递给一旁的青鸾,也施礼道:“谢氏三娘,郎君有礼。”
杨尹笑道:“三娘高才,如今才得见,真是相逢恨晚。”
秋姜道:“二郎言重了。”
杨尹道:“这次与我一同来的还有谯郡桓云、陈留谢广等诸君名流,都是我的同窗好友。五月初五,我们商约好了在兰阴常山举办游宴盛会,到时必定群贤毕至,希望三娘子、五娘子赏光莅临。”
秋姜想到这一世还没出过远门,更没见识多曲水流觞、士女游宴这样的盛会,便笑着应承:“恭敬不如从命,多谢足下盛情相邀。”
秋姜离去后,杨尹才舒缓了笑容,执起杨娆的手轻语安抚:“阿娆,你何必与她一般见识?”
杨娆抽了手,狠狠跺脚:“自她出现,你眼睛里只有她了。”
杨尹对这个远房堂妹,实在是无可奈何。以前看在她倾慕自己也乖巧伶俐的份上,他才对她另眼相看。不过是一个庶女,以后再好也只是为妾,居然也这样骄纵?当下便冷了脸,和杨约一同离开。
杨娆见状,又气又伤心,眼泪如断线的珍珠般不断往下掉,心里把谢秋姜咒骂了无数遍。
杨瑶只能叹息。
同为门阀世家,也分三六九等。以王谢为首的侨姓源远流长,最为贵重,其次便是宿居江南的吴姓士族和他们弘农杨氏、京兆韦氏、河东裴氏等关中郡姓和山东郡姓。不过这些年以太原王氏、范阳卢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陇西李氏、赵郡李氏、荥阳郑氏为首的七姓十家逐渐崛起,山东郡姓又有稳压关中郡姓的趋势。
也许他们弘农杨氏在普通门第间是显赫的,但是,和一等一的门阀大家一比,便又落了下乘。
也难怪二兄这样百般讨好,不远千里来中原求娶谢氏贵女,此事若成,那可是光耀门楣的大事。可偏偏阿娆不清楚自己的身份,居然敢挑衅谢氏嫡出的贵女,真是不知死活。
第020章 上元佳节
020上元佳节
距离相约出游的日子还早,上元佳节却到了。
正月十五,初春将临,微风中仍有寒意。出门前,秋姜让青鸾给她换了名士常着的大袖衫,头顶漆纱笼冠,腰间悬佩,手中檀扇,脚下蹬了重台履。
“三郎真是俊朗。”青鸾在一旁笑话她。
秋姜收了檀扇,以扇尖微微挑起她的下颌,轻佻一笑:“小娘子亦是美貌,嫁与郎君可好?”
青鸾拍开她,啐道:“不正经。”
秋姜悠然自得,开心地紧。
上元佳节是大节,三元之首,所以普天同庆,这天晚上取消了宵禁,坊间也不设栅栏,畅通无阻。路上人来人往,大街小巷张灯结彩,高门院内传来祭祀的撞钟之声,外有小儿嬉戏,沿街都有赏灯猜谜的摊设,好不热闹。这还是在外坊,不知内坊又是怎样一副盛况?
秋姜看到河道旁有人在卖灯笼,就买了一盏,又看到有兜售果点茶糕的,也叫扮作僮仆的锦书和青鸾收了一路。她玩得不亦说乎,却苦了青鸾和锦书。
因着人流众多,商贾小贩络绎不绝,秋姜又走得快,过了会儿回头看,发现身后已经没了青鸾和锦书的影子。
谢奇峰和谢云姜对视一眼,皆有苦难言,却也不敢申辩,唯恐事态更乱。任是谢奇峰机关算尽,未曾想竟是为他人做嫁衣。他初归,自然不知其中龃龉,凭他思虑万千,也想不透这其中奥妙,更不明白谢秋姜为何舍本求末去杖杀一个婢女。
夜深了,人也散去,秋姜乘着夜风回到院内,心中颇为踌躇满志。待进得房内,几个丫鬟婆子散去,青鸾回身放下垂帘,笑道:“招安甚是乖觉,也不枉费三娘子殚精竭虑。我看他和锦书情投意合,不若改日回禀了太夫人,赐了他俩婚配?”
秋姜在床上褪了鞋袜,笑道:“他对锦书是用心,锦书却是个不多话的,她什么心意,难道你知晓?”
“她不喜欢招安?”青鸾摇头笑,“奴婢看不会。招安不过十六,行事却妥当,且口齿伶俐,气度非凡,配锦书绰绰有余。”
秋姜放下锦履:“他确实不像一般的童仆,不知本名是什么,籍贯何处?”
青鸾道:“奴婢听周执事说起过,招安是易名,当初他身体孱弱,入府时为了好养活,又正值太夫人入京随同众命妇侍奉皇后主持蚕祭,便讨了这样一个彩头。他原本是陇西临洮人。”
“陇西李氏族人?”秋姜难以置信,讶然抬头。
陇西李、赵郡李、清河崔、博陵崔、范阳卢、荥阳郑和太原王并称中原五大高门,从古至今,有载以来,陇西李氏门第显赫,高官累世不断,即使在上等高门中也是数一数二的郡望。
青鸾为她解惑:“他自小和父族失散,幼时丧母,由姨母抚养长大,家境贫寒,想必不是出自直系,而是十三房支衍系。”
秋姜皱着眉:“即便是出自李氏分支,也断不可入府为奴。”
青鸾笑道:“下品无高门,上品无贱族。他这样的出身,府里怎么敢收他为奴呢?只是在府里做事,一应帮着管里城西的庄园和佣农田舍,当初契约什么都没签,只算作是荫户佣者,太夫人、夫人都对他非常器重。”
秋姜一笑:“若是如此,让锦书跟他也不无不好。只是,他年纪尚幼,做事虽然利索,却难免冲动。今日,我本来只是想给他们一个教训,他倒真敢说,连湘云那档子事都给捅了出来。”
“但却是实实在在为锦书好的。”
秋姜哑然失笑:“再看看吧。若他们真的互相欢喜,我也为他们高兴。”
青鸾不忘打趣她:“娘子若是及笄了,便不用事事请示太夫人了。”
秋姜横她一眼。青鸾笑着为她放下床幔,合上折叠屏风,退出了内室。隔着摇曳的五色垂帘,秋姜可以看见她在外面的胡塌上躺着守夜,只撑了会儿便睡着了。
想必也累了一天了——秋姜在心里微笑。
及笄?也快了。
第019章 王谢风流
019王谢风流
入了深冬,北地气候更加严寒。弘农杨氏的郡君太夫人和谢崔氏素来交好,这次北上,带来了南地盛产的不少贵重物资,其中便有产自东扬的“冰绡绢”。
东扬州位处太湖之滨,吴兴东南,水路贯通,气候温宜,长江自西向东汇入东扬州郡,又有群山环绕,形成天然的多雨屏障。自古以来,此处便是鱼米之乡,百姓富庶,多商贾贩卒,丝绸锦缎盛产,并销往各地。
冰绡绢看似轻柔晶莹,实则富有垂感,难以起褶,且由小南蛮手工嵌入温玉,更有冬暖夏凉之奇特功效,是以费时费力而产量稀少,故价值千金,珍贵非常。
贵族高门奢靡成风,攀比之行屡见不鲜,冰绡绢可谓供不应求。杨太夫人此次带来的有数十匹之多,实在难得。
谢崔氏爱不释手,待宾主坐定,笑言:“阿姊何需如此见外?”
杨桓氏笑道:“我在南地便听闻谢氏有三姝,灼灼风华,品貌贵重,这冰绡绢稀罕,给了我家那些上不得台面的小姑实在暴殄天物。这是宜阳殿下赏的,我也是借花献佛。”
谢崔氏微微诧异。
宜阳长公主是南朝皇帝的长姊,有南朝第一美人之称,曾嫁与名士桓洋,婚后不睦,后和离,为人奢靡,淫乐无度,曾向皇帝求面首四十,和朝中诸多大臣皆有私情。要说这南朝当今的皇帝,也是个荒淫的主,因为有一宠妃来自乡野,便时常在宫里设立市集,玩商旅间买卖的低下游戏,更荒唐的是有时心血来潮就把嫔妃召来与侍卫大臣们裸身相戏,开觏合聚会,公开服用寒食散,世人多有效仿。
杨桓氏出身谯郡桓氏,是桓洋的姑母,宜阳长公主和桓洋和离后便没什么来往了。宜阳长公主如今竟然赐她冰绡绢,谢崔氏实在意外。
这样一想,她有些摸不准杨桓氏这次北上的意图了,恐怕不是谒亲寻访这么简单。
杨桓氏见她微笑不语,有些沉不住气,率先道:“阿大、三娘、五娘何在?二郎、五郎此次随我一同前来,倾慕已久。我南地盛兴士女游宴,如今年年节在即,年轻人就该出去多走动。”
谢崔氏算是明白了她的意图,也难怪平日一向吝惜的杨桓氏竟然愿意拿出这等重礼。弘农杨氏虽然也是名门郡望,自南朝刘宋取代晋国之后便渐渐势弱,已不复昔年汉朝时候的荣光。谢崔氏心里不喜,面上却道:“阿大已许人家,三娘、五娘尚未及笄,恐不适宜。”
杨桓氏心里冷笑,笑道:“阿大已婚配?未尝听闻。”
谢崔氏的笑容滴水不漏:“阿大年方二八,岂有独身之理?将许的是琅琊王氏的七郎君。”
杨桓氏一怔,恨得直咬牙。
这是摆明了看不上他们杨家。不过她也不得不承认,琅琊王氏世代簪缨世家,位列四大盛门“王谢袁萧”之首位,是任何士族都无法比拟的。不过,他们都灵一脉不过陈郡宗族的分支,居然也能攀上琅琊王氏直系子弟?
琅琊王七,少时成名,容貌出众,文采风流,品貌皆是百里挑一的,更是南朝四大名士之首,虽然年二十又八,曾有一妻,丧偶后上门求亲的依然趋之若鹜。
会稽王谢两风流,王子沉沦谢女愁。
东晋衣冠南渡时,琅琊王氏居功至伟,此后被称为“第一望族”,时人皆谓“王与马,共天下”。而谢氏自淝水之战后,以谢安为首的谢氏一门功勋卓绝,晋升为顶级门阀。
从那以后,王氏和谢氏都是门阀士胄的代表,侨姓之首,分支偏房遍布南北两地,兴盛之态,世人叹服。南朝更曾有律法明言规定,但凡王谢子弟,入仕直登七品,不日便可扶摇直上。
纵然如此,杨桓氏仍是不忿。求娶不到谢氏阿大,她只能退而求其次,和谢崔氏软磨硬泡了许久。谢崔氏拗不过她,只好让人去请谢秋姜和谢云姜。
“杨太夫人远来,携孙二郎、五郎至。”秋姜作画之际,一个婢女在外禀告。
秋姜搁下笔墨,抬头望向青鸾。青鸾笑着为她解惑:“杨二郎杨尹、杨五郎杨约,皆是当世才子,女郎可前往一见。”
门外的婢子又小声催促,秋姜换了身藕色撒花百褶裙便出了门。路经梅园,才拐了个弯便听到前方水榭旁有一女子柔声笑道:“阿娆都听说了,这谢氏三娘的母亲出自鲜卑蛮族,想必粗鄙不堪,难登大雅之堂。”
另一个声音却道:“阿娆,不要这样说。她是谢氏贵女,我们不可得罪的。”
“阿瑶,你为何这般胆小?我不过实话实说,就算她听见了,又能怎么样?胡人血统的女子,怎配我杨氏五郎?”
“可我听闻北地主张胡汉一家,这些年联姻的不在少数呢,且北朝士女地位颇高,律法明定,皆可自由嫁娶,甚至入仕参军。”
“参军?那是下下贱民才从事的勾当。”这人不屑道。
另一人却羡慕道:“我倒觉得,这才是女儿本色。魏高祖曾言‘今自太和六年以来,买定、冀、幽、相四州饥民良口者尽还所亲,虽娉为妻妾,遇之非理,情不乐者亦离之’,听来真是天方夜谭,何时我南地之女也可如此?”
魏晋之后,佛、玄、道、儒并行,各有抨击、也各有交融,南朝士族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不耻儒学的伦理道德,主张独立独行、情感外露,所以女子也不像前些年那般完全恪守礼教。只是,和北朝士女相比,南地女人地位依然不算高,尤其是像她们这样出身低微的庶女。
杨瑶叹了口气,正要离开,转身却看到不远处缓缓走来一个俊美女郎。她衣饰华丽,臂纱微挽,肤色白皙而纤美如玉,更难得的是华而不媚,漆黑的眸子犹如一面澄亮清澈的明镜,倒映出青山流水;一路走来,腰间禁步摆动的声音节奏稳定,步伐竟然一丝不乱,一看便是出身高门、教养良好的贵女。
杨瑶忙屈身道:“弘农杨十三娘,见过女郎。”私下扯了扯还呆立着的杨娆。
杨娆忙跟着她行了礼。
秋姜敛衽回礼,端然一笑,言简意赅:“我便是陈郡谢三娘。”
杨瑶一怔,杨娆也是大惊失色,不知自己刚才的话有没有被她听见,又见她貌美端方,不由心生妒意,没忍住就说道:“谢氏一门,静女则有阿大,才名远播,如雷贯耳;丽姝则有五娘,貌美其华;未闻贵府竟有谢三娘!”
意思是没听过她这号人。
秋姜几乎都笑了,不急不缓道:“古有言‘大隐隐于市’,天下之大,十四娘可知完全?昔年会稽有匪犯上作乱,曾烧毁王羲之、王献之等大家墨宝,时人问起,竟言‘书圣若何、大令谁也’?乡野村夫,孤陋寡闻,可见一斑。”
杨娆面色涨红,气得就要上前。杨瑶在后拉住她,不住告罪:“稚妹无知,冲撞女郎,望女郎恕罪。”
传闻谢三娘有四分之一的胡人血统,自小喜欢刀枪棍棒,不通文墨,现在见了,却和传闻大相径庭。此人胸有丘壑,随口便引经据典,口齿伶俐,落落大方,风华气度竟然不输给族中的名士儿郎。
杨瑶心里疑惑,不禁高山仰止,低头又是一礼,不敢得罪她。
杨娆却气昏了头,提高了声音不顾道:“你幼年便已丧母,又有胡裔血统,身在汉门举目无亲,有什么可得意的?”
秋姜有些怜悯地望着她,一点不恼:“先妣虽然早逝,母亲却待三娘视如己出,姊妹和睦,何以‘举目无亲’?我朝胡汉相融,本为一家,取长补短,文武兼备,繁盛更胜往昔。不若南地武将低微,士族鼠目寸光,夜郎自大,祸起萧墙而自顾不暇,以至常有匪寇蛮夷侵境扰民。永平四年,獠贼不过区区二千余众,一月之间竟连破三郡,各州郡县牧守者争相逃窜,闻风丧胆,形如鼠犬。泱泱大国,竟无一将可派?可悲可叹。贵阶一如此,何况庶出之女?娆,媚也,名姓尚且如此,何况品性远见乎?小儿之见,请勿复言。”
说罢微微一甩广袖,单手绕起一角曳地的碧霞云纹羽纱挽臂。
杨娆气得满面通红,却又无话可辩,最后竟然嘤嘤哭泣起来。
这一出倒是把秋姜弄蒙了。
杨瑶也是愣住了,自小外傅便教导她们,贵胄子女讲究的是高贵磊落,畅所欲言,更要风度翩翩,不拘小节。说不过就哭,简直和乡野村妇一样,这实在是——她也是羞得满面通红。
身后一人穿花拂柳而来,出声呵斥:“阿娆快快退下。谢氏三娘乃陈郡贵女,吾等远来是为宾客,当尊敬主人,以礼待之,怎能以唇舌相攻?”
秋姜望去,那是一个年过十六的少年,峨冠博带,肤白俊俏,有些羸弱文雅,很符合当今名士贵胄间的审美。他身旁一个少年看着比他略小两岁,也是好相貌,正一脸好奇地望着她。
“郎君何人?”秋姜问道。
来人上前拱手,拜上名帖:“弘农杨二郎杨尹,女郎有礼。”又为她引见身边少年,“五弟杨约。”
秋姜想不到他这样正式,接过了,看了一眼,递给一旁的青鸾,也施礼道:“谢氏三娘,郎君有礼。”
杨尹笑道:“三娘高才,如今才得见,真是相逢恨晚。”
秋姜道:“二郎言重了。”
杨尹道:“这次与我一同来的还有谯郡桓云、陈留谢广等诸君名流,都是我的同窗好友。五月初五,我们商约好了在兰阴常山举办游宴盛会,到时必定群贤毕至,希望三娘子、五娘子赏光莅临。”
秋姜想到这一世还没出过远门,更没见识多曲水流觞、士女游宴这样的盛会,便笑着应承:“恭敬不如从命,多谢足下盛情相邀。”
秋姜离去后,杨尹才舒缓了笑容,执起杨娆的手轻语安抚:“阿娆,你何必与她一般见识?”
杨娆抽了手,狠狠跺脚:“自她出现,你眼睛里只有她了。”
杨尹对这个远房堂妹,实在是无可奈何。以前看在她倾慕自己也乖巧伶俐的份上,他才对她另眼相看。不过是一个庶女,以后再好也只是为妾,居然也这样骄纵?当下便冷了脸,和杨约一同离开。
杨娆见状,又气又伤心,眼泪如断线的珍珠般不断往下掉,心里把谢秋姜咒骂了无数遍。
杨瑶只能叹息。
同为门阀世家,也分三六九等。以王谢为首的侨姓源远流长,最为贵重,其次便是宿居江南的吴姓士族和他们弘农杨氏、京兆韦氏、河东裴氏等关中郡姓和山东郡姓。不过这些年以太原王氏、范阳卢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陇西李氏、赵郡李氏、荥阳郑氏为首的七姓十家逐渐崛起,山东郡姓又有稳压关中郡姓的趋势。
也许他们弘农杨氏在普通门第间是显赫的,但是,和一等一的门阀大家一比,便又落了下乘。
也难怪二兄这样百般讨好,不远千里来中原求娶谢氏贵女,此事若成,那可是光耀门楣的大事。可偏偏阿娆不清楚自己的身份,居然敢挑衅谢氏嫡出的贵女,真是不知死活。
第020章 上元佳节
020上元佳节
距离相约出游的日子还早,上元佳节却到了。
正月十五,初春将临,微风中仍有寒意。出门前,秋姜让青鸾给她换了名士常着的大袖衫,头顶漆纱笼冠,腰间悬佩,手中檀扇,脚下蹬了重台履。
“三郎真是俊朗。”青鸾在一旁笑话她。
秋姜收了檀扇,以扇尖微微挑起她的下颌,轻佻一笑:“小娘子亦是美貌,嫁与郎君可好?”
青鸾拍开她,啐道:“不正经。”
秋姜悠然自得,开心地紧。
上元佳节是大节,三元之首,所以普天同庆,这天晚上取消了宵禁,坊间也不设栅栏,畅通无阻。路上人来人往,大街小巷张灯结彩,高门院内传来祭祀的撞钟之声,外有小儿嬉戏,沿街都有赏灯猜谜的摊设,好不热闹。这还是在外坊,不知内坊又是怎样一副盛况?
秋姜看到河道旁有人在卖灯笼,就买了一盏,又看到有兜售果点茶糕的,也叫扮作僮仆的锦书和青鸾收了一路。她玩得不亦说乎,却苦了青鸾和锦书。
因着人流众多,商贾小贩络绎不绝,秋姜又走得快,过了会儿回头看,发现身后已经没了青鸾和锦书的影子。